分享

李白好酒,李清照也好酒!中国的文人墨客究竟有多爱酒?| 方志江苏

 ha888cz 2023-06-15 发布于江苏

酒,热烈、香醇,是“精神之液,灵魂之饮”。喝酒是文人墨客挚爱之雅事!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抒情,无酒不送行……

纵观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大都与酒形影不离。文人墨客饮酒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潇洒,他们狂喝畅饮之后,皆写下汗牛充栋的锦绣文章和不朽诗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系“方志江苏”音频特邀江苏新闻广播制作,欢迎个人分享转发,媒体请获授权

作者:王诗豪  

播讲徐  钰

魏朝末年,被誉为文坛“竹林七贤”阮籍、嵇康等人,个个堪称酒中豪杰,常在竹林中饮酒长啸。阮籍一醉就是一个多月;嵇康醉酒有风姿,不时醉出美感来;刘伶更是对酒一往情深,可谓古今一流的“醉仙”。

图片

韩敏 壬申(1992)年作 竹林七贤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在《饮酒》的小序中写道:“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欢。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酒和他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酒,他心底流露出无比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正因为酒,他才会在骈体文玄言诗盛极的魏晋时期独辟一代文风,为中国文学增添一种新的题材。

豪放派诗人苏东坡醉酒时说:“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他在开垦菜地时都不忘喝酒,醒了醉,醉了醒,想起回家时已是三更天,喝得烂醉如泥,到家时,门童早已睡着,鼾声如雷,使劲儿敲门也听不见;他说,“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马鞍都来不及解,便躺在草地上趁着酒意在月光下大睡一觉。

图片

无酒不诗的李白,没有酒的滋润,就没有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很好地反映出李白诗才和酒的关系: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是才高八斗的诗仙,是仗剑天涯的义士,落魄在长安酒铺,也傲立于大唐庙堂。李白一生浪漫,个性张扬,豪放不羁,洒脱开朗,似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矛盾和浪漫,使李白爱酒成为必然。用浪漫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荡气回肠的,李白在喝酒时而忘记伤痛,时而回到现实苦闷。李白展现在世人面前——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洒脱。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狂放。

“但愿长醉不愿醒,与尔同销万古愁”

——浪漫。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清醒。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苦闷。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潇洒。

欧阳修在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常领吏民游山设宴。因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有“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花式饮酒的太守,果然不负醉翁大号。

图片

朦胧派诗人李商隐说:“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诗人将酒看作知己,当他一人远离妻儿漂泊在外,艰难谋生时,只有酒知道他的不容易,这就是或落生涯独酒知。酒也是他理想落空时的慰藉,他说:“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没有得到沧海,还好还有一杯酒。

南塘后主李煜也嗜酒如命,“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只有醉乡可留恋,别处都没什么好去的。

图片

婉约派诗人李清照,爱酒从妙龄少女一直喝到白发老妪。

她少女时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划船出去玩时喝到大醉,结果在水上迷路,不小心划到莲花丛中,惊起一大摊水鸟。刚刚嫁人时,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晚上睡前喝到大醉,早上醒来酒还没醒,但是虽然酒没醒,却也记得昨天晚上隐隐约约,好像听到风雨声很大,惦记着院子里的海棠花,自己又懒得起床,所以问正在卷窗帘的小丫鬟,海棠花还好吗。一直到李清照老了,她也爱酒,写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图片

酒不挑人,你可以豪放着喝,也可以婉约着喝。

婉约派和豪放派诗人都嗜酒如茶,对他们来说,没有酒,就没有诗。大概诗的灵感迸发出火花,非常需要酒的刺激,需要微醺的状态,才能写出漂亮的诗来。

中国是酒之大国,也是书法大国,嗜酒者并不都是书法家,但是书法家大都嗜酒。书史有载的,最著名的有王羲之、张旭、怀素等,他们以书名世,同样也以酒名世,他们以书、酒写下辉煌壮丽的一生,为中国文化史做出卓越的贡献,令后人景仰不已。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官至东晋右将军,也称王右军,以书法名重于世,历来评价极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收藏他的真迹达3000幅之多,并亲自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论》,他说详察苦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在王羲之的书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兰亭序》,而《兰亭序》正是王羲之在醉酒后所作的。永和九年,王羲之邀集谢安、孙绰等4名士,在会稽山阴西的兰亭、流觞饮酒,王羲之在酒酣中,信手写下《兰亭序》,众名士当即拍案叫绝,王羲之酒醒后也大吃一惊,甚至怀疑不是自己所作,事后多次书写《兰亭序》竟一次也没有达到酒醉时那种遒劲、绝代所无的艺术境界,此《序》一出,曲水流觞的兰亭,也随之风流了1600多年,成为后世书法家神往的圣地。

图片


图片

画界占尽风流的名家们更是“雅好山泽嗜杯酒”。他们或以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或花前酌酒对月高歌,往往就是在“醉时吐出胸中墨”;酒酣之后,“解衣盘礴须肩掀”,从而使“破祖秃颖放光彩”,酒成了他们创作的催化剂。

唐代“画圣”吴道子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泰斗。吴道子酗酒之名尽人皆知,他不但酒喝得凶,而且作画特别好。吴道子作画不拘一格,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独树新的民族风格,有“吴带当风”之美誉,被称之为“吴家样”。

在《历代名画记》中就有关吴道子的记载,曰:“每欲挥毫,必须酣饮。”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全词充满披荆斩棘,势如破竹的气势与勇气,让人慷慨、澎湃和兴奋,词里有“料峭春风吹酒醒”,这是酒醉时写出的名句,这样豪气和浪漫的冲动,不能不说是酒给东坡先生一臂之力。他还写过,“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我想,酒不仅给他浪漫,也给予他旷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饮酒绝不是逃避,更不是消沉。偶尔一醉,是为了寻找更好的“诗与远方”。

图片

酒是抵御孤独的良方。如文学、宗教、参禅,但酒更有治愈力。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用酒发出的邀请难以推辞。瞧!晚来天欲雪,天地间,阴沉沉一片,乌云密布,快下雪,天欲黑,一个没有夕阳的黄昏,本来该是落寞、压抑,昏昏沉沉,却因为美美的新酿酒,和烧得旺旺的坚实的火炉,让人感到既温暖,又滋润。仿佛天地之间苍茫混沌,一片萧瑟,只有白居易的小屋充满温情,热烈欢欣,能给人温柔的庇护,让人不由得对这里充满期待。这是白居易写给朋友刘十九,请他过来喝酒,刘十九接到邀请函,盛情难却,欣然前往。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在风雨飘摇时,带着酒来看望你,这是多温暖的事,酒也是很好的礼物。

图片

梁实秋有一段“辉煌”喝酒史。他与杨振声、闻一多等人组成的“酒中八仙”。梁实秋所言“酒实在是妙”,妙就妙在:一个好端端的人,饮几杯酒之后,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形象”,再饮几杯,人的“形象”就更加生动鲜明。酒,简直就是“显微镜”。

汪曾祺是泡在酒里的老头,做鬼亦陶然。王蒙在《文人墨客与酒》中写道:“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神州大地多琼浆,大块文章乐未休。”

图片

汪曾祺

饮酒有术,劝酒有道的莫言:他的作品一直在写着和酒有关的事情,如《红高粱》《酒国》。2006年,他醉酒所赋打油诗: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逢莫言醉。一时兴起花了一千块钱,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莫言醉”的商标,并通过了审查。

中国文化史可以说是蘸着酒写成的。文人墨客都选择与酒为伴,以酒助兴,借酒消愁;劝慰友人,解脱自我。文化,在酒杯中倒映;酒气,在文化中飘香。

文人墨客多是性情中人。“烂漫长醉多文辞,杜康两杯好解忧”,讲求真性情的文人墨客,注定与酒为伴。一切都在酒里,也包括一生一世的承诺。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图片

中国文人墨客饮酒,绝不是为满足口腹的欲望,而是借酒达到心灵自由,超然物外的境界。是名副其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酒文化是文化百花园的一朵璀璨奇葩。酒与诗、词、曲、音乐、书法、美术和影视等相融相兴,共同铸就中国美酒和文化的璀璨长河。

作者简介:王诗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