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人生而有之的暴力,连上帝也拯救不了

 寄霞 2023-06-15 发布于北京

当地时间6月13日,美国知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在新墨西哥州的家中逝世,享年89岁。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人,其代表作有《血色子午线》《老无所依》《路》以及“边境三部曲”等。麦卡锡作品被认为“既有福克纳式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探讨,又有海明威式的极简风格”,更被认为是福克纳和海明威最合格的文学继承人。他的作品一直备受评论家厚待和读者好评。其中《路》《老无所依》都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老无所依》还斩获了当年四项奥斯卡大奖。麦卡锡在去年发表了他的最后两部小说《乘客》和《斯特拉·马里斯》。文益君今天重新推送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的作品论,以兹纪念。

图片

美国当代小说家、剧作家科马克·麦卡锡,他最著名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被称为“西部小说”。这些在美墨边境地区发生的动人史诗,既有恶梦般的屠杀、令人震颤的暴力,又有优美如画的田园诗和柔细潜心的安魂曲,被评论家称为“地狱与天堂的交响曲”,是可与中世纪以来的文坛巨星但丁、爱伦·坡、麦尔维尔、福克纳、斯坦培克的杰作相媲美的当代经典。

小说的背景设置于19世纪中期美国西南部得克萨斯州与墨西哥的边界,记述了一位无名无姓的主人公少年的暴力之旅。小说中,C.麦卡锡将暴力刻画成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威力,代代相传,成为永远抹不去的历史印迹。此外,就连按上帝意旨创造的服务人类的自然意象,诸如日月、星辰、大地等也处处透露出邪恶的意念。

在小说中,暴力是人的天性,贯穿着人性本恶的理念。在那片西部狂野中,格兰顿暴徒与印第安人在演绎着暴力与战争的较量。作家以19世纪中期西进运动中的暴力为母题,揭示出隐藏在美国天真西部神话背后的残酷战争,战争肆意滋生在这片西部土壤中。战争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还会继续以新的方式存在。处在暴力与战争背景下的人们失去了宗教这种精神支撑,更遑论通过上帝的救赎来获得拯救。小说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作家对战争与暴力的哲学思考及反感、美国梦真谛的重审以及人文主义关怀。

图片

小说开始,作家就把无名的主人公少年,塑造为一个天生具有暴力倾向的形象,骨子里早已养成对盲目暴力的嗜好。小说中的暴力乃人的天性使然,人生而有之,麦卡锡似乎醉心于暴力之中。这是他为主人公设置的传奇式的开头——

“子生之夜。一八三三。狮子座流星雨。众星纷坠,何其壮观!望苍穹,寻觅诸天黑色之缺口。北斗破漏。

十四年前,母亲孕育此物,却因他丧命。父亲从不提她名字,孩子也不知道。他在世上尚有一姐,但却无望再见。他注视着,苍白而蓬头垢面。他不会读写,对盲目暴力的嗜好,骨子里早已酝酿。全部的历史尽在那张面孔,孩子是男人的父亲。

十四岁时他离家出走。他再也不用见到,黎明前黑夜中的冰冷厨房。还有柴火、盆盆罐罐。他向西游荡,一直抵达孟菲斯,如平坦田园上的孤旅人。黑人在田间劳作,瘦削而佝偻,棉花蒴果中的手指如同蛛爪。黑暗版的园中痛苦[插图]。一些身影迎着下沉的夕阳,走在沉缓的黄昏中,穿过纸一样的地平线。一名黑人农夫独自赶着骡拖着耙,沿着雨打过的洼地步入夜色。

一年后他到了圣路易斯。他坐上去新奥尔良的平底船。四十二天的水路。夜晚时分,汽艇顺着深黑的水流喧嚷迟行,灯火通明如漂流的城市。他们把浮船拆散,卖掉木材,然后他走到街上,听见陌生的口音。他住在酒馆后院上方的屋里,每到夜晚,就像童话里的野兽一般溜出去,跟水手打架。他个头虽小,但腕粗掌大,肩膀结实。说来也怪,这孩子脸上虽有疤,但面容却似未改变,眼神出奇地天真。他们打架时动拳脚,也抡瓶子使刀子。不论种族,不论出身。有些人说话像猿猴在低吼。有些人来自遥远的异乡,居高临下地看他们在烂泥里流血,他感到人类的权益得到了维护。

某天晚上,一名马耳他水手长用小手枪朝他后背开了一枪。他正转身要与之拼命,心脏正下方又中一枪。那人逃跑了,他倚着吧台,血透过衬衫向外涌。其他人撇过头去。过了一会儿,他瘫坐在地。

他在楼上房间的小床上躺了两周,由酒馆老板娘照料。她给他送饭,端屎尿。她身强体壮,像男人一样瘦长结实。伤愈之后,他没钱给她,便趁夜离开,睡在河边,最后找到一艘愿意载他的船。这船要去得克萨斯。

直到此时,这孩子才终于摆脱自己的过去。身世和宿命渐行渐远,无论世界如何转变,也不会有如此荒蛮之境,来检验创世之质料能否任人塑造,自己的心是否并非另一种泥土。乘客都是些胆怯冷漠的人。他们锁闭双眼,不问彼此出行的目的。他睡在甲板上,和其他旅人一起。他注视着微暗的水岸起起伏伏。灰色的海鸟呆立而视。鹈鹕沿着水岸,滑翔在灰色的水波上空。”

图片

格兰顿歹徒团伙偷袭印第安人扎营地时的描述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暴力场景:

“当格兰顿和其他成员迅速折回到这个村庄的时候,村民们在马蹄下四处狂奔……有些人举着火把徒步穿行于印第安人的茅舍中,将浑身是血的受害者强行拖出,砍死垂死者,将那些跪着求情的人斩首……他们或被棍棒击中脑袋而死,或被开枪打死。一位来自特拉华州的人从烟火中走出来,手提一名全身赤裸的婴儿,在一堆中等大小的石头前蹲下,倒提着婴儿将他的头朝石关堆猛击,婴儿脑浆四溅。”

小说中,像烧焦的颅骨、血淋淋的头皮、挂着死婴的大树、成堆的干尸之类的画面是随处可见的。不仅仅是代表白人队伍的怀特上尉所领导的军事阻挠武装及格兰顿暴徒团伙极端暴力,就连印第安人、墨西哥人等所谓劣等种族,在与前者进行殊死搏斗时,表现出的手段的残忍与也白人不相上下,他们的天性中同样具有暴力的倾向。

怀特上尉带领他的队伍入侵墨西哥边境时,当地的土著人“把衣服从死尸上扯下来,拽住头发,揪起尸体,用刀割断活人和死尸的脑袋,然后使劲把血淋淋的头发往高处扔。他们又砍剁裸尸,割下四肢和脑袋,从这些奇怪的白色躯体中掏出内脏,连同生殖器一起,满满地捧在手里……他们有些还趴在奄奄一息的人身上,将他们奸淫,并向自己的同伴大吼。”暴力如此疯狂,如此具有魔性,仿佛成了人类的另一个代名词。

图片

人性之恶的暴力在C.麦卡锡的笔下具有传递的特质。暴力会代代相传,永远存在。小说中的暴徒精神首领霍尔顿法官所讲的关于一个旅行者的故事更能直接表现出暴力的传递性:多年前,在西部的阿尼根尼斯荒野地区,住着一位白人,可他把自己乔装打扮成做木工的印第安人。有一天,一位旅行者来到他的木工匠铺,认出了他的真实白人身份。这位白人觉得很羞愧,于是邀请这位旅行者到他家做客。在客人离开时,他主动要求送旅行者一程,可就在他送的路上,木匠把旅行者杀掉,埋在了小树林里。此事无人知晓,但由于愧疚,木匠临死前,把此事告知了他儿子。他儿子原谅了他,认为如果有这个必要,之后也许想“子承父业”,最后木匠的儿子也成了一个杀人犯。而那个被杀的旅行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信仰上帝,他的未婚妻还在等他回家,腹中已身怀六甲。孩子还未降生,就已失去了父亲,也就失去了人性之善的榜样力量。这位胎中的孩子一直想效仿父亲的善良美德,可由于他天性具有暴力倾向,也一直对父亲之死耿耿于怀,于是产生了复仇的念头。走上了暴力之路,摈弃了人性之善的理念。而更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在于,那位旅行者的孙子成为了一名孤儿,也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小说中提到:“一个小男孩的父母双亡,他的爷爷被一个疯子杀掉并葬身于丛林中。”这段文字足以证实这几代人的关系。在麦卡锡所描写的故事背景里,暴力如同子午线一样循环不已,他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队伍如今已止步,第一轮射击已毕,灰色的来复枪烟滚过灰尘,同时长矛骑兵也突破了他们的队列。少年的马长喘一声摔倒在地。他已打完来复枪的子弹,正坐在地上,慌乱地在子弹袋里摸索。旁边一人坐倒在地,颈部吊着一箭。他身子略曲,仿佛在做祷告。少年本打算伸手去碰这血淋淋的箍铁箭头,但又见他胸口之箭没羽,早已死亡。处处可见倒下的马和痛苦蠕动的人他看见一人坐着给来复枪装弹药血从耳里涌出他看见士兵试图给打开的左轮手枪装上随身携带装填好的备用弹仓他看见跪地者身子倾斜抓紧自己地上的影子他看见身中长矛者被抓住头发提起然后被割下头皮他看见战马踩踏倒地者一匹白脸黑斑眼的小马驹从昏暗中侧过身狗一样朝他猛咬一口然后跑开。

伤员中有些说不出话来不知发生了什么有些一脸灰尘面容苍白有些大小便失禁或崩溃得踉跄撞到野蛮人的长矛之上。如今排成一排疯狂杀进来的是眼珠外斜龇牙咧嘴的狂奔马群以及嘴巴咬着大把箭矢盾牌在灰尘中闪着光的裸身骑手在骨笛声中冲向被摧毁队伍的外侧脚跟勾着马肩隆上的带子从马身侧下在小马伸长的脖子下方拉开短弓最后他们环绕队伍一周将其分成两段像游乐场的演员一样再度坐起,有的胸前画着噩梦般的人脸骑马践踏摔倒马下的撒克逊人用长矛刺杀棍棒击杀带刀从马上一跃而下弓着腿满地小跑仿佛一群被迫改变移动方式的生物然后从死者身上扒下衣服抓住生者死者的头发用刀刃环切头颅高举割下的血淋淋头皮对裸露的尸体狂砍乱劈,砍下四肢、脑袋,挖开陌生的白色躯干,手捧一大把人体内脏和生殖器,有些野蛮人浑身血污像在里面打滚的狗如果碰到垂死之人就会将其鸡奸并朝同伴高喊。此刻死者的马从尘烟中砰砰冲出披着晃动的皮革和乱糟糟的鬃毛转圈因恐惧而翻白的眼睛如同盲眼有些浑身插满了箭羽有些被长矛穿透在杀戮之地旋奔时跌跌撞撞地呕血然后嗒嗒地消失在视线外。尘灰止住了被割皮的裸露脑袋的血伤口下还留着几簇头发这些露出头骨的人如今躺在拌血的尘土中如同残废的裸体僧侣处处可以听见垂死者的呻吟和胡言乱语处处可以听见倒地之马的嘶鸣。

图片

《血色子午线》中有个人物,被称作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恐怖的人物”,一个浑身都是白色的白化病人。宣扬战争永恒性的霍尔顿法官是格兰顿帮的精神领袖,他身强力壮,知识渊博,然而他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徒,是一个典型的帝国主义者,宣扬“道德律法是人类剥夺强者权利,支持弱者的发明。”霍尔顿法官撇开道德的层面,宣扬战争是永恒的,并用作笔记的方式将他的战争永恒性理论记录在册。再者,C.麦卡锡模仿古者使战争成为亘古不变的写作题材,对战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小说开始便借主人公的父亲之口说“他引用的诗人早已不存在了”,来为他的暴力写作题材做铺垫,展示出他对古今战争的思考及反思,以及对构建民主与人道主义国度的担忧。

“他们行进到公共浴室,纷纷跳进水里,一个比一个苍白,所有人都有文身和烙记,缝着线的大伤疤皱巴巴的,老天才知道他们的胸腹在何处被动过何种野蛮手术,留下巨大的千足虫痕迹,有人残了,缺手少眼,有人前额和手臂上印着字母和数字,如同需要编目的物件。男男女女的市民退至墙边,注视着水变成血和秽物的稀粥,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法官,他最后一个脱去衣服,正走在浴池的周边,嘴里叼着雪茄,一副君主气派,用一根纤细得惊人的脚趾试水。他像苍白的月亮一样发着光,巨大的肉体上无一处有丝毫毛发,缝隙处没有,巨大的鼻孔里没有,胸前没有,耳朵里没有,眼睛上方、眼睑上面都没有。他那巨型闪光的秃顶,较之脸颈,颜色略浅,如同头上戴着一顶浴帽。这个大块头一进浴池,水位便明显上升,他将身子没至眼下,满心愉悦地环视四周,眼睛略微起皱,像在水下微笑似的,又如一头从沼泽地里浮起的海牛,苍白而鼓胀,他小耳朵紧贴脑袋,夹着雪茄,在水面上悠悠地冒着烟。

……”

小说中的美国西部,是一个亵渎神灵的,充满暴力与战争的西部,人类的救赎在那里显得遥不可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说中的主人公也渐渐地学会了放弃杀戮,隐约地遵循着道德法则。他成了呵护者,为受伤的谢尔比递上水壶。他充当医生,帮助受伤的布朗救治箭伤。他护送受伤的泰德同行。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法官手中救出前牧师。法官手无寸铁时,他放过了杀死法官的最佳时机。之后开始了一个人的流浪,开始了自我探索,寻找可以依靠的价值体系,而宗教就是他所追寻的精神支撑,“他有一本在矿营里找到的《圣经》,他随身带着这本书”可他一个字也不认识,并不能读懂它。而时隔28年后,他又再次与法官霍尔顿相遇。由于法官对少年的背叛心存芥蒂,无法容忍成长后的主人公对他战争的价值观的背叛,最终杀死了主人公。在一个战争与暴力肆虐的背景下,主人公最终也没能获得上帝的救赎。

在《血色子午线》中,作家用冷静客观的视角再现了美国西部的扩张历史,彻底粉碎了美国西部神话,将战争这一历史的梦魇和民族的顽疾推至风口浪尖上。怀特首领正是为帝国主义事业民锣开道的鼓手,认为他们是来自美国这个先进的国度,鉴于和他们打交道的墨西哥人是劣等民族,因此他们有必要为墨西哥人建立秩序、维护法纪,而他们真正的意图是对墨西哥土地觊觎和赤裸裸的经济利益的渴望。而对于唯利是图的格兰顿帮来说,他们的目的更简单:帮助墨西哥政府屠杀印第安人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皮可以换来一百块钱,而部落首领的头皮价值一千元,于是他们在边境地带对印第安人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图片

C.麦卡锡有意在小说中用“美国人”来称呼兰顿帮,且这样的称呼在文中出现过至少二十几次,随着情节的发展以及暴力的深入,这个“美国人”的称呼也使用得越来越频繁,以突出格兰顿帮屠杀背后的扩张主义目的。这部小说从本质上说,是说,是作家麦卡锡对“上帝花园”的一次销毁,却以邪恶的自然意象表现了暴力肆虐的西部。“这里小小的、灰扑扑的森林边缘带被骨头包围,形成栅栏,死亡成为一路上最普遍的景色。”除了森林,连象征光明的太阳在麦卡锡笔下也成为邪恶的代名词,“西部血红的太阳沉浸在大屠杀之中。”作家在小说中使用了大量的圣经意象来预示灾难与死亡的来临。在《圣经》中,连续七天的降雨淹没了整个地球。而在小说《血色子午线》中,雨同样预示着灾难与死亡。格林道士布道时,雨已经下了整整两个星期。在大雨磅礴天格兰顿帮血洗了印第安人。《圣经》中另一意象——羊,是为祭奠上帝而宰杀的,预示着杀害。当格林道士被绞死时,出现了这一圣经意象,羊也被牵到了绞场。

《血色子午线》这部小说折射出了C.麦卡锡对暴力和战争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人文主义的关怀。小说虽然有一种异常残酷的调性与悲惨氛围,以及对现实的描摹毫不遮掩,过分“暴露”,但是,木心先生曾经说过:“人文主义的深度,无不抵于悲观主义,悲观主义止步,继而起舞,便是悲剧精神。”这也是C.麦卡锡这部小说的精神。作家以客观冷静的视角重新书写着美国西部的历史,将暴力和战争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铺展在读者眼前。C.麦卡锡并不是那种为写暴力而写暴力,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家。他对于暴力与战争的赤裸描述,无不刺激着读者的神经感官,以至于使人产生了对暴力的本能反感,以及与对人性之恶的深切反思。

参考文献:

沈礼英《解析<血色子午线>中人性之恶的理念》

张健然《科马克·麦卡锡<血色子午线>中越战政治意蕴论析》

陈榕《<血色子午线>中的哥特式边疆与男性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