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ChatGPT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 王洪才

 清源渭水 2023-06-15 发布于山东

王洪才.对ChatGPT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J].重庆高教研究,2023(4):3-13.

 

摘    要:ChatGPT作为当今人工智能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自面世以来就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不仅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震动,也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它对高校产生的巨大影响力破解了乔布斯之问,凸显中国大学功能的不足。ChatGPT对大学的系列发问引起了高等教育哲学的反思:大学的知识中心地位是否能够坚持?大学教师职业性质是否改变?是否会产生新型大学?这些发问不仅触及中国高等教育的痛点,而且涉及大学生存的根本。未来大学何去何从?大学必须进行明断:是坚持大学传统发展路线还是与人工智能时代有机融合?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抉择,人工智能技术进驻大学都不可避免,大学只有与社会联合,才能继续保持知识的优势地位,大学功能才能进一步传承。

关键词:ChatGPT;大学功能;乔布斯之问;中国大学之痛;高等教育哲学;系统审视

收稿日期:2023-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与结构模型研究”(71974163)
作者简介:王洪才,男,河北邯郸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一、ChatGPT破解了乔布斯之问

(一)传统媒体革命对教育的影响是表层的

2011年,苹果首席执行官约瑟夫·乔布斯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IT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每一次技术革命来临之际,人们都会充满期待,认为它将给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而且教育也确乎表现出异常的热情。但在一阵热度之后,教育似乎又回复老样子,所改变的不过是一些外在形式,而实质并未变化。正是这种景象才让乔布斯产生如此感慨。如一度被认为将带来大学革命的慕课并没有出现人们预计的大学合并潮,大量的平庸课堂仍在继续,不久,人们对慕课的热度锐减。这种结果完全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仔细分析一下不难明白,人们原来的预期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上,即假定所有学生具有很高的求知热情,而且可以辨识哪些是好课哪些是差课,都具有非常强的独立学习能力,勇于挑战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显然,这些假设并不成立。事实证明,即使再好的慕课也需要有效运营,完全靠学习者自觉是不可想象的。换言之,如果没有超前的组织变革,做好教育服务,所有美好假设都将证明是错误的。

毋庸置疑,要做好超前的系统设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不仅需要对未来具有超强的判断力,而且必须具有破釜沉舟的决断力,特别是必须舍得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否则超前设计就没有多大意义。显然,这种超前决策的风险性是巨大的。教育决策过程特别复杂,我国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总体上非常敏感,虽然并未进行超前决策,但还称得上比较及时,这体现了举国体制的优势。前几年“互联网+”教育曾红极一时,今日已归于平静。慕课影响最为强烈,人们曾一度把2012年称为慕课元年,但今天已几乎被人遗忘脑后。因为人们发现,不少慕课就是一种简单的课堂搬家,效果差强人意,如此,慕课就逐渐在人们视野中淡出了。

(二)传统媒体技术最大的缺陷是缺乏交互性

如果对传统媒体对教育的影响进行反思就会发现,它们基本上都限于单边地自我呈现,与受众的互动性不强,难以反映受众的需要,如此,当新鲜劲过后受众就慢慢对它疏远了。正是如此,人们对慕课的兴趣没有持续多久。传统上有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慕课是为大众提供的一种福利,能够使无缘亲身受教育者也获得教育机会。这个观念有点天真,因为它把人们想象成求知若渴的人,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强烈求知愿望的毕竟是少数人,而且求知途径是多样的,不一定必须借助慕课。在知识处于爆炸性增长状态的今天,知识处处可及,甚至人们对知识产生一种恐惧症,学习的被动性也越来越强。如果知识组织并未遵循实用性逻辑和趣味性逻辑,仍然沿循通常的学科逻辑,那么人们很快就厌倦了,慕课采用传统课堂搬家的方式自然很快就被淘汰了。

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火爆起来,这实在是一种无奈选择。由于线上教学基本上是传统课堂的翻版,因而学生对线上教学兴趣并不高,在缺乏监控的条件下,学生过去的隐性逃课行为转变为显性逃课。学生在平时的线下课堂学习投入度就不高,换成了线上教学模式后,无形中为学生逃课提供了机会。如果不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主动性就难以释放。不增加教学互动,就难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我们必须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而非被动的接受者,这是高等教育改革普遍面临的任务。

(三)ChatGPT的优势在于交互性

教学之所以有效,就在于遵循了“双主体”规律,即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看待,教师不是唯一的主体,学生也不是一种客体的存在。学生的主体性需要教师的激发,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完成。有效的教学设计包括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加教学方法的互动性,增强学生课堂实践的体验性,扩大学生课堂效果的获得感,这些都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根本策略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要产生此效果,问题设计是教学组织的关键环节。如果问题没有吸引力,则设计是失败的。为此,问题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问题设计需要与现实联系起来,与学生未来发展前途联系起来,从而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当然,问题也必须与专业发展状况联系起来,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自身的专业优势,故而,以问题为中心教学也是一种艺术。

ChatGPT的基本优势就在于它的互动性,即它是从学习者提问开始的,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这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体技术。ChatGPT始终以积极的回应者姿态出现,能够迅疾地回应各种提问,绝不会对提问者置之不理。学生在发问过程中自然而然就成了主人,不再是一种被动的身份。而且学生需要对回应做出进一步回应,从而聊天才能继续。由于学生无法预计机器人如何回应,所以回应的结果往往能够超乎想象,这使他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中,也促进了他的思考。如果学生能够持续回应,说明他的知识面和思维水平都在持续地提升。这正是ChatGPT的神奇之处。当然,被大学生青睐的不单纯是聊天功能,而是它能够从事许多智力劳动,可以按照自己的指令进行,效果常常超乎预期。如此强大的功能自然会征服它的使用者,并且朝依赖它的方向发展。这对于大学教学而言不啻为一个严峻的挑战,换言之,大学教师能够与它媲美吗?辅导员能够与它媲美吗?同学能够与它媲美吗?似乎都不能,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

(四)ChatGPT已经在学界掀起了风暴

ChatGPT入驻大学校园就在学界掀起了风暴。据美国一个网站调查,竟然有高达89%的学生在使用它做作业,这个数字非常惊人。更惊人的事情是学生用它撰写的论文惊人地获得了最优评价。当然,关于它的神奇之处还有许多报道,如可以通过律师考试,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员考试,还能够高分通过SAT考试等,它还能够撰写新闻稿,能够帮助起草法律文书,这些都是学生梦寐以求的。学生运用它做作业,教师难以分辨究竟是人力所为还是机器所为,这无疑是对教师职业的挑战。

为了尊重学术劳动的客观性和严肃性,美国多所大学都明确规定不能使用ChatGPT做作业,而且一经发现违规使用即做作弊论处。但由于教师难以有效分辨究竟是人力所为还是机器所为,这个禁令执行的有效性值得商榷。显然,采用全然禁止的做法并非上策,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才是明智之举。这其中不能缺乏科学伦理教育,也不能不考虑教育教学重心是否需要转移。这说明,大学在目前并未把ChatGPT当成一个有效助手,而是与它存在着一种竞争关系。这种举动,表明ChatGPT已然破解了乔布斯之问。

二、ChatGPT的出现使中国大学教育的优势被质疑

(一)中国教育的传统优势在于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学生发展差距不大

从公平性维度看,中国大学对学生基本上是一视同仁的,因为所学的知识是一样的,采用的考试方法也是统一的,所获得的分数往往差别不大。显然,这是一种表面上的公平,是基于知识获得量的公平,并非针对每个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公平。这种公平模式不适应以能力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因为它没有照顾学生的个性需求,无法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进行系统知识传授,对于教师而言,就是首先要形成一个标准化的操作方案,其次要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然后再以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学生喜欢的程度,学生就会满意。但因为教师受科研指标的影响,为自己的晋升考虑,往往不会把主要精力投身于教学,对于教学常常存在应付的心理,认为教学投入很难见功效,不如做科研来得实在。此外,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评价,进行教学改革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因为教学改革往往会提高学生的学习难度,要求学生增加学习投入,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负担,所以他们并不支持这种改革。在其中,学生评教系统往往会成为学生惩罚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工具,虽然这属于评教工具滥用的范畴,但学校很难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往往只能采取一些道德说教的方式来解决。

(二)中国大学通过统一的制度设计使得知识传播量大,传播效率高

中国大学比较偏重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认为这是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大量知识的捷径。其背后的理念是知识掌握得越多越好,知识越先进越好,越系统越好,学生获得知识越多、越先进、越系统,对他们未来得发展越好。这个设计的前提是学生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即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和成才动机。如果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意愿与动机,则可能学习的是“死”知识。在过去,我们都习惯于把拥有知识多少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依据,而在知识呈爆炸性增长的今天则显得落后了。

偏重于系统知识传授带有浓厚的苏联模式烙印。中国教育传统中虽然强调尊孔读经,但很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讲求“不愤不悱,不启不发”,不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常常把读书不化的人称为书呆子。西方文化中比较推崇苏格拉底教学法,即著名的“产婆术”。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非常痛惜十年动乱对教育事业的破坏,对青年学者大好光阴的耽误,有感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渴求人才和对知识的渴求,非常注重读书学习,对知识产生一种崇信之情,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因而大学里非常注重知识的传授。这与中小学学校教育为了迎接各类考试而进行大量的知识备战性训练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大学注重系统知识传授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可以很快地掌握大量的知识,这与学生自学所获得的知识量相比要高效得多。正是这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使得我国学生到国外留学时普遍获得知识基础扎实的美誉,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善于批判性思维、不善于交流的印象。

(三)中国大学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尊重学生个性,评价方式标准化

由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讲授,所传授的知识是标准化的,所运用教材是经过权威审定的,这种知识也是最终考核内容,所以学生只要接受就可以了,无需怀疑知识的正确性,从而就在心目中确立了一个权威的形象,即凡是书本上讲的都是对的,凡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很少进行质疑,结果是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丧失了,在不自觉中把自己变成了知识的容器。也因此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如果有不同理解或不同意见,就变成了对老师的不尊重,变成了对权威的质疑,学生会获得一个不好的评价,这就对个体主动性产生了打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如果没有老师提问,学生就不敢轻易发言,否则就是在扰乱课堂纪律,就是对老师不礼貌。由于课堂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而通过考试又加强了教师的权威性,如此就进一步确立了教科书的权威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开始后就暴露出严重的弊端,因为此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远不如精英时期的学生了,单纯的老师讲已经很难吸引他们的兴趣,于是隐性逃课行为出现了。如果教师不转变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那么整个课堂就变成了沉默的无效课堂。

所以,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尊重每个学习者的主体性就成为第一课题。在进入普及化阶段之后,该课题就显得越发急迫。因为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激发,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否激励学生展开积极探索。这些都是今天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基础性课题,因为我们要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其基本特征就是探究能力强,求知欲旺盛,具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创新精神,如此才能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做出创造性贡献。如果教师仍然采用大批量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非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即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也无法得到有效运用,为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自然就无从谈起了。

(四)一旦引入ChatGPT,中国大学制度设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将不复存在

ChatGPT一旦被引入,大学生将获得学习的自主权,将不再按照教师组织的统一步骤来获得知识,而且大大增加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质疑,如此教师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将难以为继。如果教师不能适应这个变化,仍然按照既定方式来组织课堂,那么就徒剩下一个签到的形式,学生将完全不在意老师在讲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与教师进行对话的兴趣,将更大的精力投入与机器人对话中。如果这种行为对学生发展是有利的,当然不应该阻止,而且还应该鼓励。

可以看出,ChatGPT直接挑战的是教师的权威性,间接挑战的是传统的教学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从理智的角度看,大学应该把引入ChatGPT作为一个改革创新的机遇,而不单纯把它视为一种挑战。可以预见,大学引入ChatGPT是大势所趋,阻挡的结果只能使我们延误改革创新的时机。我国大学对于新技术一直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一直把它作为大学现代化的标志,这与我们把科学技术视为第一生产力有关,也与大学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有关,特别是与我国要建立的科技强国目标有关,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对新技术持积极态度。

当然,引入新技术是对教师能力素质的挑战,因为对于大学教师而言掌握新技术并不具有优势,反而是青年学生更具优势,这种心理落差是大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技术进步不可阻挡,但对于究竟该如何适应新技术却心理准备不足。如该如何利用ChatGPT进行辅助教学?如何应对ChatGPT可能出现的错误?怎么来应对学生依赖ChatGPT而放弃锻炼自我的机会?如何面对ChatGPT对教学能力的挑战而调整自己的能力结构?这一切都是新课题,必须面对。

三、ChatGPT对大学功能的系列发问

ChatGPT出现对高等教育哲学提出了几个非常直接的问题:大学还能够称为知识中心吗?大学教师的工作是否将被替代?大学教给学生的知识仍然有用吗?大学该如何进行功能调整?大学教师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可以看出,这几个问题是系统性的,都是对传统大学功能地位的质疑。要回应这几个问题,就必须从高等教育哲学视角进行审视,因为只有哲学才能整体地、系统地、全面地、彻底地看待问题,其他观点难免是局部的、零碎的、片面的,无法把握问题的实质。

(一)大学是否还能够称为知识中心

大学历来被称为知识中心,大学教师所从事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知识的收集、整理和传播工作。ChatGPT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所从事的也是这样的工作,而且具有超快的速度,这是人类无法比拟的,从而也是最令人惊叹的地方。可以说,它已经达到了即时回应的效应。当然这是ChatGPT3.0以后的事情,在之前尚未听看到这样的报道。而且它的自我更新速度非常快,在出现ChatGPT3.5版本之后,人工智能界的大佬开始感到恐惧,于是联名要求暂停对它的实验,时间是六个月,以便于让人类好好思考一下它可能造成的危害。

但这并非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因为商业界已经嗅到了ChatGPT背后的巨大商机,所以仍然不惜巨资投入。可以说这是一场科技领先之战,谁掌握了先机,谁就掌握了话语权。OpenAI既然已经把握了先机,岂肯就此罢手?呼吁暂停实验的马斯克这个科技狂人本身也是OpenAI的重要投资人,科技战乃是一场争夺主导权之战,谁肯轻易歇手?我国的互联网巨头们也纷纷加入这个行列,都是几十亿、上百亿乃至上千亿的投入,难道他们不知道这样投入的风险吗?他们当然知道,因为在这个领域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所以在前景没有完全明朗之际,谁都有机会,谁都不会轻易放过,这就是它的可怕之处。

人们不无遗憾地指出,ChatGPT没有出现在大学,这似乎说明大学已经失去了知识前沿的地位。特别是它没有出现在中国,更是莫大的遗憾。中国急需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领先地位,以便于实现“改道超车”,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能保障。但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ChatGPT研究需要开源信息,需要互联网的畅通,我们实行严格监控的网络管理制度难以做到。换言之,如果不能打破目前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想在这个领域取得领先地位就很难。

不得不说,ChatGPT没有出现在大学具有必然性。因为大学既没有企业家的冒险精神来开发这样的新技术,也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这样的研究。但大学的技术人员应该参与这样的研究,否则大学对于前沿科学技术的贡献就难以体现。考虑到商业秘密事宜,合作应该由市场解决,人们不能硬性干预。无论如何,一个基本事实是无法改变的,那就是大学作为知识中心的地位已然不稳了。事实上,知识生产模式2的提出就已经表明知识中心开始转移。在进入大科学时代之后,大学的知识中心地位开始动摇。既然大学不再是知识中心,那么它在决定人才培养资格和人才培养方案时的权威性就削弱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大学必须引入社会参与治理,不能再沿循过去的封闭式发展道路了。

(二)大学教师的工作是否将被替代

大学教师的工作可以被替代吗?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如果大学教师的唯一功能就是进行知识传授,那么被替代是必然的。事实上,多数教师也仅仅是完成知识传授的工作,而且所传授的知识本身也是值得质疑的。虽然不少大学教师的主要精力是在从事学术研究,但研究的原创性存疑。过去人们经常担心线上教学的效果不如面对面教学,而现实中大多数线下课堂是死气沉沉的,学生并未专心听讲,而是在隐性逃课,如此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正如人们批评的那样,许多教学内容已经陈旧了,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也非常呆板,缺乏吸引力,这样的无效课堂确实应该被替代。目前师生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学生很少问问题,如此教学效果很难有保证。

(三)大学教给学生的知识是否仍然有用

人们早就发现,大学生对于学业投入度是比较低的,主要满足于学分绩的要求,对知识究竟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并不关心。大学教师在准备教学内容时也很少关心知识的用处,关心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在理论上能否说得通。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既缺乏现实生活的体验,也很少进行事先调研,因而并不了解现实社会需要什么人才以及学生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可以说,理论脱离实际、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是教学无效性的根源。

(四)大学该如何进行功能调整

传统大学的三个基本职能即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将继续保留下去,但多数功能可以被ChatGPT替代。如此,传统大学存在的基础就不稳固。有人说,大学教学功能就应该定位在人格培养上,这是机器人无法替代的。那么,该如何进行人格培养?简单的教条灌输注定是无效的,只有靠心与心的交流才能成功。这就要求实施个性化教学,让教师与学生有充分接触的时间。但前提是教师能够取信于人,学生乐于与他交流。目前学生的独立性比较强,靠强制显然是无法奏效的。只有靠有效的教学方式,靠研究型教学才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这就需要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从关心学生开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心他的,否则学生就会采取拒斥的态度。这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的,如果教师没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不能紧密结合社会实际,要成功设计研究型教学模式也是困难的。

(五)大学教师该如何适应新的形势

上述内容实际上也是对ChatGPT提出的第五个问题的回答,即大学教师必须适时地把精力转到育人上,决不是把准备好的知识讲授完就结束了。育人需要根据人的发展需要进行知识设计,设计教学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人格培养上。换言之,激发学生成才动机是教师首先需要完成的工作,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主动的人,这是学生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如果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就无法适应环境挑战的要求。单纯的知识接受是无法培养人格的,只有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面临的挑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足,他们才能主动改变,这就是主动性激发过程。

四、ChatGPT将使大学功能发生嬗变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将加速

在ChatGPT问世之前,人们就已经意识到知识生产模式开始发生了转变,知识生产模式2和知识生产模式3的提出即是证明。但大学在学科中心主义导向下对这种转变采取了抗拒的态度,仍然醉心于理论知识生产,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学术,与企业结合就影响到学术的纯洁性,不是真正的知识生产。虽然各种科研合同的签订都在吸引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而且大学通过设立科研成果转化机构来推动这个转变,但对于绝大多数学者而言,直接走向社会并非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沉浸在书斋里仍然是一种理想国生活状态。学术评价似乎也在支持这种决定,学术评价的唯论文倾向,同行评价模式的通行,都在证明这种选择的正确性。然而这个选择确实拉开了大学与社会的距离,大学无法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也使社会对大学的研究敬而远之。

当ChatGPT问世之后,大学很难再持续传统的学科中心主义逻辑,因为大学知识传授工作可以被替代,所做的学术史梳理不过是一项重复性劳动,很难创新。局限在大学校园内就无法进行现实问题的研究,如此就逼迫学者们必须走出校园,广泛地开展社会合作,突破传统学科壁垒,开展横向联合,如此就颠覆了以传统知识生产模式为尊的地位,走向多元知识生产模式并行乃至融合发展。事实上,在ChatGPT面前,大学进行独立的知识生产不再具有优势,只有与社会合作才有更大发展空间。

(二)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更加急迫

与传统大学知识生产模式一样,大学在人才培养上也是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试图把学生培养成理论人才,这种设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实现已经成为虚妄,但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变,仍然安于在课堂传授知识,教师仍然把理论知识传播作为既定任务目标,对于社会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一直缺乏实质性突破。这具体表现在教学计划安排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以掌握书本知识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参加实践实习活动不过是一种点缀,尽管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证明实践体验对自己影响最大,然而大学并未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在人才评价模式上仍然把掌握的书本知识量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认为教师讲好课才是优秀的表现,尽管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但并未做出重大突破。ChatGPT的出现使得这种理论知识传授模式迅速失效,因为教师无论能力多强,都无法与ChatGPT相比。为此,大学必须转变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从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转向实践能力培养上,否则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将被ChatGPT替代。

传统大学人才培养的另一个误区是认为知识传授完就结束了,对人格塑造功能是缺位的。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传统教育的说教性太强,交互性不足,难以对大学生产生实质性影响。教师虽然具有专业方面的权威,但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则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对同辈群体的意见更加重视。这客观地说明,由于生活场域的不同,大学教师很难扮演道德楷模的角色。大学教师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就必须具有强大的人格魅力,而前提条件是教师必须投身于教学,与学生进行多方面互动,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达成愿望,如此才能赢得学生的口碑。说到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知识传授解决不了人格塑造问题,如果大学失去了对人格的塑造和养成,单纯以知识掌握程度来衡量,那么就失去了灵魂引领,也就变成了失去灵魂的卓越。

(三)大学社会服务功能实现超越

传统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是智力咨询和技术服务,这些都是与大学的知识中心地位结合在一起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的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社会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和企业对科技开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在逐步退化。当大学的知识生产落后于社会的知识生产时,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不再具有优势,而是走向边缘化。ChatGPT的出现说明社会在知识生产能力方面已经局部超越了大学。大学的知识优势仍然是在传统的基础理论部分,而社会大量需要的是应用技术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这要求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必须转型,从具体的知识服务走向对社会发展面临问题的综合诊断,这些往往是机器难以胜任的。诚然,大学所进行的社会服务需要借助机器人的帮助,需要善加运用人工智能强大的搜索功能、迅疾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文本生成能力,实现与人工智能的协同。

(四)大学管理重心发生转变

随着大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大学的管理功能必然随之转变。传统大学管理必须从服务于理论知识生产模式转变到重视应用知识的生产上,而人才培养的重心向能力培养转移要求评价体系必须随之转移。这一切都涉及对教师评价体制的转变。

传统上大学管理习惯于采用统一模式进行管理,最后都流于简单的量化管理,因为要实行个性化管理难度太大,操作太复杂,很难掌控,ChatGPT的出现为进行个性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它可以采集多元化信息,进行模糊化集成;其次它能够生成多元评价标准,作为教师自我评价的依据;再次它可以自主地、随机地采集教师信息,做到开放与透明,保证信息的客观与公正;最后它可以生成一个个独特的评价方案,实现个性化服务。

五、ChatGPT预示新型大学的出现

(一)以ChatGPT为基础的新型大学形态必将出现

作为一种新型的知识收集、整合和传播的技术,ChatGPT可能是未来大学的家园。它本质上是一种个性化学习模式,是无边界大学的表现,这种新形态的大学如何组织确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话题。它是否是一种真正的开放教育?目前看很难,因为目前ChatGPT是一种通用性机器人,专业化程度不高,未来势必需要完善和发展专业性机器人,这可能是各个大学发展的抓手。究竟是大学自己来发展,还是由大学外的公司来发展是不确定的。可以预见的是,这种建设的投入是非常大的,成效则不确定,这也是许多专家学者不乐意置身其中的原因。理想的方法是实行大学与公司联合开发,即采用知识生产模式2的方式推进。

(二)新型大学不再需要集中的场所

统一化教育体制下,我们经常把个性化教育作为目标,殊不知传统大学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够提供一种集体文化氛围。这种集体文化氛围能够使个体之间开展实体性互动,具有一种共时性体验,从而产生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这也是传统大学不易被替代的主要原因。大量的知识学习则可以通过分散的学习方式进行,唯独其权威性难以保证。这正是教师在场的优势。当ChatGPT获得权威性认证之后,其功能效果不亚于专任教师的在场,如此将对传统大学形成实实在在的冲击。

(三)新型大学管理者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学习资格认证

学门槛在哪里?大学的门槛往往就是大学的标牌,即通过大学内部活动组织使学习者感受到一种新奇的存在。其中包括有形课程与无形课程,这里面渗透着大学的规范、意志,大学对事物认识的标准,大学的专业发展成就,这些都是大学存在的依据。大学往往要对每个学习者进行测试,看其与自己的标准是否相符,最终授予其一定的资格,从而打上自己的文化标签。对于新型大学而言,是否需要模仿这些传统的组织方式?可否完全是一种知识型组织,即只对专业资格进行认证?或者说无需获得一种共同体的体验?

(四)新型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当好学生发展顾问

如果ChatGPT介入知识传授过程,价值观教育如何进行?尽管未来的大学学习者越来越多的是那些非传统学生,但传统学生仍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是非传统学生也需要进行文化的熏陶。靠机器人很难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就必须依靠人类自身,这个责任当然主要是靠教师。可以说,在未来,教师对有形知识传授的责任大大减轻,而价值观引导责任则增加了许多。价值观就是人生坐标,缺乏这方面教育,健康个性就难以养成。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也取决于此,但在实践中被忽视了,因为教师普遍忙于自己的科研事务,对应担负的育人责任在无意间疏忽了。故而,给教师减负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说到底,引导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科学的方法,不能一味采用考核的办法,因为这种考核容易使教师成为生产工具而非教育活动的主人。

六、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回应的几个问题

(一)传统大学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大学替代

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下,大学内部势必会发生一定程度的革命。可以预见,面对学生大量使用新技术是无法完全禁止的,那么在管理制度上就必须进行调和。管理部门接受人工智能技术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教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显然,不同大学人群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而受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大学内部构成不同,大学的革命性质与程度就不同。一般而言,大学不受技术变化的触动是不可能的,但能否改变大学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就不一定了。这正是大学文化的独特性所在,而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目前,大学行为主要由国家教育体制决定,受技术的直接影响比较小,受到的影响往往是从学生层面开始的,所做出的反应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因而,大学往往主要贯彻的是上级部门意志,对社会变化的反应往往是迟钝的。这已经形成了大学的惯性。

二)传统大学是否会与新型大学融合

一般而言,传统大学是不会主动变革的,这正是大学的保守性的体现。但在社会变革特别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大学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变革,但不会进行根本性变革。这既是大学保守性的体现,也是大学传统生活方式造就的。大学比较信奉理性辩论,如果缺乏充足的理由就很难说服其改变,这是大学保守性的根源,因为其思考的出发点是理性,而非功利。大学的理性辩论遵循的是民主传统,不会以势压人,所以,大学行为方式从根本上说是自由的,不受外界利诱的,只有在强制的环境下才会做出妥协和让步。传统大学在新型大学咄咄逼人的影响下,势必要改变自己。否则,就只能被新型大学替代。当然,如果传统大学得到体制的大力保护,那么新型大学就很难成长,或者只能选择在体制外生存。

(三)大学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还是一种功能的存在

目前大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所从事的主要是身份的认证而非知识传授,换言之,知识传授仅是一种表面形式,而进行身份赋予才是大学的实质。因此,大学传授多少知识或学生获得多少知识都并非最重要的,而获得一种身份符码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大学不断延续的原因。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大学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知识传授,学生上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从表面上看确实如此,而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读,因为获得知识只是一种必要的形式,接受文化洗礼才是本质,何况知识获得完全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大学文化是大学内部人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或惯习,不会因为外部变化而变化,学生进入大学主要是接受这种熏陶,从而了解知识人的生活方式,塑造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大学是否决定国家的竞争力

如果大学关系到国家竞争力,那么大学行为必然受到国家干预。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性成果,引入大学是必然的,对大学形成冲击也是必然的。大学必须站到该技术的前沿,因为它确实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站在科技前沿的问题。因此,怎么对待ChatGPT对大学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国家教育政策调整问题,引起国家重视也是必然的。

七、结    语

未来大学该怎么管理是一个真正的治理问题,如果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缺乏足够知觉是很难进行判断的。过去大学的管理重心是放在人力资源配置上,重点是进行学科资源配置,核心是考评制度,今天这个重心可能要发生位移,很可能就放在机器人上,重点是解决人如何与机器人协同,核心是如何应答学生对自我发展的需要。因为学生可以采用直接与机器人对话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为此,大学会以机器人为中心进行资源重组,如同虚拟大学出现一样。独立型的虚拟大学基本上摆脱了人与人直接互动的模式,一般都是借助网络实现的,新型大学则可以机器人为中介来开展,因为大量的知识都可以储存到大数据平台上,只要打开应用软件,直接对话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虽然这些知识仍然难免出错,但比人类的回答更可靠,毕竟大数据进行了大量筛选,已经把出错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如此大的数据规模几乎可以囊括人类所有智慧成果,这是任何人类教师无法做到的事情。一旦学生产生了这样的路径依赖,可以设想,传统大学的生存机会就微乎其微了。这种新型大学完全是以机器人为中心开展的,学生可以采用分散式学习方法,不必集中到某个地点即物理意义上的大学场所,而是采用登录网站就可以实现自主获取知识的途径。如果这种学习方式的效果超过了在大学现场的学习效果,其颠覆意义就出现了或者说必然引起大学的革命。事实上,目前大量程序化的管理工作和文案工作均可以由机器人替代,可以节省大量劳动成本和提升劳动效率。不难想象,这种新型大学会对当下大学产生革命性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