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年出家,驻锡在京师道林寺。拜沙门僧俭为依止和尚,修习禅业。到宋太始初,忽然像特别的异士,没有固定居所,饮食也不定时,头发长达数寸,常常光着脚在街巷行走,手持锡杖,杖头挂着剪刀和镜子,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年间中,逐渐显现奇异的迹象。几天不吃饭,也没有饥饿的神色。与别人说话,开始似乎难以理解,后来都应验。有时候他会作诗,所言好比预言谶记。京城士庶,都供养他。齐武帝认为他迷惑众人,收捕送往建康。早晨,有人见他进入市场。回来检查监狱里面的情况,保志仍在监狱中。保志告诉狱吏:“门外有两车饭来,金钵盛饭,你可以拿。”接着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都送饭款待保志,果然正如他所说。建康县令吕文显将此事报告给武帝。武帝就迎接他入宫,住在后堂。有一次吃完宫廷宴会,保志也随着众人出来。不久景阳山上,还有一个保志,和七个和尚一起。武帝生气派人推检查寻丢失了什么东西,阁吏启道:“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当时僧正(掌管佛教事务的僧官)法献想用一件衣服送给保志,派人到龙光、罽宾二寺寻找保志,都说:“昨天早晨离开。”又到他常所造厉侯伯家寻找他,伯说:“志昨在此讲道,早晨还睡觉未醒。”使者回去将此事告诉法献,才知道他能分身三处住宿。保志常盛冬袒露行走。沙门宝亮想用大衣给他,没有等到说话,保志忽然来穿上衣服走了。有时候保志向人求取生鱼鲙,有人给它办好,让他吃饱才走,但回来看到盆中鱼游还像原来一样。保志后来借助武帝的神力,在地下看见高帝,常受锥刀的痛苦,帝从此永不再用锥刀。齐卫尉胡谐生病,请保志看。志前往上疏道:“明屈。”第二天竟然没有去。这天胡谐死了,载尸还宅。保志说:“明屈者,明天尸体出来。”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守江州,辞别保志。保志画纸作一棵树,树上有乌鸦,说:“危急之时可登这棵树。”后显达违背节度使意旨操行不轨,留下齐之镇守州郡。等到打败仗,齐之叛逃入庐山。追骑将要到达庐山时,齐之看见树林中有一棵树,树上有乌鸦,像保志所画一样,省悟而登上去,乌鸦竟然不动飞。追者见乌鸦,以为无人而返回,最终因此而免除被追杀之祸。  释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居止无定,饮食无时,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执一锡杖,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齐建元中,稍见异迹。数日不食,亦无饥容。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明旦,人见其入市。还检狱中,志犹在焉。志语狱吏:“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汝可取之。”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一时屏除内宴,志亦随众出。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帝怒遣推检失所,阁吏启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 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未及发言,志忽来引纳而去。又时就人求生鱼鲙,人为办觅,致饱乃去。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志后假武帝神力,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帝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志往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云:“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镇江州,辞志。志画纸作一树,树上有乌,语云:“急时可登此。”后显达逆节,留齐之镇州。及败,齐之叛入庐山。追骑将及,齐之见林中有一树,树上有乌,如志所画,悟而登之,乌竟不飞。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卒以见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