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专家共识 (2023年修订版)

 胡同院子 2023-06-15 发布于北京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脾胃学说肇始于秦汉,形成于金元,发展于明清,完善充实于当代,成为中医学的重大应用基础理论之一。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一系列中医脾胃理论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脾胃系病的规范化诊疗、标准化教研以及国际化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常用于脾胃疾病的经典方剂的筛选显得尤为必要。

2019年1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委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进行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遴选工作。

2019年12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初步通过了“脾胃系病经典方剂共识研究”方案。

经查阅相关文献,初步筛选了136首方剂,经过三轮专家投票,最终遴选出100首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并于2022年发表。

一年多来,有学者对所选方剂的原书出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编写小组以最新版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为主校书籍,参校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相关教材,对百首方剂出处进行了逐一校对证实,形成2023年修订版。

1

“经典名方”基本内涵

中医方剂浩如烟海,所谓经典名方,必构思巧妙,配伍严谨,疗效显著,且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临床的反复验证。

我们认为,对“经典名方”的界定,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各类权威中医药教材、临床指南广为收录和推荐;

2)现代文献中有较多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

3)得到目前临床专家的广泛认可;

4)方剂出处的原典文献为清代 (1911年)以前,且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

2

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遴选原则

2.1

处方来源明确

所遴选方剂,均需有明确源典文献,以便读者及临床工作者查询原著,了解原作者学术思想,加深对方剂的认识和理解

2.2

主治病证明确

所选方剂主治当为脾胃系疾病的病、证、症。涉及古代方剂,若无明确现代疾病名称,则须有与脾胃相关的证候依据。

2.3

组方合理安全

所选方剂组方合理,药量明确,剂型明确,原方古剂量保留,加注现代折合量,折合量以中药煎剂用量为参考,要求不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剂量上限。

对于方剂中含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药物配伍,予以注明提示;含有毒性药物或国家限制使用的药材方剂,予注明提示,并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限制用量,以供参考。

2.4

中药来源充足且合法

所选方剂中若含有珍贵罕见、普通药房难以配齐的药物如硫黄、野山参、麝香等,暂不考虑列入;所选方剂中若含有何首乌、关木通等常见肝肾损害药物,且无药物替代者,暂不考虑入选;所选方剂中若含有国家法规禁止或限制药物、国家保护动物成分,如虎骨、犀角、象牙、穿山甲等暂不考虑入选。

3

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初步筛选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于2019年12月在北京召开专题会议,在经典名方遴选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以近10年来在国内正式出版或发布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疾病权威书籍及指南为筛选范围。

按此原则,选取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等各权威部门正式发布的中医、中西结合消化疾病治疗指南共计37篇(部),其中单篇指南35篇,指南合集(书籍)2部,共计方剂121首。

考虑教材的权威性,统计近20年的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12部,其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4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5部,人民卫生出版社3部,共计方剂73首。

统计近20年的不同出版社、不同版本的中医院校《方剂学》规划教材7部,选取主治疾病涉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方剂,共统计方剂69首。

收集专业权威脾胃病专著三部,分别是《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以及《现代中医消化病学》,共计238首方剂,其中三部专著中均含有的方剂有65首,两部同时含有的方剂计52首。

3.1

横向文献筛选脾胃系病经典名方

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系病指南方剂,《中医内科学》规划教材脾胃系病方剂,《方剂学》规划教材涉及脾胃系病方剂,三部脾胃系疾病专著四个维度所遴选方剂分别为121首、73首、69首、117首(三部脾胃系疾病专著,取其两部或三部共有的),共计380首方剂。

除去重复者,共计192首。统计四个维度均有的方剂31首,三个维度均有的29首,两个维度均有的38首,四个维度系统中2到4个维度共同有的方剂共计98首。

3.2

纵向频数筛选脾胃系病经典名方

将本研究所参考的各指南、《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以及专著中所有列入统计的方剂进行频数统计,并按照频数由多到少,选取出现3次及以上方剂,共计103首。

3.3

横向文献与纵向频数筛选相结合

确定脾胃系病经典名方

横向文献筛选涉及中医疾病指南、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以及脾胃病临床专著,最大范围筛选了方剂,防止遗漏;而纵向频数统计则从每一首方剂的出现频次的角度,显示了每一首方剂在常见脾胃病中的地位及重要性。

经过两者结合,除去重复,在指南、《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专著四个维度中2个及2个以上维度共有,同时在频数统计中在3次及3次以上的方剂,共计88首,其中含有类方18首。

另外,再筛选四个维度文献中2个及2个以上共有,或在频数统计中在2次及2个以上方剂,共计48首,作为备选。


4

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专家表决

表决专家委员会由唐旭东教授担任组长,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全体常务委员为表决成员,共计96名专家。于2021年1月通过网络表决方式,对方剂的筛选进行了三轮投票。

首轮投票针对上述四个维度文献中2个及2个维度以上共有,同时在频数统计中为3次及3次以上70首非类方方剂,进行了反对投票,每首方剂超过总投票20%者剔除脾胃经典名方遴选。

经专家投票结果:3首方剂淘汰(方剂后括号内标注专家表决率,下同),分别是

涤痰汤(37.50%)

驻车丸(27.08%)

参附汤(21.88%)

其他67首方剂入选。

二轮投票针对四个维度文献中2个及2个以上共有,同时在频数统计中在3次及3次以上的18首、共八类类方(理中类、建中类、承气类、六君子类、泻心汤类、逍遥散类、温胆汤类、六味地黄丸类)进行了同意投票,要求每一类方至少选择方一首,每首方剂投票数超过总投票60%者,入选脾胃经典名方。

共计13首方剂入选,具体如下:

半夏泻心汤(92. 71%)

逍遥散(84. 38%)

大承气汤(80. 21%)

六味地黄丸(75. 00%)

香砂六君子汤(73. 96%)

理中汤(70. 83%)

黄芪建中汤(72. 92%)

温胆汤(70. 83%)

小建中汤(62. 50%)

小承气汤(63. 27%)

附子理中汤(59. 38%)

四君子汤(56. 25%)

黄连温胆汤(56. 25%)

三轮投票从四个维度文献中 2 个及 2 个以上共有,或在频数统计中在 2 次及 2 个以上的 48 首方剂中遴选出20首方剂,以专家投票频次排序入选,具体如下:

藿朴夏苓汤(86. 46%)

蒿芩清胆汤(82. 29%)

实脾饮(81. 25%)

玉女煎(79. 17%)

厚朴温中汤(78. 13%)

丁香柿蒂汤(73. 96%)

大建中汤 (70. 83%)

连理汤(69. 79%)

香苏散(67. 71%)

木香槟榔丸 (65. 63%)

竹叶石膏汤(62. 50%)

甘露消毒丹(61. 46%)

养胃汤(61. 46%)

黄连解毒汤(57. 29%)

暖肝煎(57. 29%)

中满分消丸(54. 17%)

启膈散(51. 04%)

当归四逆汤(50. 00%)

地榆散 (41. 67%)

新加香薷饮(44. 79%)

5

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

经过横向四维文献遴选、纵向频数筛选共计获得136首方剂,经过全国脾胃病96名专家三轮投票,最终确定脾胃系病经典名方100首,包括:

白头翁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保和丸(《丹溪心法》)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柴胡疏肝散(《医学统旨》)

大柴胡汤(《伤寒论》)

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丹参饮(《时方歌括》)

大承气汤(《伤寒论》)

丁香柿蒂汤 (《症因脉治》)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地榆散(《太平圣惠方》)

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葛根芩连(《伤寒论》)

归脾汤(《济生方》)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化肝煎(《景岳全书》)

黄芪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土汤(《金匮要略》)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附子理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藿朴夏苓汤(《医原》)

蒿芩清胆汤(《通俗伤寒论》)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济川煎(《景岳全书》)

健脾丸(《证治准绳》)

金铃子散(《太平圣惠方》)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连理汤(《张氏医通》)

良附丸(《良方集腋》)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六磨汤(《世医得效方》)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理中汤(《伤寒论》)

麻子仁丸(《伤寒论》)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木香顺气散(《医学统旨》)

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

暖肝煎(《景岳全书》)

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清胃散(《脾胃论》)

启膈散(《医学心悟》)

润肠丸(《脾胃论》)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三仁汤(《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生脉散(《医学启源》)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四逆散(《伤寒论》)

四神丸(《证治准绳》)

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四逆汤(《伤寒论》)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实脾饮(《济生方》)

芍药甘草汤(《伤寒论》)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胃苓汤(《世医得效方》)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乌梅丸(《伤寒论》)

吴茱萸汤(《伤寒论》)

五苓散(《伤寒论》)

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小陷胸汤(《伤寒论》)

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小柴胡汤(《伤寒论》)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香砂六君子汤(《古今名医方论》)

小建中汤(《伤寒论》)

小承气汤(《伤寒论》)

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益胃汤 (《温病条辨》)

茵陈蒿汤(《伤寒论》)

越鞠丸(《丹溪心法》)

玉女煎(《景岳全书》)

养胃汤(《易简方》)

增液汤(《温病条辨》)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真武汤(《伤寒论》)

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

左金丸(《丹溪心法》)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中满分消丸(《兰室秘藏》)

脾胃系病常用经典名方专家共识专家组

组长:唐旭东(中国中医科学院)

成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白光(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蔡敏(海南省中医院)、陈涤平(南京中医药大学)、陈苏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迟莉丽(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储浩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中勤(河南省中医院)、丁霞(北京中医药大学)、董明国(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冯培民(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戈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龚向京(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郭晓燕(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郝微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胡玲(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黄恒青(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黄绍刚(广东省中医院)、黄适(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黄穗平(广东省中医院)、季光(上海中医药大学)、蒋健(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姜莉云(昆明市中医医院)、金小晶(南京市中医院)、孔文霞(绵阳市中医医院)、冷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慧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吉彦(大连市中医医院)、李健(深圳市中医院)、李军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李学军(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延萍(重庆市中医院)、李艳彦(山西中医药大学)、李勇(上海市中医医院)、李振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梁超(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刘凤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华一(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刘静生(开封市中医院)、刘力(陕西中医药大学)、刘启泉(河北省中医院)、刘绍能(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刘震(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潘洋(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庞树玲(天津现代脾胃病医院)、钦丹萍(浙江省中医院)、任顺平(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沈洪(江苏省

中医院)、时昭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舒劲(甘肃省中医院)、苏娟萍(山西省中医院)、孙志广(南京中医药大学)、唐旭东(中国中医科学院)、唐志鹏(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田旭东(甘肃省中医院)、王邦才(宁波市中医院)、王垂杰(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凤云(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汪红兵(北京中医医院)、王华宁(云南省中医医院)、王捷虹(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汪龙德(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敏(贵州省中医院)、王宪波(北京地坛医院)、王晓素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王彦刚(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王忠(中国中医科学院)、魏玮(中国中医科学院望)、温艳东(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吴耀南(北京中医药大学厦门医院)、谢晶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谢胜(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徐健众(重庆市中医院)、徐进康(昆山市中医医院)、杨翠兰(青海省中医院)、杨晋翔(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杨倩(河北省中医院)、杨胜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叶松(湖北省中医院)、叶蔚(杭州市中医院)、鱼涛(陕西省中医医院)、袁红霞(天津中医药大学)、曾斌芳(新疆医科大学)、查安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北平(广东省中医院)、张声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张烁(浙江省中医院)、张雅丽(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南岗分院)、张志华(乐山市中医医院)、赵文霞(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立升(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郑培永(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郑昱(青岛市中医医院)、周正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朱西杰(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朱莹(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执笔人:骆云丰、王萍、周秉舵、唐旭东

来源:《中医杂志》2023 年 6 月第 64 卷第 12 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