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镇华庄园:镇嵩军“总瓢把子”往事

 林旭生 2023-06-15 发布于河南

《游感而发》之行走中原

刘镇华庄园东门

       "一门双督军,兄弟俩主席"。这样的家庭,貌似不应该和匪气十足的“总瓢把子”称号有啥关联,但民国的军阀发迹史中,出身绿林的并不少见。刘家兄弟虽然并非绿林出身,但他俩掌握的军队却与绿林草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刘镇华之前的镇嵩军

       在巩义市南河渡黄河大桥西南角的神北村,出过两位上将,除了军职,还曾兼任过河南、安徽等省的主席。这两位人物,就是刘镇华、刘茂恩兄弟。

刘镇华,原名茂业,字雪亚(镇嵩军被招安后的第一任头领)

      【村口靠近S237省道的指引路牌上曾书“刘振华庄园”(2016年前的错误记录,已撤掉)。刘振华是共和国的开国少将,老家泰安,错一个字,谬之千里,指引牌上的共和国上将刘振华与国民政府上将刘镇华完全是两个人,政治信仰不同,双方阵营相对。】

       我最先了解到刘家兄弟的故事,来源于《洛阳风云》,书中大量篇幅提到了一支备受争议的军队--“镇嵩军”。

       镇嵩军,这支队伍起源于豫西的绿林“刀客”,不好听的称号就是“土匪”。这伙刀客最早的发起人是在杨山聚义的九条好汉,他们早期的口号是替天行道。后来,刘镇华带去了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经过三民主义的熏陶,这支“反清”的绿林刀客成了一支革命的力量,首领是盘踞嵩县、伊川的中州大侠--王天纵

中州大侠--王天纵(镇嵩军被招安前的第一任头领)

       进入民国后,王天纵被袁世凯调入北京任京师总督察处副处长。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刘镇华在张鈁的举荐下继任了这股豫西武装的头领,因为部众大都是嵩洛区域的豫西人,而刘镇华和豫督张镇芳的名字里都有个“镇”字,所以这伙刀客因反清有功被“招安”为正规军。

       若以此来分段描述镇嵩军前世的话,刘镇华接手之前的镇嵩军,在豫西地区是闻名遐迩于的好汉队伍,名声还算可以,而刘镇华也是参与张鈁发动中原地区民主革命的主要元勋之一。

     

二 、刘镇华执掌的镇嵩军

       刘镇华接手镇嵩军后,也是镇嵩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这期间连东陵大盗--孙殿英,也只是军内上窜下跳的一个普通角色而已。

        有关镇嵩军的民间传说,大都是负面的。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里,对镇嵩军的描述与土匪无异。其实当时的地方军阀大抵如此,兵匪的角色经常混淆、不好界定(白天是兵,晚上是匪;面上是兵,实际为匪;有饷为兵,无饷变匪...),这种现象在袁世凯死后的北洋军阀混战期间,更是不堪。

    

1、刘镇华祸陕

       老一辈陕西人,最忘不了的恐怖人物,非“刘镇华”莫属。

       刘镇华曾带领十万镇嵩军,围城西安八个月,城内二十万军民,饿死近五万,甚至上演人食人的惨剧。二将功成万骨枯,“二虎守长安(杨虎城和李虎臣)的故事,就来源于这段血与火的军阀混战史。

    

2、观音土

        刘镇华领导下的镇嵩军,几乎参与了所有中原区域和晋陕区域的混战,最不堪回首的就是“中原大战”,那对老百姓来说,真是祖辈们的血泪史。

        我上中学时的历史课本上,就有关于这一时期的苦难描述,“…战乱下死尸无数,十室九空,活着的饥民靠吃观音土充饥…”。当下我们的网络用语中,常形容生活困苦如吃土,但又有几人真正吃过土呢?被无数文艺作品渲染的民国浮世繁华梦只是表象,残酷的现实民国,不是人民的民国,而是军阀的民国。民国的人民,民不聊生、饥殍满地。老百姓不但受难、吃苦,更是真正地吃过土啊!

    

3、火烧少林寺

       少林寺的毁灭,起源于镇嵩军“胡憨之战”时期种下的“因”,所以才有冯玉祥部的石友三火烧少林寺这个“果”了。

       世事轮回、因果循环。少林寺毁灭的主因,也与自身有很大的关联。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了《无极》血案”,那樊钟秀施舍的400大洋,就是种下后来少林寺被烧的一个火种。

       作为少林僧人,不吃斋念佛、劝人向善,却也像军阀一样拿枪带炮去打仗,被裹挟进战争泥潭确是不妥当。在那种勾心斗角的乱世,佛祖都难分清谁是李世民啊!

     

三、刘镇华之后的镇嵩军

       1936年,国民政府政学系首脑杨永泰被刺杀。这件事大大地刺激了刘镇华,他的安徽省主席要职是依靠杨永泰的举荐才被蒋介石委任,杨永泰这个靠山倒了后,像他这样中途投奔蒋介石的小军阀很难立身,且国民党内派系林立、争斗不止,没有背景的刘镇华总担心自己被CC系盯上后落得杨永泰般的惨状,以致于精神一度紧张到出了异常(实际上应是仿司马懿装病,迷惑陈氏兄弟),从此军权交由其五弟刘茂恩执掌。

刘茂恩(所部编入中央军后,任第十五军军长,抗战时为第十四集团军司令)

       抗战时期的镇嵩军被分割整编,随着刘镇华的离开,镇嵩军的名号逐渐淡化,这支队伍的种子成了晋豫区域抗战的主要力量--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

       刘茂恩是一位非常复杂的重要历史人物。在刘镇华退隐前,刘茂恩一直活在兄长的影子里,并不引人注目。在《洛阳风云》一书中,也少有看到有关刘茂恩的故事描述。

       作为一名抗日将军,刘茂恩的第十五军参加过忻口战役、平型关战役、豫中会战、豫西鄂北会战等大小战役,其参与太原会战两个月时间里,与日军鏖战中曾拼光了三分之二的兵力。

        中条山之战,因为国军统筹不力、指挥失当,刘茂恩的第十五军被日军围困在济源的山区里断了补给,在突围无望、难以支撑之际,他准备举枪自杀,天空却突然电闪雷鸣,顷刻间狂风暴雨倾泄而下,瞬时间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第十五军余部趁机突出日军包围圈,避免了全军覆没。

       1944年5月的豫中会战之洛阳保卫战,在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率部逃离的背景下,第十五军将士在武庭麟指挥下坚守洛阳21天,竭尽全力与日军死磕,除了家国大义外,更源自官兵的乡土情结(大多是豫西二十二县子弟),所以洛阳战役中第十五军将士能打硬仗、敢打死仗,与日军拼到整建制几乎被打完。

       洛阳战役中,第十五军武庭麟部2个师,加川军的94师共1.8万人,对峙6万余日寇,打死打伤2万多日军,在通讯电台被炸坏、军部无法指挥的情况下,洛阳城被日军坦克集群攻陷。第十五军三个师各自突围后,仅生还2000余人。

        这支在抗战期间可歌可泣的军队--第十五军(前身镇嵩军),因为常年与日军血拼,战损减员严重,战后缩编为第十五师。在抗战胜利后,其传奇色彩也逐渐被淹没了,因为第十五师遇到了比日军更厉害的对手,他们的对手有坚定的信仰、钢铁般的意志,这个对手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7年11月4日,第十五师余部在今平顶山郏县被人民解放军全歼,师长武庭麟被俘,从此这支传奇的军队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了。

武庭麟(抗战后期任第十五军军长,抗战结束后任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四、小结

       刘镇华庄园,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混合风格庄园。上院是典型的豫西窑院风格,下院是仿建重庆大厦的模样。站在人去楼空的院里,远去了枪炮轰鸣,安寂中唯有窑院上方的棵棵石榴树随着微风而枝头摇曳,笑裂了口的一颗红石榴,像是默默地向到访的我诉说这一神北家族在中原一带拥有过的无上荣光,但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历史终究过去,云烟往事到现在又有几人知?

       庄园还在,主人已无。面对空寂无声的刘镇华庄园,一切的神北往事,都在那滚滚黄河之中随波逐流去了!

-End-


一稿,于20150910

二稿,于20230614

附一,人物后记:

王天纵:被调到京城后,明升暗降。袁世凯称帝后,组织河南靖国军,参与反袁,1920年病死,时年41岁。

刘氏兄弟:到台北后,刘镇华1956年病逝,时年69岁。刘茂恩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83年病逝,时年83岁。据传:1948年巩县解放,刘氏兄弟母亲的坟被掘,抛尸黄河滩。

武庭麟:早年混迹于镇嵩军张治公(杨山聚义时的老七)部,后期是刘茂恩的左膀右臂,平日里杀人如麻,民愤太大,被俘后于1952年12月在洛阳被枪决。

张钫镇嵩军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大首领、大靠山,这位前国民政府副国级人物,起义后促成我军和平解放成都。上世纪那段特殊时期,其子惨被迫害。后人,现均在台湾。

张钫(辛亥革命元老)

附二,参考资料:

1、《风雨漫漫四十年》,张钫著。

2、《洛阳风云》,王鼎三著。

3、《神北刘氏族谱》。

附三,刘镇华庄园图:

刘镇华庄园西门

神北刘氏族谱部分记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