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后偶合死亡案例及简析

 369蓝田书院 2023-06-15 发布于广东
偶合症是指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疾病偶合发作;或受种者接种后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加重。总之,偶合症并非由疫苗固有性质引起,并非必然,仅是偶合。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则是由药物固有性质引起,二者明显不同。偶合症中发生的死亡案例即偶合死亡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是指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发生的可能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且怀疑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反应。其含义为:①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存在合理的时间关联性,即必须是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一定的时间内发生;②受种者机体发生一定的组织器官或功能方面的损害;③在就诊时怀疑病例的发生与预防接种有关。
 国际上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预防接种不良事件(AEFI)。按发生原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可分为6类: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疫苗质量差错、实施接种事故、偶合症、心因性反应及不明原因反应。

 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后偶合死亡事件

 案例1. 男性患儿,剖宫产足月出生,父母自述无遗传性疾病史,无既往病史及过敏史。患儿于223日接种乙肝疫苗,24日接种卡介苗,25日死亡。
 2017.2.23患儿在镇中心卫生院接种第1剂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剂量:0.5mL,接种部位: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接种后留观半小时无异常。2017.2.4接种第1剂卡介苗,接种剂量:0.1mL接种部位:左上臂三角肌,皮内注射,接种后留观半小时无异常。接种过程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要求。
 接种后约3小时,家属诉患儿吃奶减少,卫生院医生巡查患儿,颜面色红,哭声舒畅,但觅食反射稍差,嘱母亲少量多次喂奶。又经约3小时后,巡视医生发现患儿颜面渐成苍白,觅食反应较差,提出转院。再经约2小时后,医生再次巡视发现患儿颜面愈发苍白,触觉反应甚差,检查微量血糖为1.9mmol/L,遂嘱喂养5%葡萄糖溶液20mL,再次建议立即转院。经约1小时15分后,患儿转至上一级人民医院,初步诊断:“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血糖、败血症?”。患儿被置入暖箱中,但体温未升,四肢温度偏低,颜面苍白,皮肤黏膜发白,呼吸窘迫,反应极差,可见散在紫纹,心率达138/分钟,微量血糖仅0.7mmol/L,血气分析检查提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立即进行抢救,给予生理盐水扩容,实施纠酸、抗感染等治疗。入院后约3个小时,患儿虽置于暖箱中,但体温仍未升高,四肢温度偏低,皮肤发白,可见散在紫纹,同时呕吐少许咖啡色液体,心率达190/分钟。病情极其危重。家长同意医生建议,再至转上一级院治疗。上级医院转运医生到达后,经了解情况和进一步检查,告知患儿家属病情极其危重,抢救难度极大,成功机会渺茫。家长经反复考虑后,表示放弃进一步抢救,不再转院,并签字自动出院。出院诊断:“新生儿肺炎、感染性休克、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硬肿症、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出血坏死性肠炎?败血症?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患儿回到镇中心卫生院产科病房不久,随即死亡。
 患儿进行了尸检,病理解剖检验诊断:患儿心脏畸形;主动脉易位,左心室发育甚差,房、室间隔均缺损;肺淤血、出血,局限性肺不张,肺羊水吸入;心、脑、肝、肺、脾、肾等多脏器淤血;死亡原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简析 本案例中,疫苗生产、运输、存储等均符合相关规定,接种单位、人员、过程等符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要求。实际情况表明:不足2个月内,与患儿接种的同批次卡介苗共629人剂次,其中5人剂次与本案例患儿同一天接种,除本案例患儿外,其他均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患儿接种的同批次乙肝疫苗共1414人剂次,其中3人剂次与本案例患儿同一天接种,除本案例患儿外,均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报告。调查诊断专家组经过对疫苗质量、接种过程、临床诊断、救治等全面调查,结合尸体病理解剖检验报告,认为:患儿死亡是由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引起,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属于偶合。
 我国婴幼儿05岁年龄段死亡率较高,该阶段婴儿心、肝、肺、肾等器官发育不成熟,抵抗力、免疫力低下,导致死亡的原因甚多,如:早产、出生体重低、先天性心脏病、胸腺发育不全、缺氧缺血性脑病、维生素K1缺乏症等等,等等。而此年龄段又正是免疫规划接种疫苗的主要阶段,因此容易与上述种种疾病发生偶合。2005-2016我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调查中发现,死亡例数占AEFI总例数约0.1%,此0.1%中偶合症(偶合死亡)占70%以上,死亡原因有:窒息、肺炎和婴儿猝死综合征等等。

 案例2. 女性患儿,足月顺产,生时体重2.15kg。父母亲有智力障碍,平时主要由祖母照料,生长情况不佳,否认家族遗传病史和药物过敏史。
 患儿出生当日接种首针乙肝疫苗,未见异常。1个月后,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第2 剂次乙肝疫苗,并同时接种了卡介苗。当日中午家长举办满月酒,期间患儿出现连连打嗝、轻微抖动、肢体抽搐等症状。傍晚5时左右,患儿又出现连连打嗝,至晚7时仍不肯吃奶,但未去就医。次日凌晨3 时左右,家长喂奶发现婴儿喝奶约30 ml,仅是以往喝奶量的1/2左右。接着在更换尿片时,患儿突然头向一边侧倒,家长感觉情况严重,急送患儿至医院就诊,期间经历了1个多小时。到达医院时患儿身体已经冰凉,脉搏、呼吸消失,已经死亡。实施胸部按压救助中,患儿口吐奶状物体。
 患儿进行尸体检验,司法为: 患儿死于先天性胸腺缺陷(胸腺发育不全),鉴定结果也得到了患儿家属认可。
 简析 本例患儿出生后体内虽有母体通过胎盘提供的一定量免疫球蛋白,但属于B细胞免疫。患儿患胸腺发育不全,致T细胞免疫完全缺陷,故患儿为先天性、获得性T细胞免疫完全缺陷,患儿患感染性疾病等在所难免,因而患儿先天性胸腺缺陷(胸腺发育不全)是死亡根本原因。因本案例死因明确,患儿家长认可检验结果,故此案例得以顺利、妥善解决。
 既往预防接种偶合死亡案例中,相当比例的案例是通过尸体解剖、病理检验最终确定死亡原因的。因此,对于可疑接种疫苗偶合死亡事件,积极争取尸体检验尤为重要。对于媒体来说,全面客观报道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事件,不仅是对媒体人获得专业知识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媒体人是否真正客观、公正的考量。

 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后偶合死亡论文题录
 [1]吕莉,史永群.一起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后偶合死亡事件分析[J].预防医学,2020,32(03):295-297.
 [2]谢刚.接种卡介苗疫苗偶合死亡病例处置的思考[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9,25(03):239-240+243.
 [3]莫周武,符策秦.一起接种乙肝及卡介苗疫苗偶合死亡病例的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7,17(09):950-952.
 [4]彭时辉,文海蓉,许波等.一起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偶合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缺乏症死亡病例的调查处理[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6,22(04):478-480.
 [5]汪思银,钱帮群,葛轲.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偶合死亡的病例调查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6,22(04):270-271+274.
 [6]项逢平.一起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偶合死亡的医疗纠纷案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03):89+92.
 [7]刘海田,李林,于海波.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偶合死亡一例报告[J].医学动物防制,2007(01):75.

 链接:乙肝疫苗接种偶合死亡案例与简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