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太与质能方程

 漯河张景伦 2023-06-15 发布于山东

以太与质能方程

摘要 假设以太存在,并且物体的运动质量是从以太中获得的,可以用经典理论自洽地说明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

关键词:以太,质量,能量,质量亏损

1. 两个假设

1.1. 假设以太存在

假设以太的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19世纪的绝大多数科学家都承认以太的存在,如果没有确实的证据,不会有如此多的科学家承认它。爱因斯坦是否定以太的旗手,但是,1926年的爱因斯坦还专门写了一篇《论以太》而承认它的存在。

第二,否定以太的证据并不充分,主要包括如下三个原因:

A. 迈克尔逊实验。这个实验只能证明光速各向同性,或者说以太相对地球静止,但并不能否定以太的存在。空气能够相对地球静止,为什么以太不能?

B. 光是横波,而流体不能传播横波。但是,光是横波吗?根据横波的定义,自然界中根本就没有横波,即使是教科书中的绳波,其质点也存在与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运动(质点如果没有与传播方向平行的速度矢量,波是不可能传播的),水是流体,但水面波同样存在所谓的横波特征。有一位知乎网友SiCo发表了题目为《物理之美——终极理论的序章——基于以太的电磁波模型》的文章,他在文中写到:“当我看到这个基于以太的模型的时候,一下子被震撼到了。这解释了我若干天以来对电磁波的若干困惑:电磁波的形状,电磁波怎么传输,磁场和电场到底什么关系,电磁波为什么没有能量耗散,电磁波的方向,所有的问题,被这个模型一下子就解决了。这个基于以太的电磁波模型,实在是太美了!这就是物理的美,甚至胜过数学的美!用一个形象驱动,远胜过用一堆算式去推导”(这个模型的网址是:https://www.zhihu.com/zvideo/1314654672141819904)。

如果定义波的偏振度P= a/b(a表示质点垂直于波传播方向上的振幅,b表示质点垂直于波传播方向上的振幅),则P= 0时就是纵波,而P为无穷大时为横波,流体中波的偏振度小于或等于1。

C. 以太为什么不影响星体的运动。如果以太是绝对静止的,以太肯定会影响星体的运动,但是,如果以太与星体同步运动,以太还会影响星体的运动吗?但是如果物体的质量很小或者大质量的星体不是周期性的轨道运动,以太就会对它们形成阻力。星体与以太的关系是:大质量的物体引领以太的运动,但以太能够影响小质量物体的运动。例如,地球轨道中的以太与地球同步绕太阳运动,但以太能影响近地卫星的运动,近地卫星的空气阻力系数大于1(高度越高阻力系数越大),而且与卫星的厚度和密度有关(空气的阻力系数不大于1,且只与外形有关)就是最好的证明。

1.2. 假设物体的运动质量是从以太中获得的

任何在空气中运动的物体,其前面总有波的存在,当物体的运动速度与波的传播速度可比拟时,前面的波就会变为激波,在空气中,一般激波的厚度小于200纳米,但密度可以达到空气密度的数倍。

对于宏观物体,很薄的空气激波层增加不了多少质量,也就是说,附加在物体上的空气质量与物体本身的质量相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如果承认以太的存在,当微观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对于微观粒子来说,这个激波层的质量相对粒子的质量就不能忽略了,它甚至可以超过粒子静止质量的数倍。

由于可以把微观粒子与激波视为一体,因此,可以认为物体的运动质量是从以太中获得的。

2. 质量与能量

2.1. 定义

质量是指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在国际单位制中是千克(kg)。在物理学中,是指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和它获得的加速度的比值。

在物理学中,能量是描述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量,用来表征物理系统做功的本领。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J)。能量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存在;按照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分类,能量可分为机械能、化学能、热能、电能、辐射能、核能、光能、潮汐能等,例如,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做功能力,可以表述为E= 0.5mv2,其中,m就是物体的质量。这些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通过物理效应或化学反应而相互转化

根据定义:质量与能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质量是物质的量,不存在没有质量的物质。能量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物质能量无所依,没有无物质的能量。

2.2. 质能关系的推导

在我们的常识中,质量和能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属性,但爱因斯坦认为,质量和能量其实就是同一种东西,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甚至他还将这种变化用方程表述出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质能方程E= mc2

下面我们看看质能方程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根据洛仑兹变换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得:物体在速度为v时所具有的动能:

 

于是,就能得到质能方程:Ek=mc2

可以看出:能量就是对物体运动的描述,没有运动就没有能量。 m0c2只是数学推导过程中的一个项,并没有物理意义,更不代表物体的静止能量。

2.3. 动质量的来源

从质能方程的推导过程可以看出:除洛仑兹变换外,其他的过程都是经典理论,并没有不符合经典物理的地方,所谓的能量就是物体运动产生的,没有物体的运动就没有能量。问题的关键是动质量是从哪里来的,不把这个问题说明白,就谈不上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

运动物体的惯性质量增加是实验事实,但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读。由于主流不承认以太的存在,把动质量解读为能量,但这有悖于我们的常识:能量是不可能有惯性质量的,而且谁也无法证明能量有惯性质量!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的存在,就可以把运动质量解读为附加在运动物体上的激波质量!

可见,质量与能量并不是等价的,因为它违反了我们对能量和质量的定义,如果承认以太的存在,物体运动时所增加的质量就是激波的质量,完全可以用经典理论解释,而且质能公式Ek= mc2也是正确的,因为激波是阶梯波。

2.4. 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

质量方程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物理学界对它进行了过度的解读,静止的物体是没有能量(指动能)的。实际上,当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除了它本身的动能外,以太介质中也具有能量,质能方程描述的是当粒子高速运动时,以太介质中所具有的能量。

A. 当粒子低速运动时,可以不考虑激波,但需要考虑粒子的波动。粒子在以太中的运动与宏观物体在空气中的运动类似,任何宏观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都会产生振动,最明显的是旗帜,当旗帜在空气中运动时,旗帜两边的空气涡流一左一右有规律地脱落,从而导致旗帜的波浪状态。当微观粒子在以太中运动时,粒子也会一左一右地摆动,从而导致粒子的波浪式前进,其波长为λ= h/mv,其频率为f= mv2/h,这就是德布罗意所说的物质波,而且经过了实验的证明,粒子波浪式前进的原因是以太对粒子的阻碍引起的。由于粒子的波动可以引起以太的波动,这个波动通过以太传播出来,就是粒子运动产生的能量,其动能可表示为:Ed=0.5mvd2,其中vd表示粒子的横向速度。可见,当粒子低速运动时,激波可以忽略,没有激波就没有运动质量,质能方程也不成立。

B. 当粒子高速运动时,这时必须考虑激波的影响,但粒子的波动可以忽略,因为它的幅度很小。由于粒子与激波如影随形,我们可以把激波看作是粒子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粒子突然减速或转弯,激波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会脱离粒子并继续在介质中传播。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是:粒子的总动能为mc2,其中,m就是激波的质量

3. 质量的亏损

3.1. 原子核的组成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但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主流认为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与中子通过核力结合在一起。但是,核力是什么力?为什么它有如此独特的性质?假设核力具有电荷无关性,那么,质子和质子、中子和中子及质子和中子之间的核力应该是相同的,如果质子与中子之间没有区别,为什么没有两个质子的原子核?也就是说,氦2应该很稳定,因为核力远远大于电斥力,如果氦2不存在,那就说明核力小于电斥力,或者说核力不存在。

在发现中子以前,人们认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这种理论和实验符合得很好,但1930年物理学家博特和贝克尔发现了铍辐射(当用氦核轰击铍核时出现的一种辐射,它的穿透本领极大),1932年,查德威克首先用中子来解释它,随后,人们就认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但是,谁又能确定中子不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呢?因为中子衰变后产生的就是质子和电子。

唯一证明中子不是质子和电子复合物的证据,并不是实验,而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复合粒子的内能,或者是复合粒子的质量一定要小于它的组分的质量。意思就是说现在你有两个馍,你把他俩穿在一起,他俩的质量必定要小于两个馍的质量,如果大于或者等于的话,两个馍的结合是不稳定的,或者说很难结合在一起,因为系统总是倾向于跑到更低的能量状态。但是,如果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并不正确,或具有一定的应用范围,这个证据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最后证明中子确实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就可以证明质能关系是错误的或对中子不适用。

本文认为,原子核是由质子与电子组成的,是通电磁力结合在一起的,自然界中的基本粒子很可能只有以太粒子、电子、正电子这三种,质子可能是由正电子和以太粒子组成的,中子可能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μ子可能是由电子与以太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必须是稳定的,不稳定的粒子不能称为基本粒子。光子是以太中的波,它并不是粒子,只是具有粒子的部分特征。

3.2. 质量亏损的原因

如果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由于电子是基本粒子,其质量不会减小,但为什么质子单独存在时的质量大呢?主流是用质能方程解释的:亏损的质量变成了结合能。但是,结合能是什么能量?按照经典理论,结合能应该属于势能的范畴,是一种负能量,如果质能方程成立,其质量应该是负质量,但经典理论是不允许负质量存在的。当两个原子核结合在一起时,质量亏损是实验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但如何用经典理论解释呢?

我们知道,原子核的合成是通过高速碰撞产生的。在宏观的世界里,任何两个物体的高速碰撞,其碰撞后的质量也一定比这两个物体的质量小,因为高速碰撞的物体总是有一部分物质变为气体,但总的质量是守恒的。如果质子不是最基本的粒子,而是由正电子与以太粒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质量的亏损在经典理论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一部分物质从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就是能量的产生和施放的过程。例如,在GW 190521事件中,天文学家根据数据计算发现,两个黑洞的质量分别为太阳的66倍和85倍,二者相撞后产生了一个质量是太阳142倍的黑洞,质量亏损为9个太阳质量,但亏损的质量并不是变为能量,而是变为气体并在以太中产生巨大的冲击波,当这个波通过以太传播到地球时,称之为引力波。我们对质子的组成并不了解,如果质子在核反应过程中真的有气体产生,完全可以在经典理论的框架内自洽地解释原子的聚变和裂变。

质量亏损最明显的例子是湮灭,我们的教科书中明确指出:当正负电子相遇时,电子湮灭并放出一个能量为1.02 MeVγ光子,但是,光子是什么?如何定义和测量一个光子?为什么正负电子相撞产生的能量与正反质子相撞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如果用经典理论同样可以得到自洽的解释:当正负电子相遇时形成正负电子对,电子并不会消失,而是把电场能转换为机械能,其过程为:正负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相撞,必然会引起电子的振动,这个振动在以太中的传播就是光,与宏观物体具有相似的过程,在空气中称为声,在以太中称为光。从实验中所得出结论是:正负电子与正反质子相遇时所产生的能量相差并不大,说明经典的解释比质能方程的解释更符合事实。

物质不灭定理是经过很多实验证明了的,物质不仅从数量上是不灭的,它从质量上也是不灭的。物质本身具有不断转化的能力和条件。任何个别事物都不是从“无”中产生的,而是从它物转化而来的,事物的灭亡也并非变为“无”,而是转化别的物质形态,但我们不可能检测到所有的物质形态。因此,质量转化为能量是不可想象的。

3.3. 核弹的能量

人们公认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是质量转化为能量的典型例子。但是,质量是如何转化成能量的呢?其主要理由就是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 mc2,但这个方程只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并没有物理过程,氢弹已经爆炸70多年了,但学界仍然不能给出能量的转换过程。

本文认为:核弹与普通固体炸弹的爆炸,在原理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都是某种物质由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这个变化的过程越快,所表现出来的威力越大。爆炸的能量E与固体物质的质量m成正比,与气体粒子炸速v的平方成正比,这里定义气体粒子的炸速为v2= E/m。例如,1公斤TNT爆炸的能量为4.2 MJ,则它的炸速定义为2.05 km/s1公斤铀235的爆炸的能量为8.2x107 MJ,则它的炸速定义为9055 km/s。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能量的产生都不存在质量的亏损,物质存在的形式只是从一种状态变化成另一种状态,物质的质量并不发生变化,变化的只有粒子的速度。

所谓的爆炸,实际上就是气体的产生和膨胀过程,一般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但是,无论任何爆炸,必须有气体的产生,没有气体的产生就不能称为爆炸,例如,铝热剂的反应:2Al+Fe2O3Al2O3+2Fe+828 kJ,尽管反应非常迅速,且放出很多的热量,但由于没有气体产物,没有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媒介,无法对外做功,所以不能称为爆炸。核爆炸也是一样的,只是气体的产生速度和膨胀速度很快。

爆炸所产生的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爆炸产物的直接作用,指的是爆炸产生的气体的直接冲击,它只在爆炸中心的近距离内起作用,二是外壳破片的分散杀伤作用,三是冲击波,它是爆炸时最主要的破坏作用。

任何爆炸,介质都会对爆炸效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鱼雷经过舰艇的龙骨下方时爆炸,产生的空泡效应会将整艘船抬起又重重落回水面,两侧浮力加上中间的空泡效应会将整艘船折断,鱼雷产生的能量被数十倍地放大。如果普通炸弹在真空中爆炸,其威力将会大打折扣。核弹也是一样的,它在空气中爆炸时,其主要威力是空气的冲击波,核弹在真空中爆炸时,其主要威力是以太中的冲击波,如果没有以太作为介质,它在真空中爆炸的威力也会大打折扣:任何频率的光都不会产生,只有核弹中的物质碎片在真空中飞舞,其能量表现为各种碎片的动能之和,对其他物体的破坏作用大减。以太不仅对核弹的威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空气中的能量是通过以太传递的),它对于普通炸弹也存在一定的作用,其中的光就是以太中的波,但普通炸弹不能在以太中引起冲击波

4. 结论

当微观粒子在以太中高速运动时,质能方程成立,但粒子在低速运动时不成立,因为没有激波。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是:粒子(包括激波)的动能等于激波的质量与光速平方的积。如果粒子突然停止,激波将会脱离粒子在以太中继续以光速传播,并且其能量不变,这就是轫致辐射。在任何情况下,物质是守恒的,质量与能量不能相互转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