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周朝政治地位最高的封国

 新用户40828904 2023-06-15 发布于福建

后人皆知武王立周分封天下,记有封国七十一,但读史方知,以政治地位而言,却当论地处太湖一带的吴国为最高!

为什么说吴国在周初近百个诸侯国中政治地位最高呢?或者说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吴国列为世家第一呢?

文章图片1

从古公亶父率族人迁于岐山下开始,周部族的发展逐渐蒸蒸日上,在渭水流域开始日渐强盛。

一个部族要想继续持续的发展壮大,就必须有一个能力出众的继承人,这一点成为整个姬家的共识。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太伯、仲雍和季历。随着伴有圣瑞现世的姬昌的出生,在古公亶父直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后,继承人问题就从多选题变成了单选题。

太伯、仲雍二人后来以为父寻药为由,跑到彼时还是尚未开化的太湖一带,文身断发,终身不再返回中原,以成全季历和昌父子二人。为此,孔子曾赞:“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文章图片2

此后,季历带领周从部族发展到商朝西方重要的方国;姬昌率领周国发展成商王朝的西伯,大小诸侯咸归于周;姬昌的儿子姬发继承先人“翦商”遗志,于牧野与商决战,终灭商建周,创立王朝基业。

太伯和仲雍奔吴后,当地蛮夷感其仁义,纷纷举族来投。之后太伯无后,吴地为仲雍所治。武王克商后,封邦建国,寻得仲雍后人五世子周章和虞仲。当时周章已在吴地称君,周王朝予以分封承认,又将其弟虞仲分封到虞地,列为诸侯。

文章图片3

远离中原的远亲,没有被建立周王朝的武王遗忘,还被分封两国。将蛮夷之所的吴地抬升为诸侯国,又将位居中原的虞地封给周章之弟。可见周室对太伯和仲雍是心存感激,并惠及其子孙了。

文章图片4

为了部族兴盛,太伯二人竟从岐山远奔千里至太湖一带的吴地,殊为可贵!这一行为,或可将太伯让国称为历史拐点。

要知道,三代时定下的继承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按制,继承周部族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是太伯,第二继承人是仲雍,最后才是季历。

对于孔子赞叹的太伯三让国,前人江熙曾予以解释言:太伯和仲雍没有直接与季历争位,此一让;二人没有与昌争位,此为二让;二人奔吴使子孙不与季历和昌一系后代争位,此乃三让也。

如果太伯和仲雍二人以长子、次子的身份对继承部族有想法,可以预见一场内耗不可避免,无论谁胜谁负都会削弱周部族的实力;如果季历和昌没有继承周,华夏历史不得不说可能是另一番模样,三代典章也将会无从谈起。

以果论因,没有太伯和仲雍的三让天下,就没有文王的拘而周易演,就没有的武王的左杖黄钺右秉白,就没有八百年的煌煌大周。或许,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吴列为世家第一的原因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