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邦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本领也一般,为何能赢得天下?

 建老真人图书馆 2023-06-16 发布于山东

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更新迭代,英雄辈出。

说起刘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而由于备受争议,世人对他的评价历来都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备受争议的刘邦

有人说,刘邦是贪恋酒色,背信弃义,只会投机取巧的粗鄙小人,武韬文略样样不高,领兵本领也一般,处处比不上项羽,在不少的影视作品当中把刘邦都刻画成是一个“捡漏”的形象。

但也有人说,刘邦是历代最厉害的封建皇帝,是伟大的政治家,出身布衣之家却完美逆袭成为了一统天下的至尊之皇。

甚至在其他领域,刘邦也有所建树,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及歌颂,一生只写了两首诗,却号称碾压乾隆4万首,其中一首《大风歌》更是被称为是其绝唱,概括了其传奇的一生。

透过现象看本质,谁又能说刘邦的成功没有其过人之处呢?纵观其一生,也许早在某些细节当中就埋下了种子,他是汉高祖刘邦

刘邦出身于农民阶级,父亲是刘太公刘煓,家中一共四兄弟,还有一个姐姐,在父亲眼里看来,刘邦不如其他儿子一样踏实肯干,认真务农,整日懒懒散散,与狐朋狗友混在一起,不知所为。

刘邦也没有因此而自甘堕落,虽然不被看好,但是却有自己的想法和对现状的清楚认知,知道在当时的社会不是长子的自己,也不可能有机会继承家业,想要出人头地,就只能另辟他径。

这也是刘邦比其他人成功的优点之一,及时抓住和掌握一切可以往上走的机会,用行动来证明,于是积极拓展自己的人脉关系圈,发展门客,刚开始没有影响力吸引人来,就主动拉拢请人上门吃饭。

在这当中,刘邦认识了当时还是魏国名士的张耳,两人迅速成为至交,大大提升了见识,为后续刘邦阅人用人打下了基础。

还有一点就是,虽然刘邦出身不高,但好在也有机会读书认字,不是文盲,不至于真的大字不识,只是刘邦本人自己不爱学习。

刘邦暂露头角,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大一统后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这也给了刘邦当一个“小官”的机会

由于大官在当时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大部分人都瞧不起这样区区一个亭长,因此竞争也不大。

于是很顺利,借着自己累积下来的人脉,刘邦被成功推举成为了沛县泗水亭亭长,但是也并没有满足于当下,继续招揽门客,扩大自己的队伍。

不管是在如今时代还是以前,实力固然是很重要,但是一个人的力量还是有限的,像刘备身边有关羽、张飞、诸葛亮一样,刘邦的一生也得到了不少人的相助。

知人善用

第一位是吕雉,吕雉和刘邦的结缘在一次偶然的吕公乔迁之宴上,吕公一眼就觉得刘邦日后是可干一番大事业的人物,于是毫不犹豫就把女儿许配给了当时还是小喽啰的刘邦,推进了刘邦的发展。

吕雉虽然不满,但在当时还是父母做主婚姻的时代,只能被逼无奈接受,自此吕雉解决了刘邦的后顾之忧,帮他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在其到芒旸山逃难的时候,也解决了队伍生存的后勤问题。

在刘邦汉高祖在位期间,吕雉也是果断根据当时权力的形势,建议刘邦当机立断除掉其他异姓诸侯王,以巩固大一统的局面,同时力排后宫众议,维护嫡长子继承制,避免皇族内部不必要的纷争

第二位是萧何,利用沛县功曹的身份与刘邦里应外合,攻破沛县城池,刘邦之后就被成功推举成为了沛县县令,跟随队伍此时壮大至三千人。

除此之外,萧何精通文法吏事,知进退,在刘邦与项羽咸阳交锋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劝他不要直面碰撞,应该广招贤士武才壮大队伍,韩信就是这样而来,此后萧何也一直活跃在管理朝政事务上,刘邦如虎添翼。

第三位是张良,与刘邦相见恨晚,靠着与项羽的叔父项伯要好的关系,避免了多次刘邦和项羽的冲突和危机,协助刘邦惊险逃脱鸿门宴,并看准时机建议刘邦出军追击楚军,结束了四年的楚汉之战。

张良也更懂如何收复民心,了解刘邦的心理和想法,因此提出的建议都被刘邦一一采纳,张良在军事策略上功不可没

第四位是韩信,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是汉初三杰,跟着刘邦在战场上征战、所向披靡的大将军,协助重新夺回关中要地,与刘邦配合,平定北方之后又迅速围攻项羽军队。

韩信原本就是为项羽效力,因此也更了解敌军的作战习惯和心理,在作战上给项羽施加了不少致命的压力,韩信也被称为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

反观项羽的军队,虽然队伍宏大,但是身边只有谋士范增,出于猜疑心重,后续也被不信任遣返回乡,最终无人可用。

除了以上这些人,还有陈平、彭越等不少人也助力了刘邦成皇称帝,这让武功不强、谋略不高、领兵本领也一般的刘邦,各方面都有了补充,队伍中有各样的人才,战斗指数提升。

在当下动荡不定的时代里,要是刘邦自己没有吸引人并留住人的魅力,也不是长远之计,因为厉害的人不会依附在一个扶不起的领导者身上,随时也会面临着单飞或针锋相对。

所以刘邦为了稳定自己的队伍,也做出了很多的努力,逐步搭建起了一个良性竞争、与之共存的局面。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在成立自己队伍的时候,主要还是代表了底层阶级的需求和反抗,与项羽出身贵族不一样,项羽一心想维护的是贵族阶级的荣耀,因此刘邦是集体利益出发,项羽是个人利益优先。

从陈胜吴广爆发起义后,农民成为了起义最大的一股力量,刘邦深知这个道理,自然也不会跟百姓对着干,因此在关中一战,会和当地士兵约法三章,不戮杀、不伤害百姓,不抢夺财物

而项羽在不遵守“谁先入关中,便是关中王”约定的同时,不甘心,仗着自己军队的优势,莽然攻入咸阳后,抢夺财物,一把火烧掉了秦始皇的阿房宫,项羽的所作所为,对平民百姓来说无疑就是一场灾难。

刘邦也会听取队伍成员的建议,不贸然行动,这在当时追随他的人来说,是最大的尊重和重视,自然也会更加卖命和忠心。

所以,就算身边有再多能人,要是刘邦执意自己的想法,也无济于事,需要的是百分百地相互信任,而不是像项羽一样孤高自傲,猜疑心重,容易被人离间关系。

项羽疑心重导致的结果就是,手下也举棋不定,不敢上谏,也不敢表现,得不到肯定,自然也不会忠心耿耿。

心态和格局也很重要

这可能也跟年龄有关,虽说项羽从小就开始学习兵法,但是跟随叔父项梁征战反秦的时候,项羽也才不过二十岁出头,而当时刘邦已经五十,心智已然成熟。

不管是出于人生的阅历,还是情绪的稳定,刘邦都优胜一筹,这也在鸿门宴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项羽犹豫不决没有就此除掉刘邦这个隐患,而刘邦冷静应对,得以逃脱

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如果当下势力阵大的项羽,果断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在鸿门宴上解决了刘邦,也不会出现后来不敌乌江自刎的悲剧。

在管理方面,项梁被秦将章邯打败于定陶后,项羽便失去了依靠,只能自己独当一面,却苦于不懂如何维护军队关系,任人唯亲,手下的士兵心底也不服气。

韩信在项羽队伍中得不到重用,而到了刘邦队伍中,刘邦论功行赏,不局限于当前的利益,公元前206年率军攻打蜀国时,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在楚汉争霸关键一战中,刘邦起初在人数上并没有胜算,但以加封土地为条件,笼络韩信、彭越、英布、刘贾,率五路大军70万人对项羽10万楚军展开围攻,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因此看来,刘邦“识时务者为俊杰”,懂得适时给其他人分一杯羹,联合各路力量,从而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利益。

在困境面前,刘邦懂得及时周旋和低头,其实在与项羽的交锋当中,刘邦大部分都是处在下风的,但是他并不会因此而坏了自己的阵脚,始终有自己的节奏和打算。

刘邦会在咸阳争夺当中,知道自己的实力不敌,主动退出;在彭城一战中,被项羽3万骑兵突袭就瓦解了自己的56万大军,这换作是其他人,是多大的一个耻辱和打击。

但是在刘邦看来不然,打不过,逃跑就是了,此举在其他人看来是笑话,但在自己将士们看来,是不轻易拿他们的生命冒险,懂得迂回。

大败过后,刘邦也不会因此一蹶不振,冷静分析过后,会在其他的时候找好时机,重振旗鼓。

也正是因为有项羽一样强劲的对手,所以刘邦不会轻敌,放松自己的警惕,相反,在项羽看来,刘邦只不过是乌合之众,根本不值得视为对手,哪怕被刘邦一时占了上风,也不会多在意。

所以项羽预料不到,刘邦会撕毁楚汉盟约,主动出击,更预想不到刘邦会联合其他人的力量向他发起讨伐,因此项羽一点也没做任何的应对策略,只能被刘邦打了个措手不及,无力回天。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在定陶称帝,定国号为汉,称为汉高祖

施仁政稳天下

此时的刘邦,为了天下稳定,与匈奴制定了和亲政策,百姓从此免于战乱的水深火热,之后又废除了秦朝的严苛刑法,提出了以教化为主,刑法为辅。

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解放生产力,注重儒家文化的思想传播,鼓励生育,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从这些政策措施来看,刘邦还是成功的,建立了大汉王朝后没有走上像秦始皇那样的暴政。

说到刘邦,历来更多的都是与项羽的各方面对比,觉得像项羽一样才具备当王称霸的度量。

但理智分析来看,刘邦虽然没有显赫的出身和背景支撑,也不懂兵法,没有高强的武功,没有高超的谋略和时刻在线的智慧,也说不上是领兵打仗的好苗子,但这只是刘邦的其中一面。

另一面的刘邦,自信肯定,不怕挫折,越战越勇,善于用人,有自己的远见和志向,在不擅长的领域会听取他人的意见,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派,绝非是“胆小怕事”之辈,最终赢得天下也是必然。

结语

可见,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自我的优越而轻敌,也无须因为自己当下的“不完美”而否定自己,草根也能逆袭称王,只要你追求上进,不甘落后,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