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井古井考

 颍滨养史 2023-06-16 发布于浙江

付井古井,由来已久。付井地处沈丘县东南部,东邻安徽,北滨沙颍水道,自古为交通要地。商周时,付井镇属于嬴姓养国,西为姬姓项国,东南为姬姓沈国、归姓胡国,北为妫姓陈国。春秋战国时代,付井属楚国重镇漾陵,楚王分封王室公族于此,建漾陵县,号漾陵公、漾陵君,多载于出土楚简。吴楚争霸,逃亡楚国的吴国二位王子烛庸、掩余被楚国分封与养国旧地,吴国大将孙武率吴军长途奔袭养地,擒杀二位王子,孙武因此一战成名。吴王夫差伐陈,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越王无疆派舰队三百艘运送箭五百万支、犀角、象牙经过淮河、颍水、鸿沟到魏都大梁,秦国王翦灭楚,陈胜反秦,曹魏经略东南,邓艾屯田,魏晋司马氏平定淮南三叛,前秦苻坚淝水之战,东晋桓温北伐,周世宗柴荣南征南唐,唐宋漕运,刘福通起义,明太祖朱元璋西游淮西、北巡汴梁……无数历史大事、帝王将相都涉及付井。付井附近也多次发现古墓、文物,如宝剑、陶瓷、古币等。由此可见,付井自古人烟密集,商旅幅凑。文献记载,项县古有宕乡、互乡、邸乡等,自然离不开水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八家一井,古者伯益初作井。凡井之屬皆从井。《說文解字注》:八家为一井, 榖梁傳曰:古者公田为居,井竈葱韭取焉。風俗通曰:古者二十畝为一井,因为市交易,故称市井。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而命之也。水井是在人类聚居生活稳定以后才发明的。在郑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人工开凿的水井。井的种类有木构井、土井和竹圈井。到夏、商、西周时期,相当一部分土井使用了木质井盘。商代甲骨文中的“井”字,就是这种四方形的木井框架的象形。春秋战国时期造井技术和水井类型已日臻完善,除原有的水井类型外,又出现了陶圈井,在新郑郑韩故城发现的战国古井即有陶井圈。其后,秦汉时期又出现了用三块三分之一圆的陶壁板拼接成的陶圈井和砖砌水井,从而奠定了以土井和砖井为基本模式的井制,一直沿用到近代。人们聚井而居,形成了村庄、城镇的格局。而“市井”的形成,则说明“水井”不仅是村落的维系之根,同样也是最初城市的根。也就是说,“水井”是农业文明的起源,更是商业文明的发祥地。古人常常把古代城邑中集中交易货物的场所叫“市井”;也把水井比作家乡,称为“乡井”,远离故乡叫“背井离乡”。可见,井自古是人们的宗族之源,井也是乡村、城市的记忆之一。元末农民战争,界首人刘福通首义颍州,汉化的沈丘蒙古族地主察罕帖木儿起兵镇压刘福通红巾军,混战多年,中原人口十不存一,千里无人烟,明初丞相汪广洋坐船沿颍河经过太和、界首、陈州,诗里说虎狼出没、八百里无一家。明朝多次下令从人烟稠密的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大量移民到河南安徽,垦荒屯田,今河南皖北凡村名带“营”者,都是明初移民军事屯田之地。移民初迁中原,必凿井而居,所以今沈丘附近有付井、王井、石磙井、三里井、八里井等地名。傅姓家族自山西移民到今沈丘县付井镇翟楼,明清时梅庙、翟楼、付井、庄营、高湖、西李楼等村属项城县东清凉牌界,宣统《项城县志》记载,咸丰八年翟楼文生翟凤举创建翟楼寨,又名金钟寨,东西各建有双寨门,南北都是寨海子,固若金汤。由于宋元明初黄河泛滥,沙颍河以南,从今莲池到界首太和南部,都是黄河积水形成的湖泊沼泽地,只有赵德营镇以东到付井、梅庙、界首,由于地势高,村落密集,成了河南安徽两省交通要道。为了生产生活灌溉,以及方便过往商旅行人,傅氏族人在翟楼西边开凿一口井,水质甘甜清冽,傅氏在井边经营馒头、丸子、油条、茶馆,人称“傅井”。此井常年不涸,成了附近村寨唯一的饮用水井。民间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云游淮西、巡幸中原,都曾饮用此井之水,大赞井水天下无双。建立明朝后,明太祖驾临北宋故都汴梁,立为明朝北京,定制度一年两次驾临汴梁,根据《明太祖实录》《明史》《罪惟录》《颍州府志》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曾坐龙舟沿颍河往返汴梁、陈州、颍州。可见朱元璋饮付井之水,应非妄言。今付井南边周寨到南杨集,有一直沟叫驴拉河,宣统项城县志记载有驴拉河,传说是张果老骑毛驴经过付井,口渴难耐,于是把毛驴栓在井边木橛子上,汲水而饮,只觉甘甜解渴,不由得喝个不停,毛驴口渴等不及,于是发狂力,拉起木橛子一路南奔,所过之处,成一直沟,人称驴拉河。八十年代后,由于压水井普及,付井古井渐渐失去作用,被埋于付井街十字路口。公元2021年春天,当地政府领导重新发掘古井,并建井栏、立周口市文保碑以保护古井,经测量古井深达7.15米,现井口直径0.76米,发现井底铺设有明清古砖,井体呈上下窄、中间宽,中间直径宽达2.3米,夏季可储存保鲜瓜果食物,类似三国演义里张飞储存猪肉于井里,有天然冰箱之作用,战乱时也可藏于井中避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