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蟋蟀的住宅》简案

 生活读书教育 2023-06-16 发布于安徽
图片









图片

教材分析
图片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是选自于法布尔的《昆虫记》。而法布尔则因为此书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我们从人们对于法布尔的称呼,其实就可以感受到其作品的特别之处:既有科学的缜密与严谨;同时还具备着诗一般的文学语言叙述。因此,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来说,我们需要从“科学的表述”与“文学的表达”两个角度去让孩子领略到法布尔的叙述魅力。

从单元的角度来说,《蟋蟀的住宅》与《爬山虎的脚》两篇文章都是体现单元语言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的佳作。我们需要落实这样的几个要素:“准确”“生动”“连续观察”。“准确”就是“科学的表述”,“生动”其实是“文学的表述”。而“连续观察”则是我们需要从习作角度考量的因素。

但从孩子的学习角度来说,《蟋蟀的住宅》与《爬山虎的脚》都属于趣味性不强的文章。《爬山虎的脚》偏散文文体,《蟋蟀的住宅》则偏知识类文体。之所以放在同一个单元,与“长期观察后的观察日记”有关联。但问题也恰恰出在此:两篇文章都是经过多篇观察日记之后写就的文章,但是我们只见到文章,没有见到观察日记。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观察日记。于是,孩子不知道观察日记与所见到的文章的联系。换句话说,孩子看到了文章,没有看见日记。可是孩子自己写的日记,却不知道如何变成文章。这就是这个单元真正的问题情境。

图片


问题的解决与教学设计
图片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需要这样确定教学点:

1.利用KWL表格的提问方式,感知蟋蟀的特点,认知“蟋蟀是一种特点鲜明的动物”;

2.从“住宅”切入,感知作者叙述的特别;

3.从两种叙述方式的结合,体会作者的“长期观察”方法,尝试还原“观察日记”。


教学设计与教学步骤
图片

一、思考式导入

1.板书或者课件显示“蟋蟀”,并出示图片

2.对于它,你知道什么?简单用自己的话语说说。

二、了解“蟋蟀”,感知其特点

1.自由浏览课文,将能够体现蟋蟀特点的语句圈划出来

2.师生共同交流

这个过程强化蟋蟀的“它”,“它是一种动物”。

3.小结


渗透并点明的是科学的表述
图片

三、了解“住宅”

1.板书“住宅”,从课文的叙述中提炼出关于“为什么称之为住宅”的语句,并区分为什么不称之为“窝”“洞穴”?

采用的方法可以是图的对比,例如: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个过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表述?


渗透这是文学的表述,带有情感的表述。从喜欢到崇拜的情感变化

图片

四、了解科普小品文的特点,或者说是法布尔作品的特点

1.在“蟋蟀”与“住宅”之间板书“的”——三个词不同颜色

这个“的”作用是什么?将科学的表述与文学的表述结合在一起

2.为什么只有法布尔才有这样的叙述?他怎么会有这样的叙述?

体现“长期观察”的语句捕捉

五、换位思考,变身法布尔

1.从课文中体现“长期观察”的语句挑选一段

比如:在儿童时代,我到草地上去捉蟋蟀,把它们养在笼子里,用菜叶喂它们。现在为了研究蟋蟀,我又搜索起它们的巢穴来。

2.变身法布尔如何观察

3.提示最好的方式:写观察日记

试着将课文的某一段变成一篇观察日记

可以先给一个观察日记的范例,再挑选一段来练习,比如:

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

注意的是:提醒孩子观察的时候天气如何,观察时间多久,观察到什么,特别提醒孩子,加进去“我”,用第一人称来叙述等等。


这就是公开课里的小练笔环节
图片

4.课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变成观察日记?

5.结语:

出示单元习作要求,长期观察某个事物,形成系列观察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