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
2023-06-16 | 阅:  转:  |  分享 
  
生堡缱擅塑哩噬苤查!!!!生!旦箜!!鲞筮!翅堡!也』坠!!丝旦!iP童Q生!!P!!堂竺!!!!:!坐:塑:盟垒!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 6年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以及人们生

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支气管哮喘(哮喘)的患病率正

呈珊陕速上升趋势,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

的慢性气道疾病之一。规范化的诊治是提高哮喘防

治水平的基础。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自成立以来,为哮喘规范化诊治做了大量工作,1993

年编写了第一版哮喘防治指南,又于1997、2003和

2008年进行了修订。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

版)是在我国既往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

基础上,参考2015年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报

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广泛征求

各方意见,由我国哮喘学组数十位专家集体讨论后

重新修订。本指南旨在为全国呼吸学界的同道提供

指导性文件,以适应当今哮喘防治工作的需要。

一、定义

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包括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

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

胞等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其临

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

状,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多数患者可自行缓

解或经治疗后缓解,同时伴有可变的气流受限和气

道高反应性,随着病程的延长可导致一系列气道结

构的改变,即气道重塑。近年来认识到哮喘是一种

异质性疾病。

二、流行病学

(一)哮喘的患病率

目前,全球至少有3亿哮喘患者,中国哮喘患者

约3 000万¨1,且近年来全球哮喘患病率呈逐年增

长的趋势。西欧近10年间哮喘患者增加了1倍,美

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哮喘患病率增加了

60%以上,亚洲的成人哮喘患病率为0.7%~

11.9%(平均≤5%),近年来哮喘平均患病率也呈

DOt:10.3760/ema.j.issn.1001-0939.2016.09.007

通信作者:沈华浩,310009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呼吸

与危重症医学科浙江大学呼吸疾病研究所,Email:huahaoshen@

163.com;钟南山,510120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Email:na『Ishajl@vip.163.eom

.诊疗方案.

上升趋势心]。我国哮喘患病率也逐年上升。

2010年在我国8个省市进行的“全国支气管哮喘患

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ARE研

究),采用多级随机整群抽样人户问卷调查,共调查

了164 215名14岁以上人群,结果显示我国14岁

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1.24%L3];其中,北京市

(1.19%)、上海市(1.14%)、广东省(1.13%)和辽

宁省(1.69%)的哮喘患病率分别较2000--2002年

的数据(北京0.48%E4]、上海0.41%‘“、广东

0.99%∞o和辽宁1.40%07j)增高了147.9%、

190.2%、14.5%和20.7%。

(二)哮喘的控制现状

GINA自2006年提出“哮喘控制”的概念后,

2014年又强调哮喘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哮喘的总体

控制”,既要达到当前控制又要降低未来风险。但

是1999--2004年全球哮喘认知和现状(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AIR)系列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

西欧哮喘患者中,达到GINA定义的哮喘控制的比

例仅为5.3%旧J,拉丁美洲的哮喘控制率为

2.4%[9 3。2006年AIRIAP2(phase 2 of 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asia—pacific)调查结果显示,亚

太地区哮喘患者只有2.5%达到了哮喘控制¨0|。

2008年在我国大陆10个一线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

呼吸专科门诊进行的哮喘患者控制现状的调查结果

显示,有28.7%的患者达到哮喘控制¨1{。但我国边

远地区和基层医院的哮喘患者控制率估计达不到这

样的水平。近年来哮喘规范化治疗在全国范围内广

泛推广,使我国哮喘患者的控制率明显提高。在

2010年CARE研究中,40.5%的哮喘患者达到

GINA标准的哮喘控制L3 J,但仍低于发达国家(加拿

大2004年TRAC调查¨引,哮喘控制率为47%;美国

2005年REACT调查¨3。,哮喘控制率为45%)。

三、诊断

(一)诊断标准

1.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反复发作

喘息、气急,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

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上

万方数据

虫垡结蕉塑瞪咝苤查!Q!!至!旦筮!!鲞筮!塑坠也』旦!!堡垦!!Pi!望!:!!P!!婴!竺!!!!:!丛:塑:堕!:!

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

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和体

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2.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1)支气管舒张

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

FEV.绝对值增加>200 m1);(2)支气管激发试验阳

性;(3)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平

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连续7 d,每日PEF昼夜变异率

之和/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

PEF值一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值+最

低PEF)X 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

检查中的任一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

急、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4|。

(二)不典型哮喘的诊断

临床上还存在无喘息症状及哮鸣音的不典型哮

喘,患者仅表现为反复咳嗽、胸闷或其他呼吸道症状。

1.咳嗽变异性哮喘:咳嗽作为唯一或主要症

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

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

病所引起的咳嗽¨“。

2.胸闷变异性哮喘:胸闷作为唯一或主要症

状。无喘息、气急等典型哮喘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具

备可变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一条,除外其他疾

病所引起的胸闷¨…。

3.隐匿性哮喘:指无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

或咳嗽的表现,但长期存在气道反应性增高者。随

访发现有14%~58%的无症状气道反应性增高者

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哮喘m。8|。

(三)分期

根据临床表现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持

续期和临床缓解期。哮喘急性发作是指喘息、气急、

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加重,并以

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刺激物或

呼吸道感染诱发。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

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

状。临床缓解期是指患者无喘息、气急、胸闷、咳嗽

等症状,并维持1年以上。

(四)分级

1.严重程度的分级:(1)初始治疗时即对哮喘

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在临床研究中更有应用价值。

可根据白天、夜间哮喘症状出现的频率和肺功能检

查结果,将慢性持续期哮喘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间歇、

轻度持续、中度持续和重度持续4级(表1)。(2)根

据达到哮喘控制所采用的治疗级别来进行分

级¨蚴],在临床实践中更实用。轻度哮喘:经过

第1级、第2级治疗能达到完全控制者;中度哮喘:

经过第3级治疗能达到完全控制者;重度哮喘:需要

第4级或第5级治疗才能达到完全控制,或者即使

经过第4级或第5级治疗仍不能达到控制者(哮喘

控制分级详见治疗部分内容)。

2.急性发作时的分级(表2):哮喘急性发作时

严重程度不一,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

数分钟内即危及生命,故应对病情作出正确评估,以

便及时给予有效的紧急治疗。

四、哮喘的评估

(一)评估的内容

1.评估患者是否有合并症:如变应性鼻炎、鼻

表1哮喘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临床特点

间歇状态(第1级)

轻度持续(第2级)

中度持续(第3级)

重度持续(第4级)

症状<每周1次

短暂出现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

FEV.占预计值%980%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变异率<20%

症状≥每周1次,但<每日1次

可能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月2次,但<每周1次

FEV,占预计值%/>80%或PEF≥80%个人最佳值,PEF变异率为20%一30%

每日有症状

影响活动和睡眠

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

FEV,占预计值%为60%~79%或PEF为60%一79%个人最佳值,PEF变异率>30%

每日有症状

频繁出现

经常出现夜间哮喘症状

体力活动受限

FEV.占预计值%<60%或PEF<60%个人最佳值,PEF变异率>30%

万方数据

史堡箜夔塑壁噬筮壹!Q!!生!旦箜塑鲞筮!塑g!也』坠!!丝壁巫!堡!:!!P!!翌!竺!!!!:!尘:翌:盟!:!

表2哮喘急性发作时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注:只要符合某一严重程度的某些指标,而不需满足全部指标,即可提示为该级别的急性发作;1 mm Hg=O.133 kPa;一:无反应或无变化

窦炎、胃食管反流、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

气综合征、抑郁和焦虑等。

2.评估哮喘的触发因素:如职业、环境、气候变

化、药物和运动等。

3.评估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哮喘患者往往需

要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来缓解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

症状,支气管舒张剂的用量可以作为反映哮喘严重

程度的指标之一,过量使用这类药物不仅提示哮喘

未控制,也和哮喘频繁急性发作以及死亡高风险有

关。此外,还要评估患者药物吸入技术、长期用药的

依从性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4.评估患者的临床控制水平¨4I:正确评估哮

喘控制水平是制订治疗方案和调整治疗药物以维持

哮喘控制水平的基础,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药情况、

肺功能检查结果等复合指标可以将患者分为哮喘症

状良好控制(或临床完全控制)、部分控制和未控制

(表3)。

评估还应该包括患者有无未来哮喘急性发作的

危险因素。开始治疗时测定FEV。,使用控制药物后

3~6个月记录患者最佳肺功能值,并定期进行危险

因素的评估。哮喘评估未控制、接触变应原、有上述

合并症、用药不规范、依从性差以及过去1年曾有哮

喘急性发作急诊或住院等都是未来哮喘急性发作的

危险因素。

(二)评估的主要方法

1.症状:哮喘患者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

症状昼夜均可以出现。当患者因上述症状出现夜间

憋醒往往提示哮喘加重。

2.肺功能:临床上用于哮喘诊断和评估的通

气功能指标主要为FEV,和PEF。FEV,和PEF能

反映气道阻塞的严重程度,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

常用的评估指标。峰流速仪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患

者可以在家自我监测PEF,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

药物。

3.哮喘控制测试(asthma control test,ACT)问

卷:ACT是一种评估哮喘患者控制水平的问卷

(表4)。ACT得分与专家评估的患者哮喘控制水平

具有较好的相关性。ACT不要求测试患者的肺功

能,简便、易操作,适合在缺乏肺功能设备的基层医

院推广应用嵋1I。

表3哮喘控制水平分级

万方数据

主垡缱垄麴哩哩苤查!!!!生!旦筮!!鲞筮!翅£!也』坠!!望垦!虫堡旦i!:!!E!!里垒笪!Q!!,!!!:!!,盟!:2

表4哮喘控制测试(ACT)问卷及其评分标准

注:第1步:记录每个问题的得分;第2步:将每一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第3步(ACT评分的意义):评分20一25分,代表哮喘控制良好;

16~19分,代表哮喘控制不佳;5~15分,代表哮喘控制很差

4.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concentra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一氧化氮是一种气体分

子,可由气道表面多种固有细胞和炎症细胞在一氧

化氮合成酶氧化作用下产生。哮喘未控制时一氧化

氮升高,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降低。FeNO测定可以

作为评估气道炎症和哮喘控制水平的指标,FeNO

也可以用于判断吸人激素治疗的反应旧2。。美国胸

科学会推荐FeNO的正常参考值闺j:健康儿童5~

20 ppb,成人4~25 ppb。FeNO>50 ppb提示激素

治疗效果好,<25 ppb提示激素治疗反应性差旧3|。

但是FeNO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诊断的敏

感度和特异度差别较大,连续测定、动态观察FeNO

变化的临床价值更大旧4氆J。

5.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大多数哮喘患者诱导痰

液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2.5%)"6|,且与哮喘

症状相关。抗炎治疗后可使痰嗜酸粒细胞计数降

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计数可作为评价哮喘气道炎

性指标之一,也是评估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敏

感指标¨“。

6.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计数增高>3%,提示嗜酸粒细胞增高为主的哮喘炎

症表型,也可以作为判断抗炎治疗是否有效的哮喘

炎症指标之一-28。2 9I。

五、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

(一)哮喘治疗目标与一般原则

哮喘治疗目标在于达到哮喘症状的良好控制,

维持正常的活动水平,同时尽可能减少急性发作、肺

功能不可逆损害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风险。经过

适当的治疗和管理,绝大多数哮喘患者能够达到这

一目标。

哮喘慢性持续期的治疗原则是以患者病情严重

程度和控制水平为基础,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基

于哮喘控制水平的治疗策略已经得到大量循证医学

证据的支持㈣‘311。应为每例初诊患者制订书面的

哮喘防治计划,定期随访、监测,并根据患者控制水

平及时调整治疗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图1)。

谚嘶柚谭信

症状控制和风险因素(包括肺功能)

吸入技术和依从性

患者喜好

/ \

图1基于控制水平的哮喘治疗和管理策略

哮喘治疗方案的选择既要考虑群体水平,也要

兼顾患者的个体差异。在群体水平上,需要关注治

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获得性和效价比,本指南推

荐的长期治疗方案(阶梯式治疗方案)分为5级(见

“制订治疗方案”部分),主要是通过国内外大量随

机对照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得到的群体水平的证

据,推荐用于多数哮喘患者,可以获得更好的症状控

制、更好的安全性、更低的费用负担以及更低的急性

发作风险;在个体水平上,需要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

或表型、可能的疗效差异、患者的喜好、吸入技术、依

从性、经济能力和医疗资源等实际状况。

(二)药物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

物:(1)控制药物: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

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

制,其中包括吸人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

效32-受体激动剂(10ng—acting beta 2-agonists,

万方数据

主堡缝夔塑唑咝苤查!!!!生!旦筮!!鲞笠!翅些i!』堂!!丝曼!墅!望立!!P!!坐!丛;!!!,!!!:塑:塑!:!

LABA)、缓释茶碱、色甘酸钠、抗IgE单克隆抗体及

其他有助于减少全身激素剂量的药物等;(2)缓解

药物: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

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

括速效吸人和短效I:1服32-受体激动剂、全身性激

素、吸人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等。

1.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最有效的控制哮

喘气道炎症的药物。慢性持续期哮喘主要通过吸人

和口服途径给药,吸入为首选途径。

(1)吸人给药:ICS局部抗炎作用强,药物直接

作用于呼吸道,所需剂量较小,全身性不良反应较

少。对ICS的反应性存在一定的个体和人种差异,

多年前我国一项应用氟替卡松治疗哮喘的多中心临

床试验结果显示,中国哮喘患者接受GINA推荐高

限ICS剂量的50%,也能获得与高限剂量相似的效

果口引(证据等级B)。

ICS可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哮

喘发作的频率和减轻发作时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

率。其他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如ICS/LABA复合制

剂旧副(证据等级A),ICS/福莫特罗复合制剂用于维

持或缓解治疗方案㈣o(证据等级A),均可明显提高

治疗效果。对那些需要使用大剂量ICS来控制症状

或预防急性发作的患者,应当特别关注ICS相关的

不良反应。

ICS在口咽局部的不良反应包括声音嘶哑、咽

部不适和念珠菌感染。吸药后应及时用清水含漱口

咽部,选用干粉吸人剂或加用储雾器可减少上述不

良反应。ICS全身不良反应的大小与药物剂量、药

物的生物利用度、在肠道的吸收、肝脏首过代谢率及

全身吸收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有关。哮喘患者长期

吸人临床推荐剂量范围内的ICS是安全的,但长期

高剂量吸人激素后也可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如骨质

疏松、肾上腺皮质轴抑制等。临床上常用的ICS及

其剂量换算见表5。

吸人药物的疗效取决于肺内沉积率,而肺内沉

积率受药物剂型、给药装置、吸人技术等多种因素影

响。一般而言,干粉吸人装置肺内沉积率高于气雾

剂,超细颗粒气雾剂高于普通气雾剂。

(2)口服给药:对于大剂量ICS联合LABA仍不

能控制的持续性哮喘和激素依赖型哮喘,可以叠加

小剂量口服激素维持治疗。一般使用半衰期较短的

激素(如泼尼松、泼尼松龙或甲泼尼龙等),推荐采

用每天或隔天清晨顿服给药的方式,以减少外源性

表5临床上常用的ICS及其剂量换算关系

[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

注:CFC:氯氟烃(氟利昂)抛射剂;DPI:干粉吸人剂;HFA:氢氟

烷烃抛射剂

激素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用。泼尼松

的每日维持剂量最好≤lO mg,关于口服激素维持治

疗的疗程目前尚缺乏临床研究的证据。长期口服激

素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下丘脑一垂

体一肾上腺轴抑制、肥胖症、白内障、青光眼、皮肤菲

薄及肌无力等。对于伴有结核病、糖尿病、真菌感

染、骨质疏松、青光眼、严重抑郁或消化性溃疡的哮

喘患者,应慎重给予全身激素并密切随访。

2.B:.受体激动剂:此类药物较多,可分为短效

(维持时间4—6 h)和长效(维持时间10—12 h)p:.

受体激动剂。后者又可分为快速起效(如福莫特罗)

和缓慢起效(如沙美特罗)的长效B:.受体激动剂。

(1)短效B2一受体激动剂(short.acting beta2.

agonists,SABA):常用药物如沙丁胺醇(salbutam01)

和特布他林(terbutaline)等。①吸入给药:可供吸入

的SABA包括气雾剂、溶液等。这类药物能够迅速

缓解支气管痉挛,通常在数分钟内起效,疗效可维持

数小时,是缓解轻至中度哮喘急性症状的首选药物,

也可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这类药物应按需使用,

不宜长期、单一、过量应用。不良反应包括骨骼肌震

颤、低血钾、心律紊乱等。②口服给药:如沙丁胺醇、

特布他林、丙卡特罗(procater01)等,通常在服药后

15—30 min起效,疗效维持4—6 h。使用虽较方便,

但心悸、骨骼肌震颤等不良反应比吸人给药时明显。

国内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研究结果显

示,丙卡特罗联合ICS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具有较

好的疗效和耐受性,但不推荐用于哮喘的长期维持

治疗一纠(证据等级A)。缓释和控释剂型的平喘作

用维持时间可达8—12 h,特布他林的前体药班布特

罗的作用可维持24 h,可减少用药次数,适用于夜间

哮喘患者的预防和治疗。③注射给药:虽然平喘作

用较为迅速,但因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不推

万方数据

史垡缱丝塑哩咝盘查!Q!!生!旦笠!!鲞筮!塑些i!』!!!!堡堡!晒!旦堡:!!E!!坐!竺!Q!!:!!!:!!:盟!:!

荐使用。

(2)长效32-受体激动剂(LABA):LABA舒张

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可维持12 h以上。目前在我

国临床使用的吸入型LABA有沙美特罗、福莫特罗

和茚达特罗等,可通过气雾剂、干粉剂或碟剂装置给

药。福莫特罗起效快,也可作为缓解药物按需使用。

长期单独使用LABA有增加哮喘死亡的风险,不推

荐长期单独使用LABA(证据等级A)旧6|。

3.ICS/LABA复合制剂:ICS和LABA具有协同

的抗炎和平喘作用,可获得相当于或优于加倍剂量

ICS的疗效,并可增加患者的依从性、减少大剂量

ICS的不良反应,尤其适合于中至重度持续哮喘患

者的长期治疗(证据等级A)旧7I,低剂量ICS/福莫

特罗干粉剂也可作为按需使用药物。目前在我国临

床上应用的复合制剂有不同规格的布地奈德-/福莫

特罗干粉剂、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干粉剂和倍氯米

松/福莫特罗气雾剂。

4.白三烯调节剂(1eukotriene receptor

antagonists,LTRA):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调节剂和

5.脂氧合酶抑制剂,是ICS之外唯一可单独应用的

长期控制性药物,可作为轻度哮喘的替代治疗药物

和中重度哮喘的联合用药。目前在国内主要使用半

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可减轻哮喘症

状、改善肺功能、减少哮喘的恶化,但其抗炎作用不

如ICS。LTRA服用方便,尤其适用于伴有过敏性鼻

炎旧8|、阿司匹林哮喘、运动性哮喘患者的治疗。

5.茶碱: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及强心、利尿、

兴奋呼吸中枢和呼吸肌等作用,低浓度茶碱具有一

定的抗炎作用13 9|。研究发现,茶碱的代谢有种族差

异性,中国人与美国人相比,血浆药物分布浓度高,

总清除率低。因此,中国人给予较小剂量的茶碱即

可起到治疗作用㈣J。国内研究结果证实,小剂量茶

碱联合激素治疗哮喘的作用与较高剂量激素疗法具

有同等疗效,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抑制作用则

较高剂量激素疗法弱(证据等级C)H14引。对吸人

ICS或ICS/LABA仍未控制的哮喘患者,可加用缓

释茶碱作为哮喘的维持治疗HⅫ1。

由于茶碱价格低廉,在我国及发展中国家广泛

使用。茶碱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心律失常、血压

下降及多尿等,个体差异大,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多索茶碱的作用与氨茶碱相同,不良反应较轻。双

羟丙茶碱的作用较弱,不良反应较少。

6.抗胆碱药物:吸入性抗胆碱药物,如短效抗

胆碱能药物(SAMA)异丙托溴铵和长效抗胆碱能药

物(LAMA)噻托溴铵,具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但较3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前者可通过

气雾剂和雾化溶液给药,后者有干粉剂和软雾剂。

本品与32-受体激动剂联合应用具有互补作用。妊

娠早期妇女、患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应慎用

此类药物。

7.抗IgE治疗:抗IgE单克隆抗体适用于需要

第5级治疗且血清IgE水平增高的过敏性哮喘患

者。全球多项临床及上市后研究显示,抗IgE单克

隆抗体可显著改善重症哮喘患者的症状、肺功能和

生活质量,减少口服激素和急救用药,降低哮喘严重

急性发作率,降低住院率,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

受性(证据等级A)㈤蚓。我国一项临床研究结果

显示,抗IgE单克隆抗体在中国人群中的有效性和

安全性与全球数据一致H 7|。抗IgE单克隆抗体的

远期疗效与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8.变应原特异性免疫疗法(allergen specific

immuno therapy,AIT):通过皮下注射常见吸人变应

原(如尘螨、豚草等)提取液,可减轻哮喘症状和降

低气道高反应性㈤j,适用于变应原明确,且在严格

的环境控制和药物治疗后仍控制不良的哮喘患

者㈤J。其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研究与评

价,变应原制备的标准化也有待加强。AIT存在过

敏反应的风险,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舌下给药

(SLIT)较皮下注射简便,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但

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验证(证据等级A)∽0|。

9.其他治疗哮喘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H,

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阿司咪唑、氮革司丁及特

非那丁,其他口服抗变态反应药物如曲尼司特

(tranilast)、瑞吡司特(repirinast)等,在哮喘治疗中

作用较弱,主要用于伴有变应性鼻炎的哮喘患者。

(三)制订治疗方案

一旦哮喘诊断确立,应尽早开始规律的控制治

疗,这对于取得最佳疗效至关重要。开始控制治疗

前需要再次确认哮喘诊断、记录哮喘患者症状和危

险因素(包括肺功能)、考虑影响治疗选择的因素、

确保患者正确使用吸人装置、安排适当的随访时间

等。对于成人哮喘患者的初始治疗,应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级别,若处于两相邻级别之间则

建议选择高的级别,以保证初始治疗的成功率。推

荐的初始治疗方案见表6。

整个哮喘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连续进行评

估、调整并观察治疗反应。控制性药物的升降级应

按照阶梯式方案选择。哮喘控制维持3个月以上可

万方数据

生堡结篮塑哩哩苤查!Q!!生!旦笠!!鲞笠!翅£!照』堑!!望垦!!E堡旦亟!!P!!坐!里!!!!:!!!:i!:堕!:!

表6成人哮喘初始治疗推荐方案

当前症状 推荐控制治疗

出现哮喘症状或需要使用SABA少于每月2次;过去1个月无哮喘引起的

夜醒;无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过去1年未发生急性发作

间歇的哮喘症状,但患者存在1种及以上急性发作危险因素,如肺功能差、

过去1年有急性发作需要使用口服激素或因哮喘急性发作人住ICU

有哮喘症状或需要使用SABA每月2次到每周2次,或每月因哮喘有夜醒

1次或以上

有哮喘症状或需要使用SABA每周2次以上

大多数天数有哮喘症状,有夜醒每周1次或以上,存在任何危险因素

严重的未控制哮喘,或有急性发作

不需要控制治疗(证据等级D)

低剂量ICS(证据等级D)

低剂量ICS(证据等级B)

低剂量ICS(证据等级A)或其他选择如LTRA或茶碱

中剂量ICS(证据等级A)或低剂量ICS/LABA(证据等级A)

短程口服激素,同时开始维持治疗,可选择

大剂量ICS(证据等级A)

中剂量ICS/LABA(证据等级D)

以考虑降级治疗以找到维持哮喘控制的最低有效治

疗级别。

1.第1级治疗:按需吸入缓解药物。(1)推荐

治疗方案:按需吸入SABA能够迅速而有效地缓解

哮喘症状,但单独使用SABA存在安全性隐患,因此

仅限用于偶有短暂的白天症状(每月少于2次,每

次持续数小时)、没有夜间症状、肺功能正常的患

者。症状超出上述程度,或存在任何急性发作危险

因素(如FEV.占预计值%<80%)或过去1年有急

性发作病史,均需要规律使用控制性药物。(2)其

他治疗方案: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除按需使用

SABA外,应考虑规律使用低剂量ICS”1。5引(证据等

级A)。(3)不推荐:吸人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

溴铵)、口服SABA或短效茶碱也能缓解哮喘症状,

但这类药物起效慢,口服SABA和茶碱有不良反应,

不推荐使用。快速起效的LABA(如福莫特罗)能够

和SABA一样迅速缓解哮喘症状,但其长期单独使

用有可能增加急性发作的风险,故不推荐单独使用。

2.第2级治疗:低剂量控制性药物加按需使用

缓解药物。(1)推荐治疗方案:低剂量ICS加按需

使用缓解药物。(2)其他治疗方案:LTRA可用于不

能够或不愿意接受ICS治疗、对ICS不良反应不能

耐受,或合并过敏性鼻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运动性

哮喘、阿司匹林以及药物诱发哮喘的初始治疗’3 8’54 o

(证据等级B),但其作用比ICS弱[5副(证据等级

A)。对于从未使用过控制性药物的患者,低剂量

ICS/LABA作为初始治疗能够更快地控制症状、改

善肺功能,但没有证据表明能够进一步减少急性发

作的风险”引(证据等级A),费用也较高。对于单纯

的季节性哮喘(如对花粉过敏),可在症状出现时立

即开始ICS治疗,持续到花粉季节结束后4周。(3)

不推荐:缓释茶碱平喘作用较弱,有一定的不良反

应,一般不推荐单独使用”7。5副(证据等级B)。色甘

酸(尼多考米钠、色甘酸钠)安全性好,但作用弱,且

使用不便,也不推荐使用”纠(证据等级A)。

3.第3级治疗:1种或2种控制性药物加按需

使用缓解药物。(1)推荐治疗方案:选择低剂量

ICS/LABA复合制剂作为维持治疗,加SABA作为

缓解治疗。含有福莫特罗的ICS/LABA复合制剂可

以采用维持加缓解治疗。在相同剂量的ICS基础上

联合LABA,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症状、改善肺功能、

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㈣o(证据等级A)。由我国学

者发起的在亚洲数个国家开展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试

验(SMARTASIA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M“(证据

等级c)。(2)其他治疗方案:包括增加ICS至中高

剂量,但疗效不如联合LABA‘60’62 o(证据等级A)。

其他选择还有低剂量ICS联合LTRA。6纠(证据等级

A)或缓释茶碱Ⅲ。(证据等级B)。

4.第4级治疗:2种或以上控制性药物加按需

使用缓解药物。(1)推荐治疗方案:低剂量ICS/福

莫特罗维持加缓解治疗,或中等剂量ICS/LABA复

合制剂加按需使用SABA。第4级治疗的选择取决

于此前第3级治疗是否能够控制哮喘。在升级治疗

前,需要检查吸入技术、依从性、环境暴露等问题,并

明确症状是否因其他原因所致。对于使用低剂量

ICS/LABA加按需使用SABA哮喘控制不佳的患

者,应升级到中剂量ICS/LABA【651(证据等级B)。

(2)其他治疗方案:如果采用中等剂量ICS/LABA

控制不佳,可以考虑再增加一种控制性药物,如

LTRA、缓释茶碱惭o(证据等级B)。亦可使用高剂

量ICS/LABA,但增加ICS剂量获益有限,而不良反

应显著增加‘6M8。(证据等级A)。对中剂量ICS/

LABA和(或)加用第3种控制性药物仍不能取得良

好控制的哮喘患者,可用高剂量ICS/LABA进行

万方数据

生堡结擅塑墅堕盘查!Q!!生!旦筮!!鲞筮!翅垦!也』旦!!望垦!!P堡旦立!!E!!婴!笪;Q!!:!!!:塑:盟!:竺

3—6个月的试验性治疗∞3。(证据等级B)。第4级

的其他选择包括增加ICS到中等或高剂量,但其作

用不如联合LABA、LTRA旧o(证据等级B)或缓释茶

碱0701(证据等级B)。对于中等或高剂量布地奈德,

每天使用4次可以增加疗效一川(证据等级B)。其

他ICS仍以每天2次为宜。

5.第5级治疗:较高水平的治疗和(或)叠加治

疗。推荐治疗方案:转诊给哮喘专科医生,考虑叠加

治疗。采用第4级治疗,且吸入技术正确,依从性良

好,而仍有持续的哮喘症状或急性发作的患者,需要

转诊到哮喘专科医生按重症哮喘处理。第5级治疗

考虑采用的选择包括:(1)抗胆碱能药物:部分重症

哮喘可以考虑在ICS/LABA基础上加用LAMA,能

够进一步提高肺功能,改善哮喘控制"引(证据等级

B)。(2)抗IgE治疗:抗IgE单克隆抗体推荐用于

第4级治疗仍不能控制的中重度过敏性哮喘(证据

等级A)o 73 J。(3)生物标志物指导的治疗:对于使用

大剂量ICS或ICS/LABA仍症状持续、急性发作频

繁的患者,可根据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调整治疗。对

重症哮喘,这种策略有助于减少急性发作和(或)减

少ICS剂量(证据等级A)ⅢJ。FeNO与嗜酸粒细胞

气道炎症关系密切,部分研究表明根据FeNO调整

治疗能够降低哮喘急性发作的风险一41(证据等级

A),但仍需更多临床试验的验证。(4)支气管热成

形术:是经支气管镜射频消融气道平滑肌治疗哮喘

的技术,可以减少哮喘患者的支气管平滑肌数量,降

低支气管收缩能力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对于4级

或以上治疗仍未控制的哮喘,该方法是一种可以选

择的方法口0’75删(证据等级B),现有证据有限,长期

疗效尚待观察。(5)叠加低剂量口服激素(≤7.5

mg/d泼尼松或其他等效剂量的口服激素):对部分

难治性哮喘有效,但不良反应常见,仅限于第4级治

疗不能控制,且吸人技术正确、依从性良好的成年患

者[20](证据等级D)。应当严密监测口服激素的不

良反应,对预期使用超过3个月的患者需要预防骨

质疏松。

哮喘的分级治疗方案总结于表7。

(四)调整治疗方案

哮喘治疗方案的调整策略主要是根据症状控制

水平和风险因素水平(主要包括肺功能受损的程度

和哮喘急性发作史)等,按照哮喘阶梯式治疗方案

进行升级或降级调整,以获得良好的症状控制并减

少急性发作的风险。各治疗级别方案中都应该按需

使用缓解药物以迅速缓解症状,规律使用控制药物

以维持症状的控制。多数患者数天内症状得到缓

解,但完全控制往往需要3—4个月,而重症和长期

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者通常需更长时间。

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是由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所

驱动的一个循环,必须进行持续性的监测和评估

(图1)来调整治疗方案以维持哮喘控制,并逐步确

定维持哮喘控制所需的最低治疗级别,保证治疗的

安全性,降低医疗成本。需要对哮喘患者定期进行

评估,随访频率取决于初始治疗级别、治疗的反应性

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通常起始治疗后每2—4周

需复诊,以后每1—3个月随访1次。如发生急性发

作则1周内需要复诊"刊(证据等级c)。

1.升级治疗:当目前级别的治疗方案不能控制

哮喘[症状持续和(或)发生急性发作],应给予升级

治疗,选择更高级别的治疗方案直至达到哮喘控制

为止。升级治疗前需排除和纠正下列影响哮喘控制

的因素:(1)药物吸人方法不正确;(2)依从性差;

(3)持续暴露于触发因素(如变应原、烟草、空气污

染、B一受体阻滞剂或非甾体类抗炎药等);(4)存在

合并症所致呼吸道症状及影响生活质量;(5)哮喘

诊断错误等。

哮喘的升级治疗分为以下3种方式:(1)持久

表7哮喘患者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

注:a中国哮喘患者接受GINA推荐高限ICS剂量的半量,也能获得与高限剂量相似的效果(证据等级B);6LAMA吸人仅用于18岁及以

上成人;sABA:短效B2一受体激动剂;LAMA:长效抗胆碱能药物;ICS:吸人性糖皮质激素

万方数据

史堡箜蕉塑哩咝盘查!Q!i生!旦笠塑鲞筮!塑g!也』!!!!望曼!!P堕望b!!E!!坐!笪!!!!:!!!:!!:型!:竺

升级治疗:适用于在当前治疗级别不能取得控制,且

排除了上述影响哮喘控制因素的哮喘患者,应考虑

高一级治疗方案中的推荐选择方案,2~3个月后进

行评估,如疗效不佳,可考虑其他推荐方案(表7);

(2)短程加强治疗:适用于部分哮喘患者出现短期

症状加重,如发生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季节性变

应原暴露时,可选用增加维持用药剂量1~2周的方

法(表8);(3)日常调整治疗:用于使用布地奈德./

福莫特罗或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同时作为维持治疗

和缓解治疗的哮喘患者,可在布地奈德L/福莫特罗或

倍氯米松/福莫特罗每日维持用药的基础上,根据患

者哮喘症状情况按需增加上述药物用量作为缓解用

药治疗。

2.降级治疗:当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并维持至少

3个月,且肺功能恢复并维持平稳状态,可考虑降级

治疗。关于降级的最佳时机、顺序、剂量等方面的研

究甚少,降级方法则因人而异,主要依据患者目前治

疗情况、风险因素、个人偏好等。如降级过度或过

快,即使症状控制良好的患者,其发生哮喘急性发作

的风险也会增加。完全停用ICS有可能增加急性发

作的风险,激素减量时气道反应性测定和痰嗜酸粒

细胞计数可预测症状失控的风险"8|。

降级治疗原则:(1)哮喘症状控制且肺功能稳

定3个月以上,可考虑降级治疗。若存在急性发作

的危险因素,如SABA用量每月>1支(200喷/

支)、依从性或吸人技术差、FEV,占预计值%<

60%、吸烟或暴露于变应原、痰或血嗜酸粒细胞高、

存在合并症(鼻炎、鼻窦炎、肥胖)或有重大心理或

社会经济问题,或存在固定性气流受限等,一般不推

荐降级治疗。确需降级也应在严密的监督和管理下

进行;(2)降级治疗应选择适当时机,需避开患者呼

吸道感染、妊娠、旅行期等;(3)通常每3个月减少

ICS剂量25%~50%是安全可行的(证据等级

A)[791;(4)每一次降级治疗都应视为一次试验,有

可能失败,需要密切观察症状控制情况、PEF变化、

危险因素等,并按期随访,根据症状控制及急性发作

的频率进行评估,并告知患者一旦症状恶化,则需恢

复原来的治疗方案。目前的降级治疗推荐意见尚缺

乏循证医学依据。建议降级治疗的方法参见表9。

推荐的药物减量方案的选择通常是首先减少激

素用量(口服或吸人),再减少使用次数(由每日2次

减至每日1次),然后再减去与激素合用的控制药物,

以最低剂量ICS维持治疗直到最终停止治疗。

(五)针对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

即使给予最大剂量的药物治疗,部分哮喘患者

仍有急性发作。一次急性发作会显著增加未来1年

内再次发作的风险。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优化哮

喘药物治疗方案以减少急性发作,同时要关注并识

别有急性发作高危因素的哮喘患者,制定相应的干

预策略以减少未来急性发作的风险(表10)。

六、哮喘急性发作期处理

哮喘急性发作是指患者喘息、气急、胸闷、咳嗽

等症状在短时间内迅速加重,肺功能恶化,需要给予

额外的缓解药物进行治疗的情况¨引(证据等级D)。

表8短程加强治疗推荐方案

万方数据

主堡缱筮麴哩咝盘查!Q!§生!旦筮!!鲞笠!翅坠i!』旦!!竺垦!!Pi!望i!:!!P!!里!竺!!!鱼:!丛:塑:盟!:!

表9降级治疗参考方案

哮喘发作的常见诱因有接触变应原、各种理化刺激

物或上呼吸道感染等,部分哮喘发作也可以在无明

显诱因的情况下发生。哮喘发作多见于治疗依从性

差、控制不佳的患者,但也可见于控制良好的患

者㈣1(证据等级C)。

哮喘发作时肺功能恶化以呼气流量降低为特

征,通过比较PEF或FEV、与发作前的变化可以量

化哮喘加重的严重程度旧¨(证据等级c)。哮喘发

作前症状加重能敏感地提示急性发作的发生¨纠(证

据等级C)。

哮喘发作的程度轻重不~,病情发展的速度也

有不同,可以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偶尔可在数分

钟内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重度哮喘发作亦可

见于轻度或控制良好的哮喘患者旧3|。因此,识别具

表lO处理危险因素减少急性发作的策略

危险因素 处理策略

具有1个或1个以上急性发作危险因

素(包括症状控制不佳)

过去1年有1次或1次以上急性加重

香烟暴露

低FEV.,尤其是<60%预计值

肥胖

重要的心理问题

社会经济状况差

明确的食物过敏史

接触过敏原

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多

确认患者规律应用ICS

确认患者能够遵循医嘱,规范用药

对于高危险因素患者,就诊频率应该高于低危患者

仔细检查患者是否掌握装置吸入技术,剂量应用是否规范

识别任何可控的危险因素

调整控制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案,例如联合应用ICS和福莫特罗作为控制和缓解治疗方案

如果排除可控危险因素,建议升级治疗

消除任何引起急性发作的诱因

鼓励患者及家人戒烟,提供戒烟相关问题咨询

如果哮喘未获得控制,增加ICS的吸入剂量

尝试应用3个月高剂量ICS,和(或)2周口服激素

排除其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如果仍无改善,咨询专家意见

制定并执行减肥方案

注意鉴别因肥胖致身体素质下降、体力活动受限或睡眠呼吸暂停等导致的哮喘类似症状

评估精神卫生健康状况

帮助患者鉴别焦虑症与哮喘症状,并对易引起恐慌的哮喘急性发作的处理提供建议

提供性价比最优的ICS联合治疗方案

避免接触过敏食物;肾上腺素注射剂备用

升级治疗

有明确的过敏原,考虑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

无论哮喘控制水平如何,均需要适当增加ICS剂量

万方数据

生堡缝夔塑夔哩盘查!Q!鱼生!旦筮塑鲞箜!塑g丛!』!!!!堡坠!也坠生!!P塑里!竺!Q!!:!!!:!!z塑!:旦

有哮喘相关死亡高危因素的患者非常重要,这些患

者出现急性发作时应当尽早至医院就诊。高危患者

包括:(1)曾经有过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濒于致死

性哮喘的病史旧1;(2)在过去1年中因为哮喘而住

院或急诊Ⅲo;(3)正在使用或最近刚刚停用口服激

素惮1;(4)目前未使用吸入激素旧5、;(5)过分依赖

SABA,特别是每月使用沙丁胺醇(或等效药物)超

过1支的患者旧6I;(6)有心理疾病或社会心理问题,

包括使用镇静剂旧鹄1;(7)有对哮喘治疗计划不依

从的历史‘8 7。;(8)有食物过敏史‘89删。

哮喘发作的治疗取决于哮喘加重的严重程度以

及对治疗的反应。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快缓解症状、

解除气流受限和改善低氧血症,同时还需要制定长

期治疗方案以预防再次急性发作。

(一)轻中度哮喘发作的处理

1.轻中度哮喘发作的自我处理:轻度和部分中

度急性发作的哮喘患者可以在家庭中进行自我处

理。SABA是缓解哮喘症状最有效的药物归1。,患者

可以根据病情轻重每次使用2—4喷,直到症状缓

解归1|。但同时应该增加控制药物(如ICS)的剂量。

增加的ICS剂量至少是基础剂量的两倍,最高剂量

可达2 000斗∥d二丙酸倍氯米松或等效剂量的其

他ICS治疗。7一14 d高剂量ICS治疗与短疗程的

口服激素对哮喘急性发作疗效相当旧2|。如果控制

药物是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制剂,则可以直

接增加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l~2吸,每天不超

过8吸。

口服激素的使用:若初始治疗和增加控制治疗

2—3 d后患者反应仍不完全;或者症状迅速加重,

PEF或FEV。占预计值%<60%;或者患者既往有

突发重症哮喘急性发作史,应口服激素治疗,建议给

予泼尼松龙0.5~1.0 mg/kg或等效剂量的其他口

服激素治疗5~7 d。

后续处理:初始治疗1~2 d自我评估治疗反应

不佳,如哮喘症状使Et常活动受限或PEF下降>

20%达2 d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师指导下

调整治疗。经过自我处理后,即使症状缓解的患者

也建议到医院就诊,评估哮喘控制状况和查寻发作

原因,调整控制药物的使用,预防以后的哮喘发作。

2.轻中度急性发作的医院(急诊室)处理:若患

者在家中自我处理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者症状持

续加重,应立即至医院就诊。反复使用吸人性

SABA是治疗急性发作最有效的方法19¨(证据等

级A),在第1小时可每20分钟吸人4~10喷,随后

根据治疗反应,轻度急性发作可调整为每3~4小时

吸人2~4喷,中度急性发作每1~2小时重复吸人

6~10喷。对初始吸入SABA反应良好,呼吸困难

显著缓解,PEF占预计值%>60%一80%,且疗效维

持3~4 h,通常不需要使用其他药物。

口服激素治疗:对SABA初始治疗反应不佳或

在控制药物治疗基础上发生急性发作的患者,推荐

使用泼尼松龙0.5—1.0 mg/kg或等效剂量的其他

全身激素口服5—7 d。症状减轻后迅速减量或完全

停药。

雾化吸人激素:哮喘儿童急性发作使用支气管

舒张剂联合大剂量布地奈德雾化,其疗效优于单用

支气管舒张剂,能减少需要住院治疗率和口服激素

的使用一划(证据等级C)。有研究结果显示,成人雾

化激素改善PEF较全身激素快,耐受性和安全性

好,可作为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选择ⅢJ。对

全身使用激素有禁忌的患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糖

尿病等,应给予激素雾化溶液治疗。但雾化吸入激

素与口服激素相比费用更贵。

经以上处理后,需要严密观察和评估病情,当病

情持续恶化可收入院治疗。病情好转、稳定者可以

回家继续治疗。急性发作缓解后,应该积极地寻找

导致急性发作的原因,检查患者用药的依从性,重新

评估和调整控制治疗方案。

(二)中重度急性发作的处理

中重度急性发作的患者应该按照以上介绍的哮

喘发作的自我处理方法进行自我处理,同时尽快到

医院就诊。

1.急诊室或医院内的处理:(1)支气管舒张剂

的应用:首选吸人SABA治疗。给药方式可用压力

定量气雾剂经储雾器给药,或使用SABA的雾化溶

液经喷射雾化装置给药。两种给药方法改善症状和

肺功能的作用相似。初始治疗阶段,推荐间断(每

20分钟)或连续雾化给药,随后根据需要间断给药

(每4小时1次)。吸入型SABA(如沙丁胺醇或特

布他林)较口服和静脉给药起效更快、不良反应更

少。短效抗胆碱能药物仅推荐用于急性重度哮喘或

经SABA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重度患者还可以联

合静脉滴注茶碱类药物治疗。一般氨茶碱每日剂量

不超过0.8 g。不推荐静脉推注氨茶碱。伴有过敏

性休克和血管性水肿的哮喘患者可以肌肉注射肾上

腺素治疗,但不推荐常规使用。(2)全身激素的应

用: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应尽早使用全身激素,特别

是对SABA初始治疗反应不佳或疗效不能维持,以

万方数据

‘686。 主堡结揎塑壁堕苤圭!Q!垒生竺旦筮!竺鲞筮竺塑£垡!』旦!!堡曼!!P生旦蔓!!P!!地笪垫!!:∑塑:!竺:盟!:!

及在使用口服激素基础上仍然出现急性发作的患

者。口服激素吸收好,起效时间与静脉给药相近。

所以,推荐中重度急性加重首选口服给药。推荐用

法:泼尼松龙0.5~1.0 mg/kg或等效的其他激素。

严重的急性发作患者或不宜口服激素的患者,可以

静脉给药。推荐用法:甲泼尼龙80~160 m#d,或

氢化可的松400—1 000 mg/d分次给药。地塞米松

因半衰期较长,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作用较强,一

般不推荐使用。静脉和口服给药的序贯疗法可减少

激素用量和不良反应,如静脉使用激素2—3 d,继之

以口服激素3~5 d。雾化吸人激素的使用见轻中度

哮喘急性发作处理。(3)氧疗:对有低氧血症(氧饱

和度<90%)和呼吸困难的患者可给予控制性氧

疗,使患者的氧饱和度维持在93%一95%。(4)其

他:大多数哮喘急性发作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应严

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征,除非有明确的细菌感染

的证据,如发热、脓性痰及肺炎的影像学依据等。

2.急性重度和危重哮喘的处理:急性重度和危

重哮喘患者经过上述药物治疗,若临床症状和肺功

能无改善甚至继续恶化,应及时给予机械通气治疗,

其指征主要包括:意识改变、呼吸肌疲劳、PaCO,≥

45 mmHg等。对部分较轻的患者可试用经鼻(面)

罩无创机械通气。若无创通气无改善则及早行气管

插管机械通气。药物处理同前所述。

3.治疗评估和后续处理:经初始足量的支气管

舒张剂和激素治疗后,如果病情继续恶化需要进行

再评估,考虑是否需要转人ICU治疗。初始治疗症

状显著改善,PEF或FEV,占预计值%恢复到个人

最佳值60%以上者可回家继续治疗,PEF或FEV,

占预计值%为40%~60%者应在监护下回到家庭

或社区医院继续治疗。

严重的哮喘急性发作意味着过去的控制治疗方

案不能有效地预防哮喘加重,或者是患者没有采用

规范的控制治疗。患者缓解后出院时,应当检查患

者治疗依从性是否良好、是否能正确使用吸人药物

装置,找出急性发作的诱因并去除或避免接触过敏

原,同时升级过去治疗方案。对没有采用规范控制

治疗的患者,应当给患者制定详细的长期治疗计划,

适当的指导和示范,并给予密切监护、长期随访。

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医院内治疗流程见图2。

七、重症哮喘

(一)定义

重症哮喘通常是指在过去1年中>150%时间需

要给予高剂量ICS联合LABA和(或)LTRA/缓释茶

碱,或全身激素治疗,才能维持哮喘控制,或即使在

上述治疗下仍不能控制的哮喘。

(二)评估

对重症哮喘的评估,至少包括3个方面内容:

(1)明确哮喘诊断,即确定所谓的“难治性”哮喘确

实是哮喘;(2)评估混杂因素和合并症;(3)初步评

估哮喘表型,指导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1.明确哮喘诊断:某些疾病常表现类似哮喘样

的症状,如:功能失调性呼吸困难/声带功能障碍、细

支气管炎、异物吸人、过度通气综合征、肿瘤所致的

中心气道阻塞/压迫、支气管病变/异物(如支气管

结核、淀粉样变、类癌、气管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

病、支气管扩张症、复发性多软骨炎、过敏性肺炎、嗜

酸粒细胞增多症、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变应性肉

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综合征)、肺血栓栓塞

症、慢性心功能不全等ⅢJ。因此对于考虑重症哮喘

的患者,首先应该对患者的病史进行仔细评估以除

外其他疾病,包括进一步行肺功能检查、胸部高分辨

率CT、气管镜等。

2.评估混杂因素和合并症:治疗不充分、治疗

依从性差、吸人技术掌握不佳以及存在未去除的诱

发哮喘加重的危险因素等,是哮喘难以控制的常见

原因。因此加强对哮喘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帮助患

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定个体化管理措施对于哮喘

的控制至为重要-9纠(证据等级B)。此外,对重度哮

喘患者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判断是否存在与哮喘相

关或使哮喘加重的合并疾病和危险因素

(表11)[20 3。

3.初步评估哮喘表型:哮喘(特别是重症哮喘)

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并非具有相同的临床病程和治

疗反应。虽然目前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特定哮喘表

型的定义,但识别特定表型的特征将有助于哮喘的

预后评估,且可能有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确定嗜酸粒细胞或Th2细胞参与的过敏反应炎症水

平有助于预测患者对激素治疗和靶向治疗(如抗

IgE、抗IL-5)的反应性∽㈣o(证据等级B),其生物标

志物包括目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IgE、

FeNO、血清骨膜蛋白等¨叫(证据等级B)。检测生

物标志物以指导重度哮喘的个体化治疗尚需更多的

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

(三)治疗

1.教育和管理:依从性差、吸人药物使用不正

确是哮喘难以控制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目的是提高

患者依从性,使患者遵照哮喘行动计划规范用药,掌

万方数据

主堡箜筮塑唑咝盘查!Q!!生!旦笠i!鲞筮!塑堡垣!』!!!!堡旦!!P堡旦鱼:!!P堡里!笪垫!!:!!!:!!:塑!:2

初始瘸情评估

1.是支气管哮喘吗? 2.是否属于高危患者? 3.急性加重的严重程度?

中度发作标准

·PEF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的60%~80%

·体检:中等度症状、辅助呼吸肌活动

治疗:

·吸入SABA 4.''-,10喷,采用定量气雾荆+储雾器,每20分钟吸入1次

重复l h。

·氧疗:日标浓度93%~95%

·若症状不能迅速缓解,尽早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

·过敏性哮喘给予肌注肾上腺素

l~2 h后再次评估

·687

严重发作标准

·具有濒于致死性哮喘的高危因素

·PEF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60%

·体检:静息时症状严重。。三凹征”

·初始治疗无改善

加重

治疗:

·联合雾化吸入B。一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

·氧疗

·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

·考虑静脉使用茶碱类药物

·过敏性哮喘给予肌内注射肾上腺素

疗效良好

·疗效维持60 min

·体检:正常

·PEF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70%

·段有呼吸窘迫

·SaOo>90%

·出院

·口服或吸入药物维持

·检查行动计划

·密切随访

l~2 h内疗效不显著

·瘸史t高危患者

·体检:轻至中度体征

·PEF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70%

·血氧饱和度无改善

住院治疗

·联合雾化吸入且:一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

·使用全身糖皮质激素

·可考虑静脉使用茶碱类药物

·监测PEF、血氧饱和度、脉搏、血茶碱浓度

1 h内疗效差

·病史:高危患者

·体检:症状严重,嗜睡、意识模糊

·PEF占预计值或个人最佳值%<30%

·PaCO。>45 m面"Ig

·PaO。<60 m_Jtx

图2哮喘急性发作患者的医院内治疗流程

表ll 与重症哮喘相关的合并症和危险因素

鼻一鼻窦炎/(成人)鼻息肉

心理因素:人格特征、感知能力、焦虑、抑郁

声带功能障碍

肥胖

吸烟/吸烟相关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高通气综合征

激素影响:经期前、初潮、绝经、甲状腺疾病

胃食管反流病(有症状)

药物:阿司匹林、非甾体类抗炎药物、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

素转化酶抑制剂

握正确的吸药技术,并自我监测病情。

2.去除诱发因素和治疗合并症:过敏原持续暴

露、社会心理因素及合并症的存在是哮喘难以控制

的重要因素。治疗重症哮喘,首先要识别诱发因素,

并避免接触各种过敏原及各种触发因素。对于存在

心理因素、严重鼻窦炎、胃食管反流、阻塞性睡眠呼吸

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合并症者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3.药物治疗:可用于重症哮喘治疗的药物包括

ICS及口服激素、LABA、LTRA、缓释茶碱、LAMA等。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重症哮喘常常需要同时用大剂量ICS和口服激

素。如:每日二丙酸倍氯米松>1 000斗g(CFC)

或>400 Ixg(HFA)、布地奈德>800“g、氟替卡松>

500 o.g。对于大剂量ICS维持治疗再联合其他控制

药物仍未控制者,或反复急性加重需要口服激素的

患者,建议加用口服激素作为维持用药,推荐初始剂

量:泼尼松(龙)片每日30—40 mg,当哮喘症状控制

并维持一段时间后,逐渐减少口服激素剂量,并确定

最低维持剂量(一般≤10 mg/d)长期口服治疗。

LABA、LTRA、茶碱以及LAMA都需要与ICS联

合使用。

抗IgE单克隆抗体目前已在全球92个国家应

用于6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中重度过敏性哮喘的治

疗。从2006年起被GINA推荐为治疗重症哮喘的

方法之一,作为5级治疗的附加药物,可以减少全身

激素的使用。使用方法:皮下注射,使用时根据患者

治疗前IgE水平和体重确定注射剂量,每2周或

4周给药1次,疗程一般不少于6个月。

多项研究结果证明,支气管热成形术对重症哮

万方数据

史堡缝垄塑哩哩盘查!!!!生!旦筮!!鲞箜!塑垡j也』旦坠!堕曼!!巳堡望i!:!!P!!里!竺!!!!。Y丛:塑:盟!:!

喘有效m埘6f,但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最大获益人

群等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选用该方法要严格掌握

适应证,注意围手术期安全性,分析获益.风险比,并

要在有资质的中心进行。

总之,重症哮喘的治疗仍然依靠最佳剂量的口

服激素以及大剂量ICS联合LABA、LTRA、缓释茶碱

等控制药物。抗IgE单克隆抗体作为首个分子靶向

药物,对重症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显示了很好的疗效。

八、特殊类型哮喘及哮喘的某些特殊问题

(一)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

CVA)

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

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但有气道高反应性的一种

不典型哮喘¨叫J。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CVA是成

人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102-105],国内多中心调查显

示其占慢性咳嗽病因的三分之一¨川。

CVA的主要表现为刺激性干咳,通常咳嗽较剧

烈,夜间咳嗽为其重要特征。1吲。部分患者有季节

性。在剧烈咳嗽时可伴有呼吸不畅、胸闷、呼吸困难

等表现。常伴发过敏性鼻炎。感冒、异味、油烟和冷

空气容易诱发或加重咳嗽,但此临床特点不具诊断

价值‘1…。

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CVA最重要的条件,但

需结合治疗反应,抗哮喘治疗有效才能确诊¨01,10 8|,

临床上亦要注意假阴性的可能。绝大部分CVA患

者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加,少部分显著增加,但总体

增高比例不如典型哮喘。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较高者

发展为典型哮喘的概率更高¨叫(证据等级C)。

FeNO水平与诱导痰嗜酸粒细胞水平具有一定相关

性,FeNO增高提示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高,但检测

正常不能排除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

性支气管炎有着与CVA类似的临床表现和激素治

疗反应,临床上须注意鉴别¨101(证据等级C)。支

气管结核有时亦可能会误诊为CVA。

CVA的治疗原则与哮喘治疗相同,大多数患者

ICS加B:.受体激动剂有效,很少需要El服激素治

疗,治疗时问在8周以上¨01''删(证据等级D)。部

分患者停药后复发,需要长期治疗。LTRA治疗有

效[1叭,108 3(证据等级D)。对于气道炎症严重的CVA

或吸人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短期使用中小剂

量口服激素治疗。

(二)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

近年来我国专家发现存在以胸闷为唯一症状的

不典型哮喘,命名为“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6|,这类患者以中

青年多见,起病隐匿,胸闷可在活动后诱发,部分患

者夜间发作较为频繁,没有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等

典型的哮喘表现,肺部听诊没有哮鸣音,具有气道高

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典型哮喘的病理特征,

并对ICS或ICS/LABA治疗有效。

(三)围手术期哮喘管理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从患者决定

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约在

术前5—7 d至术后7—12 d。围手术期哮喘管理目

标:降低围手术期哮喘急性发作风险,降低麻醉、手

术操作气道不良事件的风险。

1。术前准备:完整的术前评估与准备及哮喘的

良好控制是保证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评估应包括

症状评估及围手术期急性发作风险评估。对于择期

手术,哮喘评估应至少在术前1周进行¨…(证据等

级D)。哮喘症状未控制及近期发生过急性发作的

哮喘患者,其围手术期发生支气管痉挛的风险增

高¨11‘1121(证据等级D)。围手术期哮喘患者推荐常

规行肺功能检查,尤其对于症状未控制的哮喘患

者¨11 J。2014版GINA指南推荐,所有哮喘患者择

期手术应在达到良好哮喘控制后进行¨13 o(证据等

级D);对于急诊手术,则应充分权衡患者可能存在

的气道风险与手术必要性。所有哮喘患者,围手术

期应规律应用维持药物[i141(证据等级D)。静脉激

素治疗可能更适合于急诊手术患者¨11 3(证据等

级D)。

2.术中管理:神经肌肉阻滞剂是最常见诱发过

敏反应的药物…纠(证据等级D),如阿曲库铵、米库

溴铵等,均可诱导组胺释放效应,而罗库溴铵适用于

哮喘患者快速气管插管¨川(证据等级D)。七氟醚

作为吸人陛麻醉诱导剂,其耐受性良好且具有支气

管舒张作用¨171(证据等级A)。

3.术后管理:术后良好的镇痛、加强呼吸训练、

控制胃食管反流等可能有助于减少哮喘急性发作风

险¨13’118。191(证据等级A)。无创正压通气对于气管

拔管后持续气道痉挛的哮喘患者可能获益¨20l。

(四)阿司匹林及药物诱发性哮喘

应用某些药物丽引起的哮喘发作,称为药物诱

发哮喘(drug.induced asthma,DIA)。常见的药物包

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其他药物还有降压

药、p受体阻滞剂、抗胆碱药、抗生素和某些生物制

剂。121。。哮喘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数分钟或数小时

万方数据

主堡缱茧塑哩哩盘查!!!!生!旦筮!!鲞筮!塑堕也』旦!!翌壁!P韭堕!:!!P!!坐!竺!!!!:!!!:!!:盟!:!

后可诱发哮喘急性发作,这是对以阿司匹林为代表

的NSAIDs不耐受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性哮喘

(aspirin induced asthma,AIA){122]。

AIA的典型临床表现:在服用阿司匹林等

NSAIDs药物10—120 rain后出现严重的哮喘发作,

常伴有发绀、结膜充血、大汗淋漓、端坐呼吸、烦躁不

安或伴咳嗽。1 21 J。大多根据服用阿司匹林等环氧酶

抑制剂后引起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史而诊断,阿司匹

林激发试验被用于诱导支气管痉挛,以诊断AIA,包

括口服阿司匹林和吸入赖氨酸.阿司匹林激发试

验。123 J,但因能诱发严重的支气管痉挛,必须由经验

丰富的医务人员在具备一定抢救条件的医疗场所

进行。

预防DIA最有效的方法是避免再次应用该类

药物,对于那些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来控制哮喘症

状,或常规治疗难以改善鼻部炎症和息肉病变,或因

其他疾病而需服用阿司匹林的阿司匹林性哮喘患

者,可进行脱敏治疗0124](证据等级B)。控制鼻部

疾病、LTRA治疗均有助于阿司匹林性哮喘症状的

改善。

(五)妊娠期和月经期哮喘

妊娠期哮喘是指女性怀孕期间出现的哮喘。大

约4%~8%孕妇患哮喘¨25 J,1/3哮喘患者因妊娠

而加重,多发生在妊娠第24~36周0126];妊娠哮喘

不仅影响孕妇,还影响胎儿;未控制的妊娠哮喘会导

致孕妇发生子痫或妊高症¨2川,还可增加围产期病

死率、早产率和低体重儿的发生率[12 8I。

妊娠期哮喘治疗原则与典型哮喘相同,基于妊

娠安全性考虑,药物选择要慎重¨29 3;在妊娠过程中

停用ICS可导致哮喘急性发作l 14]。LTRA可减少症

状,且不增加早产的风险,有文献将其归为B类

药[130]。

妊娠期哮喘的全程化管理可以减少哮喘症状波

动或急性发作给孕妇和胎儿带来的负面影响。包

括:(1)评估和监测哮喘病情,监测PEF变异率。

(2)控制哮喘加重的因素,避免接触诱发因素[131。。

(3)妊娠哮喘急性发作时,咳嗽、胸闷、气急、喘息或

PEF下降20%,胎动减少以及SaO,<90%时,应立

即每20分钟吸入2~4吸沙丁胺醇,观察1 h、无改

善需立即就诊。(4)分娩期如有哮喘急性发作并哮

喘症状不稳定且胎儿已成熟,可考虑终止妊娠。哮

喘的控制是减少母体和胎儿风险的保证。

月经性哮喘是指妇女哮喘发作与其月经周期有

关,目前把月经前哮喘和月经期哮喘统称为“月经

性哮喘”¨32。,与重症哮喘或难治性哮喘相关¨33』。

凡在月经前后出现规律性哮喘而且排除其他原

因导致的喘息即可诊断¨川。

月经性哮喘治疗处理原则与典型的哮喘类似。

月经前易发作的,可在周期性哮喘发作前数天口服

预防药物,如酮替芬(2次/d,每次1 mg)或孟鲁司

特(10 mg,1次/d)¨35 o;月经来潮前适时使用黄体酮

肌内注射,可防止黄体酮水平的突然下降;酌情使用

炔羟雄烯唑,对经前期紧张者有效。

(六)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征

2014年GINA和GOLD指南同时提出哮喘.慢

阻肺重叠综合征(asthma—COPD overlap syndrome,

ACOS)这个概念,ACOS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同

时伴有许多与哮喘和慢阻肺相关的临床特点。

ACOS较单独哮喘和慢阻肺病情更重,预后更

差L136 J。目前ACOS诊断标准尚不确切。慢阻肺患

者如存在可逆的气流受限(吸人支气管舒张剂后

FEV,改善率>12%且绝对值升高>200 m1)、FeNO

增高、诱导痰嗜酸粒细胞增高、既往有哮喘病史,则

需考虑ACOS诊断¨37。1381;哮喘患者经过3~6个月

规范治疗仍然存在持续气流受限,再结合有害气体

或物质暴露史、高分辨率CT(HRCT)判断肺气肿存

在及弥散功能下降,则有助于ACOS的诊断[139]。

ACOS的治疗推荐联合应用ICS与LABA和

(或)LAMA,同时,ACOS治疗应包括戒烟、肺康复、

疫苗接种和合并症的治疗。

九、哮喘的管理、教育和预防

(一)哮喘的管理

尽管哮喘尚不能根治,但通过有效的管理,通常

可以使哮喘病情得到满意控制。哮喘管理的长期目

标是:(1)达到良好的症状控制并维持正常活动水

平;(2)最大程度降低急性发作、固定性气流受限和

不良反应的未来风险¨4 o(证据等级A)。在与患者

制定哮喘管理的共同目标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医疗

制度、药物的可及性、文化差异和个人喜好等因

素H4’140 o(证据等级A)。

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伙伴关系)是实现

有效哮喘管理的首要措施。医务人员与哮喘患者或

其家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患者获得疾病

知识、自信和技能,在哮喘管理中发挥主要作用。针

对自我管理的教育可降低哮喘病残率¨41 3(证据等

级A)。应鼓励患者参与治疗决策,表达他们的期望

和关心的问题。

1.基于控制的哮喘管理:在基于控制水平的哮

万方数据

虫垡结篮塑竖堡盘查垫!!生!旦筮!!鲞筮!塑£坚!』!!垣鉴曼竺e堡旦!:§!P!!里!笠垫!!:!!!:!!:盟!:!

喘治疗和管理策略中,评估、调整治疗、监测治疗反

应形成一个持续的循环过程(图1)。在选择治疗方

案和监测治疗反应时,应兼顾哮喘控制的两个方面

(即症状控制和未来风险),亦即达到所谓的“整体

控制”(overall contr01)。

2.哮喘指南的实施:指南是一个指导性文件,

各级医疗机构可根据当地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诊治

规范和实施计划,然后评估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在指南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有的与医

疗制度和专业人员有关,有的与患者有关。我国学

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医务人员的哮喘知识、患者的

疾病认知等因素,都会影响规范化治疗的实施和疾

病控制水平。142‘14副(证据等级c)。

在哮喘指南的实施过程中,对医务人员和患者

进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医院、社区、专科医

师、全科医师及其他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通过培

训哮喘管理知识,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做好患者及

家属教育。患者教育的目标是增加理解、增强技能、

增强自信心、增加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健

康,减少卫生保健资源使用。

(二)哮喘患者的教育

对哮喘患者的教育必须成为医患之间所有互助

关系中的组成部分。健康教育对哮喘患者的哮喘知

识、误工天数、急诊次数、生命质量等都会产生积极

的影响。通过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构建并改善医患

之间的伙伴式、互动式关系,可提高患者对哮喘的认

识和对治疗的依从性,增强自我监测和管理能力,减

少急性发作、住院率及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11圳

(证据等级C)。

1.用药依从性和正确使用吸入装置的指导和

培训:(1)用药依从性及其他指导:哮喘需要长期规

范化治疗,但国内外调查显示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

普遍偏低。成人患者不遵医嘱用药的发生率在

50%左右¨4纠(证据等级C),难治性哮喘患者的依

从性更差0146](证据等级C)。依从性高低与哮喘的

转归密切相关,依从性提高可显著改善哮喘控制水

平I 145 3(证据等级C)。如何改善患者的依从性成为

当前临床实践的难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

判断患者依从性状态,分析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的原

因¨41(证据等级A),并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针对性

的解决方案,以提高其依从性。以下措施有助于解

决患者依从性差的问题:①治疗干预:由医生和患者

共同决策药物/剂量的选择;如有可能应尽量选择长

效制剂,最好是每日一次用药;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

下使用单一吸入装置多种药物联合制剂;随时评估

患者吸人装置的应用情况,查看患者药物使用的细

节,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提高疗效来提高治疗的依

从性。②患者干预:加强患者自我管理、制定书面治

疗计划、进行针对性的患者教育和提供相应的信息

(如药物、健康教育等)。③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沟

通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技巧。④完善教育和

管理结构:例如国内文献报道哮喘专病门诊、哮喘宣

教中心、哮喘患者协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管理

模式可显著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疾病控制水

平。14刊(证据等级c);充分发挥社区在慢病管理中

的作用;电话随访进行干预也可改善患者依从性。

(2)正确使用吸入装置技巧的培训:吸人装置种类

繁多,使用不当会导致哮喘控制不佳,增加哮喘急性

发作的风险以及吸入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使患者

产生抵触吸入制剂的情绪,因此掌握吸入制剂的正

确使用非常重要。国外研究发现70%~80%的患

者不能正确使用吸人装置,而且许多医生也不能正

确指导患者如何使用好吸入装置【14引(证据等级

D)。因此,吸入装置的运用技巧培训非常必要。为

确保有效使用吸入装置,要基于不同药物、不同患者

和花费选择适合的吸入装置,最好鼓励患者参与装

置的选择过程;在使用pMDI时接上储雾罐可改善

吸入效果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为避免混淆,最好

不要同时使用多种吸人装置¨41(证据等级A)。反

复对患者进行吸人技术教育可提高正确使用率。医

生、临床药师或护士应当以实物正确演示每一种处

方的吸人装置的使用方法,然后让患者练习,发现问

题及时纠正,如此反复数次。另有研究显示,视频教

育与传统的一对~教育比较,能进一步提高医学生

使用pMDIs的正确率¨4引(证据等级B)。因此,推

荐在吸人装置技巧培训时引入视频教育模式,并多

次进行练习,以提高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率。

2.哮喘常识传授:哮喘患者所需的疾病相关知

识和技能培训可能因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个

人意愿等而有所不同,但都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和

技能。哮喘常识教育的内容包括:哮喘的诊断、基本

治疗原则、缓解药物与控制药物的差别、潜在的药物

不良反应、预防症状及急性发作、如何认识哮喘恶

化、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何日寸/如何寻求医疗服务、管

理并发症。通过建立伙伴关系、传授内容和方式适应

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充分讨论患者关心的问

题、形成共同目标,有助于提高常识传授的效果。

3.由医护人员指导的哮喘自我管理培训:由健

万方数据

生堡结璧塑哩哩苤盍!!!!生!旦筮!!鲞笠!塑堕i!』旦!!堡曼!!Pi!堕!:!!P!!里!笪!!!!:!!!:!!:丛!:!

康教育团队(包括医生、药师和护士)有效指导的哮

喘自我管理可大大降低哮喘致残率,能减少1/3~2/

3的哮喘相关住院率、急诊就诊和非预期就医、误

I/误学时间及夜间憋醒等‘14 o(证据等级A)。因此

医护人员应经常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哮喘知识宣传

教育,鼓励他们参与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并有针

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采取个性化教育和指导。

哮喘行动计划有助于提高哮喘控制率。书面的

哮喘行动计划由医生帮助患者制定,包括自我监测,

对治疗方案和哮喘控制水平进行周期性评估,在症

状和PEF提示哮喘控制水平变化时如何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以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如何及时接受治

疗等。

4.病情自我监测和管理:控制哮喘的关键环节

是患者的自我管理。正确使用峰流速仪和准确记录

哮喘日记是哮喘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可

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通过日志获得

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及患者对哮喘严重程度、控制水

平及治疗的反应进行正确的评估,可以总结和分析

哮喘发作与治疗的规律,并据此选择和调整药物。

PEF对症状严重或对症状不明显的患者是一个

有用的监测方法,是客观判断哮喘病情最常用的手

段。对于哮喘治疗依从性和吸入技术评估的监测亦

十分重要。PEF监测分为短期监测和长期监测。短

期监测主要目的为急性加重后监测恢复情况,调整

治疗后评估治疗反应。长期监测主要适用于预测哮

喘急性发作,尤其是那些对气流受限程度感知不敏

感者、既往有突发的严重发作者、难治性哮喘患

者等。

5.医务人员的定期评估:医务人员应定期对哮

喘患者进行随访,包括患者主动按医嘱定期门诊随

访,或医生通过电话进行随访。及时的电话随访有

助于提高哮喘患者依从性,可减少门诊就诊的次数,

降低再住院率。规范的随访应包括以下内容:(1)

评估哮喘控制:检查患者的症状或PEF日记,评估

症状控制水平,如有加重应帮助分析加重的诱因;评

估有无并发症。(2)评估治疗问题:评估治疗依从

性及影响因素;检查吸入装置使用情况及正确性,必

要时进行纠正;询问对其他有效干预措施的依从性

(如戒烟);检查哮喘行动计划,如果哮喘控制水平

或治疗方案变化时应及时更新哮喘行动计划。

(三)哮喘的预防

哮喘由内因(遗传)和外因(环境)共同作用所

致。这些相互作用可能发生在生命早期甚至胎儿

期,在孕期或生命早期可能存在环境因素影响哮喘

发生的“时机窗”。多种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

社会因素)可能对哮喘发生起重要作用,这些环境

中的危险因素集中在营养、过敏原、污染(特别是环

境中的烟草)、微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

1.营养:(1)母乳喂养:婴幼儿抵抗力差,易发

生感染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提倡母乳喂养婴儿。母

乳喂养能降低儿童喘息发生,但可能无法预防哮喘

的进展[150。”1](证据等级C)。(2)维生素D:对多项

研究结果进行的荟萃分析提示,孕期进食富含维生

素D和维生素E的食物,可以降低儿童喘息的发

生¨52】(证据等级A)。(3)益生菌:目前没有足够证

据推荐益生菌可用于过敏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

炎等)的预防‘153 o(证据等级A)。

2.过敏原:2015年的英国哮喘指南草案更改了

以往“对哮喘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是不重要”的观

点,认为给哮喘患者进行过敏原的检查是有必要

的‘1”J。避免过敏原暴露是哮喘治疗的关键。螨虫

暴露与哮喘发生的相关性已得到公认。但动物过敏

原与哮喘发病的关系则比较复杂,有研究发现宠物

过敏原导致哮喘和喘息风险增加。1551(证据等级

B),也有研究提示接触宠物可降低过敏风险¨驯(证

据等级A)。婴儿期避免过敏原暴露可以预防童年

哮喘和过敏症发生,在生命的第1年多方面干预可

以预防哮喘高危儿童在2岁发病,减少哮喘高危儿

童7岁时的发病率,预防作用可以持续到成

年¨57。61 o(证据等级A)。

3.药物:镇痛剂中对乙酰氨基酚可能与成人和

儿童哮喘相关¨训(证据等级A),而且孕妇口服可

导致后代哮喘增加¨63 o(证据等级A)。

4.污染:孕妇吸烟是产前烟草暴露最常见和直

接的途径,产前烟草暴露对年幼儿影响大,而产后母

亲吸烟只与年长儿的哮喘发生相关¨川。

5.微生物:“卫生假说”指过敏性疾病发病率增

加,与幼年时感染率降低有关。最近中国南方的一

项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儿童哮喘患病率显

著低于城市儿童,而农村环境中多种微生物和内毒素

的接触是保护因素’1川。Meta分析结果显示,剖腹产

儿童的哮喘患病率明显高于自然分娩儿童,可能与不

同分娩方式导致婴儿肠道菌群差异有关¨蚓。

十、结束语

本指南的编写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证据并结合

我国的国情。在编写过程中深感我国的哮喘防治事

业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缺乏足够的循证医学证

万方数据

虫堡结蕉塑哩哩苤查!!!!生!旦筮!!鲞笠!塑£!i!』旦!!竺曼!!囱!堕!:!!P!!里!笪!Q!!:y!!:!!:堕!:!

据,这是摆在每一位哮喘防治医务人员面前的艰巨

使命和重要任务。本次指南的更新集结了国内多家

单位、多位专家的共同努力,将来我国的哮喘防治指

南更新将建立在更加广泛、深入的协作研究基础上,

积累更多的中国哮喘防治的证据,更好地指导我国

哮喘防治工作。

附录(方法学介绍)

1.“指南”适用人群:成人哮喘患者。

2.“指南”目标用户:任何等级医院的呼吸专科

医生、内科医生、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科室人员。

3.“指南”修订方法:由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

会哮喘学组牵头制定。经过4次现场工作会议确定

了指南工作组成员、指南框架及内容。

4.参考文献检索选用数据库:(1)英文:

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2)中

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

网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

2016年4月。针对每个具体临床问题,首先由秘书

组独立检索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

选;然后制定统一的文献评价表格,由呼吸病学专业

的临床医生和研究生对文献进行初评,初评不能确

定的文献由指南工作组集中评价;最后指南工作组

再次集中,文献逐篇进行复评。

5.证据级别:本指南采用的证据质量分级标

准,主要是采用国际统一的由牛津循证医学中心在

2001年制定的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标准¨67 J,同时参考2015年

版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报告。证据质量分为

“高、中、低和极低”4个等级,分别用A、B、c和D

表示(表12)。

表12证据质量分级标准

证据质量(等级) 解释

A(Good)

B(Fair)

C(10w)

D(Expea opinion)

证据来自设计好的RCT或者Meta分析

证据来自其他对照研究或设计有缺陷的RCT

证据来自非随机、病例对照或其他观察性研究

专家意见

6.利益冲突:本指南制定过程中,所有参与本

指南专家研讨会的专家、指南工作组成员与医药企

业不存在指南相关的利益冲突。

7.指南设有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以

便读者阅读(表13)。

表13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咨询专家:钟南山,王辰,黄绍光,王光杰,殷凯生,陈萍

牵头人:沈华浩

编写组专家:钟南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华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林江涛(中日友好医院);

周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长征(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

属医院);赖克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万欢英(上

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春涛(四川I大学华西

医院);孙永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蔡绍曦(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院);郭雪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刘荣玉(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唐华平(青岛市市立

医院);黄茂(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华(沈阳军区

总医院);董亮(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靖(广州医科大学附

属第一医院);苏楠(中日友好医院);孑L灵菲(中国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金美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吴昌归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先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院附属同济医院);黄克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院)

秘书处:应颂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志华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黄华琼(浙江大学医学院

附属第二医院)

志谢感谢哮喘学组专家组成员(陈一强、莫碧文、邱忠民、向旭东、

姜淑娟、戴元荣、张曼、邱晨、秦晓群、赵丽敏、商艳、唐昊、宋颖芳、

雷伟、郭禹标、刘晶、华树成、王彦)为本指南的制订提供宝贵意见!

感谢同行评议专家(李秀央、安东善、蔡映云、丁美玲、耿秀娟、

杭晶卿、李丽、李育党、李颖、梁民勇、赵培革、张秀平、张云辉、

吴巧珍)

参考文献

[1]Bateman ED,Hurd SS,Barnes PJ,et a1.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

[J].Eur Respir J,2008,31(1):143·178.DOI:10.1183/

09031936.00138707.

[2]Song WJ,Kang MG,Chang YS,et a1.Epidemiology of adult

万方数据

史堡缱篮塑哩咝苤盍!Q!!生!旦箜!!鲞箜!塑鱼丛!』!!!!堕曼!!P堕堕!:墅P!!盟!丛垫!!:!!!:j!:型!:!

asthma in Asia:towar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J I.Asia Pac

Allergy,2014,4(2):75·85.DOI:10.5415/apallergy.2014.4.2.

75.

[3]苏楠,林江涛,刘国梁,等.我国8省市支气管哮喘患者控制

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8):601—

606.D01: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4.08.006,

[4]林耀广,王辰,林江涛,等.北京地区职业人群支气管哮喘及

其相关病症的患病率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

(11):650-654.DOI:10.3760/j:issn:1001-0939.2002.11.

007.

[5]杭晶卿,孙碧雄,戴荷莲,等.上海浦东金桥地区4万人口支

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

(10):616-617.DOI:10.3969/j.issn.1005—2194,2002.10,

022.

[6]汤泰秦,丁勇,郑劲平.广东省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分

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12):730.DOI:10.

3760/j:issn:1001-0939.2000.12.008.

[7]陈萍,于润江,侯显明,等.辽宁省支气管哮喘流行病学调查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0):603-606.DOI:10.

3760/j:issn:1001-0939.2002.10,010.

[8]Rabe KF,Vermeire PA,Sofiano JB,et a1.Clinical management

of asthma in 1999: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Europe

(AIRE)study[J].Eur Respir J,2000,16(5):802-807.DOI:

lO.1183/09031936.00.16580200.

[9]Neffen H,Fritscher C,Schacht F C,et a1.Asthma control in

Latin America: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Latin America

(AIRLA)survey[J].Rev Panam Salud Publica,2005,17(3):

191.197.DOI:10.1590/S1020.49892005000300007.

[10]Wong GW,Kwon N,Hong JG,et al,Pediatric asthma control in

Asia:phase 2 of the Asthma Insights and Reality in Asia—Pacific

(AIRIAP 2)survey[J].Allergy,2013,68(4):524—530.DOI:

10.1111/a11.12117.

『11]Su N。Lin J,Chen P,et a1.Evaluation of asthma control and

patient’s perception of asthma:findings and analysis of a

nationwide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in China[J].J Asthma,

2013.50(8):861.870.DOI:10.3109/02770903.2013.

808346.

『12]Fitzgerald JM,Boulet LP,Mcivor RA,et a1.Asthma control in

Canada remains suboptimal:the Reality of Asthma Control

(TRAc)study[J].Can Respir J,2006,13(5):253-259.DOI:

10.1 155/2006/753083.

[13]Haselkom T,Chen H,Miller DP,et a1.Asthma control and

activity limitations:insJights from the Real—world Evaluation of

Asthma Control and Treatment(REACT)study[j].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0,104(6):471.477.DOI:10.1016/j,

anal.2010.04.006.

[14]Global Strategy for Asthma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update

2015[J].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Http://www.

ginaasthma.or#).

f 1 5 1 Corrao WM,Braman SS,Irwin RS.Chronic cough as the sole

presenting manifest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J].N Engl J Med,

1979, 300 (12): 633_637,DOI: 10. 1056/

NEJMl97903223001201.

[16]Shen H,Hua W,Wang P,et a1.A new phenotype of asthma:

chest tightness as the sole presenting manifestation J 1.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3,111(3):226-227.DOI:10.

1016/j.anal.2013.06.016.

[17]Zhong NS,Chen RC,Yang MO,et a1.Is asymptomatic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an indication of potential asthma?A two-year

follow—up of young students with 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

[J].Chest,1992,102(4):1104-1109.DOI:10.1378/chest.

102.4.1104.

[18]Shaaban R,Zureik M,Soussan D,et al,Rhinitis and ouset of

asthma: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J].Lancet,2008,

372(9643):1049-1057.DOI:10.1016/S0140.6736(08)61446-4.

·693

『19]Reddel HK.Taylor DR,Bateman ED,et a1.An official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European Respiratory Society statement:asthma

control and exacerbations:standardizing endpoints for clinical

asthma trials and clinical practice f 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1):59-99.DOI:10.1164/rccm.200801-

060ST.

『20]Chung KF,Wenzel SE,Brozek JL,et a1.International ERS/ATS

guidelines on definition,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evere asthma

[J].Eur Respir J,2014,43(2):343-373.DOI:10.1183/

09031936.00202013.

[21]Zhou X,Ding FM,IAn JT,et a1.Validity of asthma control test

for asthma control assessment in Chinese primary care settings

[J].Chest,2009,135(4):904-910.DOI:10.1378/chest.08—

0967.

[22]任旭斌,刘春涛,黄玉芳,等.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对支气管

哮喘的诊断价值[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9,8(4):

322.326.DOI:10.3969/j.issn.1671.6205.2009.04.003.

[23]Dweik RA,Boggs PB,Erzurum SC,et a1.An official ATS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interpretation of exhaled nitric oxide

levels(FENO)for clinical application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l,184(5):602_615.DOI:10.1164/rcem.9120-

llST.

[24]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无创气道炎症评估支气管哮喘

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5,38

(5):329-341.DOI:】0.3760/cma.jJ issn.】001-0939.2015.05.

004.

[25]杜文,王丹,张兰兰,等.支气管哮喘患者单次给药后呼出气

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38(8):623-624.DOI:10.3760/cma,j.issn.1001-0939.

2015.08.016.

f 26]Petsky HL,Cates CJ,Lassemon TJ,et a1.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tailoring asthma treatment on eosinophilic

markers(exhaled nitric oxide or sputum eosinophils)[J].

Thorax,2012,67(3):199-208.DOI:10.1 136/thx.2010.

135574.

[27]蒋延文,孙永昌,周庆涛,等.支气管哮喘患者痰嗜酸粒细胞

相对计数与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性的关系[J].中华结核和呼

吸杂志,2007,30(6):447451.DOI:10.3760/j.issn:1001一

0939.2007.06.013.

[28]Zhang XY,Simpson JL,Powell H,et 81.Full blood count

paramet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asthma inflammatory phenotypes

[J].Clin Exp Allergy,2014,44(9):1137-1145.DOI:10.

1I ll/cea.12345.

[29]Liang Z,Zhao H,Lv Y,et a1.Moderate accuracy of peripheral

eosinophil count for predicting eosinophilie phenotype in stemid—

naive non.atopic adult asthmatics[J].Intern Med,2012,51(7):

717-722.DOI:10.2169/internalmedicine.51.6834.

『30]Haahtela T,Tuomisto LE,Pietinalho A,et a1.A 10 year asthma

programme in Finland:major change for the better[J].Thorax,

2006。6l(8):663-670,DOI:10.1136/thx.2005.055699.

[3 1]Plaza V,Cobos A,lgnacio—Garcia JM,et a1.Cost-effectiveness of

an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GINA)

Itcommendations using a computerized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a physicians randomized trial[J].Med Clin(Bare),

2005.124(6):201-206.DOI:10.1157/13071758.

[32]陈萍,赵海涛,孙丽,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推荐糖皮质激素

的半量吸入分级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结

核和呼吸杂志,2005,28(7):458-463.DOI:10。3760/j:issn:

1001-0939.2005.07.009.

f 33 Gibson PG,Powell H。Ducharme FM.Differential effects of

maintenance long..acting beta..agonist and inhaled eorticosteroid on

asthma control and asthma exacerbation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 19(2):344—350.DOI:10.1016/j.jaci.2006.

10.043.

f 34 Bateman ED,Reddel HK,Eriksson G,et a1.Overall asthma

万方数据

·694· 史垡结璧塑唑咝苤壹!!!!生!旦筮!!鲞箜!塑£!也』!!!!笙曼!!P堕旦亟!!P!!里!竺垫!!:!!!:!!:盟!:!

contm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n℃nt contml and future risk

[J].J Alle‘gy clin Immunol,20lO,3(125):600-608.DOI:10.

1叭6/j.jaci.2009.11.033.

[35]Bao w,chen Q,I。in Y,et aI.Efficacy of pmcateml combined

with inhaled budesonide for treatmenf of cough.variant asthma

[J].Respirology,2013,18 suppl 3:53-61.DOI:10.11ll/re8p.

12169.

[36]weatherall M,wijesin曲e M,Pe耐n K,et aI.MeIa—anaIysis of

the risk of mortality with salmeterol and the effect of concomitant

inhaled corticostemidther印y[J].Thor“,2010,65(1):3943.

DOI:10.1136/thx.2009.116608.

37} Duchanne FM,Ni cM,creenstone I,e£a1.Addmon of long—

acting beta2一agonists to inhaled steroids versus higher dose inhaled

steroid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with persistent asthma J 1.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4):D5533.DOI:10.1002/

14651858.CD005533.pub2.

[38]Philip G,Nayak As,Be曙er wE,et a1.The efkct ofmontelukast

on rhinitis svmptom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J].curr Med Res 0pin,2004,20(10):1549—1558.

DOI:10.1185/030079904X3348.

[39]Barnes PJ.Theophylline[J].Am J Re8pir cdt care Med,2013,

188(8):90l_906.DOI:10.1164/rccm.201302_0388PP.

[40] zhong N.MaIlagement of asthma in develoPing counIries//Bames

PJ,Grunsfein MM,LJeff AR,et a1.Asthma[M].1997:1869一

1881.

[41]李靖,莫红英,黄海露.小剂量皮质类固醇吸入合并小剂量

茶碱口服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作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

志,2000,23(6):336.DOI:10.3760/j:issn:100l伪39.2000.

06.005.

[42]黄海鹭,孙宝清,李靖.低剂量皮质类固醇吸人结合口服茶

碱对哮喘患者骨钙素及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水平的影响[J].

中华内科杂志,1998,37(3):200.DOI:lO.3760/j.issn:0578-

1426.1998.03.028.

[43] Evans DJ,Taylor DA,zetterstmm 0,et a1.A compadson of low—

dose inhaled budesonide plus theophvUine and high.dose inhaled

budesonide for moderate asthma[J].N Engl J Med,1997,337

(20):1412—1418.DOI:10.1056/NEJMl99711 133372002.

[44]Ukena D,H哪est u,Sakalauskas R,et a1. Comparison of

addition of theophyUine lo inhaled stemid with doubling of the dose

of inhaled steroid in asthma[J].Eur Respir J,1997,10(12):

2754-2760.DOI:lO.1lB3/09031936.97.10122754.

[45]Lai T,wa“g s,xu z,et aI.kng—terrn e蕊cacy and s蠡ty of

oma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uncontroUed allergic

asth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Sci Rep,

2015,5:8191.DOI:10.1038/srep08191.

[46]Busse ww,Morgan剐,Gergen PJ,et a1.Randomized trial 0f

omalizumab(anti.IgE)for asthma in inne卜citv children[J]. N

EnglJ Med,201l,364(11):1005—1叭5.DOI:lO.1056/

NEJMoal009705.

[47]Li J,Ka“g J,w3ng c,d a1.Omalizumabimpmves quality oflife

and asthma contml in Chinese Datients with modemte to severe

asthma:a mndomized phaseⅢstudy[J]. Allergy Asthma

Immunol Res。2016,8(4):319.328.DOI:10.4168/aair 2016.

8.4.319.

[48]Hui Y,“L,Qian J,et aI.Emcacy analysis of three—year

subcutaneous SQ—standardized specific immunotherapy in house

dust mite-allergic children with asthma[J].Exp Ther Med,2014,

7(3):630_634.DOI:10.3892/etm.2014.1469.

[49]wang H,Lin x,Hao c,et a1. A double-blind,placebo—

controlled studv of h叫se dust mite immunotheTapy in Chinese

asthmatic patients[J]A1lergy,2006,61(2):191—197.DOI:10.

11 11/j 1398-9995.2005.00913.x.

[50]1k L,shi B,shi G,d出,Emcacy of sublingual;mmunotherapy

for allergic a姑lma: retm8pectiv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nd placebo.contmlled trials[J]. Clin Respir J,

2014,8(2):192-205.DOI:10.1111/c ri.12058.

[51]0’Byme PM,Bames PJ,RodrigIlez-Roisin R,et a1.IJ0w dose

inhaled budesonide and fomoceml in mild persistent asthm8:the

0PTIMA randomized t^aI[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l,

164(8 Pt 1):1392.1397.DOI:lO.1164/airccm.164.8.

2】04102.

[52]zeiger Rs,Baker Jw,Kaplan Ms,et a1.Variability of symptoms

in mild pe商stent asthma:baseline data from the MIAMI study

[J].Respir Med,2004,98(9):898_905.DOI:10.1016/j.

med.2004.02.016.

『53] Pauwels RA,Pedersen s,Busse ww,et a1. Early intenrention

with budesonide;n mild persistent asthm8:a randomised,double—

blind trial[J].Lancet,2003,361(9363):1071一1076.DOI:10.

1016/S0140_6736(03112891-7.

[54]wilson AM,Dempsey 0J,sims EJ,et a1.A comp耐son of

topical budesonide and oral montelukast in 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J].clin Exp Allergy,2001,3 l(4):616-624.

DOI:lO.1046/i.1365.2222.2001.01088.x.

[55]Yang D, Luo H,wang J,et a1. comparison of inhaled

corticosteroids and leukotriene receptor aJltagonists in adolescents

and aduIts with miId to modemte asthma:a meta-anaIysis J I.

clin Respir J,2叭3,7(1):74-90.DOI:10.1111/j 1752.699x.

2012.00287.x.

『56]Ni CM.Greenstone l,Lasserson TJ。et a1.Addition of inhaled

10“g-acting beta2-agonists to jnhaled stemids as靠砖t liIle therapy

for persistent asthma in stemid—naive aduhs and children J【.

Cochrane Database Svst Rev,2009(4):D5307.DOI:lO.1002/

14651858.CD005307,Dub2.

[57]Dahl R,Larsen BB,Venge P.Effecl of 10ng—te硼treatⅢent wilh

inhaled budesonide or theophyUine on lung function, airway

reactivity and asthma 8ymptoms[J].Respir Med,2002,96(6):

432-438.DOI:10.1053/med.2001.1280.

[58]Tsiu SJ,self TH,Bums R.Theophylline toxicity:update[J].

Ann Allergy,1990,64(2 Pt 2):24l-257.

『59]Guevara JP, Ducha瑚e FM, Keren R, et a1. Inhaled

corticostemids versus sodium cmm091Ycate i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sthma『J].Cochmne Datab∞e Syst Rev,2006(2):D3558,

DOI:10.1002/14651858.CD003558.pub2.

[60] Ducharrne FM,Ni cM,Greenstone I,et a1.Addition of long—

acting beta2_a印nists to inhaled conicostemids versus s砌e dose

inhaled conicostemids for chronic asthma in adults and children

[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5):D5535.DOI:lO.

1002/14651858.CD005535.Dub2.

f61]zhong N,Lin J,Mehta P,et a1. Real-life e妇fectiveness of

budesonide/fbnnoterol maintenance and reliever therapv in asthma

patients acmss Asia:sMARTAsIA sludy[J].BMc Pulm Med,

2013,13:22.DOI:10.1186/1471-2466—13.22.

[62]szener SJ,Manin RJ,Ki“g Ts,et a1.significant variabilily in

response to inhaled corticostemids for persistent asthma[J 1. J

Aller对clin Immunol,2002,109(3):410418.DOI:10.1067/

mai.2002.122635.

『63] Ducha肿e FM,Lasserson’rJ, Cates CJ. Addition to inhaled

conicostemids 0f long_acting beta2-agonists versus anti—

leukotrienes for chronic asthma J].Cochrane Database svst Rev,

2011(5):D3137.DOI:10.1002/14651858.CD003137.pub4.

[64]wa“g Y,wang cz,Lin Kx,et a1. comparison 0f inhaled

corticosteroid combined with theoDhvUine and double—dose inhaled

corticostemid in moderate to severe asthma[J]. Respimlogy,

2005,lO(2):189一195.DOI:lO.1111/j‘1440—1843.2005.

00697.x.

[65]O’Byme PM,Naya IP,Kauen A,et a1.IncI℃asing doses of

inhaled cor【icostemids compared to adding long.acting inhaled

bet凸2一a异oni8ts in achieving asthma controlI J 1. chest,2008,134

(6):l 192.1199.DOI:10.1378/chest.08—1018.

[66]Nie H,zhang G,Liu M,et a1.Emcacy of the叩hylline plus

万方数据

主堡蟹堕塑唑咝苤查!Q!!生!旦箜12鲞筮!翅堡!i!』!!!!婴望!型!旦亟!!P!!里!笪!Q!!:!!!:!!:堕!:!

salmeteroL/nuticasone pmpionate combination therapy in pa“ents

with asthma[J].Respir Med,2013,107(3):347-354.DOI:10.

1016/i.med.2012.12.004.

67] PowelI H,Gibson PG.Inhaled conlcosteroid doses ln aslhma: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J].Med J Aust,2003,178(5):223·

225.

68 1 Pauwels RA,I∞fdahl CG,Postma DS,e【a1.Effect of inhaled

Ibmoteml and budesonide on exacerbations of asthma. FomoterDI

and CorticosteIoids Establishing Therapy(FACET)InIemational

study Gmup[J].N En—J Med,】997,337(20):J405一J4】】.

DOI:10.1056/NEJMl997ll 133372001.

[69] Virchow JJ,Prasse A,Naya I,et a1.zafirlukast impmves asthma

contml in patients receiving high—dose inhaled conicosteroids[J],

Am J Respir C血Care Med,2000,162(2 Pl 1):578-585.D0l:

lO.1164/airccm.162.2.9905041.

[70]Rivin昏on RN,Boulet LP,cote J,et a1.Emcacy of uniphyl,

salbutamol,and their∞mbination in asthmatic patients on hi叠h—

dose inhaled stemidsl J 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5,15l

(2 Pt 1):325-332.DOI:lO.1164/ail℃cm.151.2.7842186.

[71] Malo JL,cartier A,Ghezzo H,et a1.comparison of four·“mes—a—

day and twice吨一day dosi。垮regimens in subjects requiri“g l 200micro舢s

or less of budesonide to control mild to modemte

asthma[J].Respir Med,1995,89(8):537-543.DOI:10.1016/

0954_6l 1 l(95)90154.X.

[72]Peters SP,Kunselman sJ,Icitovic N,et a1.Tiotmpium bmmide

st6p—up thempy for adults with uncontr01led asthma[J].N Engl J

Med,2010,363 (18): 1715一1726. DOI: 10. 1056/

NEJMoal008770.

[73] R0dri90 GJ,Ne雎n H,castr0一Rodriguez JA.Emcacy and safety

0f subcutaneous omalizumab vs placebo as add—on therapv io

corticosteroids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asthma: a svstema“c

review[J].chest,20ll,139(1):28.35.DOI:10.1378/chest.

10—1194.

[74]Powell H,Murphy VE,Taylor DR,et a1.Management of asthma

in pregnancy guided by measuremenl 0f fhc“on of exh8led nitric

oxide:a double.blind,I甚ndomised contmlled trial f J].Lancet。

20ll,378(9795):983_990.DOI:10.1016/S0140.6736(11)

6097l-9.

[75]张清玲,张筱娴,谢佳星,等.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支气

管哮喘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3):183一188.DOI:10.3760/c啪.i.issn.100l螂9.加16.03.008.

[76]农英,苏楠,林江涛,等.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支气管哮

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

(3):177一182.DOI:10.3760/cma.j.issn.100lJD939.2016.03.

007.

[77]Basheti IA,Reddel HK,Arnlour cL,et a1.Impmved asthma

outcomes with a simpIe inhaIer technique intervencion bv

community phanIlacist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19

(6):1537一1538.DOI:10.1016/j.iaci.2007.02.037.

[78]Leuppi JD,salome cM,Jenkins CR,et a1.Predictive markers of

asthma exacerbation during stepwise dose reduction of inhaled

corticostemids[J].Am J Respir Crit car℃Med,200l,163(2):

406412.DOI:lO.1164/airccm.163.2.9912091.

[79] Viswanathan M,G“n CE,Jones CD, el a1. Interventions lo

imDrove adherence to self-administered medications for chmnic

diseases in the united slates:a systematic reviewf J]. Ann Intem

Med,2012,157(11):785-795.DOI:10.7326/00034819.157.

1l-201212040.00538.

【80]Reddel H,ware s,Marks G,et al,Di雎rences between asthma

exacerbations and poor asthma contml[J]. Lancel,1999,353

(9150):3“-369.DOI:10.1016/sol40_6736(98)06128-5.

【81 Bai TR,Vonk JM,Postma DS,et a1.Severe exacerbations

predict excess lung function decline in asthma[J].Eur Respir J,

2007。30(3):452_456.DOI:10.1183/09031936.00165106.

[82]chan—Yeung M,cha“g JH,Manfreda J,et a1.cha“ges i“peak

.695

now,svmptom score, and the use of medications(iuring acute

exacerbations of asthma[J].Am J Respir cm Care Med,1996,

154(4 Pl 1):889-893.DOI:10.1164/airccm.154.4.8887581.

『83 1 Pauwels ItA,Pedersen s,Busse wW,et a1. Earlv intervention

w“h budesonide in mild persisIenf asthma:a mndomised,double.

blind trial[J].Lancet,2003,36l(9363):107l—1076.DOI:10.

1016/SOl40_6736(03)12891_7.

[84]Alvarez GG,schulzer M,Jung D,et a1.A systematic review of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ear.fatal and fatal asthma J】. Can

Respjr J,2005,12(5):265-270.DOJ:10.1】55/2005/837645.

85 Emst P,Spitzer W0,Suissa S,et a1.Risk of fatal and near.fatal

asthma in relation to inhaled conicostemid usel J I.JAMA,1992,

268(24):3462.3464.DOI:10.1001/jama.268.24.3462.

[86] suissa s,Blais L,Emst P.Pattems of increasing beta—agonist use

and the risk offatal or near—fa“asfhma[J],Eur Respir J,1994,

7(9):1602.1609.DOI:10.1183/09031936.94.07091602.

[87]Sfurdy PM,Victor cR,Anderson HR,et a1.Psycholo舀cal,

social and health behaviour dsk factors fbr deaths certi6ed as

asthma:a national case-contml study[J].Thora)【,2002,57(12):

1034.1039.DOI:lO.1136/lhorax.57.12.1034.

[88] Alvarez GG, Fitz即rald JM. A systema“c review of the

psychologic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ear fatal踮thma or fatal

asthma[J].Respiration,2007,74(2):228-236.DOI:lO.1159/

O00097676.

89 Rs P,Mh G.Fu rIher fatal alle嘣c reactions t0 food in the united

Kingdom,1999-2006[J]. J Allergy cljn Immunol,2007,4

(119):1018—1 019.DOI:10,lOl6以iaci.2007.01.021.

[90]Roberts G,Patel N,Levi—schafrer F,et a1.Food auergy as a risk

factor for hfe—threatening asthma in childh00d:a c踮e.contmUed

study[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3,112(1):168—174.

DOI:10.1067/mai.2003.1569.

[91]cates cJ,welsh EJ,Rowe BH.Holding chambers(spacers)

versus nebulisers for beta_agonist treatment of acute asthma[J].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3,9:D52.DOI:10.1∞2/

14651858.CD000052.Dub3.

92} Reddel HK, Bames DJ. Phamacological strategies for self-

ma“agement of asthma exacerbations[J]. Eur Respir J,2006,28

(1):182-199.DOI:10.1183/09031936.06.00105305,

[93]Chen AH,zeng GQ,chen Rc。et a1.E%cts of nebulized hlgh—

dose budesonide on moderate—to—severe acute exacerbation of

asthma in childr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mlled study[J].Respirolo舒,2013,18 suppl 3:47·52.DOI:

lO.11 1l/resD.】2168.

【94 Ediger D,coskun F,Kunt UE,et a1.clinical efl套ctiveness of

nebulised budesonid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sfhma attacks『J].

Tuberk Tomks,2006,54(2):128.136.

[95 Gamble J,stevenson M,Heanev I.G. A studv of a mulli.1eve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non-adherence in dimcult to control asthma

[J].Respir Med,201l,105(9):1308—1315.D0l:lO.1016仃

nned.2011.03,019.

[96]Nair P,Pizzichini MM,Kjarsgaard M,et a1.M印olizum幽for

prednisone-dependent asthma with sputum eosinophi¨a[J] N

Engl J Med,2009,360(10):985.993.DOI:10.1056/

NEJMoa0805435.

【97 co丌en J,kmanske RF,Hanania NA。et a1. Lebrikizumab

lreatment in adulls wi【h asthma[J].N En—J Med,2011。365

(12):1088一1098.DOI:10.1056/NEJMoall06469.

[98]Green RH, Brighlling cE, Mckenna s。 et a1. Asthma

exacerbations and sputum eosinnphil count8: a randomised

contmlled t^al[J].Lancet,2002,360(9347):1715—1721.DOI:

lO.1016/S0140.6736(02)11679-5.

[99]woodnlff PG,Modrek B,choy DF,et al_T.helper type 2.d“ven

innammation de6nes major subphenotypes of asthma[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5):388-395.DOI:lO.1 164/

rccm.200903_03920C.

万方数据

主堡结筮塑哩哩苤查!!!!生!旦筮!!鲞箜!塑垦丛!』!!!!竺坠!囱!堕!:!!E!!坐!望!!!!:y!!:塑:盟!:!

Haldar P,Brightling CE,Hargadon B,et a1.Mepolizumab and

exacerbations of refhctory eosinophilic asthma[J]. N Engl J

Med,2009,360(10):973-984.D0l:lO.1056/

NEJMoa080899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

南(2015)[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5):323.354.

DOI:10.3760/cma.i.issn.1001_0939.2016.05.003.

Lai K,Chen R,Ljn J,et a1.A prospective,muhicenter survey

on causes of chmnic cough in china[J].Chest,2013,143(3):

613-620.DOI:10.1378/chest.12JD441.

赖克方,陈如冲,刘春丽,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分

布及诊断程序的建立[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

(2):96-99.DOI:lO.3760/i:issn:1001.0939.2006.02.007.

刘国梁,林江涛.“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和临床

特征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22_425.

DOI:lO.3760/cma.i.issn.1001旬939.2009.06.007.

Irwin RS,Co删o WM,Pratter MR. Chronic persisfent cou小in

the adult: the spectrum and frequencv of causes and successful

0utcome of speci6c thempy[J].Am Rev Respir Dis,1981,123

(4 Pt 1):413417.D0l:10.1164/arrd.1981.123.4.413.

席寅,赖克方,陈如冲,等.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特征及

其与典型哮喘的关系[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ll,5

(3):150-155.DOI:lO.3969/j.issn.1674—3911.2011.03.

001.

赖克方,陈如冲,林玲,等.不同病因慢性咳嗽临床特征的

诊断价值[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18421.

DOI:10.3760/cma.j.issn.100l JD939.2009.06.006.

1rwin RS。 Baumann MH。 Bolser DC, et a1. Dia即osis and

management of cough executive summary:ACCP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J].chest,2006,129(1 s“ppl):1s一

23S.DOI:10.1378/chest.129一一suppl.1S.

Kim CK,Kim JT,Kang H,et a1.Sputum eosinophilia in cough—

variant asIhma aS a predictor of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cIassic asthma[J].cIin Exp A11ergy,2003,33(1 0):1409—

1414.DOI:10.1046/i.1365-2222.2003.01788.x.

Yi F.Chen R,Luo W+et a1.Validitv of 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0xide in Diagnosis of CorticosIeroid.Responsive Cough

J}.chest,2016,149(4):1042—105I.DOI:lO.1016/j

chest.2016.01.006.

Liccardi G,salzillo A,S06a M,et a1.Bmnchial asthma【J I.

Curr 0pin Anaesthesi01,2012,25(1):30-37.DOI:10.1097/

ACO.0bol 3e32834e7b2e。

W唧er D0.W枷er MA,Bames RD,et a1. Peri叩erative

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sthma J 】.

Anesthesiolo鄹,1996,85(3):460467. D0l: 10.1097/

o()000542.199609000_00003.

W00ds BD. Sladen RN.Perioperative considerations fbr the

patient with asthma and bmnchospasmI J I.Br J Anaesth,2009,

103 suppll:i57-i65.DOI:lO.1093/bja/aeP271.

Stasic AF. Perioperalive implications of common respiratory

pmblems[J].semin Pediatr su昭,2004,13(3):174-180.DOI:

10.1053/j se”peds“rg.2004.04.004.

Hepner DL,Castells MC. Anaphylaxis du 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J].Anesth Analg,2003,97(5):138l—1395.DOI:10.

1213/01.ANE.0000082993,84883.7D.

Sparr HJ,Beaufon TM,Fuchs.Buder T, Newer neummuscular

blocking agent8:how do they compare with established agents?

[J].Dmgs,2001,6l(7):919-942.DOI:10.2165/00003495·

200】61070由O003.

R00ke GA,Choi JH, Bishop MJ. The ef玷ct of isonurane,

halothane. sevonurane, and thiopentaL/nitmus oxide on

respiratory system resistance after tracheal intubation J

Anesthesiolo盯,1997,86(6):1294—1299.D0l:10.1097/

00000542.199706000—00010.

Lawrence VA.Comell JE,Smetana GW. Strategies to reduce

postoperatlVe pulmonary complicatlons a土ter noncardiothoracic

su唱ery: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Ame^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J].Ann Intem Med,2006,144(8):596—608.DOI:10.7326/

O0034819一144-8.200604180.00011.

119 Qaseem A,snow V,Fittemlan N,et a1.Risk assessment for and

strategies to reduc。 periopera“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for

patients undergoing noncardiothoracic su。gery:a guideline fmm

lhe American Col】ege of Physicians[J].Ann In£em Med,2006,

144 (8): 575—580. DOl: lO. 7326/00034819一144—8.

200604180-oO008.

[1 20] Nowak R,corbridge T,Brenner B,Noninvasive ventilation[J],

J AlleEgy Clin Immunol,2009,124(2 Suppl):S15一S18.DOI:

10.1016/j.jaci.2009.05.009.

[121]杨树升,林丽.36例阿司匹林哮喘回顾性分析[J].中国呼

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2,ll(5):448_451.DOI:lO.3969/j

issn.167l_6205.2012.05.007.

[122]辛晓峰,施毅.阿司匹林性哮喘的呼吸道炎症在其发病机制

中的作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2):174—177.DOI:

lO.3969/j issn 1008-8199.2005.02.023.

[123] Barranco P,Bobolea I,Larco JI,et a1. Diagnosis of aspirin—

induced asthrrIa combining the bronchial and the oral challenge

fests:a pilot study[J].JInvestig AlleF90l clin Immunol,2009,

19(6):“6452.

[1 24] swierc2ynska—Krepa M,sanak M,Bochenek G,et a1. Aspirin

desens“izafion i” patients with aspi rin—induced and aspidn—

lolerant asthma:a double.blind sludy[J]. J Allergy clin

Immunol,2014,134(4):883.890.DOI:10.1016/j.jaci.2014.

02.041.

[1 25] NAEPP e。pert panel report.Man89ing asthma during pregnancy:

recommenda“ons for phamacologic treatment-20()4 updat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5,115(1):34_46.DOI:10.1016/j

jaci.2004.10.023.

[1 26]Kallen B,RydhsIroem H,Abe唱A.Asthma during pregnancy一''a

popuIation based study[J].Eur J Epidemiol,2000,16(2):167—

171.DOI:10.1023/A:1007678404911.

[127]M“rphy VE,schatz M.Asthma i”pregnancy:a hit for two[J].

Eur Respir Rev.2014,23(131):64-68. DOI:10.1183/

09059180.oo008313.

[128]Getahun D,Ananth cV,Peltier MR,et a1.Acute and chmnic

respiratory diseases in pregnancy: associations with placental

abmption[J].Am J 0bstet Gynecol,2006,195(4):1180一1184.

D01:10,1016/i.aiog,2006。07.027.

[129]Gluck Jc, Gluck PA. Asthma contmuer thempy during

pregnancy[J].Am J 0bstet Gynecol,2005,192(2):369-380.

DOI:10.1 016/i.aiog.2004.07.056.

[1 30] MjhalIan FD,Antoniu sA,ulmeanu R.Asthma and pregnancy:

therapeutic challe“ges[J].Arch Gynecol 0bstet,2014,290(4):

62l乇27.D0l:10.1007/S00404旬14-3342—1.

[1 3 1] Mccallister Jw. Asthma i“pregnancy: management strat89ies

[J].curr 0pin Pulm Med,2013,19(1):13-17.DOI:10,

1097/MCP.0bol3e32835a5bi3.

『l 32] V rieze A,Postma DS.Kerstiens HA. Perimenstrual asthma:a

syndmme without known cause or cure[J]. J Allergy clin

Immun01,2003,112(2):271-282.DOI:10.1067/mai.2003,

1676.

『133]Rao cK,M00re CG,Bleecker E,et a1. characteristics of

perimenstmal asthma and its relation to asthma seve订ty and

contml:data fbm the seveI℃Asthma Research Pmgmm[J].

Chest,2013。143(4):984-992.DOI:lO.1378/chest.12m973.

『l 34]Skoczvnski S, Semik一0rzech A, Szanecki W, et aI.

Perimenstrual asthma as a gynecological and pulmonolo舀cal

clinical pmblem[J].Adv clin Exp Med,2014,23(4):665拍8.

[135]Pas809lu G,Mungan D,Abadoglu 0,et a1. kuko啊ene

recepIor anta90nists: a 900d choice in the treatment of

premenstⅢal asthma?[J].J Asthma,2008,45(2):95_99.





叁}

m



;刍





m

m

m



兰!

m

m

|全



m

m

万方数据

史堡结篮塑哩咝苤查!Q!!生!旦筮塑鲞筮!塑垦丛!』!!!!塑曼塑ei!望吐!!E!!堡!堕!Q!!:!!!:塑:盟!:!

DOI:10.1080/02770900701751799.

『136]Gibson PG,Mcdonald VM.Asthma—COPD overlap 2015:now

we are《xI J].Thorax,2015,70(7):683.691.DOI:10.1136/

thoraxjnl.2014-206740.

[1 37】Ba玎echeguren M,Roman—Rodri印ez M,MiravjIlJes M. Is a

previous diagnosis of aslhma a reliable critedon for asthma—OOPD

overlap syndmme in a patient wiIh c0PD? J i. Int J chron

0bstⅢc:Pulmon Dis,2015.10:1745一1752. D0【:10.2147/

COPD,S87025.

1 38 Tamada T,Su鲥ura H,Takahashi T,et a1. Biomarker—based

detection of asthma,COPD overlap syndrome in COPD

populations[J].Int J chmn 0bstruct Pulmon Dis,2015,10:

2169’2176。DOI:10.2147/COPD,s88274.

l 39 Tho NV。Park HY,Nakano Y.Asthma—COPD overlap syndmme

(Acos):A diagnostic challe“ge[J].Respimlogy,2016,2l

(3):410.418.DOI:10.11ll/resp.12653.

(140]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

和呼吸杂志,2008,3l(3):177—185.DOI:10.332l/j.issn:

100l_0939.2008.03.007.

[141]Gibson PG,Powell H,coughIan J,et al-seIf-management

educaIion and regular practitioner review for adulIs with asthma

[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3(1):D11 17.DOI:10.

1002/14651858.CD00ll 17.

[142]王苹莉,张根生,黄华琼,等.杭州市社区医生支气管哮喘

知识及管理情况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

志,2009,32(4):270-273.DOI:10.3760/cma.j,issn.1001—

0939.2009.04.011.

[143]林江涛,何权瀛,姚婉贞,等.北京市城区支气管哮喘患者

的控秘现状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调查【j].中华结核和呼吸

杂志,2007,30(7):494497.D0】:10.3760/i.issn:l001.

0939.2007.07.006.

[144]王雯,黄克武,刘秋云,等.支气管哮喘规范化管理与教育

对哮喘控制的效果评析[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l l,5

(6):415_419.D0l:10.3969“,issn.1674.3911.2011.06.

007.

145 Williams LK, Pladeuall M, Xi H. Relationship between

adherence to inhaled corticostemids and poor ouLcomes amon只

aduns wiIh asthma[J].J Allergy c】jn lmmunol,2004,114(6):

1288.1293.DOI:10,1016/i.iaci.20014.09.028.

[146]Gamble J,stevenson M,Mcclean E,et al_The prevalence of

nonadherence in dimcull asthma[J 1.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9):817.822.DOl:10.1164/rccm.200902.

01660C.

[147]母双,何权瀛,林江涛.“三位一体”支气管哮喘教育管理模

式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水平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

志,2∞8,47(8):630一633.DOI:lO.3321/j.issn:0578—1426,

2008.08.006.

[148]Fink JB,Rubin BK.Pmblems with inhaler use:a call for

improved clinician and patient education[J]. Respir care,

2005,50(10):1360—1375.

[149]Dominelli Gs,Domineui PB,Rathgeber s L,et aJ.Effbct of

difkrent single—session educational modalities on impmving

medicaI students’ abjlicy to demonstmte pmper pressurized

metered dose inhaler technique[J],J Asthma,2012,49(4):

434439.DOI:10.3109/02770903,2叭2.672609

[150]Bener A,Ehlayel Ms,Alsowaidi s,eI a1.Role of breasl feeding

in prim剐呵 prevention of asthma and alle喁ic diseases in a

traditional society[J],Eur Ann Allergy clin Immun01,2007,39

(10):337—343.

[1 5 I J EhIayel Ms,Bener A.Dumtion of breast-feeding and the risk of

childhood alle蟛c diseases in a developi“g country[J].All8rgy

Asthma Proc,2008,29(4):386.391.DOI:10.2500/aap.

2008,29.3138.

l 52 Nu咖atov U,Devereux G.Sheikh A. Nutrients and f00ds for the

·697·

p^mary prevention of asthma and a¨e。gy:systematic reVjew and

mela-anaJysi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ll,127(3):724—

733.DOI:10,1016/j.jaci,20lO.11.001.

[153] Azad MB, Coneys jG, K02yfskyj AL, et a1. PfDbio“c

supplementation duri“g pregnancy or infancy for lhe prevention o{

asthma and wheez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

BMJ,2013,347:日6471.DOI:lO.1136/bmi.自6471.

[1 54] Incorvaia c,Riado·sforza GG.A11ergy tes【i“g in the diagnosis of

asthma[J].Lancet Respir Med,2叭5,3(5):e16.DOl:10.

1016/s2213.2600(15)00089-2.

『l 55]Takkouche B,Gonzalez—Barcala FJ,Etminan M,et a1.Exposure

to furry pets and the risk of asthma and allergic rhiniti8:a meta—

analysis[J],A11e。gy,2008,63(7):857-864.DOl:10.】】11/j.

1398-9995.2008.01732.x.

[1 56] 0wnby DR,Johnson Cc,Peterson EL.Exposure to dogs and

cats in the 6rst year of life and risk of aIIer画c sensitization at 6 to

7 yearsd age【j].jAMA,2∞2,288(8):963-972.DOI:lO.

100l/jama.288.8.963.

157]Arshad SH,Bateman B,Matthews SM.Primary prevention of

asthma and atopy du打“g childhood by allergen avoidance in

infanc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J]. Thorax,2003,58

(6):489493.DOI:lO.1136/thorax.58.6.489.

[158]van schayck 0c,Maas T,Kaper J,et a1.Is there any role for

alle瑁en avoidance in the pdmary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asthma?[J],J All8rgy clin Immunol,2007,119(6):【323—

1328.DOI:】O.1016n iaci.2007.02.024.

[159]Becker A,watson w,Ferguson A,et a1.The Canadian asthma

p“mary prevention study:outcomes at 2 years of 89e[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4,113(4):6501656.DOI:10,1016/

j.jaci.2004.O】.754.

[160]Chan—Yeung M,FergIJson A,watson w,et a1.The canadian

Childhood Asthma Primary Prevention Study:outcomes at 7 years

of age[J].J A1le。gy clin Immunol,2005,116(1):49-55.DOI:

lO.1016以jaci.2∞5.03.029.

[161] scott M,Roberts G,Kunlkulaaratchy RJ,et a1. Multifaceted

alle唱en avoidance du^ng infancv reduces asthma during

childhood wifh the effec‘persisting until age 18 years[J].

Thofax,2叭2,67(12):1046一105I.DOI:10.1136/Ih。raxjnl一

2012.202150.

[1 62] Etminan M,sadatsafavi M,J如ri s,et a1.Acetaminophen use

and the risk of asthma in children and adults:a sv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hest,2009,136(5):1316一1323,DOI:

】O.1 378/chest.09m865.

[163]Eyers s,weatheIdl M,Jeffedes s,et a1.Paracetamol in

pregnancy and the risk of wheezing in offspring: a 8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lin E1p Aller斟,2011,4l(4):

482489.DOl:lO.1111/i,1365-2222.20lO.03691.x.

[164]Burke H,L七onardi-Bee J,Hashim A.et aJ.Prenatal and

PassiVe smoke exposure and incidence of asthma and wheez。: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Pediatrics,2012,129

(4):735-744.DOl:lO.1542/peds.201112196.

[165]Feng M,Yang z,Pan L,eI a1.Assocjations of early life

exposures and envjmnmental factors with asthma among children

in nlml and urban areas of Guangdong,china.[J]. chest,

20【6,4(149):1030—1041,

[166]ThaVagnanam s,F1eming J,Bmmley A,el aJ.A meta.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aesarean section and childhood

asthma[J].clin E1p Alle‘gy,2008,38(4):629.633.DOI:10.

1l ll/j 1365—2222.2007.02780 x.

[167]Cuyatt GH,Oxman AD,Kunz R,et a1.Gofng fmm evidence t0

recommendations[J].BMJ,2008,336(7652):1049.1051.

DOI:lO.1136/bmi.39493.646875.AE.

(收稿日期:2016旬6.28)

(本文编辑:吕小东)

万方数据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