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家风采|明廷成论诗词用韵(总926期)

 新用户6168prZI 2023-06-16 发布于山东

总第926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明廷成,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人,退休教师。丹江口市作家协会会员丶诗联学会常务理事,丹江口市老年大学诗词教学老师。

关于诗词用韵个见

作者:明廷成(湖北丹江口)

        言前缀语:本人好诗词,惟地方诗会会员而已。仰大家之说丶慕名家之作,每每聆之如拔云见雾,屡屡赏之若呑饮甘露。然,在诗理诗学中乃处学步之,创作上亦仅刚刚上路。但,身处黉门丶又爱韵学,诗理韵事之争无不耳濡目染。今行文诗词用韵个见》,大有斗胆妄为之。如有过言,还望诗坛厚辈星宿及众诗痛批。

        押韵,乃诗词之基。韵书乃统一用韵之规范、之工具。

        自诗歌问世,便依口语押韵。而后,写诗便成了文人追求和象征。随着诗者的增多,对用韵就有了讲究和探索,韵书也就应运而生了。最早的《声类》丶《韵集》分别由三国的李登和晋代的吕静所著。到了隋朝,一个叫陆法言的人,编制了《切韵》共193部。

        《切韵》是一部划时代的著述,后世用以作诗填词的韵书都是以逐代继承或改编了《切韵》而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孙愐根据《切韵》编著了《唐韵》共195韵部,比《切韵》多出了两部,分列于上、去两声部。北宋范慎在《东斋记事》中说:自孙愐集为《唐韵》,诸书遂废。由此,唐人作诗大抵依《唐韵》押韵。科举命题赋诗亦以此韵书规定之为准。但以上韵书大都为个人所著,不以为法。

        到了宋朝,一方面由于汉语语系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由于宋朝皇帝过问。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上编修成《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宝元二年(1039年),宋仁宗下旨令丁度等人重修韵书,成书《集韵。这才有了官修韵书。然,《广韵》、《集韵》其韵部有206部,对于诗者用之繁冗。南宋山西平水官员金人(北方已被金占领)王文郁又著《平水新刋韵略归缩韵部为106部。又有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尧都)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部。到元初,有个叫阴时夫的人又著《韵府群玉》,定106部的版本为《平水韵》,这便是沿用至今的《平水韵》。《广韵》丶《集韵》均为206部韵,比较贴近唐朝作诗使用的《唐韵》,可看作是对《唐韵的整改。《平水韵》又是对《广韵》《集韵》的整合。但其成书均属个人所为。然,《平水韵》更方便诗者使用,所以就一直沿袭至今。

       《平水韵》乃唐宋写诗填词专用韵书。至于《词林正韵》,它出现在清朝,由戈载氏按照唐宋词押韵的实际情况合并归纳而成。分平、上、去三声为14部,入声5部,一共19个韵部。可见也是费了週章的。但,此词部却留有疏漏,常赏研宋词时,往往发现宋词有不合《词林正韵》的情况。这是由宋朝那时没有词韵,只有诗韵。填词都是依诗韵而押。问题来了。无论作诗,还是填词均须押韵,韵且音韵。同一语系,声丶韵丶调即然确定,为何要分诗韵和词韵?且产生诗、词用韵的差别,岂不多余?搅事?可见,那时语音并非统一,所以才会出这样的事。语同音了,何需韵书?当然,《词林正韵》更多是用曲牌填词,可曲牌仍属中华语系呀!

       举凡种种,在众多韵书中,仅《广韵《集韵》为官修韵书。然因语不同音繁冗难记丶用者寡廖,终被更方便诗作《平水韵》所替代。

         纵观诗坛史,诗词格律一经规范,诗者莫不遵从。用韵范本却屡有更改。这说明:“语不同音”是症结,是根源。“语同音”才是诗学诗理所要追求的。作为诗者一方面要创作出具有思想性丶艺术性丶人民性的文学典型,同时也要为“语同音”出力奉献!实现“语同音”目标,古代不可能,今天仍有难度,但只要各方努力,你我坚持,一定会实现的。西方语系就是例证(当然,西方语系跟汉语是没有可比性的

        新中国成立,现代汉语普通话拼音方案的研发、施实、推广,就是要推行“语同音”。是统一祖国语言的壮举。也是统一祖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语同音”不是教育的任务,也是从事语言文学者的责任。

       本世纪,国家语言工作部门,为了迎合广大诗者的创作需求,应急出版了《中华新韵》,书列14个韵部,较之《平水韵》106个韵部更加方便写作押韵。2019年又重新颁布了《中华通韵》。本来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有38个。但国家语委本着方便诗者、面向大把其整合定为16部。此韵书区别平仄、确立韵部、有宜吟诵,更规范、更科学、更宜于把握,更具法律权威。当然,国语委并未明其为法,旨在提倡,提出双轨并行,诗莫韵的主张。这些都是国家层面在“语同音”问题上的举措。

        押韵,诗词之。韵

用韵之规。若“语同音”何需韵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