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海钩沉---人民公社时期的工分制度

 wheatfa 2023-06-16 发布于辽宁




    一九六二年九月由党中央颁布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俗称“人民公社六十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又“是社会主义的互助、互利的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图片

工分制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以计量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可获取的相应劳动报酬的一种制度。

图片

    早在互助组时期,工分制的雏形就已出现。到了初级社阶段,比较完整的评工记分制度已初步形成。高级社时期,工分的具体形式有了新的发展。

图片

70年代人民公社集体上工老照片

它源于苏联集体农庄,后来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广泛采用。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统一核算和统一分配的条件下,劳动者劳动报酬总额决定于他本人参加集体生产所得的工分和工分值的高低。在集体经济组织年终决算以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只能采用劳动工分的形式确定相对量;在年终决算时,根据本单位当年的收入及其分配比例,确定工分值,再依据劳动者所得的劳动工分,确定劳动报酬的绝对量。

图片

 人民公社时期冬季大修水利的劳动场景

   记工分制度基本做法为:社员每天的出工所得按10分制计算,分为早2分、上午4分、下午4分;有的按5分制,为早1分,上午、下午各2分,一般情况下满工为10分或5分。

图片
记工时多数村庄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有的村庄老、弱者工分略低一些;还有的村庄男女劳力过麦过秋同工同酬,每天每人记
12分,其他时间同工不同酬,根据记工标准,全体社员按“三等九级”进行评议,“同等级”的女劳力比男劳力少挣0.5分,男劳力或女劳力“同等”出工,而低一级的相差0.3分。

图片

每天社员手持劳动工分手册,到会计或记工员处记工。有的则是生产队每天晚上收工时,在地头或敲钟上地的地方,安排次日的农活,同时由记工员记工。

图片
农业户口但在外干临时工的男女劳力,要向生产队按工值交钱记工分,参加劳动分配。那时记工,每
10天一小结(有的半个月),每月汇总一次张榜公布。

图片
为了完善记工分制度,防止出现问题,会计建有工分账,记工员有工分统计表。

图片

牟书会先生珍藏的三本工分登记簿,记载着人民公社时期每个人获得工分的情况,是研究当时分配制度的珍贵资料。

图片
队里的粮食分配是按“人六劳四”或“人七劳三”分配的。所谓“人六劳四”或“人七劳三”,就是把生产队生产的粮食,在交足国家公粮也称“爱国粮”的基础上,从剩余的粮食中拿出
60%70%按人口分,另外的40%30%按劳力即所挣的工分分。“人七”的原则是因为有些家庭劳力少孩子多,挣不了工分,即当时人们常说的“老缺户”,如果加大劳力工分分粮的比重,势必吃不饱。为照顾这部分人,采用了这一做法。“劳四”的原则是带有激励机制的分配方法,谁家劳力多工分多,分的粮食自然就多些。

图片
生产队在农忙季节、三夏三秋、特殊农活季节,按劳动强度计工的制度叫“定额报酬”,生产队不统一时间,采用“大包干”的方式给予工分报酬。如挖一个圈多少分,刨完一亩玉米桔多少分,打一架坯(
300个)多少分,扒一个炕多少分,交100斤老草多少分等。

图片
另外一些担任生产队常活的人,如牲口饲养员、场园保管员、菜园种菜员等均为满分工,即每天
10分或5分,上河的民工还要挣到12分或更多一些。生产队干部除挣满工分外,享受特殊法权,还要加一些工分。

图片
在劳动分配上,一般按夏秋两季分配,扣除
30%留集体,70%分配给社员。方法是“人七劳三”加照顾,也有的生产队“人六劳四”或“人五劳五”,所按比例均指粮食部分,现金全部按所挣工分的多少,予以分配。

图片
无论按人分配部分还是按劳分配部分,年终决算时所有分配的粮物款项,均按每个工分的分值折算,挣分多的不仅分的粮多,而且分的钱也多,如果家庭无劳动力挣不到工分,还要拿钱买粮,因此,生产队里有一些劳力少、孩子多、拿钱买粮的“老缺户”。

图片
夏季的预分方案,一般截止到
630日,秋季的预分方案一般截止到101日,两次预分,均按估产分配,社员有一定数量的预计工分,待秋收完毕再做决算,把全年应分的实物和现金,按一定比例(一般人七劳三),根据总收入换算成分值,每个工分多少粮、多少钱,工分多者分粮分钱,缺工分者交钱分粮。

图片
由于体制的原因,社员生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造成生产能力十分低下,每个工日好的挣四五毛钱,差的一二毛钱,甚至全年全队一分钱都分不到,那时一个麦季人均能分到百斤小麦就算好的,如果因年景干旱歉收,人均几斤小麦的并不罕见。

图片
集体所有制的工分分配制度,一直持续到
1984年的社改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之后才告结束。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总还能记住那时的一些阴影:同工同酬,使一些人出工不出力;干部用工上的随意性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家长作风;分配不公,严重挫伤了社员投身生产的积极性。

图片
正如当时的顺口溜所言:“包工快,月工磨,自留地里好干活”“得罪队长没好活,得罪保管换称砣,得罪会计笔尖戳”“一天八分工,干活磨蹭蹭”……形象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真实状况。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