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便聊聊|原生家庭那么重要,你又没法选择TA

 王怜花 2023-06-16 发布于北京

虽然这个系列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在吐槽原生家庭的父母。周末“父亲节”,别忘了对家里的父亲讲一句“多谢”。

图|innerchild



(三)回首向来萧瑟处

上一期推送发出后,分别收到了ISTJ 小姐的反馈和INFP小姐的反馈。

可能我们这个行业对学历这东西比较卷,会比较在意是不是五院四系。其实毕业超过3年的,是不是名校毕业早就不那么重要了。反倒是名校毕业的该反思一下,自己怎么就混到现在这个地步了。

——by ISTJ 小姐

她年内可能要去UK 宣誓了。🎉🎉🎉

你这个总结不准确,想去浙大的可未必想去北大。浙大对于我来说可不是备选啊。

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和解,只能说,“算了吧。”

——by INFP小姐

她说挣够3kw就退休啦。祝她早日实现3kw。🎉🎉🎉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平行,有人意难平就有人意气风发。

老读者可能还记得我去年发过一篇博士论文谢辞。那谢辞,路易十六看了都要惊呼凡尔赛。

谢辞指路↓

一篇论文谢辞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撰写谢辞的INTP师弟,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就是步步踩点,事事如意。整个一老天爷追着喂饭。

本科考入我们母校,学的专业对于男生来说略冷门,但就业前景还不错——前几天和大学同学聊起来,INTP师弟同系的男生服务外交部,正经干挺好——所以INTP师弟如果单纯想利用本科专业发光发热,分分钟可以成为一名光荣的驻外派员。

然而,INTP师弟对本科专业有爱,不多。硕士跨院校、跨专业去了某五院四系。博士又跨院校去了某top3。INTP师弟的硕导博导原话:就是相中你的本科专业,还有你对这个专业(现专业)的理解,还有你是个男娃。(这里关于女性上升通道艰难这个课题就不展开了。)

博士考试前随便翻一眼书,就翻到原题。

图书馆随便溜达一下,就找到了一手史料。

别人的博导给博士生PUA到怀疑人生,INTP师弟的博导生怕他在国外期间吃不饱饭,合著的稿费都给他,以至于INTP师弟在国外写论文的一年过得无比滋润,回国后手里还有6k刀现金流。

……

诸如此类仿佛天方夜谭的事例不胜枚举。

真是ISTJ小姐听了要打人的程度。

INTP师弟的事例过分极端,不具有普遍推广性。毕竟大部分人家的小孩可能也走不到top3 博士这一步。

那么我来分享另一个案例,我小弟和他的发小的故事。

先上结论,两个娃娃都很优秀。

小弟发小在米国qs top 30的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

小弟本人在国内某top 5 大学也博士在读。

小弟发小属于原生家庭出身比较好的: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即使娃没拿到奖学金,纯自费留学毫无压力;父母有一定的眼界,娃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小弟发小的妈妈已经开始布局娃的高中了;小弟发小是个聪明专注的孩子。

小弟的原生家庭嘛,客观来讲蛮不错的,不过可能要在小弟发小的原生家庭的各项指标上打个七五折。

两个娃娃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同一间学校念书,成绩几乎没差。初升高是分岔路:小弟发小在家人的规划下去了省会某重点念高中,同时搞学科竞赛,后以竞赛奖项为敲门砖顺利升入P大;小弟就中规中矩念了本市的省重点,通过高考升入某南方重本。反正肯定就是没P大好啦。

本科毕业,小弟发小顺其自然地去qs top 30直博咯。

与INFP师弟对本科专业还有一点儿残留的爱不同,小弟对本科专业完全无感,拿证即可。就好像为了传宗接代而相亲结婚的男女。

本科四年期间,小弟一直在努力准备跨专业、跨院校的研究生考试。那种辛苦我是真的无法感同身受,毕竟我也没考过研,懒人选择本校保研。

我还记得五年前小弟兴致勃勃地与家人谈论,说他报考了我的母校。当时家人们都说,“呀,弟弟变学弟啦。”客厅里充满了愉快的空气。

很遗憾,没考上。

无奈被调剂去了北京某211。

虽然我一直都知道小弟这个专业肯定是要读博士的,但当真的听到他博士学校名字时,还是有一点点惊喜的。真比自己取得点儿啥成绩都要更开心。

小弟这一路的努力和坚持我们都有看到,可能他有时候欠一点儿运气,可能原生家庭只能给到这么多了,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以及该怎么做。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升大学的那一段,发小跑赢了小弟。念博士这一part小弟又追上来了。未来还有很长的路,相信小弟的发小也有他的精彩;我还是觉得我小弟是最棒的。谁让我薅了人家那么多文创呢。这就叫拿人家手短。

(四)30+的我,不如曾经30+的我妈

东拉西扯说了这么多。

最后我想说什么呢。

原生家庭好不好的,是相对的。只要父母的认知别太偏就已经跑赢很多人了。

关于原生家庭这个问题,这边是狠狠建议双标的。

首先,在于识别。

原生家庭家长认知不行,教育出来的下一代要么因为言传身教,继续认知不行,代代相传;要么下一代得通过后天努力自我修复,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碎自己、重塑三观和人格。

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识别。对于前一种人,有多远跑多远,沾上会变得不幸哦。对于后一种人,毋宁说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第二种人,给TA 多一些爱和理解;还可以经常互相交流一下先进经验。

后一种人作为原生家庭的孩子,和新组建家庭的别人的父母(在是否要给别人带去原生家庭这件事上往往表现得极度谨慎,无论砖家怎么忽悠。),如果TA够强大,或许可以打破原生家庭的壁垒,或者至少砸出一条裂缝。

但是自我改变的这一代,会很痛苦。具体怎么痛苦,那就是各有各的痛苦咯。而且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原生家庭的影响还是会不可避免的跑出来。我们投诉父母这样那样的缺点,可我们对于这些缺点其实已经有了肌肉记忆。风平浪静的时候会有意识压制,风急浪高的时候免不了暴走。

这几年我倒是常常真情实感地觉得父母那一代人其实挺厉害的。

在他们年轻的年代,他们的原生家庭下,能有今时今日的生活,可以说很不容易、很上进啦。或者说至少是上进过的,以至于狠狠上进一次,就能划水躺平摆烂之后的三十年。对,我讲的就是我爸妈。

2023年是农夫组合出道的第20年。农夫推出的纪念版专辑里有两首歌——《成长第四步曲》和《最伟大的平民》,我真的狠狠爱了,歌词非常之以毒攻毒。


中翻中就大可不必了吧。

会有人看不懂白话吗?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吧。

今天也码了2k+的字。

谢谢你看到这里。

如果觉得还可以,不用打赏,转评赞来一波吧。

周末愉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