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历史博物馆战国杜虎符传奇故事

 荣纳堂 2023-06-16 发布于天津

转自 真秦王不姓秦

原标题: 1975年农民捡拾国宝,专家3次鉴定赝品,此人50元买下今价值过亿。


2022年农历大年初一这天,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了“虎年看虎符”线上展览,让广大网友一睹国宝“战国杜虎符”的传奇色彩。

然而,广大网友不知道的是,“杜虎符”自农民杨东峰从农田里挖出后,曾先后3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50元低价卖出,如今最少价值上亿。

那么,“杜虎符”到底是如何发现的?又为何被人三次认成赝品?它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

先后两次鉴定为赝品

1977年,碑林博物馆发布了“文物征集令”,希望陕西百姓们能够主动上交散落各地的文物,官方鉴证为真后会给一笔奖励。

消息传出后,陕西掀起了文物“鉴宝”热潮,很多农民将挖出的看似平平无奇的东西拿到博物馆鉴定。

因散落民间的宝贝繁多,鱼龙混杂的文物不少,馆长特意开辟了一个单间,让专家前来鉴定这些文物的真伪。

1978年下半年,西安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村民杨东峰的母亲大病一场,花光了大笔积蓄,又四处寻找亲戚借钱,可那时候家里都穷,亲戚又能有多少钱?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想到孩子刚出生,妹妹上着学,父亲身体不好,杨东峰急得不知该如何是好。

忽然间,他想起了3年前从农田里捡到的“宝贝”,又听闻碑林博物馆开展“文物征集”活动,决定将宝贝拿去试试。

同年11月30日,杨东峰带着文物来到了博物馆,馆员热情接待了他,问他有什么文物要献上?

杨东峰将包裹着红布的“铜老虎”拿了出来,说:“同志,我这东西你看看是不是文物,上面刻着金色文字,感觉来历非凡。”

两位专家经过了一番研究后,摇摇头道:“据我们鉴定,你这东西应该是仿品,做工比较粗糙,不值什么钱!”

杨东峰听了后心里落差很大,他只好无奈地拿着“铜老虎”走出博物馆。

其实,杨东峰早就有了心理预期,就在前往博物馆之前,他路过一家文物商店,希望古玩店帮自己鉴定文物真伪。

古玩店的店员打量了他一番,又看了看“铜老虎”,说:“就一个不起眼的小铜器,上面这么多划痕,你蒙谁呢?看你也不像是拥有文物的人。”

年轻气盛的杨东峰自然是受不住对方的嘲讽,他刚想和对方据理力争,店老板走过来打了个圆场,称自己鉴定水平不高,可以去博物馆看看。

眼看着“铜老虎”先后两次被专家鉴定为赝品,杨东峰十分沮丧,他只好苦着脸回到家中。

妻子得知他“鉴宝”失败后,忍不住讥讽他几句,认为他白搭了路费,不好好干活赚钱,光想着天上掉下馅饼。

专家50元收购

然而,杨东峰越是看向“铜老虎”,越是认为这东西不简单,他不相信埋藏地下的东西是赝品,可自己不懂文物,只能将“铜老虎”放在一旁。

第二天一大早,杨东峰正急忙吃完早餐,准备去农田里干活去,谁知家里来了几个陌生人,村干部正和其热情交谈。

看到杨东峰准备外出,村干部叫住了他,说:“小杨,赶紧把你那个铜疙瘩拿出来,看看这是谁来了。”

杨东峰听了一愣,自己的“铜老虎”不是已经被鉴定为赝品了吗?怎么村干部这么关心此事?

经过接下来的交流后,杨东峰才知道古钱币研究专家戴应新对这个铜疙瘩感兴趣,特意派身边秘书邀请他再去博物馆一次。

原来,昨天考古学家戴应新有事外出,等回来后听到两个专家聊起了“铜老虎”的故事,他越听越是奇怪,根据同事们的描述,这东西极有可能是历史上十分罕见的“虎符”!

本着不可错过的态度,戴应新特意邀请杨东峰前来,他要亲自看看这东西有什么奇特。

杨东峰听了后十分兴奋,连忙坐上了“专车”,很快就来到了碑林博物馆。

只见戴应新早已在大门口等候多时,一番寒暄后,他就研究起了这个“铜老虎”。只见它威风凛凛,外形奇特,栩栩如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在“铜老虎”的身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铭文,共计9行40字,尽管书写文字是小篆,可对这一文字十分精通的戴应新,还是认出了铭文。

上面写着: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殴。

其意思很简单,这个虎符一分为二,右半边在君主手中,左半边在杜地军官手中,如需调令50人以上的军队,必须将左、右虎符合二为一,严丝合缝,方能行使军令。

但如果遇上紧急情况,如烽火报警,可不必持右兵符,只需左半符就可调动兵马。

看了这段符文,戴应新十分激动,他果然没有猜错,这东西正是大名鼎鼎的虎符,可以调兵遣将、挥兵天下的兵符。

而小篆为秦汉时期的官方文字,如果这个东西是真品,至少是2000多年前的文物,可谓价值不菲。

杜虎符

虎符是古代君主授予大臣兵权和调动兵马的信物,通常为铜制品,且一分为二,分别由皇帝、将军掌握,打仗时需两半兵符合起来才能调兵遣将。

古代,右虎符通常由国王保管,左虎符由统地将军保管,为避免有人趁机作乱,虎符原则上是“专地专属、一地一符”。

如此就可分析,这枚虎符为杜地将领所拥有,也就是左虎符,根据其地名,戴应新将该虎符命名为“杜虎符”。

戴应新还发现,杜为周代的杜伯国,公元前687年为秦国杜县,今属于西安南郊的“杜城村”一带。为此,戴应新判定这个文物应该是战国时期的产物,也就是“战国杜虎符”。

尽管戴应新兴高采烈地向大家解读这个文物,可杨东峰听得云里雾里,他大字不识几个,只关心有没有奖励。

杨东峰开口问道:“戴同志,我母亲病了,冬天马上来了,能不能用这东西换两件衣裳?”

戴应新一愣,没想到这个农民如此淳朴,只要两件衣服就可以满足。他打量了一番,只见杨东峰浑身都是补丁衣服,想必生活一定很困苦。

想到这里,戴应新掏出50元,对他说:“我没有衣服,看你生活这么难,我就给你50元,算是买下这件文物了,可以吗?”

戴应新

杨东峰很是高兴,没想到这“铜老虎”先后两次被鉴定赝品,如今终于有懂行的专家了。他连忙点头同意,接过了这50元。

再被质疑赝品

1979年,经过一番史料佐证,戴应新发表了“杜虎符被发现”的文章,此文章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了全社会的关注目光,更是让考古界和古玩界大为震动。

不少专家、学者纷纷前往陕西,来到博物馆一睹“杜虎符”的风采,北京方面更是派出权威专家对虎符进行鉴定。

然而,考古界的权威专家罗福颐在《商周秦汉青铜器辨伪录》中,质疑杜虎符为伪作。

在他看来,“杜虎符”铭文上的文字用词不当,句子读起来很不通顺,且铭文读法是自左往右,不符合古代习惯,且铭文字体忽大忽小,且不端正,

他还认为,杜虎符的形态和其他各地的发现均不同,其他已发现的杜虎符均为“卧虎”,都是先秦文物,为何“杜虎符”如此特殊?

再加上没有明确的“杜虎符”出土信息,罗福颐认为这个“杜虎符”是赝品,不应该大为宣传。

《辨伪录》一经发布后,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彻底搅动了整个考古界。面对社会各界的质疑,戴应新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尊祥决定前往出土地点实际调查,用实际行动去驳斥质疑。

1980年的一天,戴应新、陈尊祥二人来到了北沈家桥村,找到了正在农田干活的村民杨东峰,说明了来意。

杨东峰吓得脸上直流汗,难不成这两位专家前来,是兴师问罪来了?责怪我将赝品卖给他们,如果他们让我还钱该咋办?

陈尊祥看出了他的疑惑,说:“杨老汉,你别害怕,我们是想详细了解杜虎符的出土经过,希望你如实道来。”

原来,1975年冬,公社社长带领社员们对北沈家桥村“南关道”进行整地,推土机将四万五千立方的土层平推,使得这里变成良田。

杨东峰也参与了此次平地工作,待推土机散场后,他和社员们又开始了细致入微的整地工作,将石头、大块泥巴清理出来,方便次年的庄稼种植。

一天,杨东峰正在整地,铁锹突然传来了“砰”得一声,手臂都被震麻了。他很是好奇,难道挖到大石头了?

可将周围的泥土扒开后,一个拳头大小的铁疙瘩映入眼帘,杨东峰很是好奇,将上面的泥土清理干净,这才发现这是一个动物形状的金属器具,样子很是奇特,像是老虎又像是猫。

不过,杨东峰可不在乎它啥模样,与其研究这东西,倒不如多干点活,能多赚点钱。想到这里,他随手将金属疙瘩放在口袋中。

晚上回家后,杨东峰才又想起了这个金属玩意,将它拿出来放在水里洗了洗,只见这东西模样很是精美,只不过长期埋于土中,表层已是锈迹斑斑。

杨东峰掂量了一下重量,认为可以拿到废品站卖上一点钱。

可就在这时,妹妹却不乐意了,她要把这东西当玩具摆弄,不希望哥哥卖出去。

次日一早,杨东峰将其拿到废品站中,问老板可以值多少钱?废品站的工作人员仔细掂量了一下,摇摇头说:“这东西太轻了,也看不出是什么材质的,只能卖两毛钱,不行的话就拿回家吧。”

杨东峰一听才两毛钱,又想起了妹妹对它爱不释手的样子,将其带回家中,由妹妹摆弄。

就这样,这个金属疙瘩放在庭院中三年之久,玩的时间久了上面的泥土、铜锈脱落,露出了原本的面目,杨东峰这才知道自己捡了个“铜老虎”。

又过了一段时间,杨东峰发现,这个玩具竟露出了金黄色花纹,应该是一种难以分辨的文字,这让他倍感新奇。再看这老虎,也变得栩栩如生、生机勃勃。

一次,妹妹正在把弄,力气用大了些,铜老虎直接掉落地上,分为两半。杨东峰这才知道,这铜老虎是可以拆开的,里面一面有凸起、一面有凹槽。

杨东峰这才意识到,这东西不简单,应该是一件价值颇高的文物,这才前来博物馆鉴定。谁知,前前后后遭遇了专家三次否定为赝品。

名副其实的国宝“杜虎符”

戴应新、陈尊祥听闻后很是激动,他们愈发认识到这个东西一定是文物。之后,又多次来到出土地点考察,发现当初的“南关道”缓坡分布着不少秦汉陶器、瓦片碎片。

在杜虎符出土地点东北150米处,还挖出了一堆圆形方孔铜钱,这些铜钱早已锈迹斑斑。

此外,杜虎符出土地附近遍布着汉城遗址、汉宣帝杜陵,就连“杜城村”原杜县所在地相距也才一公里。

戴应新

大量史实表明,杜虎符正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至于为何小篆大小不一,其实还因它出土年限较早,历史记载小篆为李斯创造,但这之前就已出现小篆,李斯只是对其整理、统一而已。

而当时的小篆还未成熟,因而字体字形、形态和后面制造的虎符大有不同。从这点,也可看出文字“大一统”的必要性。

戴应新、陈尊祥分别就“杜虎符”真伪一事进行了反驳。

可杜虎符如果是真的,那它存在于什么年代呢?

学者马非百给出了答案,他在《关于秦国虎符之铸造年代》一书中,强调在其他出土的两个虎符中,一个称国王为“王”,一个称国王为“皇帝”,“杜虎”称秦王为“君”,看似对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仅一字之差,却真切反映了虎符铸造年代的不同。

翻开先秦历史,唯有惠文君一人称“君”,其称君时间为13年,因而这枚杜虎符应该是建造于秦惠王更元称王前,也就是公元前337年至前325年。

正是在权威专家的鉴定下,确定了杜虎符为不可置疑的国宝级文物。别看这个虎符只有巴掌大,却是先秦时期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见证了2000多年前的风风雨雨。

而历史上,关于虎符最为人所熟悉的正是“窃符救赵”这一典故。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派出大军攻打赵国,消灭了40万赵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欲让其不攻而降。

赵惠文王见状,只好向魏王求助。魏王深知唇亡齿寒,连忙派出10万大军前去救援。然而,秦王连忙威胁道:“赵国被拿下是铁板钉钉,谁敢救赵国,必将遭遇灭顶之灾。”

魏王听了后忌惮不已,只好按兵不动。信陵君得知后,心急如焚,他认为魏王不出兵攻打,其命运很快就会和赵国一样。他多次向魏王劝说利弊,可魏王始终不敢出兵。

信陵君知道魏王固执蛮横,不肯听从劝阻,决定重金收买魏王爱妃如姬,让其灌醉魏王,再偷取魏王身上的虎符。

如姬照办,很快就将虎符交到信陵君手上。信陵君又急忙拿着虎符赶往军中,号令八万大军向邯郸进发。

随着魏国大军的到来,秦王两面夹击,只好败退,邯郸得以解围,而赵国也免去了亡国命运。

从这里就可看出,小小的虎符竟有着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

不仅战国时期虎符盛行,秦汉时期仍然备受欢迎,只不过兵符形状在后世中多有变化。如唐代时兵符为鱼符、龟符,宋、元朝改为金虎符或虎豹符,明清时期逐渐变为令牌,兵符退出历史舞台。

杜虎符是我国出土的虎符中铸造最早、铭文最多的虎符,其铭文使用珍贵的“错金”工艺,使得铭文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闪闪熠熠,展现了先秦工匠们卓越的工艺。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为止,我国也只存世三枚虎符,分别是阳陵虎符、杜虎符、东郡虎符,它们均是独一无二的国家一级文物。

杜虎符是秦人特有军事情报系统的缩影,向世人展现了古人缜密周详的信息安全智慧。

当初发现杜虎符的老农杨东峰,怎么也想不到50元卖出去的铜疙瘩,竟是价值数亿的珍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