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坐忘论释义》枢翼(全文终)

 炯胜易 2023-06-16 发布于浙江

枢翼

天台白云子撰

茅山瑞阳子释

一、原文: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其次,虽非的有贪著,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

虽知诵读其文,仍须辩识真伪,所以者何?声色昏心,邪佞惑耳,人我成性,自是病深,心与道隔,理难晓悟。若有心归至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道,道自归之。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实可信哉实可贵哉

然则凡心躁竞,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暂得而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久久柔挺,方乃调熟。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平生之业。少得静,则行立坐卧之时,涉事喧之处,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制而无著,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真定也。

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动,故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定,以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遇物而见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定,伤定则无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是其祥也。唯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永消,新业不造,无所缠碍,迥脱尘网,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心有五时者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身有七候者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二、译文:

想要修道成真,先要去除掉邪辟的行为,把世俗无益之事断绝,内心清静无碍,然后端坐,静心真观。一旦察觉到有妄念,就立刻清除掉,随时观照,保持内心的清静。其次,就算不是贪婪执着的念头,而是那种胡思乱想的杂念,也必须扫除干净,如此昼夜不断,丝毫不松懈。清除的是贪婪执着漂浮无定的妄心,而不是觉察观照的清静之心,心中常常虚寂,不存妄想杂念,心中无物,常得自在。这种方法十分玄妙,可以让人受益匪浅,如果不是道缘深重,信心坚定的人,是不会相信的。

虽然知道持诵经文,还需要分辨真伪,为什么呢?犬马声色扰乱人心,邪说言迷惑人耳,人们受此蛊惑,日久病深,心就不能与大道相应了。如果有心归于大道,敬信不疑,受持三戒,依照戒规来修行,终始不变,即能得道。戒规有三:一是简断俗世之缘,二是不被欲望牵缠,三是内心清静安宁。能够勤行三戒而不懈怠的人,就能不刻意求道而道自来。道经说:“人能虚心无为,就算不去求道,道也会来归附他。”由此而言,这种简明扼要的妙法,实在是可信、可贵的!

然而凡俗之心轻浮急躁,种种病根由来已久,依靠戒规来息灭妄心,难度还是很大的。要么徒劳无功,要么难以持久,念起念灭,交战不停,让人汗流浃背,然而坚持下来,就能逐渐让内心清静下来了。不要因为一时做不到就灰心丧气,而不再坚持自己的道业。稍微感到安宁一些,那么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之时,或是纷扰繁杂之处,都要有意来保持内心的安宁。自己有事没事,都安然虚寂,外界或静或乱,都要一志不分。如果一下子就把心约束的太紧,就容易产生癫狂愚痴等问题。心若是被约束的完全不动了,又需要放一放,令其保持生机活力,达到不急不缓的适度状态。所以扫除妄念而不执着于此,心常自在而不放逸,即使身处喧闹之地,应接诸多杂事,心中也不会感到烦恼,这就是真定。

虽然达到了这种境界,也不要因此而故意去凑热闹,找事情。以清静无事为真定,以妥善处理事物为应对权宜。就像是水和镜子那样,可以映照出事物的本貌。一些巧妙的方法,有利于入定,但智慧生发的早晚,却无法勉强。不要刚刚进入静定的境界,就急着求取智慧,急于求成就会伤害定功,定功被破坏掉了,就不可能产生智慧。在静定之境界,不用刻意求取智慧,而智慧自然会产生,这才是真正的慧光。有智慧而不滥用,大智若愚,则定与慧互相涵养,就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如果在静定的状态中思绪不断,就容易感召外邪,它们会幻化成神仙的样子,制造神秘诡谲的氛围,这是修行过程中已经出现偏差的征兆。只要在静定的状态中,内心保持干净无染,那过去善恶功过等事就会消逝,而又不产生新的问题,如此则摆脱尘世的阻碍,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得道之人,心有五种变化,身有七种征兆。心的五种变化:、心中动多静少;、心中动静相半;三、心中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情出现时还会扰动内心;五心与道合,即使有事情发生,内心也能寂然不动。修道到了这种境界,就能感到安然自乐,罪障全消,再无烦恼。

身有七种征兆:举动时机,容色安乐和悦;二、过去的疾病都消失了,身心轻爽;三、将后天的亏损填补上,复其本元之命;四、可以活数千岁,名曰仙人;五、能将形体化为气态,名曰真人;六、能将真气与精神融合,名曰神人;七、神气合于大道,名曰至人。每一个阶段,都能提升人的智慧,直至得道成真,智慧之光才圆满完备。如果有人长期修定炼心,但却没有心的五种变化和身的七种征兆,终究难逃一死,虽然自称具备智慧与觉悟,甚至号称自己已经得道,但若是依理而论,其实并非如此,可以说是很荒唐的言论和行为了。

三、释义:

原文: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绝,无以干心,然后端坐,内观正觉。觉一念起,即须除灭,随起随制,务令安静。

解读:

人的行为与想法,是可以互相影响的。想法会驱使人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反过来,特定行为和结果所带来的快感,也会让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则为习惯。世俗生活中的这些事情,都可归类于此。所以,想要禁绝邪僻的行为,就要严防自己的内心,不生贪欲恶念。同样,想要让自己的内心清静安宁,就要在行为上远离一切会扰乱自己心神的环境和事物。如此内外相配合,即能起到好的效果。


原文:其次,虽非的有贪著,浮游乱想,亦尽灭除,昼夜勤行,须臾不替。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但冥虚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缘,信心无二者,莫能信重。

解读:

妄想与杂念,统言之为一事,细言之,则为两事。妄想如压城之乌云,夹杂着狂风骤雨而来,如不下一番大苦功,绝无扫清之理。而杂念,则如飘荡之浮云,忽来忽往而难以寻觅其踪迹。虽然不及前者声势浩大,但同样会遮蔽阳光。因此,两者都需要及时清理。

“动心”,即妄动之心,指的是贪婪执着,浮游乱想。而“照心”,则是自我觉察,自我观照的清静之心。若是一味的求静,而失去了觉察观照,则此心已无灵明生机,而堕入“盲定”,此即《收心》一章所谓“若心起皆灭,不简是非,则永断觉知,入盲定”。而道门的真定,是不灭灵明之心的,唯此一点灵明,足以辨真伪,明是非,与天地同寿,共日月齐辉。

图片

原文:虽知诵读其文,仍须辩识真伪,所以者何?声色昏心,邪佞惑耳,人我成性,自是病深,心与道隔,理难晓悟。若有心归至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终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无欲,三曰静心。勤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经云:“人能虚心无为,非欲于道,道自归之。”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实可信哉!实可贵哉!

解读:

坐忘之法,简易而神妙,非道缘深重者,不能闻此妙法。然而闻道易,信道难,能够坚信不疑者,更是难上加难。自古学道者众,成道者寡,原因之一,就在于心中猜疑。猜则心不能安,疑则心不能定,欲以此修道,岂非南辕北辙?因此,若是有缘得到正法,当坚定信心,一往无前,不断精进而已。

如果说敬信是修行的根本,那戒规就是成道的保障。古人常以“斋戒”并举,比如《易经》曰:“圣人以此斋戒”;《孟子》曰:“斋戒沐浴”。“斋”指的是祭祀活动前净洁身心的过程,《说文解字》曰:“斋,戒洁也。”实则斋中即有戒。在道门诸多斋法中,以“心斋”为最高,《庄子》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心斋,就是《收心》一章中提到的“心安而虚,道自来居


原文:然则凡心躁竞,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暂得而还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久久柔挺,方乃调熟。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平生之业。少得静已,则行立坐卧之时,涉事喧阓之处,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唯一。

解读:

然而人心之浮躁多欲,可谓日久岁深,想要依靠戒规而直接息灭妄心,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中间也会经历拉锯反复的过程,而在这个时候,人的精神往往会倍感煎熬。一方面是向道之心的督促,一方面是懒惰之情的消耗。一边在努力的前行,另一边又不停地犯下过错。想要坚持下去,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想要放弃,又舍不得一直以来的付出。有了过失之后,心中就充满悔恨,而没过多久又会故态复萌。

如此反复考验着人的意志,所谓“去留交战,百体流汗”诚非虚言!若是因此畏难而退,则不仅前功尽弃,更会因此产生怨恨猜忌,则不仅无功,反而有过。但如果面对这些考验时,能坚定不移,百折不屈,则亦将会有“峰回路转”的全新收获。


原文:若束心太急,急则成病,气发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制而无著,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者,此真定也。

解读:

在修行的过程中,立定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去努力,具备这种精神,最终才能有所成就。然而奋勇精进与鲁莽蛮干是两回事,修行要有决心,但亦需讲究方法,循序渐进,方能走得长远。若是一味贪多求快,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心之为物,与道同体。道虽无形,却包罗万象,其中自有生生不息之力。心体也是如此,心虽归于寂,而寂中含有灵明不昧之真机。若是用意太过而伤此真机,就会出现问题。因此,心不可放逸不管,亦不可约束太切,唯在缓急适度耳。



原文: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动,故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定,以有事为应迹。若水镜之为鉴,则遇物而见形。善巧方便,唯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定,伤定则无慧。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

解读:

道家之学,素来以“无为”为旨归。所谓的无为,往大里讲,是要懂得顺应自然的规律,然后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而往小里说,则要随时持守清虚之道,不可无事生非。如果刚刚进入“处喧无恶,涉事无恼”的真定境界,就急不可耐的凑热闹,到处给自己招揽事情。像是这样,其实已经违背了“无为”的原则。后文所言“勿于定中急急求慧”,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道以有心而修,却以无心而成,此亦“出有入无”之理也。



原文:若定中念想,则有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真人老君,神异诡怪,是其祥也。唯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业永消,新业不造,无所缠碍,迥脱尘网,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解读:

修行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阻力。有一些属于世间之事,例如来自家庭的压力、感情的困扰、金钱的考验等等。还有一些,则属于世外之事,无法用常理解释,比如在静定的境界中,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场景出现,或是神仙下凡,或是真人来迎,或是鬼怪怖人,或是美色相诱……这些场景,多为妄念所感召,若是以假为真,亦将误入歧途。

这是因为在修炼静定的过程中,内心还有贪婪执着,有的是渴望获得神通,有的是想要学习秘术,有的是不能放下俗欲,有的是自诩道业已成……凡此种种,皆是因为自身不够清静,心中生出邪念,而这些邪念又会感应外界的邪气来附,内外两贼互相勾结,遂做一大猖狂,使人迷惑其中而违背正道,如不能及时醒悟,则有精神失常之虞,再严重些会心智尽失而成为傀儡,或者直接被人夺舍。生活中会见到有些人在修行一段时间后,突然变得疯疯癫癫,胡言乱语,神态异常,不可理喻,多是由此而造成的。正学之士,宜多加留意。



原文:夫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心有五时者:一、动多静少;二、动静相半;三、静多动少;四、无事则静,事触还动;五、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解读:

五时、七候,体现的是修行的不同阶段,反映出的身心变化。五时的变化简而言之,就是心中妄想杂念越来越少,直到心与道合,即使有事情发生,内心也能寂然不动。如此则常得安乐自在。

原文:身有七候者:一、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二、夙疾普消,身心轻爽;三、填补夭伤,还元复命;四、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五、炼形为气,名曰真人;六、炼气成神,名曰神人;七、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解读:

七候的变化简而言之,是身体由后天的亏损消耗,复归于先天精气充盈的状态,如此而益寿延年,变易形质,直至合同形神,与道为一。



原文:其于鉴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圆备。虽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求诸通理,实所未然,可谓谬矣。

解读:

凡学道修行,犹如拾阶而上,每登上一个新的台阶,都意味着有了进步与提高。虽然往上三五层阶梯还感觉不到太明显的变化。但只要保持继续前行,终将会豁然开朗,而欣赏到美丽无限的风景!



四、小结

枢翼一章,是整部《坐忘论》的提纲,也是对全文的总结。枢为枢要,是坐忘要点的凝练;翼为附翼,是辅助七章的内容。熟读此章,不仅有利于深刻理解各章的核心思想,亦对于贯通整部《坐忘论》主旨有着极大地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