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餐的阴影

 暖妈0618 2023-06-16 发布于天津

让·埃蒂安·利奥塔德,《拉维涅家的早餐 》,1754

01

我每天7点起床给暖宝做早餐,一般都很简单。上周末刚烤了吐司面包,所以周一顺理成章地给暖宝煎了鸡蛋、火腿做了三明治。

周二到周四换着花样吃,有时是豆沙包,有时是肉龙,都是速冻的加热一下就行。今天周五又做了三明治。

暖宝吃了两口就不想吃了,只喝了牛奶。我有点惊讶,担心上学饿了怎么办?说要不偷偷带点零食,暖宝连说“不用不用”。

其实我第一反应是生气,对,你没看错,就是生气!我内心有个声音在咆哮:“我辛辛苦苦早起给你做早饭,你只是吃两口,你什么意思啊!你完全辜负了我!”

但是我很快有了自我觉察,果断地按下了情绪的暂停键。我深知我的愤怒只是替代情绪(其实是一种次级情绪)它在帮我掩盖一个更大的痛苦——我是一个无能的母亲,连孩子的早餐都搞不定。

我咬了一口面包,做了一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理智告诉我,暖宝应该是觉得面包有点硬了,因为口感不好所以不想吃。

于是我问暖宝:“是不是不爱吃了?以后还是给你做牛角面包吧!”那个暖宝特别喜欢吃,恨不得天天吃。

暖宝回道:“妈妈,三明治我每周只想吃一次,第二次就不想吃了!”

“好的,我知道了!”

然后暖宝就开开心心去上学了。

02

史密斯水彩画:《思考中的母亲》

暖宝走后,我回顾了刚才的对话和我的情绪变化,眼中泛起点点泪光。

早餐的一幕激活了我儿时曾经被压抑的感受。

我上学的时候,也是母亲每天早起做早餐。但是有一段时间,我起床晚了,早餐吃得很匆忙,有时候甚至不吃早餐就直奔学校。

我觉得起晚了,没时间吃早餐,挨饿那都是自作自受啊!

没有想到的是,母亲因为这个事情特别生气,你们可能觉得母亲是担心我的身体所以生气,但我的感受并不是这样。

母亲因为我不吃早餐这件事,每天都要数落我一通,更严重的是有一天她将我狠狠训斥了一顿。她有点歇斯底里地说:“我好心好意早早起来给你做早饭,你就这样对我吗?!”

她的潜台词就是:我对你好,你必须领我的情,你不能辜负我,你必须吃完我做的早餐,否则你就是不孝!”

这是多么自恋的母亲啊!

更夸张的是,母亲跑到父亲那里哭诉,父亲后来因为这个事情特地和颜悦色地对我说:“你妈也是为你好,因为你不吃早饭,你妈特别伤心,你得考虑一下她的感受。”

于是,我的内心充满了内疚与不安。

清醒的小伙伴们一定看出来了:我被PUA了。

父母本应该是孩子情绪的容器,可是我家完全反过来了,我变成了承载和涵容父母的容器。

但行动上我却反其道而行之——我越发抵触吃早饭这件事,我甚至故意饿着肚子去上学。(防御机制的一种:付诸行动。)

这是我的潜意识在抵抗。

母亲那段时间就像爆竹一样,一点就着。我尽量躲她远远的。

我现在依然能感受到当时内心的愤懑。

后来有一次母亲收拾哥哥的抽屉,掏出来一个完全干掉的夹着鸡蛋的馒头。母亲当时就愣住了,然后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原来哥哥来不及吃早饭,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将早饭藏了起来……

这就是母亲想要的!她需要一个懂事体贴、能顾及她感受的孩子,而她又不允许我这个不懂事的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因为她无力承载,只能用暴怒“以暴制暴”。

03

正是因为童年有了这样的经历,我现在特别能站在暖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妈妈做早餐是责任也是义务,但是孩子吃不吃早餐,怎么吃,是由她自主决定的。

我不能强迫,更不能以“爱”的名字进行道德绑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询问暖宝想吃什么?下次做给她吃。

可能我们很多父母都不自知,我们自以为是的行为方式在很多地方带给孩子的感受并不是爱,而是实打实的伤害。

这世上最大的谎言就是那句“我都是为了你好!”

当然,我并不是在指责父母,因为这都是我们的无意识行为。

孩子受伤,大人亦觉得委屈。长此以往,为了维护同父母的依恋关系,孩子只能将这些不好的感受全部压抑,去顺从和取悦父母,这种内心冲突慢慢会结构化,心理学称之为“病理性涵容结构”。

它是孩子的一种生存策略,在当时是具有适应性的,但是它是以牺牲孩子的主体性为巨大代价的。

这样的孩子将来很容易发展成为“讨好型人格”,在人际交往中成为没有存在感的“隐形人”。

04

我理解我的母亲,因为她自己那个内在小孩从未被人看见过,所以她更不可能看见别人。

但请记住:父母首先是孩子情感体验的容器,要接纳涵容孩子的情绪,帮助消化孩子的焦虑,这就是父母的阿尔法功能。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最典型的反面例子就是孩子哭闹,不仅得不到安慰,反而大人先崩溃,厉声训斥:“哭什么哭!”甚至开始摔东西,吓得孩子不敢出声。

还有一种是特别懂事的孩子不得去照顾大人的情绪,自己擦掉眼泪反过来去安慰大人。想想那个画面真的很让人心疼啊!

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孩子把一个皮球投给我们,我们不但没有接住,反而狠狠将球反弹回去,给孩子带来了双重暴击。

保罗·塞尚:《樱桃和桃子静物》

涵容过程,不是被动容纳孩子,也不是简单提供一个内在空间。涵容是一种心智状态,涵容过程意味着积极整合性的观察、澄清和情感共鸣。

简单地说,就是我们首先放下自己的需要,能稳稳接住孩子的情绪,不被其扰动,进而可以思考孩子的这部分情绪,与之共情,将我们理解的内容传达给孩子。

比昂将这个过程称之为α过程:父母将孩子无法思考和消化的内容物(无法承受的情绪)β进行加工整理,转化为孩子可以吸收的α元素。

父母的涵容过程极其重要,因为它所赋予的是一个人积极灿烂的生命底色。

当然,大部分父母很难做到,我们的无意识无法对接孩子的无意识。我们无法耐受孩子的焦虑,总是尝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他从焦虑中拽出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焦虑依然存在,在未来一些情境下也必然会被再次激活。

那有的人会说,父母也是人啊,肯定也会有心情不好,有情绪的时候啊!

当然,父母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孩子当成“出气筒”和“情绪垃圾桶”,我们可以向爱人、朋友、同事、领导倾诉,甚至可以去找心理咨询师求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自我成长来夯实自体,提高心智化。

否则我们将会永远陷入代际创伤的漩涡里,一代又一代……

·  END  ·

 蜗牛麻麻的家🐌

暖妈的心灵花园🌹

治愈伤痛

探索真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