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再被忽悠了!茶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只有这25人!

 天地任逍遥耶 2023-06-16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在我国茶界,打着“大师”旗号招摇撞骗的层出不穷,更有不少所谓大师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自居。

其实,我国国家文化主管部门在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8年,先后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3068人。其中,传统茶类中,国家非遗传承人仅有区区25人,以后再有茶界大师自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话,您可要擦亮眼睛哦~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叶启桐

文章图片2

叶启桐,男,汉族,出生于1943年11月29日,祖籍福建省周宁县。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高级评茶师。

著有《名山灵芽——武夷岩茶》一书,对武夷岩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讨,对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变迁、岩韵的形成、特殊的采制工艺、独特的品饮艺术等进行了阐述。

2009年,因为在北京成功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表彰。

成立了“武夷山市叶启桐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研究中心”,致力于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的推广与传承。

多次主持了武夷岩茶国家质量标准样本的制作工作。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陈德华

文章图片3

1963年毕业于福建省福安农业学校、茶叶专科,同年分配至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茶叶公司,茶叶研究所工作。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创办于1959年,到1963年时也只有20亩茶园,没有一个正式工人,是一个空有其名的茶科所。陈德华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64年春,首次组织了春茶生产。随后根据茶区情况,计划并实施了大规模的引种省内外良种和当地良种,累计达40多个品种和育苗4亩地。2006年6月,中国公布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是手工技艺中唯一的制茶工艺,陈德华自然被授予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枞大红袍传统工艺技能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花茶制作技艺(张一元茉莉花茶) ——王秀兰

文章图片4

王秀兰,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原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茶制作工艺-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华茶人联谊会高级顾问。长期工作在茶叶生产、销售一线,传承发扬老字号企业精神,带领张一元转型升级,建立生产基地,创新产品,紧抓渠道和品牌建设,让老字号张一元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国内茶界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年销售额从600多万元发展到近十亿元,销售网络逐年扩大,并于2012年发展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运营。2007年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务院颁发薪传奖、中华传统技艺技能大师、杰出中华茶人等荣誉称号。

花茶制作技艺(吴裕泰茉莉花茶)——孙丹威

文章图片5

孙丹威,1997年任吴裕泰总经理职务,任职后提出了发展连锁,振兴老字号的创新思路,使百年老店重获新生,荣获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

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陈成忠

文章图片6

陈成忠1950年出生于福州,其爷爷、父亲过去都在茶行负责茉莉花茶制作。自幼耳濡目染的他于1965年接过父亲衣钵,进入福州茶厂工作,跟随资深制茶师王洛洛学习茉莉花茶整套窨制工艺。在师傅和父亲的共同指导下,陈成忠逐渐掌握了制茶技艺的精髓。

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杨继昌

文章图片7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绿茶炒制工艺唯一传人,有着“炒茶王”的美誉。杨继昌和西湖龙井炒茶缘起1955年,缘落2012年,吵了足足54年的茶。在这54年中,手掌上的水泡和茶叶一样一直陪伴着他,但他始终坚持:炒茶不能停,不能等,手上的水泡再火燎似的疼,也只能忍着。

绿茶制作技艺(黄山毛峰)——谢四十

文章图片8

黄山毛峰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山毛峰绿茶制作工艺名列其中。

谢氏“永庆堂”第49代传人谢四十,于2009年6月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毛峰传承人,这在黄山毛峰茶制作工艺领域尚属第一人,是黄山毛峰第一人。

绿茶制作技艺(太平猴魁) ——方继凡

文章图片9

方继凡,黄山市猴坑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系太平猴魁第五代传人,一直以来,他坚守鲜叶的“四拣八不要”、炭火锅式杀青、竹制烘笼足干等核心技艺,确保猴魁的优良品质。2022年,太平猴魁入选安徽省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

绿茶制作工艺(六安瓜片)——储昭伟

文章图片10

储昭伟1966年11月出生,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安瓜片传统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自小生活在茶区,跟随祖父、叔父等及亲友从事六安瓜片生产制作,得以吸取六安瓜片传统制作工艺精髓。

他严格要求采制标准,因鲜状状况规定鲜叶摊凉时间,在炒生锅时对时间温度掌握,在炒熟锅中抛压做形,在拉老火时对烘制节奏及时间掌控,对最终形成六安瓜片成品质量有一套自身独到的手工技艺特点,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持了六安瓜片传统生产工艺的恢复研究及推广工作。

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1 998年成功主持恢复开发的六安瓜片,获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优质农产品奖'及“中国国际茶文化、茶产品推荐产品”奖,使六安瓜片生产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施跃文

文章图片11

施跃文出生于炒茶世家,乾隆时期的祖辈就已经把茶“炒”出了名气,并且常把自家的碧螺春进贡给朝廷。祖母周瑞娟,曾是全国“三八旗手”,是村里很有名的碧螺春炒茶姑娘。

施跃文自小学炒茶,祖母算是他的启蒙老师。“炒茶,七分烧火三分炒。”不会烧火,就不能掌握火候和温度。他七岁时开始学烧火,一年便熟练掌握,很多人几年都学不会。他第一次炒茶,祖母先完成温度最高的杀青,他便站在小板凳上开始炒茶。

他除了深得祖母的真传,还在实际炒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炒茶技能日益精湛。2004年洞庭山碧螺春炒茶能手擂台赛上,他在1700多名炒茶能手中脱颖而出,夺得“茶王”的桂冠。

绿茶制作技艺(紫笋茶制作技艺) ——郑福年

文章图片12

郑福年,浙江长兴紫笋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从16岁开始做茶,几十年来,他熟练掌握了现代紫笋茶的制作技艺,还潜心研究和恢复古代特别是唐代时期茶饼制作、创新蒸清紫笋(散型)工艺。2017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绿茶制作技艺(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廖永传

文章图片13

廖永传,自幼从父母学到擂茶制作技艺,谱系清晰。能够熟练掌握擂茶的制作技艺。他制作的擂茶不仅效率高而且口感好。廖永传利用掌握的药理知识,根据不同季节,加入不同的擂茶配料,来提高擂茶的保健效果。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方根民

文章图片14

方根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制茶世家,祖辈曾创办婺源大方茶号。方根民师从父亲方周成,十余年来,根据祖传的技术及多年从业经验,在技艺上的不断改进,真正做到了沉底、叶绿、汤清、香高、味醇。其绿茶代表品牌“清明丫玉”,曾获昆明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全国新技术博览会金奖。

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周祖宏

文章图片15

周祖宏是信阳市浉河区黑龙潭村人,出身“茶师”世家,从17岁就开始跟着祖父、父亲学习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炒茶、制茶,一晃50多年过去了,他积累了一手炒茶绝活。各种荣誉纷至沓来。2008年,他成为“信阳毛尖制作技艺非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他被确定为“信阳毛尖制作技艺非遗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绿茶制作技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 ——杨胜伟

文章图片16

1956年,杨胜伟考入当时的恩施农校,学的就是茶叶专业。1972年,《恩施玉露生产技术》面世。2014年,杨胜伟又写成《恩施玉露》专著,首次提出加工恩施玉露的“工艺温度域”概念和“偶数法则”,确立了恩施玉露传统制作技艺的理论体系,规范了操作技术规程,为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张子全

文章图片17

张子全出生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一个布依族山村。7岁开始采茶、制茶,15岁开始独创“火中取宝”技艺。成为都匀最早“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都匀毛尖茶手工制作传承人”。张子全说,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这是手工毛尖茶传统加工工艺的流程。从制第一锅茶算起,张子全手工制作毛尖茶的经验已有30多年。从都匀毛尖茶制作的传承到创新,张子全自创得“金毛尖”研发成功后,市场售价已经突破每斤1800元的价格。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产量较少的明前毛尖制作而成。

红茶制作技艺(祁门红茶制作技艺) ——王昶

文章图片18

王昶,高级评茶师,副研究员,国家级非遗项目祁门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祁门红茶协会会长。40年来,王昶积极投身祁门红茶产业,截至2021年,已建成优质茶叶生产基地3.6万亩,其中通过欧盟和美国标准有机认证的茶园基地5000余亩。近年来,王昶积极参与地方精准扶贫工作,并创新扶贫开发方式,采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贫困户”和“龙头企业+联合体+贫困户+基地”模式,实施能人、贫困户抱团连片开发、规模化发展祁红产业。

此外,他还积极筹措扶贫项目资金,带领柏溪乡西溶村、塔坊镇群星村、新安镇高塘村和祁红乡祁源村等地村民共同发展精致农业,2016年来,每村每年获利10000元以上。2021年,王昶所经营的公司通过订单形式,收购原料金额为5000余万元,直接带动4200余户茶农(其中贫困户152户)共同发展茶产业,为茶农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王昶曾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全国创业之星、全国科普惠农带头人、省特支计划创业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 ——张成仁

文章图片19

张成仁生在滇红茶乡,长在滇红茶乡,又一直从事滇红集团茶叶初制加工、茶叶产品研发、茶树栽培种植管理的研究工作,潜心研究滇红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魏月德

文章图片20

作为安溪铁观音发现者魏荫的第九代传人,魏月德出生在茶叶原乡西坪镇,成长于制茶世家,肩负着传承家族技艺的使命。多年来,他守着一方茶山净土,扎根品牌建设,将家乡的铁观音推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爱上安溪铁观音茶文化。2009年,魏月德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乌龙茶(铁观音)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久前,魏月德又获评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王文礼

文章图片21

王文礼,福建安溪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任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甘玉祥

文章图片22

甘玉祥,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2018 年获评“中华匠心茶人”。一个在茶上书写《论语》的人,一个在茶中书写人生的人。出生于藏茶世家,历史的变故,曾经的起落兴衰,荣辱悲喜,始终把甘氏家族的命运与藏茶这个特殊的符号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历经风雨,所以爱之至深。用“专注、专一、专业”的“三专”精神,演绎了人生三部曲“藏茶汉饮、粗茶细作、茶人情怀”,完成了从“康砖、藏茶、甘弘”产品的三步跨越。取得“非遗技艺、非遗基地、非遗传承人”三项国家级非遗殊荣,以“藏茶汉饮、藏茶国饮、藏茶世饮”三步走战略,实现人生的“伟大梦想”——让藏茶向世界人民传递健康、友谊、和谐。

黑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 ——李胜夫

文章图片23

作为土生土长的安化人,李胜夫从事黑茶生产35年,长期从事安化黑茶的审评检验。他任安化县永泰福茶号厂长后,恢复千两茶生产,多次将千两茶制作技艺带入全国大型展会。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 ——刘杏益

文章图片24

刘杏益,1964年生于益阳市赫山区,1985年湖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毕业,高级评茶师,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茯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为湖南省益阳茶厂副总经理。

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韦洁群

文章图片25

韦洁群,18岁入行,40年制茶,韦女士守护并传承着传统农家六堡手工技艺,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在如今浮躁的制茶市场中,似一股清泉,坚守农家本味、彰扬六堡个性。

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梅相靖

文章图片26

梅相靖出生在茶业世家,祖居点头柏柳村地处东海之滨,是福鼎大白茶、大毫茶的原产地,号称“中国白茶第一村”。

其祖父梅伯珍毕生研究白茶制作技术,将福鼎白茶推向世界各国,在茶商界有“梅占魁”之尊称。梅相靖是梅伯珍第三代嫡传,自小跟从父辈学习制造各茶叶品种,2012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