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1566》深度解析:人认知的3个层级,你觉得自己在哪一级?

 历来现实 2023-06-16 发布于北京

作为国产殿堂级地权谋剧,《大明王朝1566》对人性和规则精细的描摹刻画,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常常有网友说看不懂。

这部剧为什么难懂?看懂它的关窍在哪里?

《大明王朝1566》之所以难懂,主要是剧中的人物在认知上有些不同的层级,这种认知的层级与身份地位,甚至跟学问高低都无关,只跟角色的个性和悟性相关。

大致上来说,《大明王朝1566》中人的认知可以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利令智昏。

古人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虽然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性,可是人一旦太过沉迷于利益,就很容易被利益蒙蔽双眼,任你人再怎么聪明,身份地位再怎么高,都无济于事。

能够看破这一点的人虽然很多,真正能够做到的却着实没有几个。

《大明王朝1566》跟其他影视剧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以身份地位划分认知层面,剧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智商也最高的人嘉靖皇帝,在认知上,恰恰却卡在了最低的第一层。

这也是这部电视剧验证认知的第一个关卡:如果认为这部剧最大的反派是严党,那就永远卡在误区里,而且会一路错下去,对整部剧的理解都会偏离主题。

因为这部剧最大的反派从来不是严嵩一党,而是至高无上的嘉靖皇帝!

在电视剧开场的第一集,引发严党和清流明争暗斗的,就是内阁核算嘉靖三十九年大明王朝的收支之后,发现单这一年的亏空,就达到了八百四十三万三千两;而当时大明王朝两京一十三省的赋税总收入,也不过才四千五百三十万七千两。

一边是朝廷的财政赤字高的吓人,另一边却是官员的俸禄几个月发不起,老百姓更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严嵩一党把持朝政二十年,以至于朝政糜烂,贪腐横行。

但通过第一集清流与严党的交锋就不难看出,严党之所以能够把持朝政,致使整个大明土崩鱼烂,还是因为有嘉靖皇帝在背后撑腰保护。

只有看透了这一点,才能明白嘉靖皇帝的权术越是高明,对朝堂势力的把控越精准,反而越证明他的贪婪自私和狂妄自大。

人的认知低了,越是聪明越容易走上邪路。

嘉靖皇帝就是认知太低,虽然聪明过人,却痴迷于修仙长生,导致整个大明王朝腐烂腥臭,百姓苦不堪言。

本质上讲嘉靖皇帝的认知等级,跟严世蕃、郑泌昌、何茂才是同一个等级,都是利令智昏,丧尽天良的恶人,只是他皇帝的身份与众不同罢了。

不信大家可以看一看,在《大明王朝1566》中最灭绝人性的毁堤淹田事件中,嘉靖皇帝得知真相之后,态度跟严世蕃、郑泌昌等人一模一样,毫无追查到底的意思。

嘉靖皇帝就是一个利令智昏到毫无天良,内心也不知敬畏的虚伪小人,大明王朝的种种问题,根本原因就是他本人。

有他这样一个皇帝,大明的朝堂上都会是些什么人?

第二层:夹缝求利。

皇帝是一个贪婪小人,大明朝政地糜烂自然也就无可避免了。而大明王朝之所以烂而不倒,其实靠的主要还是第二层认知的人。

虽然电视剧中严嵩和徐阶是政敌,但在认知上,他们却是同一类人。

作为被嘉靖皇帝推出来吸引清流派“火力”的靶子,他比任何人心里都清楚,大明王朝烂的根源不是他,而是他背后的嘉靖皇帝。

不管是谁坐上他的位置,要满足嘉靖皇帝的私欲,都只能做一个受万众唾骂的“奸臣”。所以严嵩在大肆敛财,任用私人把持朝政的同时,他也在想方设法地用能干的人。

浙直总督胡宗宪,就是严嵩一手提拔出来的人,有胡宗宪在浙江,才保证了大明东南不出大乱子。

徐阶、高拱、张居正心里其实也清楚,很多事情没有嘉靖皇帝的支持,严嵩根本就不可能做成。

所以清流派跟严嵩的斗争,一直都是只攻击严嵩一党,从来不碰代表宫里的太监,也不追究跟宫里相关的账册和案件。

这样有可能斗倒严嵩吗?当然不可能!

不过徐阶和高拱都曾经是裕王的讲师,跟裕王有撇不开,也不能撇开的师生关系,所以裕王不满严嵩专权,他们就只能把“宝”押在裕王身上,拿自己的青春来“赌”明天。

在张居正加入之前,徐阶、高拱和严嵩的斗争,其实都是“点到为止”,大家都是在外围的问题上虚张声势,真正重要又敏感的问题,根本就不会拿到台面上讲。

从第一集的御前会议开始,把真正的重要问题“寅吃卯粮”,一个劲儿的加税缓解财政赤字提出来的,还是新入内阁的张居正。

徐阶、高拱都是内阁的老人了,“寅吃卯粮”的问题存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难道他们就不知道?他们当然知道这个问题,但更知道这是一个真问题,在御前会议上不能公开提。

所以张居正提出“寅吃卯粮”的问题之后,严嵩迅速找机会从张居正那里抢过话语权,向嘉靖皇帝声称他跟张居正商量过,并顺势提出了“改稻为桑”,缓解财政赤字的策略。

严嵩、徐阶、高拱这三个人,看起来好像是政敌,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默契。

大家都知道严嵩是一个大贪官,可是要真论起来,徐阶和高拱的财产都不比严嵩少到哪里去。

第二层认知最不容易看破的误区,就是总觉得嘉靖和裕王的身份地位高,只有他们糊弄大臣,大臣们不敢或不能糊弄他们。

实际上大臣们糊弄嘉靖皇帝和裕王,远比他们糊弄大臣更加容易。大明王朝为什么会土崩鱼烂到那个德行?不就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大家糊弄来糊弄去糊弄出来的?

第二层认知的人在《大明王朝1566》中,在朝堂上所占的比例其实是最大的。

他们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只是权衡利弊之后,自觉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魄力,所以干脆随波逐流,顺便为自己谋一点私利。

第三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虽然《大明王朝1566》中小人很多,但是正所谓“时穷节乃现”,在腐朽糜烂的时代中,同样也有不少仁人义士,明知大事难为,却依然砥砺前行的人。

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人不一定都能成功,但是他们却都逆流而上的认知和勇气。这一类人的代表,有海瑞、张居正、胡宗宪、高瀚文等。

以上这几个人当中,肯定会有人觉得高瀚文不够资格,只是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可实际上认知高本就不代表执行能力强,而且高瀚文虽然有些眼高手低,但是他毕竟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在荣华富贵和个人良知之间,他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个人良知。而且在个人仕途全然无望之后,他依然奋起经商,为大明的经济寻找出路。

也许高瀚文“很菜”,但是他的认知和格局却并不低。

海瑞、胡宗宪、张居正其实也都跟高瀚文差不多,他们也都有自己“很菜”的时刻,他们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很难,甚至可能会触怒皇帝或上级,但是却依旧坚持自己的良知,不管不顾地做下去。

这层认知最大的误区,就于习惯性地只以成败论英雄,只看结果而不探究过程。

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应该想的是这件事该不该做,而不是能不能成功,或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利益。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中,李妃、张居正、胡宗宪、海瑞、高瀚文都是这样的人。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利害得失,而是该不该去做这件事。

所以尽管他们这些人有的功成名就,有的身败名裂,但无论个人的胜败如何,都非常值得敬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