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汕行

 东营微文化_ 2023-06-17 发布于山东
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我的研究生老师是汕头潮阳人,也因缘际会认识了很多潮汕朋友。从北方来广东学习工作二十多年,也认识这些潮汕朋友二十多年。因疫情,三四年都没来过潮汕,没见过这些老朋友们。
潮汕包括潮州、汕头、揭阳和汕尾四地市。潮汕人经常用“省尾国角”描述潮汕地区,这四个字很形象地概述了这里的地理位置。潮汕人始于中原汉族移民。历史上的西晋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等,导致中国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这支汉民族的分支,为了生存,被迫从中原地区出发,经江南而福建,历尽艰辛万苦才到达这片土地,在这里生根发芽、世代延续。
潮汕地区至今仍然保留着很多中原一带古汉族文化习俗,“打英歌”“营老爷”等这些隆重的民俗活动都有古汉人文化的影子。“下山虎”“四马拖车”“四点金”等经典建筑,在很多村落里都随处可见,有些甚至整座村庄都是清一色这样的古建筑。这些体现着汉族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智慧的建筑,对初来此地的外地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壮观和震撼。据说现在有人要重新修建这样一处宅院,花费需要数千万元。悠然生活在这些古建筑中的潮汕人,就像是这些古建筑中正在流动的、活动的血液,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感觉。古屋的坐落布局、精美雕刻,无一不是汉族先民们留下的文化密码,千百年来,默默在这里无声地叙述着曾经的流年往事。
以前每次到潮汕,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这段时间忽然很想念那里的老朋友们,也想借此机会看看这几年潮汕的变化。疫情过后出入自由,在一个难得的空闲周末,我一个人背起背包,来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潮汕旅行。
广州南到潮阳的高铁,三小时车程。中午火车稳稳当当地抵达汕头潮阳区谷饶镇。这里距离潮阳城区还有三十多公里车程。贵人出门多风雨。夏天艳阳当头的晴日,临近抵达时,远远透过车窗就看到有一片云聚集在车站上空,像戏剧中遮挡阳光的华盖一样。待我下车,随即就是一阵清凉的细雨为我驱除热浪。南国的雨总是这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经常出其不意地给在热浪中奔走的人带来惊喜。
当地朋友列喜开车接到我后,先到车站附近吃午饭。岭脚老婶番薯饭店就在居民楼的一层,估计是一家人开的农村饭店,有六七个大大小小的自家孩子正在店内各自玩耍。列喜介绍,这家位于乡村的饭店,是他常来吃饭的地方。他和煮粥的老婶一家人也很熟悉,饭店虽不豪华,潮汕菜却十分实惠和地道。凉瓜焖排骨、生腌蟹、炸虾丸、腌雪蛤、梅子蒸鳝鱼、炒麻叶,再加上随吃随盛、不限量、煮的烂熟入味的番薯粥。一桌经典的潮汕菜,成为大潮汕欢迎我过来旅游的第一道程序。
下午直接驱车去潮汕的村落里做深度游。潮阳城区附近的河溪镇华东村,是列喜的老家。这是一个有几万人口的吴姓村庄。在这个现代楼房和潮汕老建筑“下山虎”密集混杂的普通潮汕村落,随处都有亲切地和列喜打着招呼的淳朴村民。我俨然回到了山东老家自己的村庄,但遗憾的是,他们说的潮汕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列喜边走边介绍,周边几个村子也是吴姓居多,所以周围散布着十几个雕梁画柱、香火旺盛的吴氏宗祠。宗祠是当地居民举行重大活动的地方,家族后人的婚丧嫁娶或其它重大事项,都要来这里举行仪式告慰祖先。我们来到一座最古老吴氏宗祠。列喜介绍,这个宗祠是周围十几个吴氏宗祠的祖先,应该有千年历史了,周围流传着很多不可思议的传说。宗祠对面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市场基本都处在简单的遮阳棚下,是附近几个村庄买卖东西的集会地。每天从天明到半夜,都有人在这里熙熙攘攘地买卖东西。蔬菜、鱼虾、各种浓郁潮汕特色的生熟食品应有尽有,甚至很多潮阳城区的朋友也爱到这里买生鲜熟食,回去带给家人吃。这些密密麻麻的村庄,在方圆数公里的地方,围绕着一个水面很开阔的大鱼塘,看上去风水不错。几条河流在这些村落间丛横交错。有座连接两个村庄的三条石桥,只有四根石柱撑起三条石板构成,一米多宽,看上去很是简陋。如果不是边上的金属护栏,过桥时候还真需要勇气。列喜说他从记事起就经常从桥上过往。这座小桥几百年屹立不倒,现在依然在供村民们往返,是村里的功臣,也是很多出外闯荡潮汕人的乡愁记忆。走走停停,边走边聊,感觉到眼前这些潮汕村落年代越久,味道越浓,历久弥新,处处散发着迷人的文化魅力。

晚上朋友就安排在潮阳城区一个老店里打海鲜边炉。老朋友们知道我过来后,都带着家人们一起过来看望我。我和他们几家人一起其乐融融,边品尝美食,边叙述着这几年他们家乡的变化和自家孩子们的情况。几年前熟悉的几个孩子,已经蜕变为大小伙子、大姑娘,在餐桌上温文尔雅地频频过来给我敬酒。我也了解他们各自都学业有成,事业有成,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和以前过来时一样,餐后又是几个老朋友换地方聚在一起,喝几泡地道的潮汕功夫茶。就着浓浓的茶水叙叙旧话,完成这里待客的必备节目。
功夫茶、砂锅粥、牛肉丸、萝卜干,是潮汕人生活中须臾不离的四件宝。世界上每个角落,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不缺这些东西。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潮汕人的孝道。对父母、对先辈的孝道,是每一个潮汕人从小就刻在骨子里的基因。对父母不孝的人,在潮汕地区是很难立足的。每年的清明节“拜山”,也就是回老家祭祀祖先,是潮汕人生活中压倒一切重要的事情。每到这个时候,这里到处公路塞车、酒店爆满、街上人满为患。每一个在外地打拼的潮汕人,这时都会放下手头的一切工作,“疯狂”地回到老家完成这一任务。曾经饱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的这支汉民族后代,在潮汕地区把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保存的淋漓尽致。
潮汕地区背靠丘陵,滨临南海,也是自然灾害的多发之地。从中原地区移民到这里的潮汕人,遇到战乱年代,下南洋又成了很多潮汕人的唯一出路。一批又一批的潮汕人,在“客头”的组织下,坐上“红头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生养他们的土地。当时的东南亚,物产丰富,地旷人稀,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善于吃苦耐劳的潮汕人,在东南亚辛勤劳作并开枝散叶,也造就出众多当今在全球商界叱咤风云的潮商巨子。

“客头”又叫“带客”,是昔年潮汕地区的一种特殊职业。从事这种职业的商人,在潮汕人移民海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比较熟悉,潮汕人出洋谋生多由这种“客头”组织。“红头船”是古代潮汕地区从事远洋贸易的商船,这类船船头一般由朱红油漆粉刷而得名。潮汕先辈们为了生存和梦想,一般都是乘坐红头船,从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上启航,驶往世界各地,驶往每一个有潮水的地方。一只竹篮、一块甜粿、一条水布,再加上一些最简单的日常用品,就是当年到海外谋生的潮汕人的最经典形象。当然有些人腰间还不忘别上一套功夫茶具。现在世界各地取得辉煌成就的潮商,当年都曾经是这样的行旅。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洒一把热泪在生身之地,包一点故乡的泥土带在身上,依依不舍地告别亲人,去往充满忐忑和梦想的未知之境生存。
我广州的同事赵主任是老汕头人,正巧这几天他休假在家。他家住在汕头市小公园附近。他祖父留下的中医产业“保宁堂二舍”,传承到现在依然兴盛,目前是省政府公布的名老字号之一。当年他祖父的中医铺,就坐落在小公园开埠区骑楼群中。这里也是国内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城市开埠区之一。于是第二天,我们一行人来到汕头小公园开埠区骑楼街。这里是很多外地旅行团来汕头时安排的必游之地,也是现在当地少男少女们最热衷的网红打卡点。我们过来后发现,骑楼群规模很大,中间矗立着标志性的小公园中山纪念亭。周围放射状排列的各条街巷里,都有密密麻麻的红男绿女进进出出。汕头特色吃的玩的在这里应有尽有。赵主任介绍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临海交通便利,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一个地下交通站就设在这里。很多党的高级干部、急救药品、秘密文件、甚至武器等,都是从上海船运到香港,香港海运到这里后,通过河流、山谷等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红色革命根据地瑞金,有力地支援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很多后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高级干部,如周恩来、邓小平、邓颖超等都曾经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值得欣慰的是,直到全国解放,这里都没有被敌人发现,真是地下工作的典范。现在这里原址原样复制了一个地下交通站纪念馆,记述了这段历史,免费对游人开放,是很多单位开展党建活动的首选地。
赵主任从家中赶过来,带我们吃他小时候就喜欢的老妈宫粽球。老妈宫是汕头开埠前就有的妈祖庙,是附近居民非常崇敬的圣地,现在依然香火旺盛。虽然是雨天,但从小公园转过一条街,远远就看到众多信众在这里出出进进,络绎不绝,这就是坐落在一条主干道旁的老妈宫。老妈宫外表装饰的富丽堂皇,有彩瓦构筑的各种历史人物,作为一个地理标志在附近很是瞩目。这些彩瓦雕刻人物,千年前就一直在房顶琉璃瓦上演绎着各种中国历史故事,也洞察着这里曾经的沧海桑田、过往烟云、爱恨情仇。排排烛光火焰在宫内随风摇动,加上缭绕弥漫的香烟环伺,很是壮观。
我们要去的粽球店,位于老妈宫的斜对面的巷子里。到这里的时候,三个做粽球的老师傅,正在忙碌着把半成品的优质食材包进大片的竹叶里,做出粽球,蒸熟后出售。一边的店里是做好的粽球,用竹签编在一起,一兜十几个连在一起,很喜相。和我们同行的几个年轻人,早已按耐不住,自己去寻找喜欢的网红食品去了。我们五六个大人就随着赵主任来到这里,品尝汕头特色小吃-粽球。赵主任非常娴熟地点了五六种口味的粽球,剥好、切好、加好伴料放在盘子里,一桌高档的美味佳肴,像变戏法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据说节假日里,要排上很长时间的队伍,花上几个小时才能买到这里的粽球呢。老妈宫的粽球,食材很地道,名气也很大。糯米、猪肉、鲍鱼、虾仁、菌菇等都是粽球的原料,粽球吃到嘴里滑滑嫩嫩、余味无穷,果然名不虚传。
这次周末之旅,处处体验到潮汕味道,真是一次内容丰富,值得以后回忆的潮汕行。
作者简介:高明,山东省广饶县人,普外科医生,供职于暨南大学。

点击欣赏作者部分作品:

我的父亲

发烧记

寻找翠翠

回到老家大张淡

城市打工人

我的老师郝长江先生

黄鹌菜的春天

婚 宴

我的山乌龟

城   乡

闲话顺德

寻觅桃花源(下)

寻觅桃花源(上)

杏林外史(二)

杏林外史(一)

成  亲

了不起的顺德(二)

了不起的顺德(一)

话说吃饭

小事不小

说 话

定 亲

相 亲

我的奶奶

知了·梧桐树

乡下看病的女人

平凡的高中岁月【下】

平凡的高中岁月【上】

记忆中的小村庄

过年的味道

庄稼活

走进吴川年例

儿子趣事一箩筐

村庄的季节

那些年,那些幸福

吃盒饭的小姑娘

难忘当年穿新衣

当年吃过的饭食

大话孙武故里

又到一年荔枝红

这就是暨南大学

村庄下雪了

不一样的广州

拜 年

故乡大张淡当年的记忆

美 在 吴 川

大张淡故事之姥爷的天津卫

大张淡的美丽传说

大张淡的故事

大张淡

广饶话丨看电影

吃水饺丨走亲戚

媳妇迷丨地瓜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