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殷商古国——末国,“末”是怎么来的?“帝乙归妹”或跟它有关

 渐华 2023-06-17 发布于山东

末,古籍中也作沫、妹,昧、味等。《山海经》有“沫山,沫水”的记载,末氏起源较早,商代有末(沫)国。何光岳《沫国考》作商氏后,为商之同姓国,且有妹氏嫁于武丁。甲骨卜辞载有末(昧)国,末地作为商王的游猎场所,商王经常出入末地。末国的地理位置在哪?《尚书·酒诰》中有“明大命于妹邦”的记载,郑康成注:“妹邦,纣之都所处也。”妹,即沫,末,乃商之国都,即朝歌。《路史·国名纪》载:“沫,武丁迁之,在朝歌故城南。”朝歌,今河南淇县。沫地成为商之国都后,沫人可能被迁到了其它地方,但无法得知沫人的具体去向。

文章图片1

武乙迁淇县沫邑离宫朝歌

“末”与“未”同源,早期可能源于一字,后来由于笔误而产生分歧,但两字意义仍相似。该字甲骨文传统解释跟“木”有关,指树梢,引申到事物的尾端。但这恐怕不是“末”字本义,能作为一个氏族的名称千古流传一般都具备特殊意义的。何光岳《沫国考》认为沫可能跟盛产牛马饲草即秣草有关,沫当时作为商王的畜牧场地。马融《尚书注》云:“妹邦即牧养之地。”《左传·隐公五年》载:“郑人侵卫牧。”,杜预注:“牧,卫邑。”沫邑,牧野之地,即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之地。“末”与“牧”可能是有一定关联,但“末、牧”两字甲骨文本义又相去甚远。

另“未”字甲骨文与“牛”相似,董来运《汉字文化解析》认为“未、末”源于上古时期部落之间的歃血盟誓。《左传·哀公十七年》载:“诸侯盟,谁执牛耳?”指诸侯结盟,谁来主持大局?“执牛耳”即为天下盟主的代名词。“合诸侯者必割牛耳,取其血歃之以盟。”(《礼记》郑玄注)割牛耳喝血酒,双方对天宣誓,以图将来,“未、末”便有了“未来、尽头”之义,可备一说。

文章图片2

末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迁,无从查之,但笔者以为末国很有可能是武丁时期臣服于商的,之后成为商王的田猎区。自商王迁都沫地改名朝歌后,沫人不知去向,其间可能经历了征伐。《周易》中多次记载了“帝乙归妹”的历史事件,卦象说辞取婚嫁之义,其实“归妹”跟嫁娶扯上关系为引申之义。“归”的甲骨文由象征“兵符”和“旗帜”的符号组成,本义指征伐,引申到“凯旋归来”,于是有了“回”义。又古时女子出嫁常为政治联姻,巩固两国或两大氏族的友好,联姻一旦失败,征伐便要降临,故“归”又跟女子出嫁扯上了关系,后世的“归宁”便由此而来。不过“归宁”的初始义并非女子回娘家,而是指诸侯或部落酋长去王畿向天下共主汇报工作,表示一切安好,后成为出嫁女子回母国探亲以维持两国和睦的代名词。“帝乙归妹”的原形很有可能指得就是商王伐沫的历史。

周灭商后,末人被视为顽固殷民加以安置。《左传·隐公元年》载:“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杜预注:“蔑,姑蔑,鲁地,鲁国卞县南有姑城。”蔑,古籍也作昧,即末、沫。姑蔑,也就是周代姑蔑国(山东济宁市泗水县)。姑蔑国当为沫人与其他氏族的合并,为鲁国所辖,后融入鲁人。也有一部分末人西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西至沫、若水。”根据《索隐》:“沫水出蜀广平徼外,与青衣水合也。”沫水,也就是今天的青衣江,当与商代末人活动有关。云南曲靖市陆良县三岔河镇一带,西汉时这里曾置味县,也是商代末人迁徙所致。末人的足迹最远到达越南中部的广平省,与其他民族融合,但被越南人称之为“昧人”。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