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下班路上就能写出1000字?碎片化时代的语音写作法

 源源不断 2023-06-17 发布于宁夏


本文为《新闻与写作》专栏文章

2023年第6期

文 | 叶伟民

写作难也不难,就六个字——开始写,不要停。前半句还好办,或许某个小鸟飞过窗前的下午,觉得世间美好,动了付诸文字的念头,于是拉开椅子,坐下来,奇妙之旅就开始了。

但是,后半句却不太好办。“不要停”难倒多少英雄汉,“没时间”成了万能的吐槽。雄心也就这样被啃碎,有人每日一碎,有人永远碎了。

那问题来了,我们是真的“没时间”吗?说这话的人是有潜台词的,意思是没有整段时间。于是,他决心等,等财务自由,等孩子上大学,等退休赋闲……最终也没有等来时间,却等丢了那个曾激情澎湃的自己。

我们必须接受这个悲伤的事实:人生将越来越忙,时间会越来越碎,柴米油盐像二哈拆家一样,把每个日子都啃得鸡零狗碎。

而且树欲静而风不止,资讯的发达,娱乐的多元,不管我们愿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碎片化时代。很多人怪网络,怪手机。不过,我觉得凡事都有AB面,既然田园难回,不如用新的工具进化出新的创作方式,例如语音写作。

是打字效率的5倍

语音写作,其本质就是手机时代的“打腹稿”——此词甚是精妙,手边无纸笔,就先用意念组稿,放在肚子里。

因而,打腹稿就是古人的碎片化写作。现在有了智能手机和语音识别技术,这件事就简单多了。好点子、好句子、好场景都能即时“说”下来,释放大脑缓存,效率还相当惊人。

正常语速下,人一分钟可以说200多字,但打字不过40-50字。折算一下,语音写作的效率是打字的4-5倍。

更难得的是,它能随时随地开写。地铁上的半小时,散步的10分钟,深夜遛狗,候餐的间隙,接孩子碰巧老师拖堂,女朋友纠结口红色号的未知时长……都能用来“说”文章。

这种“拼”着写的创作习惯,老早就有人玩了,最著名如纳博科夫。1967年,《巴黎评论》记者采访了他,记录了其工作场景:

“纳博科夫先生的写作方式是先在索引卡上写短篇故事和长篇小说,在写作过程中时不时打乱卡片的顺序,因为他不想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写作。每张卡片都会重写很多遍,写完后,卡片的顺序也就固定了。”

纳博科夫形容自己的创作就像“填字游戏”,碰巧想到啥就写啥,攒到一定数量,就将它们“缝合”起来,有点像玩乐高。《洛丽塔》就是这样写出来的。

在车上写卡片的纳博科夫

这种看似过于随意的习惯,对一个意图清晰的作家来说,实在高效且舒服。创作中,灵感稍纵即逝,而且很跳跃,不如顺着大脑,先创作作品的高光处。同时因为卡片的字数有限,作家也能提高创意密度。这也是纳博科夫的作品常常妙语连珠的原因之一。

语音写作就是卡片写作的变种,不仅升级了书写工具(从纸笔到声音),还拓宽了书写场景(走路也不耽误),即使不刻意增加时段,一天“偷”个千把字不在话下。

一部手机就开干

语音写作是和时间打游击,装备和方法一样都不能少。前者非常简单,只需一部手机、一款输入法和笔记软件。市面上大多输入法都自带语音识别功能,像讯飞、搜狗、百度等准确率都已相当不错,而且还免费。

下载安装后,轻敲屏幕键盘上的麦克风图标,像发微信语音那样说话,光标就同步出字了。这是最基本的操作,如果你想解放双手并提升收音质量,还可以添副项圈蓝牙耳机。

我平时就戴一副百来块的项圈耳机,在房间里边踱步边“说”文章,还能端杯热腾腾的大麦茶,压个腿也不耽误。还有些主打语音识别的鼠标、键盘,我认为大可不必,略喧宾夺主。

至于笔记软件,手机自带的备忘录就挺好。如果想功能更强,就用第三方App,如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语雀等都不错。

同时,不要记录在手机本地,要记录在云端,后面才能用电脑同步处理。手机输入虽好,小屏编辑可太痛苦了。

提纲先行,语音填空

工具到位了,方法也很重要。语音写作的长处在“填空”,而非“谋篇布局”,因而提纲必须先行。好好花点时间,把标题、结构等“骨架”搭好,“血肉”就留给语音。

有了提纲,脑子就有了路标。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把写作的本质总结得非常精辟——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提纲是解决树状结构的,而语音写作则是解决网状思考的,相当于给星星点点、杂乱无章的想法留下快照。

天马行空后,深度加工也很关键,要严谨打磨,浓缩口语,修正用词,调整语序,捋顺结构。看似比直接写要多几步,但编辑文章终究比从头写要容易得多。

来一次实例演示。某天我批改学生作业,发现有滥用成语的现象,于是想写点东西聊聊。想法已在我脑中,只是需要变成文字。于是,趁着坐地铁,我“说”进手机里。以下是部分原始记录: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语言。无论形式结构和内涵,都已经固定。就像早期的建筑的预制板。我们平时做PPT。没有头绪或者想偷懒,就去套模板。套母(模)板块(快)。也不会太丑。但是,肯定不会多好。

以此类比,如果是写景写人。应该千人千面,千景千面。滥用成语,只会让人觉得都差不多。所以这时候。尽量少用。但如果是论述文章。为了表达更言简意赅,适当用成语。也是不错的。

语音初稿有错别字,断句和标点也不对,关键是不够凝练。待坐到电脑前,我将这两段“毛胚句”精修如下:

成语无论结构还是意义都已固定,相当于预制好的语言模板。做过PPT的都知道,模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用成语就是“套模板”,可大致分两种情况来处理:

若要细致、独特的笔触,例如描写,尽量少用;若要凝练、高效表达,例如叙述,可适量用。

这样“碎着写,集中整”,实质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卡片写作法”。你会发现:时间回来了。

偷时间的人

语音写作的生产逻辑是化零为整,先输出点状信息,再排列组合成有立意、有结构、有逻辑的系统表达。

由此延伸,会议、报告、主持、上课都可以用语音写作,而且因为这些内容只需自己看懂而无需示人,有些错字或啰嗦也无伤大雅,还能避免文绉绉。

先模拟讲一遍,同步语音识别,逐字稿就有了。用这个方法,我最多一天能整理一万字的课件。要是键盘敲,估计指甲都秃了。

这个诞生于传统作家的碎片写作法,加上语音识别技术,已延展成为涵盖文学创作、应用写作、信息录入、会议整理、思考沉淀、演讲分享的创作利器。它不是通过牺牲休息时间来提升产出,而是做“偷时间的人”。就像装满砂石的可乐瓶,你以为再无空隙,却依然能倒进一杯水。

木心曾言:“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当你向时间伸手,便会感同身受。

| END |

出处 |《新闻与写作》2023年第6期 “写作讲堂”栏目

原题 | 《“说文章”:碎片化时代的语音写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