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了40年才读懂你 | 写给父亲

 张立品vnf7h6ps 2023-06-17 发布于广东

(建议边听音乐边阅读文章哦~)

新写的旧歌
“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 
——《新写的旧歌》李宗盛

一直想写一写父亲,好几次提起笔却又放下,不知道从哪里写起。相比母亲而言,父亲在我的印象里值得书写的内容不多,就好比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奇。

父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在那个年代,能读到高中毕业并在七十年代末参加高考,算是当年的半个知识分子吧。遗憾的是,父亲并没有如愿考上大学,其实按照他的成绩,是够资格上大学的,但是由于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使他最终与大学无缘,这也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和伤痛。

图片

在我的童年印象里,父亲一直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的。一辈子扎在土地里与庄稼打交道,父亲的个子很小,跟那些魁梧粗壮的庄稼汉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种天生的劣势成了他作为农民无法逾越的软肋,在农村注定受人欺负。

记忆中,有一次父亲为了给水稻田里引水灌溉,跟别人发生争执,被人一巴掌扇倒在田埂上,嘴角流血,而他只能无奈的擦掉血迹,默默忍让,而这一幕恰好被尚在童年时期的我看到,并在内心埋下一颗种子,将来一定要努力读书,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出人头地。

图片

我家里有三姊妹,最终我和弟弟都如愿考上了大学,这要得益于我父亲的坚持和忍耐,他用那瘦弱的身体在农田里拼尽全力,埋头苦干,靠种粮食换取微薄收入维持全家的生计,还供着三个孩子上学。

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几乎每个学期的学杂费/考试费都是拖欠的,一直要到秋收后卖了粮食才能补交。记忆中有好几次因为老师催交费用把我赶出教室,被动逃学在野外晃荡,直到放学后才跟着同学一道回家。

图片

十岁那年有一次跟父亲卖粮食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无法释怀。

那次天刚蒙蒙亮,父亲就用板车装了10袋谷子跟我一起去15里开外的粮食收购站点,父亲在前面拉,像一头黄牛把麻绳套在肩膀上,我跟在后面用力推。15里的路,我们走了快三个小时,到了站点,工作人员拿着尖尖的钢钎在每个麻袋上捅咕,抽取稻谷测杂质和水分,然后以水分不合格为由拒收,让我们原路拉回去。最终在父亲的苦苦哀求下,想了一个折中的处理方法,就是在站点找一处空地,现场把一车谷子摊开晾晒,直到水分合格后再称重。

图片

印象中那天的太阳特别毒辣,我和父亲从上午一直晒到傍晚,然后重新装袋,称重,一车谷子700斤,7毛钱一斤,卖了不到五百块钱,当父亲用满是汗水的手接过纸票的时候,那一幕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终身难忘,也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种粮人的艰辛和不易。

后来上初中时,读到白居易的《卖炭翁》这篇课文时,让我再次联想到当时的场景,依然刻骨铭心。“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虽然场景不同,心情是一样的。

图片

在我们三姊妹的印象中,父亲一直是那种严肃的、刻板的、不苟言笑的形象,也许是受了他当年高考失利的影响,他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读书考大学上,对我们几个子女的学习抓得特别得紧,紧到那种近乎刻薄的程度。在学习上他很少表扬我们,更多的是批评,即便是考到全班第一名,顶多只是一个“哦...”字就打发了。

父亲的话语不多,很少主动跟我聊天,大部分时候是沉默寡言的,那种不怒自威的状态让我们很难主动亲近,我们父子之间就像隔着一块透明的玻璃——近在眼前,却又难以靠近。

印象中他跟我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生偷(读)书啊!”那是我的家乡话,把“读书”这个词发音成“偷书”,也是我家乡语言的特色,现在回味以来,别有一番滋味。读初中的时候住校,父亲每周会骑着自行车到学校给我送米送菜。在离别时给我留下这么简单的几个字,再无多余的话语。

图片

在我印象中,父亲一直很严厉,也不会苦口婆心的跟我讲一些大道理,在他的心里,就只认一个理,那就是只有死读书、读好书才能跳出农村,吃上“皇粮”,过上城里人的体面生活。

而且在学业上,要求我每次都考第一名,但凡名次落下了一点,他就黑着脸,用很大的声音吼我,虽然从小到大,从来没有打过我,但即便这样,我还是非常怕他,一直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我都很少与他沟通,有什么话都是跟母亲去说,而从来不会主动告诉父亲。

图片

曾经好多年,我对父亲的教育方式是感到不满的,甚至有一些怨言。在我的生命旅程中,比起母亲的温柔唠叨,父亲更像是个沉默拘谨的旁观者。明明父子连心,偏偏彼此否定;本想好好说话,不料反唇相讥;内心渴望畅谈,最终欲言又止。这大概就是我与父亲之间最生动的写照吧。

年少不懂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直到我也做了父亲,才渐渐明白了父亲对我们的爱,更多是无声的,表面平静,心底深藏。每次我在外地打电话回家,虽然接电话的是母亲,但是父亲都会在旁边竖起耳朵听。

从母亲的口中得知,他总会在我们回家的当天,起大早去镇上买菜,总会在村口的马路上来回张望。我们在跟母亲的闲聊中,随口说一句想吃红薯,他就会默默的去地里挖一箩筐红薯回来...

图片

去年冬天,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半夜起来喝水的时候,摔倒在地,不省人事,算是从鬼门关上走了一遭吧,一夜之间,父亲苍老了许多,也脆弱了许多,原来一向要强的父亲,也像孩子需要我们的照顾,那段时间,我每天用公司的蕲艾足浴包给父亲泡脚,用艾草精油给他梳头/按摩/通经活络,这也许是我自记事起唯一的一次跟父亲在身体上亲密接触的机会吧。

而父亲也像孩子一般听话,配合理疗康复,也看得出来,虽然嘴上不说,但是心里是非常喜悦的。

图片

最近听了李宗盛的一首歌《新写的旧歌》,歌中写到:

“两个男人,极有可能终其一生只是长得像而已。有幸运的,成为知己;有不幸的,只能是甲乙。” 

这几句歌词说透了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父子关系。从理性上,我们都知道父亲对我们的爱,知道沉默的背后是深沉到无言的关爱和期待。然而,在感性上,我们和父亲似乎永远也走不出那种距离与尴尬。我们走不出自己的心结,放不下那种由来已久的偏见。

时光轮转,当父亲不再是强者的时候,儿子却那么吝啬表达爱的机会。一次次的渴望沟通,一次次的欲言又止,父亲的形象被最后定格在某一个沉默的瞬间,我们无法逾越那道坎,也无法逾越自己。

初闻不识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或许,只有当父亲远离我们的那一刻,我们才似乎有点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才有点懂得父亲冰冷面孔背后那滚烫的亲子之爱。

这首《新写的旧歌》时长6分18秒,巧合的是今年的618,恰逢父亲节。祝愿天下父亲健康平安,希望时光能善待他们,慢一点,再慢一点⋯

趁还来得及,对他说一声:“爸,我想你了!”

如果言语无法表达,不妨带上留一绯黄酒陪父亲畅饮一次,一切的感情都在酒里。

图片一杯 说说心里话)

图片

- 今日互动 -

说说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截止6月20日12:00会选取留言区点赞前十送出留一绯黄酒100ml一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