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你人生开挂的几个习惯

 富书 2023-06-17 发布于北京
作者:满小鲸(富书作者),来源:富书(ID:kolfrc)
享受独处的人往往能在独处的时光里感受生命的意义,并懂得取悦自己。从而更从容自在地品味人生。
有没有发现,当你很忙,思维很混乱的时候,你只会运用一些固有思维模式去处理问题。

例如明明想为上班路上开辟一条新路径,但每次都因为时间太赶,而不再去尝试走别的路线。

明明想试一下别家的外卖,却因为懒得再去筛选,又再选择经常吃的那几家。

大脑为了节省思考成本,会将一些固化和惯常的行为模式“打包”起来,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习惯模式。

看到一条高赞评论:“起初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

好的习惯会引领我们成就更好的人生,但坏的习惯却会掉进黑洞旋涡中。

我们可以忙,但不可以“茫”。这几种习惯,希望你逼自己养成。

         
去做精力管理,而不是时间管理

《精力管理》一书中说道:“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健康、与快乐的根源。”

法国作家莫泊桑,曾拜访著名作家福楼拜,被问到每天的时间安排。 

莫泊桑自信地说:“我上午来读书写作,弹钢琴,下午则学修理汽车,和踢足球,晚上我会去学制作烧鹅。”

说完后,莫泊桑非常得意地反问福楼拜每天的时间安排。  

福楼拜笑了笑说:“我上午读书写作,下午读书写作,晚上,我还是读书写作。”

福楼拜说完接着问:“哪件事你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呢?”

莫泊桑一下答不上来。于是他问福楼拜:“那您呢?”

福楼拜说:“写作。”   

原来特长便是专心地做一件事情。

因此,当我们在谈时间管理的时候,内核应该是精力管理。不是去要求自己每天像超人般完成一件又一件的琐事。

而是更应该罗列出事情的先后顺序,集中精力完成最重要的事。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在作品《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说道:

“一日之内,身体机能最为活跃的时间因人而异,我是清晨的几小时,在这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

村上春树这种便是典型的精力管理优胜者。

他把一天最大的精力交给最重要的事。等完成之后,才会把剩余的时间交给生活的次要部分。

我们每天的精力是有限的,医学上也发现,成年人的精力水平在30岁后逐年下降。
         
想获得更高效的成长,不是让自己每天忙很多事,而更应该专注在某一件事上持续深耕。


去深度思考,而不是浅尝辄止

心理学上有一个“沉锚效应”:

人们在做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而用一个限定性的词语或规定作行为导向,达成行为效果的心理效应,被称为“沉锚效应”。

投资家冯仑曾在演讲时,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家牙膏公司定下了年销售额增长20%的目标。

公司各个高管都认为调整价格和技术,必定能提高销售额。于是各部门每晚加班熬夜研发新产品和压缩成本。

但几个月后销售额也没有一点提升。

一位实习生却发现,牙膏市场的竞争这么激烈,通过价格或技术很难获得优势。

他调研后提出:将牙膏口径扩大到6毫米。

结果竟不花费分毫,成功让客户提高了每次牙膏的平均用量。

一年后,这家公司的牙膏销量增长了32%。

爱因斯坦曾说过:

“如果给我1个小时去解一道题目,我会用55分钟去思考,只要思考正确,那么5分钟足够给出答案。”

深度思考是一个沉静下来,剥洋葱看问题的过程。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一年在通过私教进行健身,她跟我说过在这一年里她一共遇到过6位教练。

前5位教练了解到她的需求是“维密身材”时,都给出同一个训练方案:先减脂后塑形。只有最后一位教练没有当即给出健身方案。
 
第二天,这位教练才跟她说:“我回去看了维密秀,她们的身材非常立体,紧致、曲线感和力量感。

然后我再仔细看了给你拍的照片,想要练习好这些部位的肌肉,必要同时要把你的骨骼调正位。”

朋友听完,当即感觉到最后一位教练的专业。

这就是一个深度思考的例子,不断向自己发问,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加接近问题的真相。

庞德曾说:“重要的不是思想,而是思想的深度。”

抽丝剥茧地去思考,多维度去挖掘问题,自然能得出跟别人不一样的答卷。

         
去享受独处,而不是陷入无效社交

周国平曾说: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

著名作家贾平凹曾经坦言,他这辈子最怕听到的是敲门声。

出了名之后,很多人前来拜访,有些是讨经验,有些是攀关系。

可他却不好意思拒绝,导致自己的生活节奏完全被打破。

后来,贾平凹不幸染上了乙肝,他经常用这个借口拒绝前来拜访的门客。

没有了其他人的打扰,贾平凹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处时间,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无谓社交。凌晨半夜的觥筹交错,周末聚会的闲聊八卦。

结束后回到家,内心却感到空荡荡的,感受不到一点滋养。

特别赞同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一段话: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友人,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陈道明在演艺圈,也是出了名的喜欢独处的人。
         
他不喜欢应酬外出,只喜欢呆在家里,有时坐在窗前弹钢琴,经常一弹就是两三个小时。
         
他喜欢画画,不讲什么笔法,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
         
美国作家梭罗说过:“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

于是他一个人在瓦尔登湖生活时,聆听大自然带来的声音,享受独处带来的洗涤,才有了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

享受独处的人往往能在独处的时光里感受生命的意义,并懂得取悦自己。从而更从容自在地品味人生。

在独处的时间里,他们更能活出生命的真我。


去拥抱内啡肽,而不是享受短期快乐
         
在知乎上,有一个回答这样去诠释多巴胺和内啡肽:

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你得到了你想要的,比如打游戏,吃美食,这类活动就会产生多巴胺,也称之为短期快乐。

而内啡肽是一种补偿机制,比如你做一件很痛苦的事,身体就会分泌内啡肽,让你产生快感,让你坚持下去。

而坚持下去,则会让你获得更多的快乐。

短期快乐如梦幻泡影,瞬间即逝,以下几种方法,能够让你拥抱内啡肽。

1、有效阅读

苏东坡有一个特别的读书方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需要消化和理解一个问题就足够了。

一遍一遍去深究,就能够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正如上文提到的精力管理,一本书的内容很丰富,但要做到每个内容理解透彻是很难的。

一本书能够收获一个启示,也足够受益。而在对一个内容深潜的过程,大脑往往会产生更多的内啡肽。

这是持久的快乐。

2、保持运动

万科副总裁毛大庆,身居高位,被各种压力击垮,曾经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不过幸亏万科有一个硬性要求,倡导所有员工都要跑步,也正是这个硬性要求,让毛大庆开始了跑步的人生。

在毛大庆跑了人生的第一个五公里后,毛大庆睡了一次久违的安稳觉。

自从患上抑郁症之后,只有依靠药物,他才能入睡。

可是那天跑完步后,晚上竟然自然入睡,并且睡到自然醒。毛大庆开始感受到了跑步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从此便开始坚持跑步。

从最开始的800米开始,到最后的每天10公里。跑步之余,他就静下来读读书,心就慢慢安定了。

就这样,他的抑郁症逐渐痊愈了,精神也格外的好。

坚持运动,让你的身体机能提升,负面情绪也随之消散。


3、取悦自己

朋友小君和老公离婚了。

当年,她老公要求小君家拿出60万首付买房子,才答应跟小君领证。

领证后小君怀孕了,老公又拖着不摆酒,直到孩子出生满月,结婚宴才合着满月宴一起办了。

婚后,老公还不断和其他女人聊骚,夜不归宿。朋友看着小君日渐憔悴,她却依然在婚姻里苦苦坚持。

突然有一天,她说她想开了。

现在,一个人的日子里,她学穿搭、看书、练瑜伽、在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女人味。

朋友都说她把日子过成诗了。

而她说,一味地讨好别人,不如取悦自己。丰富自己,远比取悦他人要有意义得多。

特别喜欢俞飞鸿的状态,不论外界怎么去挑衅她的选择,她依然坚定走自己的路。

“我在这个状态是最舒适的,所以我就选择了它,没必要因为外界的定义来左右我的想法。”


享受孤独力的第一步,就是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爱自己。

保持阅读的习惯同时,学会有效阅读,勤精进。保持运动习惯,打造强健的体魄与灵魂。

同时懂得取悦自己,拥抱更多的内啡肽,拒绝短期的多巴胺。
       
曾看过一句话说:

“习惯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就是最差的主人。”

根深蒂固的习惯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同样要改掉不良习惯也不是一两天的事。

只有在生活中时刻保持觉察,保持自省,不断修正。

日复一日,好的习惯便像良师益友一般,陪伴在我们身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