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荒年”,今年夏至就在端午前,会是荒年吗?

 农民的小帮手 2023-06-17 发布于河南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端午节,是祭祖、祈福的传统节日。看似2个无关联的日子,按照民间所流传的农谚来看,又有一些密不可分的联系。
农谚说“夏至端午前,必定是荒年”,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如果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到来,那么预示着当年的天气不会很好,农作物的产量不高,会是收成不好、歉收的年份。
夏至的阳历时间比较固定,在每年的6月21日或者是6月22日,但是,阴历时间不不固定,有些年份在阴历五月份,有些年份在阴历六月份。
而每年端午节的阴历时间是固定的,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但是,阳历时间不固定,有些年份在5月份,有些年份在6月份。

正是由于夏至和端午节,各自出现阴阳历时间的不同,才出现了有些年份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到来,而有些的年份端午节在夏至节气之前到来。
而今年(2023年)夏至时间是阳历的6月21日,而端午节是阳历时间的6月22日。也就是说,今年就属于“夏至端午前”的范畴,会出现“必定是荒年”的情况吗?
在了解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先回答另外一个问题,也是不少朋友比较关心的,是不是每年都是夏至节气在端午节之前到来?
答案是否定的,以去年(2022年)举例,夏至节气是6月21日,而端午节是6月3日,端午节比夏至早了十几天。而2021年同样如此,夏至节气是6月21日,端午节是6月14日,也是端午节在前,夏至节气在后。


为什么会有“夏至端午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

不论节气还是传统节日,都是从古至今传过来的,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当时期间,人们种植庄稼的产量,主要靠天收获。如果当年风调雨顺,没有极端的气象灾害,庄稼的产量相对会多一些。相反,如果是特别干旱的年份,或者发生的涝灾,庄稼的产量就会低一些,严重的情况下,会颗粒无收。
夏至节气当天是我国所在的北半球白昼时间全年最长的一天,进入夏至节气后,气温非常高。上面提到夏至节气每年都是固定的,在6月21日或22日,而端午节在夏至节气之后,说明一定在6月下旬。
而对于黄淮海多地来说,6月下旬是夏播作物苗期生长的关键期,如果遇到长时间的高温,甚至干旱天气,势必会影响苗期的生长。比如河南、安徽等地,6月下旬时,夏玉米已到了5片叶以上,持续干旱的情况下,会导致因吸收过少而形成弱苗,进而降低最终的产量。

对于山东、河北等部分地区,6月下旬时,可能夏播玉米刚刚播种,还未出苗。如果遇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天气,种子吸收不到充足的水分,出现缺苗断垄现象,降低出苗率,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而在以前的时候,又没有便利的灌溉浇水措施,遇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天气,农民朋友也没办法。同理,不仅是玉米,水稻也是如此,当水稻没产量时,部分家庭可能要面临着饿肚子。因此,就有了“夏至端午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
除了上述说法之外,不同的地方,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说法,夏至是太阳运行到北回归线上空直射的日子,如果夏至比端午提前到来,会导致汛期也提前到来。
比如今年河南地区5月下旬遇到的连续降雨天气,让不少地方的小麦产量和品质都下降了。


“夏至端午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到底是否可信?

从当前社会的发展来看,这句农谚的说法并不完全可信,或者说,仅适用于以前社会的部分地区,不适于所有地方。
原因一:关于类似的说法,还有“大暑中伏前,必定是荒年”,意思是说如果大暑节气在中伏到来之前,那么当年也是荒年。这样一来,能预测当年是否是荒年的说法有很多,二十四节气可能存在24种说法。
原因二:以前的农谚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可能在某个年份、某个地点,人们通过观察,所总结出来了这句话。老话说得好,“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经验,不一定适用于另外的地方。

原因三:随着如今农业种植技术的发达,在应对一些极端天气时,也有了对应措施。比如,遇到长时间的干旱时,可以通过便利的灌溉浇水措施来解决,如果遇到病虫害危害时,可以通过喷施农药来解决。以此来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低不利天气所造成的损失,避免成为“荒年”。
综合上述内容来说,农谚“夏至端午前,必定是荒年”的说法,大家可进行了解。虽然今年夏至就在端午前一天,但不会是荒年,大家也不用过于担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