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他月经病

 博采杏方 2023-06-17

 (五)其他月经病

例一裘女。初诊:阴虚血少,不能养肝,肝火上升,头昏心悸,胸闷食少,月事不调,大便艰结,舌中干黄,脉来弦数。先与调和肝胃。橹豆衣9g; 杭白芍9g; 左金丸15g;

(包)炒川贝9g; 橘白络各3g; 炒枳壳45g; 嫩钩尖6g; 绿萼梅3g; 鲜柠檬9g; 二诊:调和肝胃,腻苔略薄,头昏心跳,食少,便坚未除。以前法加味。橹豆衣9g; 焦白芍9g; 左金丸1(g; (包)江枳壳4g; 炒川贝9g; 橘白络各3g; 姜汁炒竹茹9g; 绿萼梅3g; 方通草3g; 鲜柠檬9g; 三诊:调和肝胃已见效机。头昏、心跳诸恙均减,经水来临,血瘀并见;阴虚血亏之质,须防肝强肆疟,冲任不调。治以柔肝为法:当归身9g; 杭白芍9g; 牡丹皮6g; 橹豆衣9g; 醋炒柴胡24g; 栀子仁9g; 广郁金45g; 香附末6g; 炒白术6g;

(张赞臣整理:谢利恒先生的医学经验简介,《上海中医药杂志》10161964

例二谢,女。经停四月,代偿于口鼻而出。比来腹感胀痛,色脉皆无虚象,可攻。泽兰叶9g; 蓬莪术9g; 赤芍9g; 川芎6g; 王不留行9g; 紫丹参9g; 桃仁泥12g; 当归9g; 丹皮9g; 粉甘草3g; 大黄度虫丸12g;

(《章次公医案》)

例三马某,女,17岁,未婚。初诊

(1972105日):末次月经914日。15岁月经初潮,经期尚准。近数月来,每于经前一周,先有头晕头痛,同时伴有咽喉红肿疼痛,继而体温逐渐升高到39左右,精神极度烦躁不安,甚至神识昏迷,语无伦次;大便闭结不通,少腹拘急而痛,持续34天,至经净后精神症状才逐渐消失。如此者反复发作已数月。脉细弦而数,舌苔少、边尖红刺。阴虚内热,心肝之火内炽,痰火蒙蔽清窍,拟清上导下,用釜底抽薪法。生大黄9g; 龙胆草6g; 黑山栀6g; 木通6g; 生地24g; 玄参9g; 麦冬6g; 地骨皮6g; 黄芩6g; 竹叶9g; 7剂。二诊

(1012日):服上方后,大使得以通畅,心肝之火由下而夺,精神上自觉轻松愉快。当此经汛将行之前,极宜预防为主,仍宗原意,佐以清肝宣窍,上下分清之。生大黄9g; 黄芩9g; 木通6g; 地骨皮9g; 生地15g; 玄参9g; 麦冬6g; 姜半夏6g; 制南星9g; 郁金6g; 菖蒲9g; 礞石滚痰丸12g;

(包煎)服14剂。三诊

(1228日):末次月经1021比此次经汛落后7天而至,瘀色淡而不艳,但在经行之前,神情尚属稳定;经行期间,发热未作,神识清晰,一如常人。心肝之火已平,然腹部略有胀痛。脉仍细数,舌苔薄、质红,余热未清,当乘胜追击之。制大黄6g; 黄芩6g; 木通6g; 地骨皮9g; 生地18g; 麦冬6g; 玄参9g; 制南星9g; 郁金9g; 磁石18g; (先煎)礞石18g; (先煎)菖蒲9g; 7剂。

(《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唐吉父医案,曹玲仙整理)

【评按】

例一为月经不调,兼见头昏心悸,大便艰结,由阴虚血少不能养肝,肝火上升所致;谢氏治重调和肝胃,见效后以调摄冲任、柔肝养血为洽。全案在选药和治疗层次方面均颇可取。特别是在调和肝胃中选用柠檬以下气和胃,是为药疗、食疗相结合的治法。

例二倒经(或称逆经),系冲脉之气上扰,血随气上所致。洽以降逆安冲,使经循正道,这与通常所见肝经郁火或阴虚肺燥而致的逆经治法有所不同。

例三为经前期紧张症,由于患者每于经前一周先有头晕痛,咽肿痛,继则体温升高,患者烦躁甚,并见神昏、便秘等症,又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辨证为阴虚、心肝火炽。痰热蒙蔽清窍。由于经净即退,则与外感之邪逆传心包不同。投增液承气汤加减以养阴清热,清化痰火,清上导下,是为釜底抽薪法。前后三诊,治则大致未变,复诊时加用礞石滚痰丸,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疗效,是为唐氏在立方遣药方面心思活泼之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