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洛大鼓来历(河洛大鼓史话之一)

 刘沟村图书馆 2023-06-17 发布于河南

图片



河洛大鼓史话系列之一

图片

河洛大鼓来历

今天,咱说说河洛大鼓的来历。河洛大鼓最早形成于清末民初,大概在1910年前后,当时咱这河洛流域,洛阳一带遭了旱灾,洛阳琴书艺人段雁、吕禄、胡南方,他们三个人呀,到南阳去行艺。在南阳刚好结识了南阳大鼓书艺人叫李狗。他们四个人搭班结伙,在一块儿同台献艺。唱洛阳琴书的时候,李狗在一边儿只能看,插不上手,咋?他这大鼓书,没有弦子,没有伴奏,他是一边敲着鼓,一边打着板,一边唱。轮着李狗唱大鼓书的时候,洛阳琴书艺人段雁、吕禄、胡南方也是在这一旁边只管看,也是插不上手。这几场下来,都觉得不好看。你说这一个人唱,这几个人在一旁边坐冷板凳,看,听,觉得怪不好看,也怪不好意思哩。时间长啦,李狗开始唱大鼓书的时候,这几个洛阳琴书艺人一商量,哎呀,咱就这拿着这弦子,这琴给他胡伴奏吧,管他能伴奏上不能,反正听着热闹些。听着热闹啦,咱这手也不闲,不坐冷板凳,觉得也好看啦。唱洛阳琴书的时候,李狗想着,我这鼓,闲着也是闲着哩,他们唱着,我就这给他们胡敲着,不管能敲住不能,反正听着热闹点儿。哎嗨,就这样,他们开始慢慢地配合啦。一来二去,有几场下来,嘿,这样效果很好啊。洛阳琴书,她原来本身有点慢,有点缓慢,洛阳琴书也是“细书”,听着有点文雅,但咱这普通老百姓听着啥样哩?有点凉啊,有点特慢啦。南阳大鼓书啊,和这洛阳琴书刚好相反。南阳大鼓书听着快、紧凑,比较粗犷,听着热闹。洛阳琴书听听人家唱得这样热闹,这样吸引人,咱得学学人家那调儿。这洛阳琴书艺人呐,就开始学大鼓书的调儿。南阳大鼓书艺人觉得,以前是单大鼓,唱着又费劲儿,效果还不好,唱出来还不好听,这伴奏一加上去,效果就是好,就是好啊这。再这一个这洛阳琴书,人家唱得细,有味儿。就这样啊,大鼓书,吸收这洛阳琴书,洛阳琴书,吸收这大鼓书,他们相互融合,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新唱法。这种唱法,既不像洛阳琴书,也不像南阳大鼓。慢慢地,他们觉得已经发明了一种唱法,这种唱法很好,咱得给这种唱法起个名。你看看,这南阳大鼓的鼓和洛阳琴书的弦结合到一块了,咱干脆就把这种新唱法叫“鼓碰弦”。哎,这“鼓碰弦”的名就传开啦。

他们三个人段雁、吕禄、胡南方从南阳回来后,这种唱法一唱,咦,很新鲜,原先很多洛阳琴书艺人也改行了,不唱琴书了,也学这种调儿。有些年轻人,从一开始就不再学洛阳琴书的,咦,这种调儿先进,咱就学这种调儿。鼓碰弦就这样传开啦。

传开以后,有的叫“鼓碰弦”,偃师有个叫李富路,他把这种鼓碰弦叫“大鼓京腔”。为什么叫大鼓京腔嘞?因为咱们都知道,这洛阳是有名的十三朝古都,也属于京都吧,所以就把这鼓碰弦叫“大鼓京腔”。当然啦,也有些艺人,更来得实在,咱这就是咱洛阳一带的唱法,干脆叫“洛阳大鼓”算啦。所以说,叫法不一样啊。可是咱老百姓啊,民间听书的老百姓不管这事儿,也不管你“鼓碰弦”哩,“大鼓京腔”哩,“洛阳大鼓”哩,才百姓叫顺了,就是叫“说书”。在咱洛阳民间,若说“说书”,就是单指这“鼓碰弦”。

这种叫法非常混乱哪,一直到五十年代,大概在1950至1951年前后吧,洛阳地区文化部门通过和河洛大鼓第二代名艺人张天倍反复协商,又请示这上级文化部门批准,把名字定下来。这个名字叫啥哩?叫“河洛大鼓”。

这河洛大鼓包含有两层意思,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来说,河洛大鼓就是指河南洛阳的大鼓书;从广义来讲,河洛就不是单指河南洛阳,而是指河洛流域一带。河洛大鼓也融入了河洛文化的大家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