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文小课堂之《枫桥夜泊》

 阅读写作赵老师 2023-06-18 发布于上海

枫桥夜泊

作者:

名字:张继

年代: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简介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翻译

原文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译文: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原文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赏析二:思想内容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细致地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景、情、声、色于一体。此外,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漂泊无依的无奈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赏析三:艺术特色

全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不言而喻。后两句:城、寺、船、钟声,空灵旷远的意境呼之欲出。江畔秋夜渔火和静夜钟声,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霜,是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飞霜给人一种高洁的美感,但是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飞霜更令他心寒吗。

这首诗还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赏析四:语言赏析

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愁”字领起全诗。“月落乌啼霜满天”透示着凄清悲凉,“江枫渔火”却给了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把旅途的孤独、寂寞强化,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乌鸦,满目寒霜洒遍江天,迷茫、凄清、寂寥,奠定了全诗“愁”的基调。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的灯火,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却写出一个“愁”字来。这是为什么?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正是他的心中之愁。

考点

必背名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解释:
关键词:枫桥

在今苏州市阊门外。

关键词:夜泊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关键词:乌啼

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关键词:霜满天

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关键词:江枫

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

关键词:渔火

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

关键词:对愁眠

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枫和渔火二词拟人化。就是后世有不解诗的人,怀疑江枫渔火怎么能对愁眠,于是附会出一种讲法,说愁眠是寒山寺对面的山名。

关键词:姑苏

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关键词:寒山寺

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另一种说法,“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经数次重建,现在的寺宇,为太平天国以后新建。寺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日本人运走,下落不明。

关键词:夜半钟声

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