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个错误的行为,会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糖友要重视起来了

 信息宝库 2023-06-18 发布于湖北
糖尿病作为长时间以来困扰着众多中老年群体的慢性疾病,最终引发不良结局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长久的高血糖所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赵爷爷就是一名有着15年病史的糖尿病病人,他在初期用药物将血糖降下来之后,服药就不再规律,常常是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吃。并且由于没有充分地了解到疾病的相关知识,赵爷爷从不控制自己的饮食,经常吃各种重油重盐甚至是高糖分的食物,饭后也从不运动,体重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
直到最近,他发现自己的食欲不如从前,经常恶心呕吐,排出的尿液中有大量的泡沫,颜面部、双脚等多个部位都变得肿胀,自己的面色也逐渐苍白没有了血色。
内容图片
这些显著的表现终于让他意识到自己是生病了,于是立刻来到了医院,辗转几个科室做了多项检查,最终在肾内科查明了病因。
检查中异常结果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42mg/g,肾小球滤过率45ml/min/1.73㎡,部分肾小球硬化,小动脉壁存在玻璃样变等等。
这些表明赵爷爷出现了肾功能的减退,综合其病史,医生给出了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并判断赵爷爷已经处于疾病的Ⅳ期,即临床糖尿病肾病期。
内容图片
医生告知赵爷爷及其家属,他必须立刻入院接受治疗,不然疾病最终将会发展至肾衰竭期,到那时无论是治疗难度、病人生存质量还是疾病预后,都会更加不利,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赵爷爷只好听取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得知,如今的肾病都是他多年以来没有好好控制的高血糖所导致的。
赵爷爷不禁悔恨万分,如果自己以前可以主动去了解一下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好好约束自己把血糖控制住,就不会有如今这般痛苦的遭遇了!
内容图片
读到这里大家是否也为赵爷爷而感到惋惜,是否也有了认真去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知识的动力。那么千万别错过接下来的内容,我们将为大家详细讲述糖尿病患者应当如何对抗并发症。
目前统计得出,糖尿病导致的并发症已经高达上百种,大家可能十分惊讶,单纯的高血糖居然可以对我们的机体造成如此大的伤害,这是为什么呢?下面为大家解释原因。
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可累及多个重要组织和器官,且发病与年龄、性别、病程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相关,而主要致病机制可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内容图片
1)代谢紊乱
由于患者胰岛素的缺乏或抵抗葡萄糖转化为糖原或分解释放能量,和外周组织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过程都发生障碍,而其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却不受抑制,患者体内的葡萄糖大幅升高
此时就会引发体内糖代谢的紊乱机体供能不足,脂肪和蛋白质的动员和分解就会加速,进而导致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最终引发代谢紊乱综合征
此时机体会发生血酮升高、储备碱消耗、血浆渗透压增高、脱水和乳酸堆积等,也会导致机体各防御功能的缺陷,可引发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乳酸酸中毒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内容图片
2)血管病变
血管的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为严重和突出的并发症,且发病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炎性反应和遗传因子异变皆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中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的粥样硬化,可累及主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和下肢动脉等。最终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和下肢血管病变等。
微血管的病变主要以微循环的障碍和微血管基膜增厚为典型改变,肾脏、心肌和视网膜等全身的各组织和器官皆可受累,最常见的为引发不同程度的肾病和视网膜病变
内容图片
3)神经病变
由于上述的代谢紊乱、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加之免疫力下降、维生素和神经生长因子不足等原因,可导致周围神经和自主神经发生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发病率较高并有上升趋势
其中周围神经病变以远端部位的病变为主,常呈对称状,且下肢更为常见,可导致肢端的感觉异常和腱反射的减弱,是患者患糖尿病足而导致足部溃烂甚至截肢的关键诱因
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心血管、呼吸、泌尿生殖和消化等系统,最终可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甚至是猝死的严重后果。
了解了糖尿病引起并发症的主要机制,下面让我们继续了解几个会加快上述病理过程,进而诱发并发症发生的错误行为。
内容图片
二、3个加速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错误行为
由上文可知,糖尿病病人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由代谢紊乱以及血管和神经受损所导致的,因此任何可以导致以上三种后果的行为,皆可加速并发症的发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①个:用药不规范
吃药断断续续,自行更改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甚至自行停药等不规范用药行为,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导致胰岛素的敏感度进一步降低,加重糖代谢的紊乱
除了会使血糖水平难以控制,用药不规范还会导致患者的血糖水平时高时低,此时氧化应激通路易被激活,内皮细胞的功能和血管的内皮皆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内容图片
以上两点均可以加快并发症的进程,因此用药规范化在糖尿病病人的病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患者应当坚持长期地遵照医嘱,定时定量地服药
在用药过程中,也不能长期采取相同的用药方案,应随时观测血糖和并发症的表现,根据病人血糖水平、有无其他基础疾病和病情进展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制定及时有效的个体化方案
内容图片
第②个:不控制饮食
许多糖尿病患者都认为,只要认真吃药,再避免高糖食物,就可以万事大吉,其实不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合理的饮食作为其治疗疾病的五大基石之一,远不止控制糖分那么简单。
因为若不控制饮食,经常摄入超标的热量和脂类,或重油重盐食物,首先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血压和血脂也会升高,血管内脂质堆积、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损害血管并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其次,伴随着高热量高脂饮食的摄入的,往往是体重的增加,超重的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现象会加重,因此血糖会更不容易控制,同时也会给心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更大的负担,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内容图片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要从方方面面都控制自己的饮食,原则是高碳水化合物、高纤维、适量蛋白质和低脂肪;口味上以清淡为主,低油少盐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绿色蔬菜
此外对于损害血管的吸烟饮酒等行为,病人应当杜绝,并且每天应当尽量多饮水,有利于增加血液流动性,保护血管,以避免并发症的加速发生。
内容图片
第③个:只关注血糖
许多病人认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就只需要关注自己的血糖,只需要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就可以重新回到健康状态。
然而现实的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有很大的合并高血压或高血脂等其他代谢异常疾病的风险
且上文我们多次提到,除了高血糖以外,高血脂和高血压等一系列代谢疾病皆可以造成代谢的紊乱和对血管、神经的损害,具体可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和感觉神经的障碍等。
并且过高的血脂和血压本身也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如果只关注血糖而忽视了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水平,有时反而会难以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同时还会加速并发症发展的进程
内容图片
因此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除了血糖以外,还应定期监测自己的血压和血脂是否在正常范围内,若有异常,应当立即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等相关药物进行有效控制
生活中也应当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如饮食上以优质蛋白为主,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定量补充维生素,避免熬夜,适当运动等等,以预防血脂和血压的升高
以上为大家讲述了3种会加快并发症进程的错误行为,那有没有哪些行为是可以延缓并发症发生的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马上带大家了解。
内容图片
延缓并发症从根本上讲,其实就是控制代谢紊乱,延缓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以下为大家介绍3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保持血糖稳定
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比起长期的高水平血糖,频繁的血糖波动对血管、神经和各组织器官的危害要更严重,因此保持血糖的稳定与降低血糖同样重要。
尤其对于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的高龄患者,血糖十分容易发生波动,疾病治疗初期,胰岛素等降糖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并加强对血糖的监测。
此外,患者在服药、饮食和运动等方面都养成定时定量的规律习惯,可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制定详细的个体计划并长期坚持
内容图片
2)定期筛查
定期的体检可以对那些早期不易察觉的并发症进行准确的筛查,如糖尿病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等,以便于在疾病初期就给予精准的治疗措施,有效预防并发症继续发展。
体检应重点针对肾脏、心脑血管、双下肢和眼底等部位,筛查项目可包括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肌酐、尿白蛋白、眼底检查、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头颈部CT和全身体格检查等。
内容图片
3)坚持运动
运动是调节血糖的基石,缺乏运动的患者由于体内堆积的脂肪无法消耗,最终会导致身体肥胖,进一步加重胰岛素的抵抗
不运动也会造成患者体内热量的堆积,导致胰岛素的敏感度变得更低。二者皆会引发更严重的糖代谢紊乱,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缺乏运动还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抵抗疾病的能力减弱后患并发症的风险也会增大
内容图片
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应当坚持运动,运动时间控制在每次30-40分钟,每周最少应达到150分钟;运动强度以运动时患者心率达到个体60%的最大耗氧量,即心率等于170减去年龄为宜
运动方式以有氧为主,如慢跑、体操、太极拳和骑行等,配合以每周2次抗阻运动效果更好;运动最佳时间是开始进食后的1小时,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内容图片
以上讲述了关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机制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希望广大的患者朋友可以通过赵爷爷的故事提高自己的警惕,避免错误行为,养成健康习惯,追求长期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1]黄壮壮.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西北药学杂志,2019,(6):848-851.
[2].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01):2-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