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学】结构化流程,让任务有序起来

 灵荣轩书斋 2023-06-18 发布于北京

Dwise

2023

标准化的定义

在国家标准中,对“标准化”给出了如下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工作标准化是围绕工作内容、要求、产出进行的标准化,用来统一工作标准,使不同人员针对同一项工作的产出保持一致性。

标准化的形成一般由管理者运用过去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自行决定操作标准,工作标准化包括工作步骤及要求、时间周期、产出物三要素构成,缺一不可。

为什么要进行工作标准化?

工作标准化可以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减少变数,实现工作的预测和控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效率:工作标准化对需要精确细致的工作流程以规范、标准的方式进行事先协调,实现最高效步骤在重复工作任务中的套用,保证了工作的专业化、一致性,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率。

2.减少错误:通过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可以消除人为因素的影响,降低出错的风险和错误发生的概率。

3.控制质量:工作标准化可以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监督和管理每个环节的执行情况,确保工作结果的质量稳定性。

4.便于培训:标准化可以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便于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和引导。标准化的过程也是知识传递和沉淀的过程,帮助组织储备和积累知识资产。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明茨伯格在《卓有成效的组织》中指出标准化管理是一种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而个性化管理是一种分权式管理。两者似乎毫不相容,但又难以完全割裂。我们在咨询实践过程中,将此总结为“高阶集成、低阶敏捷”。

标准化从规则、规范的维度集成了共性,实现了管理上层设计上的统一,也就是“高阶集成”。工作标准化使员工知道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标准化的同时也赋予了员工更多的自主权。标准化并不是面面俱到,员工在明确工作规则的情况下,在选择工作方法和选定产出上能有更加宽松的工作自由度。这就是“低端敏捷”,员工在具体操作实施中能有更为个性化、灵活的操作授权。

企业只有推行标准化,才能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流程的规范化。同时,也只有充分关注到工作内容的不同及员工的个性差异,推行个性化管理和授权,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时刻保持企业的活力。

如何在标准化中保留个性化?

形成工作标准、制定工作标准化的规范是标准化中的难点,不妨先分为两步走:

首先,“分解降维”,将复杂的需求逐层进行分解,直到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标准化的零部件或者是标准化的工作流程。

然后,“合并升维”,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进行合并,以实现多样化的定制需求。相同事情,不同人执行,则基于个人能力设置标准裁剪项;相同业务,不同业务场景,则基于业务场景制定差异化流程

标准化应用实例

制造企业A当前的供应商准入流程未区分业务场景,所有的新产品准入均执行统一的流程,导致企业新产品准入周期过长。经调研,A企业的产品准入主要可分为合格供应商扩项、合格供应商扩范围、新供应商新产品准入三种情况。

流程优化设计中,按照“高阶集成”梳理业务流中的全部活动环节,保证工作的完整性和标准化,在识别的不同场景中进行“低价敏捷”的流程裁剪。结合业务场景中供应商状态、产品状态、技术水平等不同程度下的差异化准入标准,区分关键环节,灵活配置流程环节,最终形成三条不同的供应商准入流程。这三条供应商准入流程,既有覆盖所有准入要求和标准的全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又有基于业务复杂程度选择的“个性化”流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