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间医院正在夹缝中求生!大病去三甲,小病去社区,没有活路,难招医生,咋办?医养结合或许会带来一线生机

 板桥胡同37号 2023-06-18 发布于天津

尴尬的地位,

在三甲和基层医院的夹缝中,

二级医院艰难求生

一名上海某医学院校消化内科的硕士毕业生近期反应,在学校的招聘宣讲会上,就业辅导老师给学生们传达了一些最新的就业理念,其中一条为:在一二线城市,千万不要去中间医院,包括二甲二乙,甚至部分三乙都不值得进,要么就去大三甲医院,三甲医院去不了,就去一线城市的社区医院,头部和底部医院的病人很多,运转也很正常,目前只有中间医院半死不活的,发展前景堪忧,这种情况在北京、上海等这些超一线大城市特别明显。
图片
这些看法不只是部分就业辅导老师的观点,就连一些知名大V也认为如此。查询知乎的相关话题,在很多回答中,一些过来人纷纷劝退,以自己的经历来证明二级医院处于岌岌可危的经营状态,不建议医生前往就业。
青岛一名医生就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我在青岛的一个二甲综合医院以我院为圆心,打车不出起步费就有三个三甲,我院逐年萎缩,没了制剂室,没了儿科,没了产科,骨外普外已经合并,半天来不了一个病人。确实,病人干嘛要来我们二甲呢?生了大病去三甲,咳嗽发烧去社区医院,报销的还多,没人来二甲。我呢,本地有房人,一开始在急诊工作,后来又到病房工作,现在'躺平’在影像,有编制,不舍得辞职。我们医院的情况是,如果需要还房贷的话,工作个3-5年后就考到三甲去了,反正大部分都是合同工,能跳到三甲就是幸运!我目前也就是熬个退休待遇就行了。
一名在新一线城市工作的医生同样感同身受,他表示:“我原来在某新一线城市二甲中医院呼吸科工作,患者以周边农村病人为主,基础疾病多,经济条件差,依从性一般,很多患者每十几天住一次院,部分患者是三甲医院不治推给我们的,要不就是社区嫌麻烦送到我们这的。曾经有某个科室拒收,院领导带队去给人家社区医院道歉,因为社区也是病号来源之一,得罪了以后人家不给我们送病号。”
“感觉我们医院很卑微,既要求着社区医院给我们推荐病人,也要求着三甲医院把治不好的晚期癌症病人送到我们这疗养,感觉我们医院就是个大型的养老院,不上不下,处处得求人,求三甲和社区可怜可怜,给点病人,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工资自然也不会高。”
图片
确实如此,这些情况真的引起了很多中间医院医生同行们的共鸣。
笔者一位师兄就反应了他的情况。他目前在西安一所二甲医院,据他介绍,医院收的病人都是一些三甲不要不愿意治疗的患者,全是来送终的,目前他已经开始怀疑人生了,他说:“学医到最后不是救人,而是来给病人送终的,那当医生还有什么价值?大城市的二甲医院真不能待,如果方圆十公里就你一家医院那还好些,没有三甲医院的挤压,你还能收到一些病人,可现在走两步就有一家三级医院,三级医院扩建得厉害,过于密集,偏远的郊区都有分院,你说二甲怎么竞争?活路还有吗?要不是靠财政苦苦支撑着,我们医院早就死掉了。”
这是整个二级医院的尴尬。相比社区医院,二甲不算基层,国家政策更看重基层医院,对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很大,病人相对来说不算少;相比顶层大三甲,二甲也不是头部医院,很多医疗技术它都无法开展,就处于那么一种不上不下的地位,从哪方面讲都很难吸引患者。

定位模糊、没有特色、技术不精

随着虹吸加重,中间医院将更加艰难!

患者宁愿自费去大医院,也不去中间医院
中间医院吸引不到患者,医生也不愿意去,到底是因为什么呢?
吸引不来病源,在大众的意识里就是你这个医院不值得去,去了要花更多的钱,治疗效果却不一定有多好,就是你这个医院没有性价比。买东西还要货比三家呢,看病治疗这等大事更需要仔细比对。
在全国所有医院中,上有三级医院,甚至顶尖三甲,下有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夹在中间半死不活,高质量的病人吸引不来,只能天天和社区医院抢一些常见病患者,可患者去社区医院报销比例更高更实惠,治疗效果也都大差不差,所以凭什么要去二级医院呢?
以往,相关部门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拯救二级医院,从分级诊疗入手,给了二级医院一些开具转诊的权利。一些病人想要到省级大三甲去看病,必须要经过医联体相关医院的同意,开具了转诊证明后才能去大三甲就医并给予报销,否则不开具转诊就去大三甲,最终结果是无法报销,或者只给报销很少的一部分,这就把一部分患者强行留在了二级医院,尤其是不太富裕的农村患者。
图片
但现在的患者出现了一个情况,无论是城市患者还是农村患者,即使你二级医院不给我开转诊证明,哪怕自费或者只报销30%我也要去三甲医院看病,可以说,患者群体对二级医院的信任度很低,想把他们强行留下来也是很难的。
笔者在安徽省立医院就遇到过这么一位病人。患者子宫肌瘤伴发卵巢囊肿,需要做手术,这样的手术操作在当地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能完成,可患者非要去安徽省立医院做手术。转诊证明找医院开了四次都没能办下来,最后患者一生气,索性也就不开转诊证明了,直接自费去安徽省立医院做手术。
问她为什么舍近求远,宁愿自费也要来安徽省立医院,她回答道:“我是老阜阳了,什么医院什么水平我心里都门清,像开肚子取瘤子这样的大事,谁敢让五院去动手?五院刚升三级,前些年还是二甲,不是说他们不会开,是真的不放心,凡是动手术就得去大医院,安全保险,花的钱也差不多。你想想,安徽省立医院的医生啥水平?人家现在划到中科大了,多厉害呀,不是复旦就是协和,博士一大堆,再看看我们五院,不是蚌医的,就是皖医的,安医大的都比较少,我是不放心,真的不放心。
现在的患者心思都在省级大三甲上,哪怕是感冒都想去大医院治疗,没有特色,病人肯定不会去。不过,中间医院无法吸引病人,也确实和自身实力有关。就医流程能开展的技术医生的学历都难以和三甲相比,患者本身又戴着极强的有色眼镜,无论再怎么包装,以往的那些劣势都无法消除掉,他们就是会认定你是一个不好的医院,比不上省城的,这没法改变。
图片
图为安徽省立医院,是不少安徽人公认的安徽省最好的医院
有时候想想真的觉得悲哀,在小城市,市区有很多大型三甲,还有好几家二级专科医院,更有一大堆社区卫生机构,它们各有特色,都有自己专属的就医人群,只剩下二级综合医院,定位不清,毫无特色,专业能力又不强,毫无争抢病源的能力。只能经常央求中专毕业的乡村医生们,在自己吃饱之余,把一些“不好处理”的“非优质病人”转给我们,赏我们一口汤喝,这真的痛苦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了。
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二级医院的关系户又特别多,历史负担也很重,加之个别院领导不思进取不加作为,只想着躺平靠政府补贴救济,大家每天都在混日子,在医院工作几年整个人都完全废掉了,精神萎靡不振,能力得不到提升,也完全没有了当初学医的激情和信念。
有人说,你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拿着工资还有编制,这不正适合那些想要躺平的人吗?但当你拿着每个月五六千的工资,再看看身边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你怎么能躺得平?难道当初学医就是为了躺平的吗?
所以,当就业辅导老师给出“如果去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工作的话,要么去三级以上医院,要么去社区医院”时,很多人都感到十分共鸣,确实就是这个道理。

怎么破局?如何活下来?

中间医院会就此消亡吗?

开辟医疗养老或将成为一条活路

现在就有这么一个问题,中间医院会慢慢消亡,还是会存活下来?
想要存活、想要不僵化,第一步就是要有病人,不再那么依赖政府补贴。
既然顶层医院和基层医院都有自己的就医人群,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二级医院为什么不去开辟自己的特色呢?
目前中国老龄化正在进一步加剧,未来老人的数量将会逐年攀升,将养老和医疗结合起来正是二级医院所具有的优势。
这是因为,二级医院具有不多不少的床位,社区医院的床位肯定不能和中间医院相比,这表示中间医院具有容纳一定量病人的潜力,也能提供一些医疗支持。在病人来源上,三级医院往往会把一些终末期的病人转给二级医院,如果二级医院能从临终关怀、医养结合、职业养老等方面去挖掘目标人二级医院的发展一定能到达一个新的阶段,不至于会像现在这样尴尬又无力。
图片
所以说,中间医院是就此消亡还是涅槃重生,全在医院自己,如果医院战略层稍有作为,能想出一些法子来进行自救,结果一定不会很差!
撰文 | 阿拉斯加宝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