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她都不配影后,全网噤声

 视觉志 2023-06-20 发布于山东

时隔两年再度归来的白玉兰,因为参选作品范围覆盖两年,又赶上国产剧的超级大年,竞争激烈程度可谓是空前绝后的。

先是有张颂文没被提名,成为公认的沧海遗珠,后有孙俪、殷桃和赵丽颖的视后角逐,令人期待万分。

在所有奖项的提名中,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没被提名白玉兰这件事,在微博上整整挂了两天。

除了杨蓉演技被网友大赞之外,人物原型的经历也真真彻彻感动了很多人。

究竟在黄文秀上发生了哪些故事,能让这部主旋律的作品成功俘获了那么多人的心?

这一切还要从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说起......

大山的女儿

“我遇到山洪了,两头都走不了,雨越下越大,请为我祷告吧。”

和哥哥发完这段话,黄文秀的手机就再也没有了回应。她乘坐的那辆警车,随后也在滂沱的大雨中消失不见。

经过20多个小时的搜救,黄文秀的遗体最终被发现。

在黄文秀的追悼会上,百余名村民在自发前来,送她走完最后一程。

遗照上的黄文秀竖着半丸子头,戴着一副学生气的黑框眼镜,所有人都只记得她是百坭村的女书记,却忽略了黄文秀离世也只有30岁。

黄文秀的求学之路是很多大山里的孩子,梦寐以求的成功样本。

背靠着绵延大山的广西百色德爱村,因为常年洪涝和降雨,以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让这片贫瘠的红土地上不适合种植任何谷物。世世代代在此务农的村民,仅靠在崎岖的山路两侧开垦出来的山地上栽种果树糊口。

出生于在这里一个贫困户家庭的黄文秀,患有心脏病的母亲,年轻时因为跌伤导致下肢残疾,全家的生计全部靠身患肝癌的父亲操持。家中仅有的两间瓦房里,连门窗都没有,最值钱的家电是一台二手的老式电视机。

黄文秀从小就常听人说起,村里有的孩子高考后把家人接到了镇上,全家人一夜脱贫的故事。

她深知想要走出这座大山的唯一办法就是读书。

高考时凭借优异成绩,黄文秀考入了山西长治学院读思政专业,因为付不起学费,学校为她申请了助学贷款和奖学金。

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研究生。

独立要强的黄文秀,大学期间利用所有课余时间做兼职,打零工。不仅自己还上了所有贷款,还带肝癌晚期的父亲去了北京旅游,圆了他毕生的梦想。

研究生毕业那年,黄文秀顺利拿到国家电网的高薪offer。和她一起准备在北京扎根的,还有青梅竹马的同乡韦明杰。

让所有人不解的是,在即将入职国网之前,黄文秀做成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回乡当选调生。

离开北京那一夜,黄文秀和劝解她许久的韦明杰吃了一顿散伙饭。这顿饭吃的很沉默,黄文秀知道从明天起两人就不会再有任何瓜葛。同样出身贫困户的韦明杰不想再过以前的苦日子,而自己又不忍家乡父老继续忍饥挨饿。

在做出这个决定前,她也经过了激烈的心理斗争。

就像网络上经常热议的帖子说的一样,很多人抱怨过年回老家已经不习惯没有WiFi,没有外卖,没有打车软件的生活。

但黄文秀知道,知识改变了她的命运,她却依旧选择用自己的命运改变别人的明天。

考取了家乡的选调生后,黄文秀成为百坭村的第一位女书记。

这个只有500多户人家的深度贫困村,有195户都是贫困户。绝大多数都是因残、因病致贫,丧失部分劳动力的贫困户。

以往想啃下这块硬骨头的人很多,但大多数在碰了钉子后就逃离了这里。

黄文秀不一样,她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村子每一块区域,手绘了一张“脱贫地图”。她把每一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耕地面积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一笔一画的记在地图上。

百坭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砂糖橘,在黄文秀之前也有驻村干部牵头搞种植改革,但橘子还没熟,干部就被调走了。这种只管种不管收的扶贫计划搞了一波又一波。被“晾”过几次的村民,对上面“派”下来的黄文秀也失去了信任。

为了调动起村民的积极性,舍不得给自家添一件家具的黄文秀,贷款买了一辆私家车帮村里跑贷款,找专家,建立电商服务站。

她一手抓种植,一首学带货,当年帮助村民把砂糖橘卖到了外省市,种植户的人均收入多了2000多元。

通过黄文秀的努力,村里还修了第一条公路。1.5米的硬化公路,连接起百坭村和外面的世界,贫困户的农作物也从这里被销往了全国。

在黄文秀的日记里,记录了她453个日夜的扶贫日常。

村里的空巢老人无人照料,她就每周抽空去洗衣做饭;留守儿童没钱看病,她集齐资料申请了低保;贫困户的孩子拿着录取通知书,却没路费去大学报道,她跑通所有流程,申请助学贷款......

一年多的时间里,百坭村在黄文秀的带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88个贫困户,417人在她的带领下靠种植砂糖橘、油茶树和杉木实现了自主脱贫。

2019年6月15日,黄文秀回家探望刚刚做完癌症手术的父亲。晚饭还没吃,就收到了暴雨预警的通知。

本地人都知道,这种天气会引发泥石流和山洪,绝不能出门更不要说走山路了。

惦记村里物资的黄文秀,顾不得家人的阻拦,连夜开车回去组织抗洪抢险。却在半路遇到了爆发的洪水。

在黄文秀的遗物时,百坭村的村民在她的电脑桌面上发现了一张洪水中的玉米地。

离世前一天,她还在想着下一季的玉米怎么种。

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

见识过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依然愿意回到贫瘠的小山村,用知识去改造改造它的,又何止黄文秀一个。

怒江上的“溜索女孩”

还记得照片里的这个“溜索女孩”吗?

2007年,互联网上一段名为“8岁女孩每天飞索求学”的视频刷爆了各大网站,也让外界认识了余燕恰和她所在的布腊村。

藏在大山深处的怒江福贡县布腊村,一条澎湃汹涌的怒江隔开了村子和外界的世界。

几十年来,没有一座大江大桥,没有一条公路的的布腊村,几条溜索成了村民们渡江运货和外出的唯一交通工具。

村里包括余燕恰在内的52个小学生,每天上下学也需要借助溜索横渡怒江。

“下面江水很急,声音很大。每次过江都很紧张,根本不敢低头向下看。”

在溜索上度过两个春秋的余燕恰,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路过采访的记者拍摄下来。这支怒江上的小学溜索队,也让外界所关注。

2008年在诸多社会好心人的资助下,布腊村建立了百年来第一座跨江大桥。

爱心大桥竣工后,余燕恰和小伙伴们一起站在上面一动不动。第一次站在桥上的感觉,让他们既紧张又兴奋。

随着大桥的建成畅通,布腊村得到的资助也越来越多。

村小收到了各界捐助的科普书籍,余燕恰也被爱心人士资助参加了北京和昆明等地的见学。

“世界那么大,你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出看看。”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好心人的嘱托,都被余燕恰牢牢记在心里。

2018年,离开时毕业的余燕恰报考了昆明医科大学。

在一批批重返家乡扶贫的大学生村官的努力下,布腊村的村民们通过种植草果,不仅收入大幅提高脱贫,家家户户盖起来新房。

余燕恰家的茅草房换成了二层小楼,姐姐家的汽车修理摊也变成了门店。

虽然生活有了改善,但县里的医疗资源仍然是薄弱环节。

因为这个缘故,余燕恰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昆明的工作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医院。

和余燕恰一样走出大山,又回去改变它的大山女儿还有太多太多。

为了走出大山考上复旦大学,掌握多种语言,留学回国后在上海拿到高薪职位的刘杏娥,最终回到老家永嘉县。她用流利的外语,把家乡特产直播卖到海外。

20年前贵州毕节大水乡支教班走出的大学生陈晓娟,最终又回到家乡支教。用一个回归的圆形轨道,为这个爱心传递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世人都喜欢“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逆袭故事拍手叫好,却很少有人愿意在跨越阶层之后再回到起点,甘为他人铺路奠基。

而这些逆向回流的黄文秀们,让更多人在这个成功学横行,功利主义至上的时代里,看到了一种超越普世价值观的力量。

人生逆袭的意义,也因她们而被重新定义。

截至2019年,旨在帮助失学贫困女孩重返校园的“春蕾计划”度过了30周岁生日。通过各种渠道,春蕾计划累计筹集社会爱心捐款21亿元,捐赠人数达2784万人次,帮助369万失学女童通过知识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在过去的30年里,这几百万的帮扶对象里,不仅走出了扶贫干部、驻村医生、优秀企业家,还有海外提名的导演、科研专家等等。

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花蕾,没有辜负更没有忘记当年的点水源泉,她们努力绽放出了自己的能量,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反哺着家乡,不求回报的灌溉着下一代花苗。

她们既是幸运的圆梦人,也是伟大的筑梦者。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要为别人撑伞。”这句话用在她们身上再合适不过。

比起明星们光鲜亮丽的日常,精致小资的生活,以及热搜上网红们为流量博出位的一出出闹剧,这些被喧嚣覆盖,隐入尘烟的铺路者们,值得我们用更多的笔墨去记录和宣传。

让更多的人看到她们的付出,让更多的人知道她们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