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昵称散步收藏 2023-06-18 发布于上海

甲午海战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尽管它曾以惨淡的形式收场,但是这里面还是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

譬如致远舰在被敌舰重伤后,炮弹也消耗没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立刻登上驾驶台,操控致远舰向日本舰吉野号冲去,打算与敌舰同归于尽,就在致远舰即将冲撞到吉野时,不幸被敌舰鱼雷击沉,全舰包括管带邓世昌在内246人英勇牺牲,只有7人获救幸存。

光绪帝得知此事后,亲自御赐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又作诗一首云:“城上神威炮千斤,枉资剧冠挫我军;后来无道终许汝;致远深沉第一勋。”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更多资料的出现,人们对致远舰想要撞击吉野号提出了疑问,首先,致远舰冲击的可能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本队,而非吉野号所在的第一游击队,而且致远舰也并非被鱼雷所击沉。

因此,致远舰想要撞击吉野号一事被认为是子虚乌有,甚至有人一度怀疑,邓世昌让致远舰去撞击吉野号根本就是愚蠢的行为,也代表北洋水师都是一群酒囊饭袋之徒,甲午惨败也是理所当然。

在一段时间内,质疑致远舰和邓世昌的也大有人在。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为了解释致远舰撞击吉野号,一些军事达人根据撞击舰的理念来解释这种行为,在这里有必要跟大家讲述一下撞击舰的理念。

在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战争增多,海军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换句话说,谁拥有了制海权,谁就是世界霸主,为此各国都在研发新型军舰。

装甲舰的出现彻底结束了木质军舰的时代,比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的军舰中还存在大量的木质风帆动力军舰,然而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多数都是蒸汽动力的装甲舰了。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由于当时火炮口径较小,伤害力不足,即使是木质的军舰在包上一层铁皮后也变得十分坚固,以致于火炮很难击穿,在这样的情况下,撞击舰的理念应运而生,所谓撞击舰就是将军舰的头部弄得尖尖的,然后再包上铁甲,通过这种方式直接撞到敌舰中间,轻则敌舰露水而沉,重者直接分尸。

在19世纪60年代的美国内战中,撞击舰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在决定南北海军战争的一场战争中,密西西比河里,排满了密密麻麻的撞击舰,这些军舰鲜有开炮,因为已经分不清敌我,全部靠撞击继续这场战斗,可以说撞击舰决定了这场水战的胜负。

如果说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撞击舰就已经大行其道,在90年代的甲午战争中进行应用也是理所当然。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此言论一出,很多支持致远舰撞击吉野号的人感觉获得了理论支撑,然而这种观点根本就站不住脚,如果在河流这样较为狭窄的空间内发生战争,还有撞击舰的一席之地,在汪洋大海中,一艘军舰想要撞另一艘是不可能的。

而且,撞击舰对船本身的要求也很高,首先必须要大,小舰撞大舰,无疑是闹痒痒;其次对速度要求也很高,跑得慢的话,撞击都来不及。

实际上,撞击舰这一海军作战理念,在南北战争结束后,基本就被抛弃了。到甲午海战时,经过三十年的升级换代,尤其各种武器的更新换代,铁甲舰也并非打不透。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我们再来看致远舰的型号,航速18.5节,满载排水量2300吨,而吉野号排水量高达4150吨,航速可达22.8节,拿致远舰去撞击吉野号,那不就是开玩笑嘛。

如果真是这样,那真是说明邓世昌就是一个酒囊饭袋了。

因为撞击吉野号是绝无可能的,因为从方向上来说就不对,有专家又提出致远舰想要去撞击的不是吉野号,而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期间松岛号。

实际上,松岛号的排水量比吉野号要高,本身是联合舰队的旗舰,又是防护巡洋舰,虽然航速慢一点,但是想要撞击也不容易。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关于致远舰到底想要撞击哪个军舰,成为了甲午海战的一个谜团,真相迟迟未能浮出水面。

直到2014年11月,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决定开展对甲午海战遗址进行水下调查工作。

2014年4月,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测量后,发现一处沉舰,很可能为北洋水师的一艘军舰,当时被命名为“丹东一号”,到2014年8月,通过打捞的更多沉舰内的遗物推测“丹东一号”可能是“超勇”舰,或者“致远”舰,最后通过技术手段判定,这就是致远舰。

然而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是,致远舰的残骸中除了少量残片外,还有一些鱼雷导弹。

这揭露出一个真相就是,致远舰可能并非是为了撞击日军敌舰,而是要尽可能的靠近敌舰,向敌舰发射鱼雷。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到这里我们就要了解鱼雷这种武器了,鱼雷的前身是诞生于19世纪初的“撑杆雷” 撑杆雷用一根长杆固定在小艇艇艏,海战时小艇冲向敌舰,用撑杆雷撞击爆炸敌舰。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军渐渐开始研发出鱼雷发射技术,1864年,奥匈帝国海军的卢庇乌斯舰长把发动机装在撑杆雷上,利用高压容器中的压缩空气推动发动机活塞工作,带动螺旋桨使雷体在水中艇行攻击敌舰。

当然,这种设计还存在很多难点,缺点就是发射的鱼雷航速低、射程短,控制不明,但是此后一直被更新,两年后英国人就研发出了第一枚鱼雷,射出的鱼雷航速达11节,射程180到640米,可以应用于实战,技术逐渐成熟。

1887年,俄国舰艇在60米外通过鱼雷将60米外的土耳其通信船击沉,成为海战史上第一次使用鱼雷击沉敌舰,鱼雷也逐渐成为海战的重要武器。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可以说,在1894年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已经开始使用鱼雷,是紧跟世界海军发展潮流的,但是就实战效果来说,应该还是存在发射不准,距离不够近的情况,所以才会有致远舰冲向敌军的举动。

致远舰本身定位就是一艘巡洋舰,是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战舰,玩过海战游戏的同学其实都知道,巡洋舰的作用就是以速度优势在最靠近敌军的地方,进行骚扰作战,并且借机释放鱼雷,对敌军造成重创。

由于鱼雷速度较慢,通常向敌舰阵营释放的话,会有意外命中效果。

甲午遗址考古新发现,致远舰残骸中发现一物,洗刷北洋百年耻辱

可以说,致远舰残骸中的鱼雷说明北洋水师的作战理念是很先进的,并非很多人理解的那样愚蠢,邓世昌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军官,在马尾船政学堂经过培训,由于表现出色,曾多次被李鸿章安排到国外接受新舰,借机学习当时最先进的海军作战理念。

如果还原真实的历史,甲午海战中,由于北洋水师实力不如日本联合舰队,开战不久就处于弱势,然而致远舰在身中炮弹的情况下,全速向日本冲去,最后被敌舰击中,最终沉没。

致远舰的举动实际是为了缓解整个舰队的压力,以迂回的方式冲向敌阵,试图通过鱼雷对敌舰造成伤害,实际上早就已经是视死如归了,没打算活着回来。

甲午战败原因多种多样,但是勇敢的人从来不会缺乏掌声,邓世昌率领致远舰英勇作战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