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工作机会一大把?他说出了实话

 千面凡君 2023-06-18 发布于广东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198位真人故事
老一辈的人经常说:哪儿的黄土不埋人?这句话正是我的网名,带着一种戏谑的对际遇的洒脱。
在别人眼中,我的履历很出彩:复旦大学毕业,保送研究生,硕博连读又赴德留学。但是,在重要的人生路口,我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我辞去500强房地产公司的项目经理,开始艰难创业做民宿。选地址,做设计,最难的是找钱。
如今,我觉得一切都挺好。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差)
01
1989年,我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双职工家庭。妈妈是老师,对我的学习习惯比较重视。同时,他们也给了我足够的成长空间和选择权。
我想,这是爸妈对我的一种信任。之后的很多年,每当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时,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那条路。这份底气,离不开爸妈的支持。
从小到大,我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妥妥的学霸。甚至在中考那年,考出了470分的好成绩。又因获评了上海市优秀少先队长,有15分的加分,所以,我超过了当年上海市中考的满分成绩。
和每一个寒窗苦读的学子一样,我也曾为高考拼尽全力,付出过汗与泪。终于在2008年,考上了复旦大学。
(博士毕业照)
本来我以为,毕业之后就要面临择业,也没打算继续读研。可我偏偏得到了幸运之神的眷顾,GPA压线保研。
说实话,当时的考研还没有近几年这么卷。但是,如果让我再拿出备战高考的状态和节奏,去应对考研,我是没有这个勇气的。
所以,既然能保,那就保吧。然后我就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第一年,我们在北京接受统一教育,后面就按照专业分配到各自的研究所。
我被分到了厦门的城市环境研究所。读到研二的时候,我选择了硕转博,这样的话可以提前一年毕业。
就在这个时候,我的人生再次发生了插曲。
博士期间,我的一位室友申请上了去美国的大学做交换生。这件事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本来我也一直有个留学梦,室友的成功再次开启了我深藏在心底的梦想之门。
(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后,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之所以没有在本科毕业就去留学,主要是考虑这笔费用比较昂贵,对于家里来讲有一定的负担。
另外,我在研二研三的时候,已经发表了五六篇英文论文。按照中科院要求,理学博士的毕业要求是至少发布两篇英文SCI论文。
既然学术上没有太大压力,那我能不能也申请出国呢?按照当时的规定,一个研究所里只有一个可以出国的博士名额。
当时我发表的文章比较多,申请上了国家奖学金,而且当年自己的竞争力比较强,也就很顺利的申请下来了。
2016年,我如愿飞往德国,开始了留学之旅。我当初申请的是德国弗兰霍夫奖学金,大概要读两年左右。
正常的话,留学一年加生活费的话,大概30万左右。但我当时拿了奖学金,基本上不需要自己花钱。
当时一个月有1200欧的奖学金,按利率换成人民币是一万多。我租房子其实很便宜,一个月只要200欧,剩下的全部用来支付日常开销,已经绰绰有余了。
(出国后,见识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02
到了德国的研究所,压力就比较小了。周二到周四,我白天都在玩儿,周四晚上开始搞这一周的科研内容,周五上午跟导师开会。
每一次,导师都会惊讶,他觉得我一周居然能干这么多活儿,很不可思议。但其实是他们的办事效率比国人低而已。
到了德国,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前在学校都吃食堂,自己也不会做饭。但是出国之后,就不得不做饭了。因此,我的厨艺大涨。
没事的时候,我经常去不同的地方玩,贫穷的也好,富有的也罢,都有我的身影。以致于后来我到任何城市,任何不同的地方,都不会觉得拘束,或者不适应。可能就是因为那时候得到了锻炼吧。
(我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了)
置身于德国,才真实地感受到国内外的不同。尤其是在德国的小城市,他们的物欲很低,贫富差距非常小,这些给了我很大的冲击。
放眼望去,马路上开的车都保养的很好,洗刷的很干净。而且他们也没有强制报废这一说,只要能过年审,车是可以一直开的。
很多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都在德国,所以,这方面大家完全没有攀比心。
除了车,服装方面也是这样子。在德国,人们基本上都是一身冲锋衣装扮。头戴登山帽,脚踩登山鞋,甚至可以一周七天都这样穿。
在这里,人们不太在意奢侈品的牌子,但是生活平淡又充实,骑马,皮划艇,登山……这些户外活动填满了他们的日常。
在我眼中,这种没有被太多物欲捆绑的生活状态,反而更健康,更自由。
(我也喜欢户外运动)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2018年,我回国了。
很多人认为,博士毕业,应该有大把的就业机会,其实不然。摆在面前的大多数只有两条路,要么回高校科研院所,要么去企业的科研岗位。可是,这两个方向都不是我真正想要的。
找工作的时候,我面试了不少行业,比如互联网、房地产、央企,最后都通过了面试。思虑再三后,我选择了一家500强的房地产公司。
因为他们有单独的博士培养路线,而且待遇高,晋升快。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舞台,机遇和挑战并存。
很快,我被分派到了青岛地区,先从投资开始学起,包括土地投资、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的知识。最后,还是要落实到项目上。
经过4年的锤炼,我很快成为全公司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这4年,我一共搬了7次家,基本上每半年都得搬一次。项目到哪我就去哪,心无旁骛地跟着项目走。就这样,才有了一点成绩。
当然,做房地产这一行,成绩的背后,都是无法诉说的苦楚和委屈。
(走走看看,随处都是风景)
03
其中最难的问题就是处理业主投诉。记得我刚开始工作那会儿,书生气太重,很不擅长与那些老奸巨猾的人沟通。面对业主的投诉,我比较慌张,不知所措。
有一次,业主们因为不满车位收费问题,策划了一起行动。他们二三百人来到物业门口拉横幅,大声地叫骂、抗议,情绪非常激动。这个时候,任何语言方面的劝说都是无用功。
后来,我们把几位代表人物请到办公室,希望能够坐下来好好谈谈,但他们对我们作出的回应总是有各种质疑。有的业主非常激动,始终骂骂咧咧,吹胡子瞪眼,还抓起身边的矿泉水瓶往我们身上扔。
我们作为开发商,是不能跟他们产生正面冲突的,面对这些胡搅蛮缠的人,只能忍受,当然也会觉得抵触和委屈。但是没办法,在其位谋其职,责任在我身上,我必须得把这件事情处理好。
经过多次沟通和安抚,那几个挑头闹事的业主终于息事宁人了,这件事情才算是告一段落。
(做房地产的几年,我成长了很多)
在房地产的这4年,我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而且接触的人也是五花八门。上至领导,下至工人,他们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我影响很大。
本来我还曾幻想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争取在35岁之前年入百万。然而疫情之后整个行业开始急转直下,尤其是同行一个接一个的大爆雷,让我觉得希望渺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薪酬待遇都进行了下调,之前承诺的奖金和激励已无法兑现,收入是肉眼可见的锐减。另外公司开始大批量裁员,有的甚至达到了60%-70%的比例。
这时候我意识到行业不好,个人也不会有好的发展,职业天花板已经提前来临了。
(工作中的我,兢兢业业)
事已至此,我不得不考虑换个赛道。可是,马上要35岁了,工作经验少,学历高,薪资待遇要求也高。什么样的单位会选择要我这样的人呢?
几番尝试下来,我发现很难匹配到让自己满意的职位。
怎么办?难道就这样屈从于现实吗?去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办公室坐着,拿着不多不少的薪水,同时让内心充满煎熬和矛盾?
算了,我还是自己创业吧!与其将就,不如做自己喜欢的事。于是,去年六月份,我下定决心辞职,走上了创业之路。
我创业的初心,源于两次旅行,因为途中住过美丽的民宿,从此被深深地吸引了。
第一次是在云南雨崩村,我遇到了仿若人间仙境般的民宿。它的左右两侧是两座小山丘,中间是梅里雪山的主峰,放眼望去前面是开阔的草场。
(曾经的青葱岁月)
04
我被这美妙的山间民宿打动了,从此心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希望将来自己也可以打造出这样的民宿。
去年离职后,我在7月份去了趟新疆。这趟新疆之旅,让我的想法有了想要落实的冲动。我同样住进了一家民宿,这是一家四合院的设计,主人是浙江的。
闲来无事,我跟主人攀谈起来。原来,他的民宿收益可观,而且由于新疆明显的淡旺季差别,他在淡季可以去经营自己在其他城市的民宿。
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吗?不被同一个地方捆绑,可以追求想去的诗和远方。这种生活状态简直太棒了,很符合我不喜欢被同一个地方约束的性格。
从新疆回来之后,我便开始着手准备开一家民宿,既能满足我“一城一居”的梦想,还能把我建筑行业的经验移植过来。
不过当时疫情还在肆虐,周围的朋友都说我疯了。但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行,现在准备选址、装修,中间也需要时间。事不宜迟,还是早点开始吧。
(过往的一切都挺好)
我对选址的要求非常严苛。必须交通方便,而且是独门独院,有独特的景观资源,以及打造好的公共空间的潜力。
我不想只做客房,而是希望入住的有趣的朋友们能在这里产生联结,满足他们的轻社交属性。
能满足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多,但是当我来到仰口的时候,仿佛一见钟情似的,我心想:对,就是这里了!
地址选好了,接下来就是找钱。对我来说,这是当时最大的挑战。
平时在朋友圈里,我是那种自得其乐的人,从来没有跟人借过钱。现在要开民宿了,我个人的经济实力毕竟是有限的,只能从身边熟悉的人开始找起。
我把项目全过程中投资人会关心的所有问题,整理成一版2小时的路演ppt,包括市场、竞品、设计、成本控制、合作模式、投资收益,风险点等等。面对每一个有意向的朋友,我都会事无巨细的解答。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最终找钱的过程还算是比较顺利的。虽然有人拒绝,但也有人爽快的答应了加入。
(相信未来可期)
民宿工程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困难当然在所难免。不过,我遇山开路,遇水搭桥,一切都在向好的方面发展。
可能正因如此,刚开始我很被动的去找朋友来合作,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开始主动过来问我,还需要合伙人吗?这是我没想到的。
在他们身上我能感觉到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对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个深度担忧。他们很难实现原来理想中的职业抱负,于是开始提前谋划,能不能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来抵御随时到来的职业风险。
另外就是,他们看到了我在做的这件事是可行的。
我的选址、施工、方案、成本控制,一切都真实地呈现在了他们面前。所以他们才会从当初的观望者,变成了参与者。
同时我也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踏踏实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当我们每一步都走得足够坚实的时候,别人能看到。这个时候,好的资源便会流向我们,机会也会增加。
(朋友,是人生路上的好伙伴)
经过一年的筹备,民宿马上就要完工。回想当初,它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发芽。如今,它已经破土而出,准备好接受阳光雨露。希望它能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人遮风挡雨,树下乘凉。
再回首,上学,出国留学,跨行就业,辞职,创业……对于曾经的过往,我想说,没有对与错,一切都挺好。
人生海海,祝你,也祝我,都能拥有随时出发与停留的勇气。
抖音搜索“哪儿的黄土不埋人“关注主人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