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又卷又焦虑的社会中,我们何以与自我和解?

 若歌sweet 2023-06-18 发布于山东
在又卷又焦虑的社会中,我们何以与自我和解
理解:何以形成又卷又焦虑的社会

01

疫情之后,我们以为可以迎来更好以及更有质量的生活,却发现,2023 年比过去三年都要难。

打车去高铁站的路上,和师傅聊天,他谈到现在几乎都不愿意接去高铁站的单子,因为接了单子回不来,因为没人来啊。他还提到,今年一个月的收入,都没有疫情期间高。

而就我身边的博士生毕业求职而言,他们都说,高校要求水涨船高,原本一篇文章能去的,现在可能需要 2-3 篇甚至更多。我和一些前辈聊天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告诉我,「需要抓紧毕业,要占坑啊等等」「现在就要开始投简历啊」类似的话。而已经在高校任职的他们,也被卷到无可奈何,觉得读完博士也没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

和一位在国外读博的同学聊天,他说,目前这个形势来看,博士毕业拿到美国的绿卡很难,除非找一个local;教职几乎不敢想象,可能去业界会考虑一下。

我们的社会,在过去 30 年来的高速发展之后,我们习惯了这种功利主义社会下的高效率的节奏。过去 30 年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也创造了巨多的工作岗位,这让我们习惯了“只要努力,只要考上大学,只要考上硕士博士,你就会改写自己的人生命运,过上好的生活“的人生信条。由此可见,我们依然具有这样的思维惯性。我们期待,比父辈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当疫情后的经济突然中断,大量的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准备将过往 20 几年的努力,大展拳脚的时候。却发现,原来,我还是底层。我没办法通过读书,过上我期待的生活。甚至,我的读书的投入产出比似乎不高。

于是,焦虑感,这个时代背景下催生了社会集体意识下的焦虑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很焦虑,大家坐在一起,张口闭口谈的就是,「有关系才能混得好,早点占据事业编的位置未来才能有保障。」

个体不仅焦虑,个体与个体之间,还形成了一条组织完备的焦虑链条,成功地传递给每个身处其中互动的人。

所以,我们无数个个体汇集起来,我们生活在一个「又卷又焦虑」的社会中。

寻求:何以应对这种集体性的焦虑和创伤

02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种集体性的焦虑和创伤呢?

接受和降低期待:接受这个社会发展至今的结果极为重要。我们虽然出生在一个经济腾飞的时代里,但是在我们求职的时候,却遇到一场疫情,全球经济的遭到重创,我们在求职方面,难以拥有较多的人生机会和可能。即便是博士毕业,也可能需要接受自己只能去一个普通学校或者一个高职院校。「不要把压力全部转嫁在自己身上。怎么就我不行呢?」这并非是你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本身加之个体的结果。以前,硕博毕业就能有一份好的工作和薪水;现在,经济的衰退和岗位的减少,无法满足所有的硕博群体。那么适当降低自己的期待,暂时去到一个自己的谋生的位置,从长计议。对我而言,我也早就做好了一种期待很低的准备,未来毕业可能没有办法拥有一个我曾经理想的工作,但我想,可以接受。

享受过程:当理解到这种「失业、无业」的状态并非你一人造成的时候,也许我们的焦虑会少一些。再就是享受当下,享受这个过程本身。「我读了博士,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教职」,就是一个失败者吗?并不是的。在读博期间,个体的认知的提升、精神世界的富足、见识到的广阔天空,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意义。如果每日以一种「我觉得我这辈子完了」的心态去度过每一天,那可能这一辈子真的就完了。但如果「以一种当下的意义来抵挡未来的焦虑」,也许会有另一种不一样的结果。

不要去比较:「你说的这些谁不知道呢?但我就是无法做到享受过程和降低期待?」无法做到这个的本质在于,我们的内心始终都有一个比较的标杆。

「与我一起求学的同学,留校了」。总有人过得比你好,不是吗?

我们从小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阴影下,应试教育教给我们,「提高一分就能干倒几十人」,我们习惯了看到他人的优点,也习惯了把自己处于一种「无止境的竞争和焦虑」之中。

可是,这一定就是对的吗?「为什么我们都读到硕博了,还这么不快乐,不幸福?还没有办法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这说明,在这个消费主义打造的社会里,和他人比较本身,成为了一个对个体有负面影响和伤害的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停下来,关照到自己的情绪本身,而非沉浸在和他人的对比中,不可自拔。

命中注定:庄子的《逍遥游》中提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也。”意思是说,顺其自然而不强求外在力量,顺应自我本性以生存的万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逍遥的。里面提到了能够展翅高飞的鹏和飞不远的蜩和学鸠。鹏之所以能飞 2000 多公里,是因为借助了风,也就是“有所待”,依靠的是外在的力量而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而蜩和学鸠无法飞远,是因为他们“无所待”,没有可以依靠的外在力量,只能凭借自己的能力。

我理解这个故事,是意识到,很多事情不是我们的能力能够改变的,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有一天“有所待”,那就抓住机会;如果没有,那么我们也要安然自得,享受自己的生活世界。

就像,今天的我们“就业难”,并非是个体造就的,而是社会本身并没有一个足够宽松的环境。《庄子》处在战乱时期,他更关注个体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他提供了一种乱世之中”保全自己“的策略。我想,今天的我们,在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而后正在遭遇新一轮经济危机的我们来说,我们更需要《庄子》来安置自己,与自己和解。

形成共同体:个体在面对一些巨大的创伤时,往往是处于一种无力和挣扎的状态。那么,我想我们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去探讨一些生命中的议题。用社会学的方法来说,「叙事疗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