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郭茂丰||萌娃萌事(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3-06-19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萌娃萌事
文/郭茂丰


“不听不听,爷爷讲错了,跟昨天讲的不一样。”
正当我一脸狐疑的时候,才两岁的孙女忽然又喊道:“爷爷蒙圈了,爷爷尴尬了。”
哎呀,这小妮子竟然连“蒙圈”“尴尬”都会用,你才多大啊,这下还真让我有点“蒙圈”了:怎么现在的娃娃词汇掌握得比你想象的还要多呢?
被“蒙圈”的缘由是,因为经常要哄孩子吃饭、穿衣等等她有时不愿意配合的事,就要用到屡试不爽的“讲故事”了。只要一说讲故事,多数时候孙女都会很认真地听故事,而且顺从地完成吃饭穿衣,前提是故事名称要不断出新,老套了她就会说,别讲了,不好听。就连她心心念念的“汪汪队”故事,你要是不出彩也甭想蒙混过关。于是我就搜肠刮肚地编开了,今天用“神奇的汪汪队”,明天又用“无敌的汪汪队”,后天再用“聪明的汪汪队”,还有“勇敢的汪汪队”“快乐的汪汪队”“坚强的汪汪队”“不服输的汪汪队”等等等等,只要有新意,就能笼络住她。
 当然啦,现编现讲故事是咱的“看家本事”,这可是有几十年的功底了。想当年二十郎当岁的时候,曾帮助老妈带过当时不到两岁的侄女,那叫一个随心所欲,围绕着各种小动物“瞎编乱造”情节,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整理出来,一定也是一部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集了。
讲故事哄孩子虽然说是轻车熟路,可没想到此次竟在孙女面前“翻车”了。
也许是她太熟悉当下正火的动画片“汪汪队”,也许是咱以为糊弄小顽童还不是跟喝凉水一样的容易,其实不然,咱胡编得随意,她却听得仔细,听出些许“瑕疵”,就叫你“尴尬”了。故事大意是:一头小象不慎掉入井里,象妈妈苦熬几天不肯离去,最后冲向公路拦车,向人类求助,使小象得救。我把象妈妈向人类求助改为向“汪汪队”求助,也就是向一群狗狗求助。
问题出在我正讲得津津有味时,孙女忽然问我:“小象嫰么掉进井里的?”她不会说“怎么”“什么”,就自创了“嫰么”。
我随口说道:“是一不留神滑进去的。”
孙女却说:“不是的不是的,爷爷昨天讲的是小象饿晕了站不稳栽进去了。”
“哦对对对,是爷爷记错了,sorry、sorry。”我夸张地一连声道歉。这就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本以为“事态”平息了,没想到更“蒙圈”的事情发生了:
孙女不解地问:“嫰么是稍瑞?”
我说就是对不起的意思。
孙女认真地问:“嫰么是对不起?”
我说就是道歉的意思。
孙女接着问:“嫰么是道歉?”
我答就是承认错误的意思。
孙女又问:“嫰么是承认错误?”
“就是……就是……”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样解释了,急得抓耳挠腮,心想咱说什么也不能让一个两岁的孩子给问倒了。还好及时想到了,马上说:“就是爷爷接受了小果冻(孙女小名)的批评,不该把故事讲错了。”孙女这才放过我,不再继续“嫰么”了,因为前几天刚给她讲过“批评”的意思,她懂了就不再追问了。
这个时期的孩子未谙世事、萌态“爆棚”。
去年的此时,她刚学说话不久,会叫爸爸妈妈奶奶了,唯独不会叫“爷爷”,我就天天引逗她叫爷爷,可是十来天过去了也没等到结果。忽然有一天在我急不可耐的鼓动下,孙女闪着灵动的大眼睛看着我,叫了声“呀呀”,我猜她一定是在叫“爷爷”却没叫清楚,于是我就纠正了她两次,引导她重新叫爷爷,可她好像是“伤自尊”了,从此以后,两个月再也不叫了,连“呀呀”也不叫了,她的心理活动一定是:嘲笑我叫“爷爷”不对,挑我毛病,那我就不叫了。后来,无论我再怎么引逗她,还就是不叫了,让我郁闷了好一阵子,直到有一天,也许是她觉得自己可以准确地喊出标准的“爷爷”了,才大胆地叫出来。
小孩子学话的过程总是伴随着乐趣。平时在给她用奶瓶冲奶粉或者豆奶时,奶奶与孩子她妈都要交流一下冲多少,经常会说到500CC或者说5厘米。有一天奶奶问孙女:给你冲多少?孙女大声说:我要冲500米!逗得大家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把厘米听成了米。
平时奶奶喜欢教孙女背唐诗,积少成多,现在孙女已经会背20多首诗了。让人惊讶的是,孙女时常会根据现场意境吟出几句诗来。
有一次我们带她去花卉市场玩,在观赏鱼区时,小果冻指着一个大鱼缸自言自语道:“就是说他那。”
我不解地问:“什么就是说他那,说谁呢?”
孙女指着鱼缸里面一个牧童骑牛的小把件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扑鸣蝉,忽然闭口立。”
真让人意外,看到一个鱼缸里的小玩意,竟能联想到一首诗,我们就逗她:那你知道这是谁写的哪一首是吗?
孙女随口说:“是袁枚写的《所见》。”看来不是蒙的,是真知道。小嘴小手还在说着比划着:“密密麻麻的小金鱼在水里静静地游来游去,尾巴一摆一摆地可开心了。”
两到三岁的孩子正是模仿成人语言的爆发期,而且理解接受得很快,当然也不乏妙趣横生的稚嫩。
有一次,小果冻跟妈妈从饭店吃饭回来,拉着我的手兴奋地说:“爷爷爷爷,我大意了,今天喝多了。”
弄得我一脸蒙,忙问:怎么大意了?什么喝多了?孙女努力组织着语言说:“喝了饮料,喝了酸奶,还喝了矿泉水。”
我故意逗她:“吓了我一跳,还以为你酒喝多了。”
“嫩么是酒?”孙女问道。
我说酒就是辣辣的水。我真怕她又是一连串“嫰么嫰么的”,把我问急眼了,还好,因为平时不想让她吃的东西,我们一个劲的给她灌输“这东西是辣的,不能吃”,然后再做出很难受的表情,久而久之使她已经接收了“辣的就不是好东西”的概念,明白了也就没有再追问。我庆幸躲过了一“劫”。
你还别不信,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超强,连珠炮似的追问,有时真能把你逼到墙角,搞得你是理虽不屈词却穷了。前不久,听一朋友讲他孙子爱提问题时时,说到他孙子与妈妈的对话,问的什么不知道,最后他妈妈玩笑似的回答:你问我,我问谁去?弄得娃娃不知所措。
后来看到有关育儿专家谈到此问题时说,对于爱提问题的幼儿,切忌简单粗暴地阻止,那样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两岁左右的孩子正是好奇心萌动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耐心回答孩子的提问,千万不能被孩子问急了,答不上来就训斥孩子啰嗦,那会浇灭孩子的好奇心的。当一个孩子不敢提问的时候,他也就封闭了探索新事物的兴趣,没有了求知欲望了。
竟然有此一说,以后还真的要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了。
唐诗的语言之美,是因为其富有优美的画面感,然而连乳臭未乾的小孩子都能感悟到,还真让人意外。
有一次,我正在开车,孙女冷不丁地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奶奶问她:“看到了什么,怎么忽然想起了这首诗?”小果冻指着车窗外路两边向后掠去的垂柳说:“我看到了好多绿丝绦。”哇塞!看来幼儿学唐诗还真有不少好处嘛,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联想能力也增强了对诗词意境美的理解。
喜欢学习新事物是孩子们的天性,我们平时与孩子交流时有意识地用一些成语、词语,增强语言的丰富性,时间长了还真有效果。
四月份的一天,我们带她到天河公园游玩,出门前,她正在玩爱不释手地玩汪汪队玩具,大大小小的有五套汪汪队,足见其喜爱的程度,也许是她认识最早的动物就是院儿里的宠物狗,最先学会说的也是“狗狗”的缘故,对汪汪队那是无以替代的情有独钟。
我们催促她快点出发,她却抒发起了感情:“阳光明媚,汪汪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准备去天河公园欣赏牡丹花了。”等到了一片盛开的牡丹园时,她又来了情趣:“你们看那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翩翩起舞,一会儿飞到这儿,一会儿又飞到那儿,好开心的样子。”
一个不到两岁半的孩子能说出这么长的句子,我总觉得有点将信将疑,真想象不出老夫我像孙女这么大时,能不能说出囫囵个的句子,哎,时光久远,无从考究了。
萌娃的心里咱琢磨不透,她总能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来,比如:她把自己小书架上的各种故事书、卡片等等一股脑的全撒落在地,然后坏笑着说:“真糟糕、真糟糕。”好像是在验证她刚弄懂“糟糕”这两字的含义似的。
再比如有一次,她忽然大声喊叫:“成功了成功了。”我一头雾水,连忙问什么成功了。孙女得意地说:“我给小金鱼打氧气了,小金鱼不蔫了。”只见她手里拿着打气用的微型气筒,正在往小鱼缸里打气。咱也不知道是真的输氧管用了,还是把小金鱼吓得快速游动。
萌娃萌事天天有,妙趣横生日日新。要想欣赏更多的萌事,且听下回分解。

 

 插图/作者提供


作者
简介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