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11月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阿利伯克海军上将访问日本时,向日本海上自卫队提出了有意向日方提供RIM-24鞑靼人舰空导弹的意向,次年海自派出工作组赴美商讨此事,并于1960年正式通过了鞑靼人导弹搭载舰的建造预算案。 天津风级导弹驱逐舰: 1960年,海自筹建搭载舰空导弹的天津风级驱逐舰。在日语中,天津的意思就是天的边际,天津风就是天边吹来的风,和中国天津并无关系。天津风级驱逐舰首次采用遮浪甲板型船型设计。该舰借鉴美国的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不过,由于技术储备的不足和财政预算的紧张,天津风级仅仅建造了1艘天津风号(舷号163,1965年服役)。即便如此,在当时来看天津风也算是高级货了。 该舰最初采用与秋月级(1959版)护卫舰类似的2600吨左右标准排水量的设计,基本设计已经完成。然而,后来发现这一设计对于防空导弹而言偏小了,不得不重新设计了一个3,050吨排水量的舰体。这使她也成为自卫队第一艘标准排水量超过3000吨的舰艇。由于舰体扩大导致原有预算不足,于是乎反潜武器就被简配了(都用上二战的刺猬炮了),工期因此也延后了两年多。但海自终于拥有了他们期待已久的第一艘防空导弹驱逐舰。 虽然排水量翻倍,但是天津风号之舰型可以看作1960年的1500吨的五十铃级护航驱逐舰舰体放大后的设计,这一舰体的适航性和人员居住性都令人满意,此后更是被其他驱逐舰的设计所沿用,为了为雷达和导弹系统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冷却考虑,天津风有幸成为海自第一艘全舰都能吹到空调的舰船,两台3万马力的蒸汽轮机则让天津风可以跑出33节的不俗航速。 1965年2月正式服役后,海自对舰上的“鞑靼人”式导弹进行了多次性能改善,并逐步装备了更加先进的“标准”SM-1MR导弹。1970年代中期加装两座324mm鱼雷发射器,发射日本自行研发的73式反潜短鱼雷。主炮也从开始的MK63型在1982年更换为日本国产的FCS-2-21D型。 天津风于1967年服役后长期作为横须贺的第一护卫队群直属舰,于80年代末转入第三护卫队群,此时海参导弹已经完全无力斩落敌机,虽然人们有计划对其进行更换,但是考虑到成本和空间最终没有实施。天津风号上的海参在服役生涯中没有任何可以确信的对空击落,但是70年代某年曾有一架ROCAF的RB-57侦察机无视火控雷达照射警告,遭到到海参导弹攻击后从雷达屏幕上消失,这次攻击普遍被认为是一次疑似战果。 1995年,天津风正式从护卫舰队退役转入练习舰队,虽然此时海参导弹的发射架仍然保存,但是为其引导的901型雷达已经被拆除,弹库也被改为容纳海自学员的住舱和教室,此后天津风服役经历不明,据信2000年仍在服役。 舰长:131米 舰宽:13.4 米 排水量:3050吨(标准),4070吨(满载) 航速:33节 续航:5500海里/20节 武器:1座标准MR发射装置,6管反潜鱼雷,1座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发射器,2座深弹发射器,4门76毫米炮 舰员:290人 服役: 天津风号(DD-163) ![]() 天津风级导弹驱逐舰 ![]() 天津风级导弹驱逐舰 山云级驱逐舰: 1962年,日本开始实施“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开始筹建3艘山云级驱逐舰。在设计建造时,日本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支持,甚至直接借鉴了美国二战期间大批量建造的“弗莱彻”级驱逐舰的许多成熟技术。 以今天日本海上自卫队的标准,“山云”级的排水量只能算作二流角色,但在当时,它却是海上自卫队中最大、最先进的反潜战舰。海上自卫队用旧日本帝国海军时代对驱逐舰的传统命名习惯,以“天文地理名”中的“云”部来为其命名。 作为日本海军反潜舰艇的先行者,“山云”级在动力、武备等端诸多方面都突出体现了“反潜至上”的思路。与二战时日本驱逐舰那动辄33节以上的高速度来说,27节的“山云”级确实有些说不过去。但和蒸汽轮机相比,柴油机的体积、重量较小,安全系数高,反应速度快。最重要的是,柴油机油耗要明显低于蒸汽轮机,具备更大的续航能力。对于以反潜为主要作战任务的“山云”级来说,更大的续航力意味着更长的巡航时间,也就有了更多发现和攻击敌方潜艇的机会,尽管付出牺牲速度的代价,但当时的潜艇水下最大航速也不过13节而已,“山云”级的27节的足以应付。 武器装备方面,“山云”级强调在排水量有限的基础上,优先保证反潜能力,对于防空和反舰能力并没有做太多要求。“山云”级拥有当年最先进的反潜装备,具体由探测声纳和反潜武器两部分构成。声纳为美制SQS-23舰体声呐,同级的最后两艘“秋云”号、“夕云”号加装了美国授权日给日本本土生产的SQS-35(J)可变深度声纳。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声呐探测系统。此外,“山云”级还装备了反潜导弹、轻型反潜鱼雷和火箭深水炸弹3种反潜武器,构成了远中近“三位一体”的反潜武器配置。 作为战后日本独立设计制造的第一种中型水面舰艇,“山云”级在总体设计上首次采用了多项日本先前不具备的技术,比如飞剪式舰艏、舰底固定式声呐、舰体稳定鳍、舰艄主锚等,均被海上向自卫队以后建造的舰艇沿用至今。 60年代,“山云”级一度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先进的反潜驱逐舰,该级舰的第二艘于1991年6月20日改为训练舰,第3艘也于1993年10月18日改为潜艇支援舰。而今只剩最后3艘在役,不过均已退出第一线,基本上在履行训练舰的任务。转为训练舰后,为满足教学需要,军舰还将第2个烟囱后方的上层建筑改为实习教室,由于不需担负战备任务,乘员编制由原来220人减为130人,多出来的90个铺位,便用来容纳接受训练的实习学员。 舰长:114米 舰宽:11.8 米 排水量:2050吨(标准),3100吨(满载) 航速:27节 续航:6000海里/20节 武器:反潜导弹——霍尼韦尔MK112“阿斯洛克”八联装反潜导弹垂直发射装置,有效载荷可为MK46 Mod 5Neartip型鱼雷;火炮:4座76毫米(3英寸)/50 MK33舰炮(2座双联装);鱼雷:6部324毫米68型(2座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可发射霍尼韦尔MK46 Mod 5 Neartip型鱼雷;反潜火箭:1座博福斯71型375毫米4管反潜火箭发射装置。 舰员:210人 服役: 按舰艇结构的不同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山云号(DD113),卷云号(DD114)和朝云号(DD115);第二类是峰云号(DD116)、夏云号(DD117)和丛云号(DD118);第三类是青云号(DD119)、秋云号(DD120)和夕云号(DD121)。其中,第二类与第一、三类差异较大 ![]() 山云级导弹驱逐舰 高月级护卫舰: 高月级是日本海自继三艘1800吨的村雨级护卫舰(DDA-107~109,1959年竣工)之后,在第二次防卫力整备计划(二次防)中编列建造的第二代通用护卫舰(DDA),具备反潜与反水面功能。在高月级之后,日本海自便将性质大致重叠的DD(护卫舰)、反潜护卫舰(DDK)与DDA统一归类为DD(一般仍称为“泛用护卫舰”或“通用护卫舰”),兼具反潜与反水面功能。 不同于60年代建造的峰云级、天津风级等,高月级的上层结构设计逐渐摆脱了二次大战时代的风格,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两具烟囱/桅杆复合结构,与美国海军在1960年代建造的莱希级巡洋舰、贝尔纳普级巡洋舰(原称为护卫舰,1975年起改归类为导弹巡洋舰)有些类似。相较于采用柴油机的山云级、峰云级护卫舰,高月级仍使用较传统的高压蒸汽涡轮系统(由美国西屋公司授权日本三菱重工生产),能提供超过30节的最大航速,但也有着复杂笨重、危险性较高、启动慢、需要编制更多人员等劣势。 1970年,高月级首舰高月号(DD-164)在石川岛播磨重工东京厂进行维修定保工程时,顺便加装了日本海自从美国新引进、刚完成陆地测试的NYYA-1型战斗系统,成为日本海自第一艘引进自动化电脑战斗资料处理系统的舰艇。 高月级并未装备Link-11数据链。高月号在1971年3月完成改装工程,在1976年以前都日本海自唯一一艘拥有自动化战斗系统的舰艇,其余姊妹舰则在之后陆续接受相同改装。 最初高月级与峰云级相同,在舰尾设有迷你直升机库与飞行甲板,能操作一架美国在50年代发展的QH-50D无人反潜直升机(DASH)。DASH是美国海军首种配备于水面舰艇的反潜航空器,日本海自在1968年购入14架。但是DASH很快就被证明是种不切实际的失败产物,不仅必须在母舰的水平线内作业才能进行遥控,缺乏超视距反潜能力,在天候不良或黑夜也无法运作。此外,小巧的QH-50无法携带足够的侦测装备,去侦测日益精良的苏联潜艇;而美国海军的QH-50还面临可靠度不佳、失事率过高的问题,所以DASH在1970年代初期便陆续自美国海军除役,日本海自也由于DASH停产、零件来源断炊导致维修困难,于1977年放弃。 80年代,前两艘高月级陆续进行现代化改装,增加许多新装备,不仅强化其反潜侦搜能力,更使其首度拥有视距外反舰能力与有效的点防空自卫能力。在1985至1986年,第二艘本级舰菊月号(DDA-165)进行与高月号相同的改良,此外还加装一套美制MK-15密集阵近迫武器系统以及一套舰侧稳定鳍。 后两艘本级舰并未进行类似的改装,望月号(DDA-166)于1995年4月1日转为特务舰,舷号改为ASU-7019 ,在1999年除役,而花月号(DDA-167)则于1996年除役;至于经过改良的高月号与菊月号则在服役末期转入舞鹤地方队,发挥最后的剩余价值,两舰分别于2002及2003年除役。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自在70年代推出的太刀风级护卫舰,其舰体基本设计便是由高月级放大改良而来。 舰长:136米 舰宽:13.4 米 排水量:3250吨(标准),4672吨(满载) 航速:31节 续航:7000海里/20节 武器:1×MK-42 127mm 54倍径舰炮, 1×八联装MK-29海麻雀导弹发射器, 2×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 1×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2×三联装324mm 68式鱼雷发射管, 1×八联装74式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 2×四联装71式375mm刺猬炮 舰载机:一架QH-50D无人反潜直升机 舰员:260人 服役: 高月号(DDA-164)、菊月号(DDA-165)、望月号(DDA-166)、花月号(DDA-167) ![]() 高月级护卫舰 ![]() 高月级护卫舰 筑后级护卫舰: 1970年代,世界海军进入了“导弹时代”,各种新式潜艇纷纷服役,老旧的“五十铃”级护卫舰已显得力不从心,日本开始研制新一代反潜的导弹护卫舰“筑后”级。 由于“筑后”级是反潜护卫舰,为了避免噪音过大所以航速方面的要求不高。在动力选择上“筑后”采用的是全柴动力,装配4台2942千瓦三菱UUEV30/40柴油机,其中每2台柴油机并联驱动一套主轴和螺旋桨,全舰一共两具螺旋桨驱动,最高航速25节,续航力为10900海里/12节。 在武备方面,“筑后”级装备一座MK33型76毫米双管舰炮,两座博福斯40毫米单管自动炮,以这两种火炮作为反舰、防空主要武器的“筑后”级武备显得过于羸弱。但是,“筑后”级毕竟是反潜护卫舰,所以其反潜装备在当时来说绝对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创造了装配“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助推鱼雷最小舰艇的记录。发射美制“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助推鱼雷的8联装的Mk-112倾斜式发射装置,装在护卫舰烟囱后方、尾部桅杆前的甲板上。正是因为装备了“阿斯洛克”反潜火箭助推鱼雷,不仅让“筑后”级拥有了远程反潜能力,同时也让“筑后”级成为了真正的“导弹护卫舰”。 毕竟“阿斯洛克”也被叫做反潜导弹。除了“阿斯洛克”之外,“筑后”级还装备着”装备有2座68型HOS301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美国制造的MK46-5反潜鱼雷。“筑后”级导弹护卫舰是安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最小的战舰。 舰长:93米 舰宽:10.8 米 排水量:1470吨(标准),1700吨(满载) 航速:25节 续航:10900海里/12节 武器:1 座八联装 ' 阿斯洛克 ' 反潜导弹, 2 座 MK-33 型双管 76 毫米火炮,2 座双管 40 毫米火炮, 2 座 68 型三联装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 MK-46 反潜鱼雷, 舰员:160人 服役: 筑后号(DE-215)、绫濑号(DE-216)、三限号(DE-217)、十胜号(DE-218)、岩濑号(DE-219)、千岁号(DE-220)、仁淀号(DE-221)、天盐号(DE-222)、吉野号(DE-223)、熊野号(DE-224)、能代号(DE-225) ![]() 筑后级护卫舰 ![]() 筑后级护卫舰 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 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舰体稳定技术与直升机辅助降落设备的成熟,使得五千吨级传统排水舰艇也能有效地操作直升机 (意大利安多利亚·多利亚号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日本防卫厅在1965年拟定“第三期防卫力整建计划”(1967~1972年)时,决定建造两艘直升机驱逐舰,每艘搭载三架HSS-2A/B反潜直升机,取代原本孤注一掷的一艘反潜直升机航空母舰。 命名方面,先前日本海自所有的驱逐舰都采用“天文地理名”,这种命名在旧日本海军时代也是用于驱逐舰。不过由于此种新造直升机驱逐舰吨位较大,而且居于舰队编组的核心地位,因此日本当局重新启用“山岳名”来冠在这两艘直升机驱逐舰身上,这是日本海自创立以来第一次恢复这种命名。在旧日本海军时代,山岳名用于重巡洋舰以及战列巡洋舰上,比天文地理名高了两个档次。于是,这两艘直升机驱逐舰分别命名为“榛名”与“比叡”, 而使用这两个名字的上一代舰,是两艘二次大战时代的金刚级战列巡洋舰。 榛名级的外型颇具特色 ,为了尽量增大飞行甲板的可用面积,故采用极为紧致的单一船艛结构 (内有三层甲板),舰桥、直升机库紧凑地整合成单一方块状结构,其上的烟囱与桅杆也整合在一起。舰尾广大的直升机甲板约占全舰长度的1/3。为了在海况恶劣时仍能有效起降直升机,榛名级的船舷拥有折角造型,由舰艏一路延伸至舰尾,舰体两侧设有一对英制的稳定鳍,直升机库则设有两套加拿大提供的熊阱(Bear Trap)辅助降落系统,这在当时都是很先进的配备 。日本海自引进加拿大这种辅助降落系统时,还先安装在一艘运输舰上进行测试评估,确认其实用性后才用于榛名级上。 榛名级舰首纵列着两门美制MK-42 5英寸(127毫米)54倍径舰炮,最大射速可达40发/分,为美国射速最快的五英寸自动舰炮,但由于故障率率较高,因此一般都将射速调低至20发/分。为了避免前面第一门MK-42挡住射界,舰首第二门MK-42安装于一个高起的方形结构物上。由于本级舰未安装反舰导弹,因此这两门MK-42就成为本舰唯一的反水面武器。第二门MK-42与船楼结构之间装有一具74式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美制MK-112发射器的日本版),这是舰上除了反潜直升机以外最主要的中长程反潜武器。 榛名级配备有日本自制的OQS-3主/被动舰体声纳与美制SQR-18被动式拖曳阵列声纳。由以上观之,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的榛名级配备有完整的舰载声纳、短程与中长程舰载反潜武装,并且能操作多达三架反潜直升机,反潜侦搜能力以及范围相当强大;至于防空能力的要求则仅限于点防御以供自卫,不过本舰在现代化改装后拥有由短程导弹、机炮式CIWS组成的两层式短程防空网,堪称相当完善。 1986年,榛名级开始进行舰队重整暨现代化(Fleet Rehabilitation And Modernization,FRAM)计划,其中榛名号的改装于1986至1987年进行,而比叡号则在1987至1989年接受改良。FRAM主要是强化榛名级的自动化程度、信息传输/处理以及自卫能力 ,相关标准都比照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 两艘榛名级是日本建造的第一批直升机驱逐舰,于70年代服役,旋即成为日本海自最重要的反潜水面舰艇。服役之初,两艘榛名级同编于新组成的第一护卫群第51护卫队,而第一护卫群其他成员包括一艘导弹驱逐舰、一艘通用驱逐舰与四艘反潜驱逐舰,总共配置有八艘舰艇与六架直升机 ;这种“八六护卫群”是海自组建的第一种专职反潜猎杀舰队。 此外,由于榛名级的直升机库比护卫群里其他通用驱逐舰的机库更大,设备较为完善,因此当护卫群中其他舰艇的直升机需要较大幅度的维修保养,就可以飞到直升机驱逐舰上执行 。将六架直升机分散于两艘直升机驱逐舰上,风险低于“鸡蛋放在同一篮子内”的一艘反潜直升机航空母舰,使用上也比较有弹性;而两艘榛名级的总成本,也低于一艘一万吨级直升机航空母舰。 在1977年,榛名级的比叡号与天津风号导弹驱逐舰一同参与了环太平洋演习“协同作战演习80”,在演习中以比叡号为首的反潜艇队经过长时间耐心搜索后终于捕获并“击沉”一艘担任假想敌的美国核潜艇,使美国海军对日本海自的反潜能力刮目相看。 两艘榛名级原订在2008与2009年退役,交棒给16DDH,但由于计划延后,两艘日向级分别在2009与2011年才能成军,因此榛名级的役期又稍微地延长。 在2009年3月18日,榛名号正式除役,被新服役的日向号(DDH-181)取代。 舰长:153米 舰宽:17.5 米 排水量:4950吨(标准),6800吨(满载) 航速:31节 续航:7000海里以上(20节) 武器:1座八联装MK112型“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1座八联装MK-29“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备弹24枚。2座MK42型127毫米/54自动火炮,仰角85°,射速20-40发/分,对海射程24千米,对空射程14千米,弹重32千克。2座“密集阵”20毫米火炮。2座三联68型反潜鱼雷发射管,发射MK46-5反潜鱼雷。 舰载机:HSS-2A海王或SH-60J反潜直昇机×3 舰员:370人 服役: 榛名号(DDH-141)、比叡号(DDH-142) ![]() 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 ![]() 榛名级直升机驱逐舰 太刀风级驱逐舰: 因为费用以及技术原因,天津风级驱逐舰只服役了一艘,等到了上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海自所面临的的防空压力,于是便参考美国海军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武器装备,并以60年代服役的高月级护卫舰为基础,建造服役了新一代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 太刀风级驱逐舰舰体、上层结构以及特殊的复合式烟囱/桅杆结构来看,堪称日本于1967年推出的高月级护卫舰的放大版,装备方面则改良自天津风号。太刀风级绝大部分的武装都与美国在1960年代建造的查尔斯·亚当斯级驱逐舰(Adams class)相同。 虽然使用全新的舰体,但太刀风级的防空作战能量还是跟其前辈天津风号差不多,都配备两具照明雷达与一座MK-13单臂导弹发射系统。太刀风级在服役期间经过改良,追加MK-15密集阵近程防御武器系统,并提高对反舰导弹的侦测能力。 太刀风级虽然是防空舰艇,但仍配备有ASROC反潜火箭和鱼雷发射装置,因此舰载火力相当全面。太刀风级并未设置直升机库与直升机起降甲板,仅在舰尾规划一个直升机垂直补给区。太刀风级延续天津风号的设计,将MK-13导弹发射装置安装在舰尾,使得舰身前方出现射击死角,并非理想的配置。首艘太刀风级的太刀风号(DDG-168)采用OYQ-1B作战系统, 堪称日本海自第一代实用化的舰载战斗系统,使其可防空作战中担任舰队指挥核心,并在必要时接替舰队旗舰的职务;而第二艘本级舰朝风号(DDG-169)则采用OYQ-2B战斗系统。 太刀风级首舰太刀风号在1998年拆除了舰身后段的MK-42舰炮,原位置改用来安装舰队司令相关设施,在1998年3月16日起正式接替原本的旗舰丛云号(DDK-118),成为日本海自护卫舰队的第三代旗舰。作为旗舰,太刀风号在原舰尾MK-42炮位加装司令部指挥舱室与相关设备,作战指挥室设有大型显示器来显示各战术数据链与指挥支援系统传来的各种情资,并能通过数据链与美国海军的作战指挥系统联合作业。此外,舰上起居设施也经过改善,以容纳自卫舰队司令官以及司令部幕僚。 在2007年1月15日,太刀风号除役,海自旗舰的地位由姊妹舰泽风号取代,为此泽风号也进行了类似太刀风号的改装。 泽风号服役到2010年6月25日除役,此后海上自卫队便取消了旗舰的编制;因此,作为海自第四代旗舰的泽风号,也成了海自史上的末代旗舰。在2009年6月,业已除役的太刀风号被作为海自舰队实弹演习的靶舰,同时测试舰体钢板在舰炮命中时的破损效果,作为日后设计新舰的依据;演习末了,太刀风号遭到海自潜艇以鱼雷击沉。 舰长:142.9米 舰宽:14.3 米 排水量:3950吨(标准),5200吨(满载) 航速:32节 续航:4400海里(20节) 武器:2×MK-42-127mm54倍径舰炮,1×MK-13 Mod4单臂发射装置(装弹量40枚,可装填标准SM -1 MR防空导弹与AGM-84反舰导弹),1×八联装74式ASROC反潜导弹发射装置,2×MK-15密集阵近迫武器系统,4×12.7mm机枪,2×三联装324mm 68式鱼雷发射装置 舰载机:配直升机起降平台(无机库) 舰员:160人 服役:太刀风号(DDG-168)、朝风号(DDG-169)、泽风号(DDG-170) ![]() 太刀风级驱逐舰 ![]() 太刀风级驱逐舰 在当时的冷战环境下,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使命便是协同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与苏联的太平洋舰队对峙,其最为主要的使命便是反潜以及水雷作战。这些使命也成了海上自卫队的发展基调,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反潜以及水雷作战能力也达到了世界较强的水平。从1958年到1976年这18年间,日本海上自卫队完成了第一次到第四次防卫力整备计划,建成了包括2艘别具一格的直升机驱逐舰、天津风号护卫舰与太刀风级驱逐舰等现代化舰艇,基本上已经赶上了世界舰艇的先进行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