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骥才:罗罗锅(短篇小说)

 谢大公 2023-06-19 发布于广西

         俗世奇人

冯骥才:罗罗锅(短篇小说)

转自今晚报2023-06-19


冯骥才

  


  人走路不能没鞋,鞋穿久了坏了,就得买双新鞋换上,所以鞋匠不会饿肚子。这话也对也不对。这要看给谁做的鞋?一般人穿鞋当然要买,穷人的鞋多半自己做。罗罗锅的鞋是卖给一般人的鞋,但不包括富人。

  罗罗锅家住城东,在南斜街摆摊,世代做鞋修鞋补鞋,靸鞋尤其做得好,远近有点名气。虽说靸鞋大路货,但他用青色小标布做面,鞋帮结实,白色千层布纳底,浸过桐油再纳,不怕水,还有软硬劲儿,走起路来跟脚。鞋脸上有两条羊皮梁,既防碰撞,又精神好看。不管嘛样的脚——肥脚、瘦脚、鸡爪、鸭掌、猪蹄子,往鞋里头一蹬,那舒服劲儿就别提了。

  罗罗锅的爷爷把这门手艺传给他爹,他爹把手艺原原本本传给他。手艺是手艺人的命根子。还好,罗家几代人都是独生子,一路单传下来。千顷地,一根苗。人单传,手艺也单传,用不着再愁什么“传内不传外”了。

  罗罗锅天生罗锅,从背影看不见脑袋。站在那儿像个立着的羹匙。可是这身子却正好干鞋匠。他爹年轻时原本腰板挺直,干了一辈子鞋匠,总窝着身子做鞋,老了也变成罗锅。他姓罗,人罗锅,天津卫在市面上混的人多有个“号”,人就给他一个好玩的号,叫罗罗锅。罗罗锅人性好,小孩叫他罗罗锅,他就一笑。不认为人是骂他。

  从嘉庆年间,罗家的鞋摊就摆在南斜街慈航院的墙根下,经过道光、咸丰、同治几朝,直到现今的光绪,还摆在那儿。一个小架子上,摆着大中小号三种鞋,摆的都是单只,你试好这只,他再拿出那只给你试。南斜街上人杂,怕叫人拿去。他腰上系一条褐色的围裙,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卖鞋也修鞋。南斜街东西几个大庙,香客往来;北边隔一条街就是白河,河边全是装货卸货的船,脚夫成群。他不愁人来修鞋买鞋。可是,他从这些穷人手里能赚到多少钱?一个铜子还要掰成两半花呢。可是富贵的人谁会来买他的鞋?

  一天,他想起祖辈曾经有一种靸鞋,专做给富人穿。样子超艳,用料讲究,做工奇绝,是他罗家的独门技艺。这鞋叫做鹰嘴鞋。不过他打小也没见过。据说他爷爷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了他爹。为嘛从来也没见他爹做过这鹰嘴靸鞋就不知道了。只记得他爹说过一句“有钱的人不好伺候”,而且他爹也没把这鞋的做法传给他。现在他爹他娘全不在了,谁还知道鹰嘴鞋是嘛模样?

  罗罗锅总琢磨这事。一天忽想起他娘留下一个装破烂杂物的小箱子,一直扔在柴房里,扒出来一看,居然有个小包袱,解开再瞧,竟然就是他要找的东西,是不是祖先显灵了?这东西扔了许多年了,怎么没叫老鼠啃了。里边花花绿绿,不仅有各种鞋样子、绣花粉稿、布缎小料、锥子顶针、针头线脑,居然还有一双完完整整让他喊绝的鹰嘴鞋!这还不算,还有一对做鞋必用的光溜溜山毛榉的鞋楦呢!这是爹妈刻意留给他的一条生路吗?再细瞧,鞋楦底子上工工整整刻着五个楷体字:刘记鞋楦店。他知道这家店是乾隆年间城里的一家老店,原在鼓楼东。店主是刘杏林,木雕名家,能把一块木头刻出一个神仙世界,八大家的隔扇和挂在墙上的花鸟屏风都请他刻。刘杏林人早没了,老店也早没了,可是这木刻的鞋楦像活人的脚,活灵灵,好赛能动,叫他看到了先人的厉害。更叫他叹为观止的是这双鹰嘴靸鞋,是他爹还是他爷爷的手艺?细品这双鞋的用料、配色、做工、针法,叫他傻了眼。他想,人愈将就穷就愈穷,为嘛不试一把拼一把?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家七七四十九天,几成几败,用尽了心血心思心力,还有一辈子做鞋的功力,终于把先人的鹰嘴靸鞋一点点复活了。尤其鞋子前边那个挡土又盖脚面的“鹰嘴”,叫他翻过来倒过去做了十八遍,才做出神气来。他这才明白,先人的本事不在样子上,都在神气上。

  等到他把这双鹰嘴靸鞋往南斜街上一摆,惊住了东来西往的人。有人问他:“这鞋是打租界那边弄来的吗?”

  有人问价钱,有人出高价要买。出的价钱高出市面上一双好鞋的三四倍。但罗罗锅不卖。他没卖过鹰嘴鞋,不知道该嘛价;再有就是他舍不得卖,害怕卖了,手里这东西就没了。

  这样一连三天,每天早早晚晚鞋摊前都聚着一些人。很快就有从城里闻名而来的了。

  到了第五天,忽有一行人从天后宫那边过来。这行人肯定有一位大官。旗罗伞盖,衙役兵弁,前呼后拥,中间一顶八抬绿呢大轿,不知是谁。以前见过府县大人出行,也没这么大的架势。一准是个大官。

  待这行人马走过眼前时,忽然停住,轿帘一掀,走下一个人。瘦高的个子,气质不凡,带着一股威风与霸气,竟然朝自己走来。他觉得好像过来一只老虎。

  他想跑,但两条腿打哆嗦,迈不开步了。

  这人已走到面前,对他说:“我远远就瞧你这双鞋做得不凡,拿过来叫我试试。”

  说话的嗓门带着喉音,很厚重,而且语气威严,叫人不得不从。

  罗罗锅赶忙取了鹰嘴靸鞋往这大官脚前一摆。马上三个差役上来,两个左右搀着大官,一个半跪下身给大官脱鞋、穿鞋,一边还说:“请中堂大人站稳。”

  罗罗锅听了差点吓晕,竟然是李中堂!只见李中堂把脚往鞋里一伸,跟着情不自禁地说:“真舒服,踩进云彩里边了。”

  罗罗锅一直吓得脑袋扎在怀里,不敢抬头不敢看,只听李中堂的声音:“这鞋好像就是为我做的。”

  说完,中堂大人穿着他的鞋转身就走。

  等到开道锣“哐哐”再响起来,抬头看,中堂大人的人马轿子早往西走了,一直拐出街去,罗罗锅还傻站着。

  中堂大人走了,他那双鹰嘴鞋也没了。

  在街对面开古董店的吴掌柜过来,笑嘻嘻对他说:“中堂大人喜欢你的鞋,这回该你发了!”

  罗罗锅说:“发嘛?鞋穿走了,也没给钱。”

  吴掌柜笑道:“中堂大人穿鞋,嘛时候花过钱?可你这鞋叫中堂大人穿上了,还不发?”

  罗罗锅说:“怎么发?”

  吴掌柜索性哈哈笑起来,说:“还问怎么发,什么也不用干就发了。赶紧回家去做这种鞋,多做几双摆在这儿,这回你要多高的价钱都有人买了。”

  罗罗锅不明白。

  吴掌柜说:“你在天津这么多年还不明白这道理。做东西的不如卖东西的赚钱。不论嘛东西,没名分,不值钱;沾上名分,就有钱赚了。我若是不说我腰上这玉件是老佛爷当年丢在避暑山庄的,谁买?不就是块破石头吗?现在你的鞋要卖高价,不是你做得好,是中堂大人穿在脚上了。”

  罗罗锅将信将疑,回去叫老婆、小姨子一起上手,赶出来几双,拿出来一摆,当天抢光!这几双鞋卖的钱,顶他一年摆摊赚的钱。原来这时候整个天津卫全知道中堂大人喜欢上他的鹰嘴鞋了!一时来买鞋的人太多,做不过来,只能预订。预订鹰嘴鞋最多的人是大小官员们。大人喜欢,“小人”要更喜欢才行。

  一年后,罗罗锅不在南斜街风吹日晒地摆鞋摊了。他在东门里临街买房开店。房子门脸不大,纵深几间,后边还有个小院,正好前店后坊,他一家人也住在那儿,取名“罗家鞋铺”。从地摊一下子到店铺,还自豪地以“罗”姓为号,也算光宗耀祖了。有位高人对他说:“你这鞋得有个俏皮的名字,既留下中堂大人的故事,又不直接用中堂大人的名义,我给你起一个鞋名,叫'贵人鞋’吧。”

  这鞋名起得好,好叫又好听,抬了买鞋人的身份,还暗含着中堂大人,绝了!一下子“贵人鞋”就叫响了。卖得一直好。直到光绪二十七年中堂大人病故之后,卖得依然不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