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登与弄潮:近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

 知易行难nev5ph 2023-06-19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极为难得的经由特殊研究视角所呈现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中国文化与社会研究著作。全书从女性、儿童、军阀三个侧面,切入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与时政。

走出闺阁的“娜拉”能否从“被凝视的他者”转向身体与灵魂的自觉?电影院、咖啡馆、跳舞场、游泳池带来了摩登生态的同时,又为社交伦理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儿童的游戏、玩具、书本、展览会应定格于他们的天性,还是亟须嵌入国难来临的启蒙教育?为什么经济文化实力并不发达的广西军阀,却能够称雄北洋时期的西南边陲?

作者从《申报》《大公报》等诸多史料中挖掘尘封的细节和珍稀的照片,重现了中国近代军阀博弈、抗战动员、都市文化、性别革命等等所构成的多元而独特的历史经纬,它们合力塑造着风云莫测的近代中国,以及其间的生命觉醒与文化变迁。

【目录】

推荐序

上编|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的重建——“迁省之争”与民元广西政局

第一节 风潮再起:南宁与桂林的省会争夺战

一、“迁省之争”兴起之缘由

二、两个“临时省议会”的对峙

三、袁世凯政府干预受挫

四、陆荣廷的调停与“迁省南宁”的告成

第二节“迁省之争”与广西内部党派势力的消长

一、广西革命党人与立宪派的话语权竞逐

二、媒体的不同论说:民初广西党争的复杂性

三、广西革命党人与陆荣廷的利益结合

第三节“迁省之争”与袁世凯政府对广西军阀的统治

一、袁世凯对广西军政环境的综合权衡

二、袁世凯在广西统治的困境

中编|儿童与近代中国的“历史伟力”——政治文化视野下的“儿童年”

第一节 国难下的启蒙:“儿童年”与儿童教育

一、报刊媒介与儿童教育问题的讨论

二、全国儿童展览会:读物、玩具教具与绘画

三、民族复兴思潮下的启蒙教育和抗战动员

第二节 仪式演练:“儿童年”与政党政治

一、儿童福利事业的兴起

二、党化训育:南京国民政府对儿童的“操演”

三、启蒙的困境:国难环境与政党干预的反思

第三节“过渡时代”的思想风景:“儿童年”与儿童读物

一、筹办始末:全国儿童读物展览会

二、思想史维度下的儿童读物编写论争

下编|女性解放与“身体革命”——健美女性、大众文化与国族主义

第一节 健美论述的催生:民族主义与女性气质的协商

一、来自西方的健美健将

二、强国保种风潮的扑面

第二节 女性赋权与主体性身份的重构

一、“反摩登”话语与融入都市文化现代化的欲望

二、建构“新女性”的身份认同

三、走向日常:现代化的品质生活

四、流动空间中的健美风景

第三节 消费文化与女性物化的危险

一、资本操纵的霸权逻辑

二、从“被凝视的他者”到“发现身体”的女性自觉

附录|读史札记的“女性文化地图”

第一节 女性与史学:概念之争与方法之辩

走进女性史研究领域

“女性史”与“性别史”之辨

性别意识的产生与性别书写

第二节 周静娟之死与民初上海性别秩序的松动与紧张

父弑其女:周静娟溺水而亡

多元形象:历史与文学场域中的周氏父女

民国初年性别秩序重构中的松动与紧张

第三节“潮汕姿娘”的地域文化生态与历史审思

历史视角下的“潮汕姿娘”

“潮汕姿娘”应进一步实现自我解放

第四节 北京叙事电影题材中的女性境遇与时代面向

禁锢与挣脱中的女性主体性诉求

潜行的暗流与世俗价值的错位

第五节 从“发现女性”到“成为英雄”:跨国语境下迪士尼的《花木兰》

“元气”的释放:女性主体性意识的觉醒

木兰与仙娘的角色对照:正邪对立背后的性别平等诉求

性别的冲突、紧张与化解

“凤凰”的隐喻:从“发现女性”到“成为英雄”

后记:历史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样张】

推荐序(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郭卫东)

蔡洁的著作将要出版,嘱我作序。

据序者拙见,该著或可从以下角度理解作者的研究旨趣和作品的关怀卓见。

注重于典型场域的分析。历史研究讲求时空关系,时间与空间犹如历史演变的经纬,在经纬线交叉的坐标点位上便是历史发展的关节,也是后人深入了解历史本相的症结。该著择取限定空间(广西、上海、潮汕等地)的关键事情,既对重大史实进行“宏大叙事”的研判,更含有具体史实的补缀考订。研究方法则是从微观考察达至宏观结论,从具体的文化现象深入政治层面的哲理思索(或者倒过来从政局异动提升至政治文化层面的分析)。著作从民国初年广西政局的变革探讨辛亥革命与民初政治的重构;从省会之争言及党派内斗、中央政府与地方势力消长的因由所在;从儿童读物、儿童玩具等切入,生发民族复兴、启蒙教育、抗战动员、政党政治、资本操纵等大议论;从健美女性、“东亚病夫”等话语析出女性解放、中西交冲、强国保种、性别史学等论据论点。一面由政治入文化,再面由文化涉政治,将一时一地的政治文化集于一体讨论。论著开篇即以特定的具有深广研究价值的空间立论。说实话,民国年间的广西是很值得作为地域性研究范例的,不知为何,前此学者对该省份研究着墨较稀。与晚清时代的两湖类似,民国年间的广西凸显特色,丰富多彩,影响所被,不仅对本省,且径达于广东、湖南,及至全国,此时段广西对全国的影响力至今似也堪称空前绝后。

举例一二:令人有些不解的是,为什么以遥远西方基督教为指导思想的太平天国却偏偏发动于并不临海邻边、处在相对封闭境况下的桂东南山野的金田村?而此从世界范围讲是自西徂东(教理),从中国范围讲是由南向北(战争)的风暴曾经席卷了大半中国(在北方较难长久立足),遂成中国历史上旧式农民战争的巅峰。个中的地域反差耐人寻味。为什么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广西军阀能够屹立不倒称雄于整个民国年间?从岑毓英、岑春煊父子奠立桂系的基础,到陆荣廷的“旧桂系”,再到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势力所及达于全国,甚至民国即将终结时,列强中间对中国影响最大的美国试图换马“总统”蒋介石,而支持从广西一隅走来的“副总统”李宗仁,以“桂系”制衡势大力沉的“黄埔系”,更使“桂系”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响”。这在各省常“独立”、军阀总混战、政府如走马灯似的换人、有枪就是草头王、大小军头层出不穷的民国期间,广西的人和事确属罕见特殊。内中的因缘际会,作为当时、当地、当事人的李宗仁有所解释:“广西地邻边陲,对外族侵凌本有切肤之痛,又是洪杨革命的策源地,一般人民的民族思想极为浓厚,对专制、腐化统治所发生的反抗情绪,尤为炽烈。因此在这种时代背景中出生和成长的血性男子,极易受革命风气及抗暴精神的感召,而发为慷慨悲歌的言行。”这只是一方面的解释,也应该有其他方面的缘由。

区域性研究于民国的环境尤为适宜,此时此间,割据军阀尾大不掉,地方主义盛行,但广西的“雄起”主要还是政治军事上的,而非经济文化方面。政治军事独逞其能,经济界、文化界多依附于政界与军界,在中国,不独是广西一省,也不独在民国年间。

注重于近代属性的研究。这又着眼于时段、时代等“时间”范畴,换言之,纳入与时俱进的历时性变革语境系统的研析。清末民国,出现了很多前所未见的文化新样态:报刊、传媒、电台、电影……旧样态也有了新内涵:小说、戏剧、童话、节庆、剧团……林林总总,目不暇接,从里到外都具有了新时代的属性。该著将这些都收入研究视野,使得内容十分丰富多元。诸如,“全国儿童教具玩具展览会”的举办;各种广告的花式招数;根据上海流浪儿童境况改编的电影《迷途的羔羊》的放映反响;欧风美雨吹拂下美育运动的兴起;《玲珑》杂志标示的女性应有的“体格标准”;“打倒林(黛玉)美人”呼声下中国传统病态美人观向现代健康美人观的转变;1913年上海南州女校校长周静娟案件引发的轩然大波;1932年《妇女生活》杂志对上海各女校校花选拔的调研;等等。多彩描述而万般归一的是“近代”的底色,是转型时代的“花样”。

经典作家将近代的某个时段划分为“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便是帝国主义无休止地发动战争,以及被侵略地区人民反帝反殖民、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不懈抗争,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在全世界竞相爆发,中国是主战场之一。论著尽量抵近那个时代,显明不过的是“儿童年”的史实挖掘与流变展现,1935年8月1日至1936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场以启蒙儿童和谋求儿童福利为主旨的“儿童年”运动。但因时局急剧逆转,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危险日益迫近,到头来,承平时期的“党化教育”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临战状态的“国难教育”。“儿童年”画展,原先设定的主旨在初步的“公民训练”,但在大战爆发前夕,国防军事题材反倒夺人眼球,诸多儿童画作将“军事上的用件,例如飞机、战舰、机关枪、大刀等,当作无上的好题材”,体现了“我胜人败,我存仇亡”的画境,意在国难当头之际将这种“爱国的热情,加以培养,使其充分地发展”。

民国年代,内战与外战延绵不息,数日本侵华战争的规模惨烈最无人道,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动员面最为伟力,对儿童幼小心理亦产生莫大影响。一方面,不分阶层年岁,全民动员,仇视日寇,抗敌御侮,奋不顾身,保家卫国;另一方面,残酷战争对社会、百姓、安危、逃难、物价、生计的波及,每每打压着每个人(包括妇孺)。定格特殊时代来架构故事、点击人物、展开情节、重点剖析是该著的特色之一。战争环境下的少年儿童具有早熟的特征,少了一些童真、童趣、童乐,多了一些民族主义的情结和挽救危亡的家国情怀,他们理所当然地对践踏家园残杀家人的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反倒使他们具有更激切的爱国心和斗争性,时势出英雄,少儿郎献身战场、“花木兰”披挂上阵的故事层出不穷。话又说回来,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重担对于他们柔弱的肩膀明显地太过沉重,他们本应享受岁月静好江河安澜,但在那样的年代,他们不得不负重前行。还应该指出,传统时代处于“男权”社会阶段,儿童妇女在文化生态圈,更毋庸说在政治、经济、军事生态圈,及至社会、家庭生态圈,总是处于边缘位置,儿童与妇女多系失语群体。近代以降,此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妇幼开始走向社会生态圈的中心(这在文艺圈子中表现尤为显明),她(他)们与其代言人的发声显著增强。诚然,这些“弱势”社群向“中心”的靠近,仅仅是“走向”,远非“走到”。

注重于女性研究者的视角。如果说,以上两方面“注重”的是研究对象的“客体”规定性,那么,此处提及的“注重”则是作者的“主观”出发点,那就是女性研究者的角度。作者尤为瞩目妇女史、儿童史的领域,著作中的大部分篇什用功于此。其“中编”为儿童篇,叙写由点生发,专注前人论述甚少的国民政府破天荒组织动员的“儿童年”问题,从头至尾解析全貌,条分缕析各段节目:媒介讨论——全国儿童玩具、教具、绘画展览会——仪式演练——全国儿童读物展览会——儿童读物编写论争,等等。追根究底,历史研究的主体、主题是人类,那么,性别史、身体史、疾病史、卫生史、饮食史、服饰史、消费史等当是最为本初“元”属性的研究。

这些研究近年来相当热闹,既是新的发覆,又是回归本身,蔚为“新史学”的重要领域,看来,“近身”“贴身”是“新史学”研究的重要着眼点。作者以女性研究“本我”社群的优势,在“下编”与“附录”中(占了该著的最大篇幅)对民国年间的妇女史进行了极具创见的研究,笔触颇具女性特点——相当感性而细腻,分析却不缺“研究者”的品位——充满理性的思索。由“身体革命”讨论女性解放;由女性健美言及国族翻身;由女人气质(“元气”)递进强国保种;由“被凝视的他者”衍生女性自觉;由女性史研究演义性别书写;由个人之死探索民国年间性别秩序重构中的松紧张力;由“潮汕姿娘”审视地域历史文化生态;由电影题材考量时代女性的主体诉求;由国别的作品差异揭示中西女性文化的异同。凡此种种,无不体现出作者对典型时空中典型人群的研究取向(不仅仅流于单纯的叙事层面,而跃升为“从个别推演一般”“从个案演绎普遍”的旨向和能耐)。其中,尤值得称道的是对上海时髦女郎和知识女性的研究。

上海,因为所处的地理位置——通江达海之地(鲁迅挚友上海内山书店经办人内山完造曾著书名曰《上海下海》形象而准确地表明了上海的这一地位),伴随明清之际耶稣会士的东来,特别是清朝建立后中西商贸的日益发达,“洋人”“洋货”“洋气”日渐侵入,道光初年的某些地方,已是“民间喜寿庆吊,陈设繁华,室宇器用侈靡,佥曰洋气”。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十余年间顿成中国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直接面对西潮的冲击,洋风因而愈炽,女性最易接受新潮,知识女性最为敏感,装扮又是最外在的象征,沪上的年轻女性势之必然又当仁不让地成了中国时髦装束的引领人,沪滨所谓时髦派的“口味”多样易变,却万变不离其宗——一味追求“洋派”,也就是“西洋化”或“欧美范”,此派“开山”于晚清,盛行于民国,嗣后流风失而复得,不绝如缕沿承袭用,至今依然。民国初年,上海滩十里洋场的“新女性”便是“所不可少的东西: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百绒绳或皮围巾一条,金丝边新式眼镜一副,弯形牙梳一只,丝巾一方”。此等人的穿戴配饰主要不是来自左近城乡,而是来自大洋彼岸的欧洲、美洲,她们活脱脱已具“世界公民”的形象。消费生活逐步打破了封建等级制的约束,冲决了旧式“闺阁”的传统“闺范”,而表现出个性化、大众化、流行化和西洋化、东洋化的特征,尤其是崇“洋”、习“洋”、追“洋”成为近代国人消费的重要调性。该著还体现出了深度与广度,对评述对象进行“立体式”的扫描,在“时兴”研究的同时,还注目“反摩登”的另面,此另面既往研究过目不多,却是另一种“新风景”。“反潮流”在社会变革大潮中,总能逆流而上,别具一格;在时尚圈,“复古”某时亦能“复兴”,发扬传统亦含吐故纳新。在当时几乎所有事体都与“保国、保种、保教”相联结的大语境之下,也有防范外来文化大肆侵入祖国“母体”的意义在,或能风云际会进而演化出“新风潮”。书中此类人与物的描摹生动逼真。作者的语言具有文学性,描述具有“文艺范”,图片具有实在性,故事具有趣味性,读来引人入胜。读者可以自品咂味。

图片

(黄昏里的书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