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导:如何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NO.14 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了用民 2023-06-19 发布于陕西

NO.14

戴、周二人没有逃。

在与他们见面的时候,王敦厉声责备周顗:伯仁,你对不起我!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初周顗在荆州打了败仗,是王敦收留了他,所以在王敦看来,自己对他是有恩的。

论打仗,也许十个周顗都不是王敦的对手,但论打嘴仗,一百个王敦恐怕都比不过周顗。

对于王敦的质问,周顗表示认同:我确实对不起你!

王敦一下子来了兴趣:哦?

周顗平静地说道:你依仗武力进犯京师,下官我亲率六军抵抗,却没能做好,致使朝廷的军队败给了你,这就是我对不起你的地方!

这下王敦无语了。

对自己的命运,周顗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史载在和王敦的会面结束后,他和皇帝司马睿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司马睿问他:从目前的情况看,两宫(皇帝和太子)没有受到伤害,诸位大臣也都平安,这是否表明大将军(王敦)没有害人之心呢?

周顗的回答,让他吃了个定心丸:两宫自然与您说的一样,至于臣等,目前还不知道。

事实证明,周顗的判断非常准确。

对于皇帝司马睿,王敦那时并没有取而代之的想法。

他虽然有野心,但他也有理性。

他清楚地知道,这次起兵之所以如此顺利,主要是由于朝廷之前的政策不得人心,并不表明自己拥有了号令天下的实力,如果不想与所有士族作对,不想成为众矢之的,他就必须暂且保留司马睿这块招牌。

至于周顗和戴渊该如何处置,王敦确实还在犹豫。

毕竟,这两人虽然曾和他作对,但名望都很高。

杀,还是不杀?

这是个问题。

他决定听听堂弟王导的意见。

他先是试探着问:周侯(周顗袭父爵武城侯)可以做三公吗?

王导没有回答。

接着,王敦又问:可以做尚书令吗?

王导还是不发一言。

王敦再问:既然这样,那就只能杀掉他了?

王导对此的回应,依然是沉默。

沉默,就是回答。

周顗的下场就此注定。

在人生最后的时光,周顗的表现依然对得起他名士的高光。

在被捕途经太庙时,周顗慷慨激昂地振臂高呼:贼臣王敦,倾覆社稷,枉杀忠臣,神祗若是有灵,应当尽快杀掉他!

抓捕他的士卒闻言用戟狠狠地戳他的嘴,顿时鲜血直流,一直流到脚踝。

围观群众见了无不落泪,周顗却依然挺立着身体,依然高昂着头颅,依然神情自若——满脸的鲜血,满脸的云淡风轻。仿佛不是去赴死,而是去赴宴。

这就是周顗的风度!

头可断,方寸不能乱;血可流,形象必须有!

当天,他就从容就义。

一同遇害的,还有戴渊。

周顗死后不久,王导在中书省档案中发现了周顗当初为自己求情的表文,这才明白自己是错怪了周顗,忍不住泪流雨下: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我虽然没有杀伯仁,伯仁却是因我而死,我在糊里糊涂中,辜负了这么好的朋友!

然而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人没了,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这件事,成了王导一生的痛。

再看王敦。

在控制朝廷后,他对朝臣进行了一番大换血,之后主动退回了自己的老巢武昌(今湖北鄂州),在那里遥控朝政。

与此同时,王导出任尚书令,负责主持朝廷日常工作。

皇帝司马睿则彻底成了一个摆设。

除了大小便尚能自主,他几乎什么都无法作主。

而之前的失败更是让他声名扫地。

本来皇帝在人们心目中应该是神话一般的存在,可他在人们心目中,却完全是笑话一般的存在!

这让司马睿怎能不感到郁闷?

不到一年,47岁的他就郁郁而终。

死后,他被追谥为元帝,庙号中宗。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