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邻家大哥

 江平文字 2023-06-19 发布于海南

他是一位普通的包片民警,却在普通的岗位干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热爱所包社区的每一寸土地,他熟悉他辖区的每一户居民。

  百姓都亲切地称他邻居家的大哥,人民的好儿子。

       他,就是——

张国志,我邻家的大哥

记黑龙江省宁安市公安局宁安镇第一派出所副所长张国志

     文图:江平

    跟张国志出警

    2006年7月24日,张国志为了接受记者采访,第一次没按时出现在他熟悉的岗位——东关社区——在他负责的第8居民委和27居民委走街串巷。而是与记者整整唠了一个上午,其实在记者看来,或许这只是张国志同志诸多“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一个缩影,离他实际做的事情或许还差很远很远,但这已经足以让记者感动了。于是吃过午饭,记者提出要跟他到他熟悉的工作环境中转一圈。

第一站,我们选择了东关社区办公室。没到社区,老远,一位修自行车的中年妇女就与张国志打招呼,看着她黝黑粗糙的皮肤,记者感到她是一位经历过人间沧桑的人。但看着她与张国志亲切的交谈,不免引起记者的好奇。一问才知道,中年妇女叫郝新荣,几年前修自行车的丈夫去世了,这一下家里整个乱了套,顶梁柱倒了,一如家里赖以生存的希望倒了。女儿还在上学,怎么办?被生活所迫的郝新荣只好拿起丈夫留下的修车工具,硬着头皮走上街头,为人家修车子,挣些辛苦钱。但微薄的收入维持娘俩的生活都略显捉襟见肘,更不用说维持女儿上学了。张国志知道了,为了郝新荣的女儿能继续上学,曾多次到她女儿所上中学做工作,反映情况,为郝新荣的女儿减免了学费,使郝新荣的女儿能继续上学,明年小姑娘将要参加高考了。

看着张国志与郝新荣有说有笑的谈话,记者插话问:“小张好吗?”

“好!”郝新荣露出赞许的眼光,“没他,俺闺女早就辍学了。”

跟张国志走进东关社区,不巧,跟张国志共同工作了9年的社区主任张艳没在,于是记者就跟在社区的几个工作人员攀谈起来,一说起张国志几年来,为社区办的好事她们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虽然不具体,但让记者深切感受到张国志工作的扎实,正说着话,一位七旬左右的老人来到社区,原来老人的儿子得了精神病住进了牡丹江精神病医院,今天因为一些事情,老人的儿子与母亲约好,要往社区打电话,老人对妻子不放心就拖着不灵便的身体,与老伴一同来到了社区,站在社区门口,等待妻子接电话,正是晌午,外边的气温高达30多度,于是张国志把一把椅子给老人搬了过去,让老人坐下歇一歇,直到老人的妻子接完电话,他又与老人的妻子一起把老人搀扶下社区的台阶。由于张艳有事,一时来不了,记者就随着张国志到社区转转,刚进社区,张国志就碰见一位老太太,于是张国志把老人叫了过来,仔细跟老人交代着什么?看着张国志和蔼可亲的样子,两个人就像母子一样。过后记者问张国志跟老人唠些什么?张国志说,老太太是农村的,与老头是后来走到一起,前些日子老人死了,按老人生前的遗嘱,房产归女儿所有,但老太太有居住权,所以老头的女儿就来撵老人走,为此还发生口角,于是心善的张国志就嘱咐老人不要跟女儿发生冲突,和如何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升级。说着话,记者与张国志走到了刘毅革老人家,一进屋,张国志就亲切地叫着“大娘”,而正登缝纫机的65岁老人刘毅革一看张国志,就兴奋地叫了起来,“呀,是国志来了!”像母亲一样扯过张国志的手,坐到了自己身边,那眼神,就像母亲瞅着自己的儿子。当张国志告诉老人她委托他找的人找到时,刘毅革老人露出孩子般的笑脸。“真的?!”眼神中有欣喜有赞赏,还有的或许是对人民警察的深深的爱。原来老人亲属家的一位好朋友,与这位亲属失散了40多年,委托刘毅革寻找了10多年,也没找到,报着试试看的心理,老人想到了张国志,没想到没到四天,老人要找的人,就在张国志的积极斡旋下找到了,你说老人能不高兴吗?正说着话,张国志来了电话,说张艳主任回来了。由于张主任下午还有别的事情,我们暂时告别了刘毅革老人,回社区,记者要与这位与张国志工作奋斗了9年的老主任唠一唠张国志的事迹。刚到社区门口,记者就看见一位五六十岁的男人与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吵嘴,于是顾不上陪记者,张国志又走过去做双方老人的安抚工作,在张国志的努力下,老人们终于不吵了,老太太也在张国志的搀扶下离开了社区门口,过了一会儿,张国志满头大汗的跑了进来。“刘记者,对不起,你在这等一会儿,我为老人们作一下公证。”看着张国志满头大汗的样子,本来想弄明白事情原委的记者,也只好作罢。与社区主任张艳攀谈了起来,张主任说,国志,做的都是小事,但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小事中,张国志为社区老百姓服务的形象已根植百姓心里,现在社区谁家有个什么情况,张国志比谁都清楚。大约唠了有十五分钟,张国志才回来,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老人家里的房产纠纷,老人要找张国志去做公证,老人说只有国志去,她心里才塌实。面对百姓这份信任,张国志说他心里沉甸甸,他怕辜负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培养。

通过一上午的采访,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社区走访,记者对张国志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张艳因为有事,只与记者唠了十多分钟,就有事先走了,于是记者在张国志的引领下,再次来到他所管辖的居民委,去体会张国志的工作,张国志首先领记者来到的是一位回民老人李德恭的家,老人正患感冒,一看见张国志来了赶忙坐了起来,一边招呼张国志坐到自己身边,一边跟张国志唠着家常,那感觉就像一对父子,李德恭老人先是聊聊自己家儿女的近况,接着又象谈工作一样一家一家的说着变动情况出租房屋、外来人口,见天气炎热,老人又要切西瓜,但张国志说自己还要走几家,走出老人家,张国志又为一位老人送去了她们刚办的户口,嘱咐完老人,张国志马上与老人告别,他说自己还要走几家看看,没走多远,张国志正好碰见几个家庭妇女坐在道边休息,一看张国志过来就招呼他过去,于是张国志跟几位妇女东一句西一句唠起了家常,唠嗑中,记者发现张国志对每一个家庭都如数家珍,问问东家女儿出国怎么样,唠唠西家儿子上学学习好不好,时不时传出的欢歌笑语,弥漫在他们的周围。听说记者来采访张国志,几位妇女拽着记者手说,国志,可是好人,你们新闻媒体早该宣传宣传他了。记者问为什么?

“老百姓有困难他帮忙;老百姓没钱买粮,他给花钱买粮;老百姓家干活,他总是伸手帮忙。”正说着,坐在道边的一位中年男子也加入了进来。“像他这样的警察,真不多见哟!”

这时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看见了张国志,非拽着张国志到她家坐坐。一进老人家门,老人的女儿就说:“国志,我正找你那。”原来老人的儿子在牡丹江,现在儿子生了小孩,老人就想为孙子办户口,但跑了几趟,都没办成。张国志笑了,“这事你交给我吧。”

当着老人面,张国志说,2004年辖区丢了辆摩托车,正在他为找不到摩托焦急时,就是老人女儿报的案。原来老人女儿发现门前多了一台摩托,起先她以为是邻里家的,但转念一想,不对,这么晚邻里家不会把摩托停在外面,于是她想到了张国志。对此张国志深有感触地说,只有警民处得水乳交融的地步,老百姓才会自觉地为你着想。张国志说,他现在给每家都发了警民服务卡,只要谁家有事,他是随叫随到。

往回走时,一会过来一辆三轮。“国志,我捎你回去!”一会儿过来个拉客的小车。“回派出所吗?国志。”面对大家的好意,张国志总是笑笑的说,“不用,不用。”他对记者说:“百姓挣钱不易,咱们不能给他添麻烦!”

本来让许多人看作是举手之劳的事,但张国志脑中总是绷着警民关系这根弦。

怪不得,他这么有人缘这么深入百姓心里,于是张国志高大完美的形象在记者心中渐渐地树了起来。

大娘,我是人民警察

到社区,人们提到张国志所做的好事,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提到一个名字——刘淑珍,讲起张国志为了孤寡老人刘淑珍几年如一日的故事,听起来让人感动。

2000年,张国志接手27委。于是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张国志,开始挨家挨户熟悉他所分管居民的情况。其实在张国志分管的2委1095户3042人中,如果说有对张国志不认识的,有张国志没去过的人家,那是不现实的;同时如果说在张国志分管的居民委中,有张国志叫不上名的居民也是不存在的。刘淑珍就是在张国志熟悉社区中,把老人当成了重点户。老人的丈夫90年代去世,丈夫仅有的1万元积蓄交给了老人仅有的亲戚——老人的侄子保管,但老人的侄子没有尽到义务,所在单位又把他开除,所以现在已找不到老人的侄子,从此失去生活来源的老人,只有靠社会低保生活,生活困难,由于长期的自闭生活,加上没人照料老人,老人跟街坊邻居没有任何人接触,也没人愿意跟老人接触。邻里都说老人有精神病,不是非常正常的人。前任包片民警试图走近老人,但他没有敲开老人的家门。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国志开始观察老人的一举一动,他发现老人总爱坐在外面晒太阳,没人跟她接触,更没人跟她说话。张国志明白别看老人像挺坦然的,其实老人的内心一定很孤独,于是他开始尝试走近老人。

老人由于多年自闭生活,窗户终年用棉被捂着,于是当张国志第一次敲老人家的院门时,老人撩开了窗户的一角看了看,但没有吱声,又撂下了棉被,之后,任凭张国志敲门,老人再不搭理他。第一次努力失败了,但张国志并不气馁,他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随着日子的推移,老人会有改变。他相信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一连去了几次。终于有一次老人说话了。“干啥?你要抓人呀?”

在这之前,张国志了解到老人旧社会受过迫害,对警察,从内心上有抵触情绪。于是张国志笑容可拘地说:“大娘,你怎么这么想,我是人民警察,人民警察为人民,大娘我是代表党代表人民政府来看你来了!”

这一次老人依然没给张国志开门,但从老人急促抽搐的面部表情来看,老人的内心作着激烈的思想斗争。

于是张国志去老人家的次数更勤了,终于有一天老人冲出了家门,拿着一把镰刀说:“我砍死你!”虽然老人表现的过激,但张国志明白,其实老人正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在逐渐融化内心的坚冰,她在逐渐容忍张国志的接近。也正是在老人拿镰刀冲出家门的一刻,张国志发现老人穿的布鞋已经开了嘴,心细的张国志马上上街给老人买了一双布鞋,给老人送了过去。虽然这次老人依然不开门,但张国志从院门递进去的一刻,张国志明显感到老人的表情有了一丝松动,她瞅张国志的双眼有了一丝光泽。

又过了两天,当张国志再次去敲老人的家门时,尘封十多年,没一个人进过的门,终于向人民警察打开了。当张国志看见老人还是穿着开着口的布鞋时,就说:“怎么没穿新的?”老人说,我得省着点穿。张国志告诉她穿吧,坏了,我还给你买。当张国志第一次走进老人的屋时,他差点没被屋里弥漫的气味熏吐了,这是个怎样的家庭呀 。

当天张国志找到张艳主任叙说老人家的情况,于是张国志当天领着社区的同志再次来到老人家,给老人家打扫卫生,解决生活困难。老人没柴烧,张国志找到一个在社区开木材加工厂的私人老板,跟他说明老人情况,问他能否帮助一下老人,这位热心肠的老板二话没说,行!今后老人的烧柴,我包了,不要你一分钱。感动的张国志握住老板的手不知说啥好。张国志了解到老人的丈夫原来工作在人民银行,就跑到银行,跟人家做工作为老人解决烧煤问题,了解实际情况后,人民银行决定每年为老人定期送煤,彻底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同时由于张国志的呼吁,人民银行每到年节,都到老人家看看,送去大米白面等生活用品,而张国志每到年节,也总是准时到老人家看看,看看缺什么不?还有什么生活问题需要解决,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她是前世修来的福,遇到了张国志这个好后生。

张国志说不知哪一天,他看见老人爱笑了,也爱与街坊邻里接触了,于是不放心的张国志嘱咐街坊邻居多跟老人说话,不要歧视老人,而张国志坐在街口跟老人唠家常的样子,就像一对和谐的母子,看了让人心动,让人落泪。

2002年,张国志要结婚了,也不知老人在那打听到消息,愣是把张国志拽到自己家的小棚子前,说:“这是大娘准备的棺材板,你拿去打家具吧!”面对张国志的推脱,老人生气了,“你拿不拿!”这一刻连张国志本人都感动了,看着老人情真意切的样子,张国志眼含热泪说:“大娘,我拿我拿。”

张国志说那一段他没敢再去大娘家,他怕自己不拿伤了大娘心,但拿了,岂不违反了纪律。

老人想吃鸡了,张国志给老人买去热热乎乎的烧鸡;老人想吃水果了,张国志马上到市场给老人买回新鲜的水果,老人有病了,张国志给老人买回救命的医药。在张国志细心的照顾下,老人今年已经83岁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每当有人问她时,老人都说托共产党福,托社会主义的福。

为此,张国志深有感触地说:“因为一个人做的好事,让人能上升到对党的爱,对社会主义的爱,作为一名包片民警,内心的感动,比得到什么奖赏都值!”

今年5月的一天,老人在家哭,邻居反映到张国志处,正忙工作的张国志立刻放下工作,跑到老人家,看到老人伤心的样子,张国志还以为老人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直到老人哭着说,老伴死的早,扔下自己孤苦伶仃一个人时,张国志明白了,老人现在已从自闭走向爱交流,于是张国志有了把老人送到敬老院的想法。虽然老人没答应,但为老人长期的身体健康来说,张国志说他希望老人能到敬老院,过一种正常人生活。

用心换心,真情换来社区的安定


玄成山是张国志所管辖的8委2组居民,他与老伴是后走到一起的,是从东京城搬到这的。了解到老两口没什么亲人,当天张国志就来到了老人家,了解老人生活情况,看看还有什么疾苦。正是在这次交流中,张国志了解到老人是东京城林业局的退休人员,工资只有180元,已压资半年多没给他开了,而且自己患有心脏病、脑血管病、血栓病连买药的钱都没有。

知道老人实际困难后,张国志跟东京城林业局多次协调,不但把老人拖欠的工资及时送来,而且在张国志积极斡旋下,林业局几次给老人涨工资,现在老人已能开到300元,基本能满足老人生活需要,同时久拖不决的医药费,也在张国志的努力下得到解决,现在东京城林业局每到春节都为老人送去米面肉等生活必须品,解决老人实际困难。为此老人对张国志的感激无法用语言形容,刚为老人要来工资那天,老人留张国志吃饭,张国志知道老人家生活困难,说什么不同意,最后竟弄得红白脸,张国志说,自己再不在老人家吃饭,就伤了老人心,这是张国志在老人家吃的唯一一次饭,从此老人成了那片的义务治安员,有个大事小情,他都会及时告诉张国志,每当张国志走到老人家,老人必把张国志拽进屋里,沏上一碗白糖水,必须让张国志当着自己面喝下去,那种感情让张国志每次说起来,都眼眶泛湿。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警察的热爱呀!

其实像玄成山老人这样,由于张国志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而成了张国志义务治安员的事,还有很多。52岁的付雅秋是8委1组的居民,由于姑爷是四川人,结婚迁户口遇到了困难,张国志了解到情况后,主动上门,帮助老人办理了户口迁移关系,跑了一个月,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张国志好。这时附近发生盗窃案,张国志就让开小卖店的付雅秋多注意,因为从案发现场看是小孩所为。不久付雅秋发现有两个青少年在附近转悠,形迹可疑,及时告诉了张国志,让刚刚作案,还没来得及跑的两个孩子被张国志抓到。

8委3组的关艳清在张国志刚刚接手这片工作时,对张国志有抵触情绪。主要原因是她的丈夫(是一只手的残疾人)被公安机关抓了起来,判了7年,自己与上学的女儿没了生活来源,而自己又身体多病,需要经常买药吃,生活常常入不敷出,一旦犯病,她连赖以生存的临时工,都没法去,生活非常困难。

了解到实际情况的张国志开始走近关艳清,知道她买药没钱,就偷偷记住她吃什么药,给她买了回来,放在桌子上就走。关艳清吃的药,都是30多块钱的贵重药,面对张国志默默为自己作出的一切,关艳清内心漫漫有了转变,她开始接受张国志,也头一次敞开心扉与张国志唠起了自己家的困难,张国志也第一次真切地走进这位苦命女人的内心世界,当他听到孩子上学负担大,家里没人管时,张国志说,孩子的事,我给你想办法。于是张国志到这个学校找了十多趟,为了解决关艳清的实际困难,他愣是把校长拽到关艳清的家,让他亲自体会学生家的困难。这位校长终被张国志所感动,他感慨地说:“没见过你这样的警察!”

从此不但减免了孩子的学杂费,甚至连孩子的校服都给免了。

1999年,张国志又为关艳清娘俩解决了低保问题,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光20元的一车柴火,张国志给关艳清买了多少次,或许连他自己都记不清。

2000年,关艳清的丈夫周国庆出狱,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活问题,那一段张国志几乎天天到他家,帮助周国庆想办法,解决生活问题。经过周国庆考察,他跟张国志说,自己想到街头烤地瓜,于是张国志为周国庆解决了烤地瓜所需的铁桶,感动的周国庆逢人就说,就是自己的亲弟弟,也没有张国志亲。到闹市区卖地瓜收益好,但收费也高,于是张国志又一家家跑,为周国庆全部免除了费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地瓜生意越来越难做,于是张国志又四处奔走,给周国庆在木材加工场找了份工作,彻底解决了一家人的后顾之忧。6年来,周国庆是夏天到木材加工厂上班,冬天去烤地瓜,虽然日子辛苦,但看着日渐出息的女儿和张国志弟弟的无私帮助,他感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这也是张国志成功改造劳教人员的一个范例。

其实在张国志帮扶劳教人员改造的故事中,像周国庆的事不止一个。78年出生的陆洪涛曾犯过伤害、滋事、流氓等罪,酒后闹事,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张国志分管27委1组时了解到,陆洪涛父母离异,家里谁也管不了他。父亲为了他能学好,曾给他买了辆三轮车,考虑到年轻人的心理,又为他买了个手机,但好吃懒做的陆洪涛不但没自食其力学好,而且把父亲给他买的三轮车和手机全卖了换酒喝,一度让老人非常失望。

于是张国志就三天两头往他家跑,与他谈心,交流思想,但刚开始陆洪涛说什么不跟张国志谈,一时如何帮扶陆洪涛,成了张国志的心病,转机出现在陆洪涛又一次酒后闹事后,按规定,陆洪涛够教养条件,但为了帮扶好一个青年,为社会减少一个不安定的因素,张国志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陆涛涛被传唤的当天晚上,张国志与他谈了一宿。终于让不可一世的街边小混混,低下了头,第一次向张国志承认了错误,请求张国志给自己说说话,自己能改造好。看到小伙子有了真心的悔改,张国志觉得这正是趁热打铁教育他的好机会,从此张国志从生活上关心他,在工作上指导他,让他做好人,走好路。也正是在张国志的帮助下,2004年陆洪涛与一位好姑娘喜皆良缘,开始过上了好日子。但从小养成的坏脾气,让陆洪涛在婚后的生活中又暴露了他霸气的一面,三天两头打妻子,在儿子出生一个月时,两个人因为一次打仗似乎生活也走到了尽头。听说陆洪涛要离婚,顾不上吃饭,张国志找到了陆洪涛狠狠地批评他一顿,同时又找到陆洪涛妻子做思想工作,在张国志人格担保下,陆的妻子勉强同意了再给陆洪涛一次机会,看到曙光,张国志又去做陆洪涛岳父岳母工作,并把陆洪涛叫到两位老人面前,当着老人面陆洪涛做了保证,事才算过去。但为了社会的稳定,这一家人的安康,张国志只要是去1组,就要到陆洪涛家坐坐,及时疏导可能出现的问题,让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为了一个人改好,张国志为这个家庭倾注了太多的心血。

自从跟妻子那次打仗以后,陆洪涛再没打过一次仗,而且人也开起了夏利车,知道往家挣钱,再不出外胡吃海造,前几天陆洪涛姑姑家的弟弟,跟人发生口角,动起手来,知道这事的陆洪涛及时赶到了现场,但令张国志没想到的是,这次的陆洪涛既没磨刀豁豁,也没站到弟弟一边与人打仗,而是说自己的弟弟,是不是又是你惹事。一句话说的张国志热泪盈眶,他知道自己的教育,终于在这棵“朽木”上起了作用。

 “洪涛!”

只一句话,张国志就说不下去了,他看见了又一棵长歪的树苗,在自己的精心护理下,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

化解矛盾,化干戈为玉帛

27委7组的米树臣,今年已经42岁,是有名的老实人。他家住在胡同的里面,由于胡同较窄又长,于是街坊邻居家要来个煤柴火什么的都要从这个胡同过,但住在最外面的一家人,怕胡同来回走车刮坏了自己家的院墙,就把一堆石头和沙土堆到了胡同口,目的就是不让车走动。但米树臣家住在最里面,如果走起来,就得50多米,运一车煤,非常不方便。为此米树臣跟那家人家商量能否把这些沙土石头搬走,但蛮不讲理的对方竟跟米树臣打了起来,并扬言要拿刀砍了他。知道事情的张国志马上赶到现场做那家工作,终于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两家一触即发的矛盾,没有爆发。但这些石头和沙土,无疑也成了影响居民生活的障碍。但碍于他的淫威,竟没有一家敢动这些沙石泥土。于是星期六,张国志利用休息时间,自己扛着锹和推着独轮车,来清理这些沙石,感动的胡同居民都要伸手帮忙,但都让张国志谢绝了,因为他知道那家人的脾气,他怕给邻里找麻烦,就这样张国志干了两个多小时,终于把这些影响居民关系的沙石搬掉。不但及时化解了邻里之间的矛盾,也最大限度的方便了群众。

其实像这样为百姓做事干活的事,在张国志身上不胜枚举。同时百姓家出现纠纷,甚至一触即发时,张国志也是勇敢地冲在前面。

在张国志所管辖的居民委,有一家要装自来水,铺管道时,需要从一家门前走过,但那家人说什么不同意,非让人家绕道走,但如果绕道走,就得多走50多米,于是两家为此事吵吵了起来。为了震慑住对方,每方都找来了帮手,大有一触即发的感觉。于是有群众及时向张国志报告,听说两家要打架,张国志忙三火四地跑了来,离老远,张国志就看见一个男人抡起了铁锹,不但把对方家铺到地上的上水管剁的七零八落,而是向冲上来制止的对方轮起了铁锹。这时的张国志飞身冲了上去,迎着飞起的铁锹冲了上去,同去的战友这一刻都为张国志捏了一把汗,高呼:“国志,危险!”但当人民利益受到危害时,张国志脑中想到的就是保护人民的利益,他飞身上去,一个大背胯,将对方摔倒在地。瞬间人民警察的果敢和英勇,把双方都震慑住了。

“给我抓起来。”

张国志把现场行凶者及时抓了起来,顿时让一些脑袋发热的人开始冷静。于是张国志耐心做两家的工作,及时化解了双方矛盾。使一场一触即发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7委4组有个35岁的年轻人没正当职业,却天天喝酒,出手大方,而且还和社区一位40多岁的女人姘居一起。影响相当不好,于是张国志就在家访告之年轻人应该走正路,做好人,但对方把张国志的话当耳旁风。这时社区出现几起丢电瓶案,于是张国志怀疑到他,经过连续蹲坑守候,在第四天头上,把正在作案的年轻人抓捕归案,让他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2004年7月,张国志在责任区工作中了解到,27委的居民与自来水公司的修理工因维修管道发生纠纷,修理工掐断了管道,造成几百户居民没水吃,张国志立即将信息反馈上报,并协助信访部门,与自来水公司和管区居民协商,最后以每户拿30元作为自来水公司维修的费用。第二天早晨不到5点张国志陪同张艳主任开始挨家挨户收钱,但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还差两户没有交齐,一边是群众,一边是自来水公司。为了社区居民早日吃上水,张国志拿出了60元钱,及时让自来水通到居民家中,及时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

8委4组朱桂华老人,因为用电不慎,造成大火,顷刻间辛辛苦苦积攒的家底,烧个精光。张国志知道了把自己结婚做的新被褥给老人送来,老人没锅作饭,他又把自己家的电炒勺给老人拿来,解决了老人暂时生活困难。但老人房屋被毁,重建房屋,对于像她这种贫苦家庭不过痴人说梦。考虑到老人住的是公房,张国志找到了房产处,把老人家的实际情况向处领导进行了说明,爽快的处领导经过考察,当即决定为老人再建一个新房子,感动的老人逢人就说:“张国志真是我的恩人呀!”

27委6组的老人李桂芝的老伴正月初五去世,无依无靠的老人这时想到警民联系卡,于是一个电话打到正准备吃饭的张国志的家。一听老人的老伴去世了。张国志顾不上吃饭撂下饭碗,就往老人家跑。老人没有亲人,丧事的一切事情都是由张国志跑的,外人还都以为他是老人的儿子,当人们知道他只是一个包片民警时,很多人都说,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张国志就是以火一样的热情,服务在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上。张国志没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那么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记者两天的采访一直是在一种感动中进行,几次记者不觉流下了眼泪,张国志就像邻居家的哥哥,孝顺父母的儿子,在社区,为百姓默默地服务着。

  阳光警察张国志

1975年出生的张国志,1997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警校。从参加工作伊始,就工作在宁安公安局宁安镇第一派出所。从一名小警察,成长为一名副所长。张国志走过一段不平凡的道路。他在2000年以来,宁安市公安局社区民警等级评定考核中,连续6年获得全局第一名;2000年,参加牡丹江市公安派出所民警业务大比武中,张国志获得了个人第一名;2006年2月,他代表牡丹江市公安局参加省厅举办的全省公安民警《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竞赛,取得了个人第一名,并和其他同志获得了团体第一名。先后被评为全省公安派出所基础工作先进个人、牡丹江市公安系统优秀民警、2004年度牡丹江政法系统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2005年被省厅评为基层基础工作即“三查、三建、三落实”先进个人。2006年5月,张国志同志被评为宁安市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之一。

张国志说,学习,是他积蓄内功提高素质的根本,他除了积极参加集体训练学习外,还自费1000多元购买订阅了60余本与公安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每年学习笔记达4万字以上,基本通晓了工作所需的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成为单位“理论家”、“法律通”和业务能手。

在工作中,张国志坚持五个第一。即:把每天下责任区当作第一要务。每周累计深入责任区30多个小时,平均每天走10多里路,面见群众200人以上。9年来,张国志仅在责任区走的路,相当于当年红军走过的25000里长征路,相当于面见20多万人次。他从不在所里闲呆,哪怕有半个小时的时间,也要下责任区,下去就入户,保持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张国志说,不贴近群众,不与群众打成一片,就很难真实、准确、全面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张国志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头一天晚上所里的值班记录,只要有涉及他责任区的事情,不管工作多忙,必须当天下责任区,或与其他民警一起搞案子,或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或困难。

张国志下责任区的第一个点,就是社区办公室,通过街道干部了解过去一天辖区发生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事情,带着任务到责任区,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张国志下去接触的第一种人,就是重点人口和需要帮助的有困难的群众,在接触中加深印象,既掌握情况,提高熟悉程度,还解决了问题。张国志说,靠死记硬背户口薄等书面资料,而不去面见本人,不亲自到相关单位和部位深入了解,就不能真实确切地掌握和熟悉处于动态状况中的人口和社情信息。否则,即使能倒背如流,既不可靠也于实战无用。

张国志追求的第一目标,就是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效率。他下责任区时使用两套交通工具,离所时骑摩托车,到存车点再换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入户工作。结果,在同一时间,他的入户数比其他民警多一倍以上。他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一次,张国志为了索要一家外来人口四个人的照片,连续七天登门造访,感动得那家人第八天早晨特意给送了过来。常年扎根在责任区,张国志早已对责任区社情及所有实住人口的动态信息做到了了如指掌,人口熟悉率达到了100%;辖区16岁至45岁的常住人口以及在家的老弱病残人认识张国志的达100%。

张国志常年练就的过硬的基本功,在侦察破案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0以来,以他为主或通过他熟悉的群众提供重要线索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62起,打击处理人犯43人,其中抓获现行28人,抓获逃犯4人,为他责任区的政治安定和社会治安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