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个没想到

 江平文字 2023-06-19 发布于海南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是硬道理。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论你以何种形式,何种方法,只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尝到甜头,你的改革才能进步,才能取得成功。

中国农民经历了太多风雨,无论是当年的合作社,还是后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或许都有当时的客观原因,有她合理的内核。

二十多年后,当入世、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期货等一系列曾让中国农民觉得遥不可及的名词渐渐走入,甚至影响他们的生活的时候。人们渐渐意识到二十多年前,那场“小岗模式”所带来的巨大能量,正随着时代的步伐渐渐的从农民的身体中衰减。2004年,海林市山市镇长胜村自发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当年这个仅处在雏形阶段的合作社,在没有国家一分钱投入,并且遭遇天灾的情况下,仍取得了比往年更好的效益。

​      三个没想到
           文/江平

   10月8日,记者慕名来到了海林市山市镇采访长胜村自发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两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没想到镇长李修杰一见面,就用三个没想到来形容长胜村自从实行农机合作社以来的巨大的变化。通过他难抑喜色的表情中,记者体会到他隐于面色背后的故事。

镇长李修杰说:“第一个没想到,村民的变化这么大!”

今年34岁的王文成,在山市镇长胜村,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村民。小学文化,没啥过多的奢望,把家侍弄好,多挣几个钱,或许是他一生中最最实现的目标。用他自己话说:自己在村子里顶多算个中等户。

自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他的上一辈就侍弄村里承包给他家的5晌地,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虽然一年忙到头,也就是紧供嘴,想要有点余富,甚至挣点钱,或许仅仅靠这几亩薄田很难实现。

每到春播秋种时,他总得外雇劳力。至少7个人,才能忙开地里的活。但就是这么没黑没白的忙活,一年多说也就五六千块的收入,而家里的儿子正上学,那时想让儿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那不过是痴心妄想。

但自从2004年村里自发组织成立农机合作社后,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春天的购种到秋后的收割,王文成再也不用自己操心,顶多没事去地里看看,欣赏下丰收的喜悦。而且有农业科技人员的把关,去年在全省各地普遍遭灾的情况下,长胜村不但亩产没减,而且获得比往年更好的收成。

王文成的家也随之发生了异想不到的变化。家的房子翻新了,家里安了部电话,春节时,他又把29寸大彩电搬回了家,过去脏兮兮的儿子,新年时竟穿上了世界名牌服装。听着王文成2004年的变化,记者不仅有一点疑惑,就因为实行了农机合作社,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王文成说:“光实行农机合作社,是没有这么大变化,但过去我种5晌地,得雇6个劳力,而现在不但不用雇6个劳力,而且我还可抽开身,去发展畜牧业,实现劳动力的转移,搞多种经营,这笔收入,却是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于是越说越兴奋的王文成讲开了他今年可期的收成。

“5晌地,按现在来看,收入3万2或许不是梦吧,养了20头黄牛,这两万多元,不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我打断他的话,为什么这么自信?

王文成说:“这得感谢组织,是镇政府和村委会为我们想到了多种经营,养植、种植并举的方针,几年前就与吉林浩月集团签定合同,我们养牛,人家收牛。彻底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原来是这么个收入可期。记者也不觉脱口而出:“是实实在在收入。”

卷上一支烟,王文成双眼放射出迷人的光彩。“这还不是大头,”兴奋的王文成点上烟,深深地吸一口,仿佛要吸进五腹六脏成功的喜悦,吐一个烟圈,仿佛要吐出一身的轻松。只见王文成眯眼瞅一眼记者,接着说:“我现在猪存栏有30头,一年卖三茬,就这个,一年少说这个数。”说着大手指与食指之间做了个八的样子。

“八百?”

“不对!”

“八千?”

“不对!”

“八万?”

王文成憨厚地点了点头。“现在的农村的政策真好阿!”

看着王文成对党的富民政策发出由衷地感慨,记者也不觉会心地笑了。

“大老王,快跟刘记者说说,你今年的美好蓝图吧。”

不知是谁在旁边搭了一句,王文成笑了,这一刻中国农民朴实憨厚的外表,在王文成身上表现的犹为突出。他正像千千万万个深受改革实惠的中国农民一样,真正感受到了党的富民政策的好。

“今年我准备买个大四轮子,秋后花3万多块,把房子装修一下,也过过你们城里人的生活,新年再买台冰箱、电脑,装上地热,买个浴盆,城里有啥咱有啥。”

“大老王,城里没有的咱也得有。”

“对!”

王文成笑了,周围的群众笑了,记者也被这动人的场面火热的激情感动,发出了欣慰的笑容。

“现在日子好了,我就有能力让儿子受更好的教育。”

原来自从王文成儿子上初中以后,王文成就把他送到海林市一中,吃住都在海林,虽然一个月五六百元花消,但王文成说,我负担得起。

从一个农民豪迈的话语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党的富民政策有多么深入人心,多么英明和正确。

镇长李修杰说:“第二个没想到,合作社村民这么拥护!”

共产党人最讲实事求是,客观地说,八十年代初,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形成了“乡政村治”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在村庄,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村民自治制度。推动了农村基层的民主进程,激发了农民群众的自主精神。对当时的农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农业产业化的日益提高,对于像长胜村这种土地平整,适合大机械耕种的地方,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对劳动力是极大的浪费,而且使用机械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应该说山市镇新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已经敏感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镇党委书记纪丽宏和镇长李修杰责成山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冯志春到长胜村搞调查,看看村民对实行农机合作社的看法。应该说当时村民对实行农机合作社的看法,镇领导班子心里怀着一份忐忑。但另他们没想到的是村民们一听要实行农机合作社,反映非常踊跃,大大出乎镇领导的预料。既然村民拥护,又对村子发展有利,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不干呢?

山市镇长胜村位于海林市的西南部,全村有农户374户,其中大洼屯有农户147户。长胜村土地平坦,适合大型农机具连片耕种,可是自从联产承包后,大型农机具在这里“行踪难觅”,取而代之的一家一户的“四轮”、“手扶”等小型农机。近年来,随着农民对机械化耕作的需求激增,链轨等中型农机也渐渐走入农户家中。但动辄几十万价格,却让联合收割机这样的大型农机成为农民眼中望尘莫及的“奢侈品”。

于是镇政府决定以大洼屯为先导,带动整个长胜村的发展。

于是在镇政府的倡议下,2004年长胜村自发组织的农机合作社成立了。

成立合作社那天,沉寂了多年的长胜村结结实实的热闹了一把,大伙都想听听,这合作社到底是个什么样,能给大伙带来什么好处,所以家家都派了代表。提起合作社成立当天的火热场面,村党支部书记黄一山记忆犹新。“那时的热闹劲打从大洼屯联产承包以后就再也没见过,去的人比村委会换届选举时的人还多。大会开了两个小时,大部分村民们就一直站着听完。” 在会上听了合作社的种种好处,村民们的心活了起来,大家踊跃的报了名。

合作社成立后,在镇政府和海林市农机局的帮助下,合作社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和董事会职权制度等21项规章制度,对各项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在生产中打破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坚持统一整地、统一购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统一耕种、统一田间管理。作业中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优势,整地时全部进行深松、深翻、整平耙细,建立土壤地下水库。春播时利用大型精播机,抓住农时,抢在“腰窝”上。统一购买,统一耕种,比往年农户个人耕种平均每亩可节省30元;通过统一田间管理,由往常的人工锄草改为机械喷施农药,每亩地可节省10元,通过科学的管理,规模化经营,粮食产量提高了15%左右。同时,统一耕作使合作社农户里一半以上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畜牧业养殖等三产的发展或进城打工,实现了二次创收。目前,该合作社已吸纳农机户147户,拥有大、中、小型农机具140台(套),总资产150多万元,拥有农机操作人员130名。

多年以后,应该怎样评价长胜村实行的农机合作社,我们不得而知,但1978年,那个震惊世界,以一个村子带动中国农村改革的飓风,我们不会忘记。那么再过若干年,人们又会怎么看待今天长胜村的改革呢?

镇长李修杰说:“第三个没想到,科学种田这么容易推广!”

农机合作社之前的长胜村,可以说是“一块地、八样种”。夏季的农村,玉米、黄豆、豆角……套种的“花花田”随处可见。在农民的印象中,自己家的地,爱种点啥,就种点啥,挺好!由于播种的随意,品种的杂芜,技术的不规范,无论从单产还是品质都很难跃上一个新台阶。

农民对农业技术有着强烈的渴求,而在应用农业技术时不按标准操作和技术应用的随意性却让农民屡屡碰壁。就拿喷洒农药这样一个最简单的事来说,农药使用说明规定要用4桶水,可是很多农户图省事,有的就用2桶水,有的用1桶水,由于喷药量不够,农药不能形成药层,效果也不好。到了秋后不能达产达效,农民却又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技术“不灵光”。

就拿大豆种植为例,如今在农村80%的农民种植的大豆都是自留种。在大洼屯,记者随意向3户农民询问了2003年种植的大豆品种,出人意料的是竟得到了7个不同的答案,绥农14、黑河27、黑河22……有的早熟有的晚熟,问他们怎么种了这么多,答案是“多种几个品种'把握’”。

实行了农机股份合作制,很多困扰农业多年的问题迎刃而解。2004年,长胜村农机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建立科技服务机制,聘请山市镇、海林市农机局的技术人员,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咨询,对村里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按标准对土地进行翻整,最后确定了种植高油高蛋白大豆的示范项目,从种子、化肥、农药购进到后期的田间管理都有农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由合作社监事会成员负责组织实施,看到长势旺盛的黄豆,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黄豆可比俺自己种的时候强多了。”由于100%按照标准化农业技术种植,2004年,长胜村的黄豆在海林市大豆在遭受多年不遇的灾害的情况下,亩产还比2003年增加了10%。

山市镇副书记吴子顺说:2004年是我抓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么多年以来,最见成效的一年。长胜村农机合作社把我们过去花十年时间才能完成的标准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应该说,记者在连续几天的采访中,无不感到“长胜模式”给长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当记者让镇党委书记纪丽宏谈谈自己对农机合作社的看法时,纪书记用了三个已想到对自己的看法做了概括。

镇党委书记纪丽宏说:“第一个已想到的,是'规模效益’必尝甜头!”

 改革开放开始的时候流行过一句话:“船小好调头”,但同时接这句话后面的一句就是“船大压风浪”。许多人集合起来的力量远远大于一家一户的单打独斗。

联产承包的积极作用,我们毋庸质疑。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那就是农民生产的无序、缺乏管理。间接造成农机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了农机在农村推广步伐的缓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农机户,常常是今天给村东张三家干,明天给村西李四家干。而村东村西之间往返的油料等费用则要由张三、李四两家共同承担。所以,同样是用机械翻一亩地,从45-70元不等,不同地方往往价格相差悬殊。因为这样的原因,尽管每年国家都拿巨额补贴鼓励农民购买农机,在推行了几十年农业现代化的农村,人们仍不难看到这样的图景,在广袤的田野上,一处是农业机械设备快捷高效的在田间耕作,另一处是“牛拉马拽人推”的原始耕作方式却始终不能退出历史的舞台。

“谁都知道大机械耕作的效果好,但大机械的机耕费用高,自己家那点地根本划不来。”这是以前农民经常抱怨的一件事情。而长胜村合作社的农民现在却可以得意的向外人炫耀“我家一亩地机耕费只要20元。”

在村党支部书记黄一山家,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04年,黄一山家共有耕地50多亩。加入合作社一年下来,机耕费每亩最低差5元。合作社用大机械生产,每亩地40元机耕费,而散种地用自家的小农机耕种,不但土壤深翻不足,每亩地还折合45元,如果没有农机的农户要雇人耕种费用比这还要贵;大豆亩产差50公斤。合作社请专家来检验土壤,并根据检验结果选种子、化肥,经营中机械化、现代化程度高,管理科学,每亩地比散种没受灾的产量要高20公斤,比受灾的产量要高50公斤。集中购买种子、化肥、农药,集中耕作比散种,投入人力少,购进价格低,每亩可节省费用30元。并且在卖粮时,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最新的供求信息,让村民的粮食卖了一个合适的价钱。总的算来今年不算外出打工、养牛和国家政策调整。仅合作种地每亩就为家里增收135元。是合作让黄一山家体会到了规模产生的效益。

机耕费降低了那农机户是不是要受损失呢?王宪国是合作社里有农机的农户,2003年他干了45垧地,2004年干了60垧,每亩地比去年减少了5元钱但总的收入并没减少。他说:“现在大块地,一次就能干完,这样就把以前从地块之间运输的费用让利给合作社的社员了。扣除成本和来回运输的费用,2004年还比2003年多收入了呢。”

镇党委书记纪丽宏说:“第二个已想到的,是脱离土地,农民必向其他产业要效益!”

实行了农机合作,长胜村过去家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才能侍弄过来的土地,变得“小”了很多。如今村里一半以上的农民踏上了远赴外乡的打工之路,而其他留守在土地上的家庭也由于田间作业劳动强度的降低、劳动时间的缩短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展其他产业上去。

20045月,当其他的村正农忙的时候,大洼屯的几十号子“闲人”却都到别的乡镇和山市奶牛厂打上了短工,整地的整地、插秧的插秧,每天全村都能收入56千元。山市镇副书记吴子顺说:“光在临近的新安帮人种地的村民,在短短10来天内,就存款达到15万!”

应该说,在农机合作社成立之前,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就有意识地引导农民搞多种经营,实现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但用村民王文成的话说:“自己家的地都种不过来,再说什么,都是废话。”但现在不同了,地是合作社种,自己成了没事的闲人,这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引导,就能收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近年来,村党支部立足本村资源和优势,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畜牧业,在资金、用地审批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的政策。但过去,由于村民忙活自己的责任田,无暇顾及这些。而现在不同了。用村党支部书记黄一山的话说:“引导村民搞多种经营,实现劳动力转移,从来没像2004年贯彻的这么好、这么彻底。”目前全村建标准化肉牛舍26栋,肉牛存栏1270头,新建标准化奶牛小区1200平方米,可饲养奶牛200头。母猪存栏730头,成为远近闻名的母猪专业村,生猪饲养量1940头。羊存栏3900只。2004年全村畜牧业收入145万元,占农业收入的36%。

就拿黄一山家来说,他一家五口人,大女儿在市里的统一组织下到珠海打工,儿子在山市镇电业所工作,家里还养了20多头牛。他高兴得说:“自从村里成立了农机作业合作社,我就再也不用为种地而发愁了,合作社的规模经营让我们农民尝到了农业机械化的甜头,现在家里五个人的地一个人就能种过来,收入比以前还要多。而且外出打工和养殖肉牛可以为家里增加30000元的收入。”就在记者去的当天,他还忙着和董事会的成员出去联系买牛的事情。

镇党委书记纪丽宏说:“第三个已想到的,是实行农机合作社使村委会有了积累。”

运行了两年时间的长胜村农机合作社让每一名村民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好处。对于合作社未来的前景农民们充满了信心。在采访中,我们接触的几位农民都对合作社的未来报以乐观态度。

山市镇副书记吴子顺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仍处在初级阶段,未来的发展前景一是仍由农民自发组织农机股份合作社,二是争取国家投入资金实行国投农机入股。不管是哪种方式,其最高境界都将实行'反包倒租’”。

然而合作社在运行中的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目前来看,仍然存在着组织规模较小,章程尚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够规范,合作机制脆弱等问题。合作之路一旦遭遇风险,组织成员间并不牢固的关系是否会出现,好则合,不好则散,利则合,遇险则散的现象。缺少搞市场经济所必备的知识,缺乏发展合作经济的经验。合作组织指导生产的科学技术和服务手段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简陋这都是未来合作社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在外部看,合作社还存在着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税收政策不明确、融资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都是经历一个曲折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去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更另人欣喜的是200411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必将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现实表明,农机合作社的建立,是符合农民切身利益的,是农业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带来的挑战、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面对两年来的成果,山市镇党委副书记吴子顺兴奋的说:“由于实行了农机合作社,村委会有了集体积累,这样就能为老百姓做很多有实际有意义的事。比如修路、公共设施的建设、农具更新、科学种田……等等,不一而足,到那时村委会就能为老百姓办更多实事益事,服务村民。这或许是解决我国现在农村普遍缺乏集体积累的一种很好探索。”

听着这激动人心的话语,看着这一个个巨变,记者有理由相信,山市镇长胜村的探索,为我国农村发展,走向新的高度,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