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国家的古典文化中,诗词是一种永不动摇的基石,不管经过多久的洗涤和锤炼,诗词依然能够长盛不衰,将最美好的意境和最真诚的感情传达到人们的心中。在古代人们的思想中,“一切都是下品,唯有读书是上等”,只有努力学习,考取功名,进入仕途,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生命价值,体现出自己的尊贵。 在古往今来的诗文和政事上,很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在朝中担任过重要的职务,有些更是在朝中担任过要职。譬如王维,被人尊称为“诗佛”,他不但善书法,而且善诗词,十九岁就因一曲《郁轮袍》而得了安乐公主的青睐,从而登上了状元之位。 后来,王维凭着自己的才华,先后做了太乐司,右执事,吏部尚书,右尚书等等,虽然没有当上将军,却也混得风生水起,地位显赫。又比如,李绅便是一位有名的唐代大臣,他的作品《悯农》,呼吁人们要节俭地过日子。 张九龄这位唐朝大诗人,以一首“海上生明月,天涯若比邻”著称,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政客和大臣,他忠心耿耿,敢于进谏,知人善用,不与奸佞为伍,为唐朝开元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白被誉为“诗仙” 李白,人称“青莲居士”,因其诗词多与酒有关,有“酒仙”之称。李白性格爽朗,豪迈,豪迈,具有一种天生的高傲和骄傲。对于自己的好朋友,他是真心的,曾经写过许多充满感情的诗歌送给朋友;对于自己的国家,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总是抱着一颗热爱自己的心,他表面上看起来狂放不羁,实际上却有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年轻时深受儒学影响的李白,立志要以其才能助国君,开创一个和平的社会。可是,世事无常,李白在事业上屡遭挫折。 他只好带着满腔的愤懑和寂寞,在这片山川中流连,以诗词来表达自己难以实现的雄心壮志。另外,李白在归隐期间,由于受道教的影响,他学到了“以物易物”的处世之道,从而产生了对“以物代物”的向往,他创作出了许多风流倜傥的诗歌。事实上,李白的人生一直处于“出”与“入”的状态。 杜甫被誉为“诗圣” 杜甫,号子美,有“诗圣”之称,和李白并称为“李杜”,其诗歌被尊称为“诗史”,其诗歌成就了一代又一代豪杰。杜甫最突出的感情特点就是“爱国心”,他生于大唐兴亡的紧要关头,又亲历了“安史之乱”这一重大事件,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处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其创作中,除慨叹“国将不国”和生活的忧伤之外,还立下了征战沙场,报效祖国的宏图大业。杜甫见证了大唐的动荡和没落,也见证了天下苍生的苦难和苦难,所以,他很善于在诗词中描绘出一个又一个的时代,一个又一个的时代,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并融合了诗人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情感,从而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诗史”,流传千古。杜甫与李白相比,具有鲜明的写实风格,其叙事诗歌数量虽少,但每一首都是经典之作。杜甫擅长从自己的角度审视人和物,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加以处理和修饰,创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忧伤而又抑扬顿挫的诗文。 他把平平无奇的老百姓变得活灵活现,不再普通,每个都有真实而鲜明的性格特点与人物形象。比如《石壕吏》一位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老人,一听说有官员要去招兵买马,就立刻“逾墙而走”。 “李杜”在戴建业眼里是什么样的人? 戴建业是华中师大文科系的一名教授,曾以一段关于《唐诗》的解说视频火遍全网,深受网民们的喜爱和喜爱。戴建业认为,古代诗人有三种分类:普通诗人、名家诗人和巨匠。唐朝著名的诗人很多,比如王维、孟浩然和李商隐,但是真正有名的,只有李白和杜甫二人。 纵观中国诗坛历史,被称作大诗人的屈指可数,比如屈原,陶渊明,苏东坡,这些人不但在诗词方面有着极高的造诣和造诣,而且有着极高的品格和境界。杜甫虽然生活在浪迹天涯的环境中,但是他也是一个文官之家的人。 在安史之乱之前,杜甫曾自信于自己的学问和才华,曾自诩为“博览群书,文采飞扬,文采飞扬。可是,当他去参加科举时,他的成绩就被淘汰了。之后,杜甫被封为河西都督,为九品,却因路途遥远而拒绝。第二年,杜甫被任命为右侍卫,但因为安史之乱,他的职位很快就被取消了。 杜甫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痛苦,他被卷入了一场战争之中,根本无力为大唐做出任何贡献,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念着一首《头发花白,头发花白》,以示对天下苍生的关心。戴建业先生认为,杜甫不愧为“一代枭雄”,其原因在于他与祖国的兴衰荣辱,并肩负着举国之责。 但由于李白生性洒脱,常常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投入到创作之中,所以戴建业先生觉得李白的诗歌有些过头了。戴建业在其著作《戴老师魔性诗词课》中特别提出,应该授予杜甫“最佳诗学成就”。 很明显,比起李白,戴建业老师对于杜甫的评价要高得多,而且也要高得多。他把杜甫看作是一位能够吸收前人长处,融合自己的创作手法和个性,并且具有一种开阔的胸怀和胸怀。杜甫在诗词和格律方面的造诣,除李白之外,均已臻至登峰造极之境。 结尾: 对于李白和杜甫,古今中外的文学界都有各自的见解。杜甫的前世名气比李白要小得多,他的作品也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所以在唐代,杜甫的诗歌数量比李白要少得多。到了宋代,士大夫们更是把杜甫视为至高无上的人物,他们对杜甫的诗词情有独钟,并竞相编纂和注释。 在元、明两代,诗歌中出现了“扬李抑杜”之风,而杜甫诗歌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遇和排挤。一直到清代,文学圈里的大部分人,都把这两个人当成了唐朝最重要的两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