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祥泉 | 忆我的高中老师

 新用户06868399 2023-06-20 发布于内蒙古

第 2219 期
文|廖祥泉   编辑|王成海

  
青年才俊、贴心兄长——-杨学林老师

当年我从穷乡僻壤的乡村初中走进团林中学,迎接我的第一人,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杨学林老师。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年轻、干练,对学生亲切、热情。我们入学是在19723月,走进学校,只有一排石砌瓦盖的教室,西边一间就是我们的教室兼做男生寝室,几间女生寝室还是土砖泥巴房。杨老师像大哥哥一样帮我们搬行李、打地铺,带领我们到食堂买饭菜票、到教室安排课桌凳,款曲周至,体贴入微,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进入高中学习,走进陌生环境,远离家庭,远离父母,加上年龄小(才过13岁),不懂事,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差,多么想有一个亲近的人。杨老师就是我们最亲近的老师,最关心我们的班主任,最贴心的大哥哥。他既是我们的科任老师,又是我们的生活老师;既是我们学习课堂上的严师,又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兄长。曾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不能回家,一个人躺在寝室床上,四肢无力,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没有医生看,举目无亲,多么想有一个人来看望、关心、帮助。星期天的早上,杨老师推开门,走了进来,抚摸着我滚烫的头,扶着我起来,用他的自行车把驮到医院,找医生诊断,挂号付款,打针吃药,忙碌了整整一半天,病痛的折磨在杨老师的关怀下得以康复。曾记得:一年级下学期,学校建校任务重,基本上每天中午和放学后都要劳动,不是挑沙搬砖、抬石头平场地,就是挖田垒堤、割谷挑草头。杨老师看我个子小,挑担子很吃力,经常轮流安排我称秤记账,弱小的身躯在杨老师的关照下得以成长。曾记得:一年级,由于转换学制,我们多读了半年,没有统编课本,杨老师有时自己刻印资料,有时从家里带来很多报刊杂志、小说、名著,丰富我们学习课堂,扩大我们知识视野,我都从他手中借阅了好几本书阅读,使我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杨老师带我们一年半班主任,与同学们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亲密无间。他从不摆架子,高高在上;他也不厚此薄彼,喜好务恶,对同学一视同仁。课间和我们一起娱乐玩耍,课余休息与我们一道劳动建校,星期六与我们一道放学回家,星期天同我们一起上学。每堂课他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课堂讲授风趣幽默,答疑解惑精心细致。他给我们上好每一节课,批改每一篇作文;他细心修改我们的一个修辞病句,认真纠正我们的一个标点符号,逐一校正我们每个人的字词读音。他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劳动时率先垂范,教育上宽严有济。每次建校劳动他都身先士卒,从不缺席。多少次他和我们一道到农场插秧除草、割谷犁地,到工地挑土垒堤、挖堰蓄水,到农村开门办学、访贫问苦。

杨老师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秉性耿直,剀切直言。他在团林教育组、团林中学担任领导多年,不徇私情,不谋私利,为单位、为集体、为学校呕心沥血,殚精竭力。我在他手下工作近八年,深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也为他的工作作风所折服。他在团林中学退休,离开校长岗位多年,仍然关心学校,给学校提意见、陈建议,为团林中学发展出谋划策。他勤俭持家,教子有方,养育一儿二女,卓有成就。大女儿继承父业,30多岁就成为湖北省特级教师,荆门名师,现为浙江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当年在荆门市实验小学还是我女儿的老师。说来这也是缘分,杨老师两代人都是我家两代人的恩师。还有一儿一女都在大型国企工作,他和谢老师二老身体健朗,生活舒适,兴趣广泛,安享晚年。

儒雅的李琴老师

在我的记忆深处,常常浮现一个戴着深度近视眼镜、面带微笑、温尔儒雅的老师,她就是我们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还兼带我们班的化学课李琴老师。自从1981年她和邱德发老师一同调离团林中学,我一直未曾与她谋面,也没有她的电话、微信,更没有听到过她的声音,但我的回忆中经常有她的娇小身影,记忆中有她的不凡学识,想念中有她的幽默风趣。她虽然不如我的启蒙老师那样记忆深刻,也不如我的班主任对我关怀备至,作为一个普通课任老师留给我的印象极深。我后来虽然与她有过短暂共事,同在一个学校工作,同在一个办公室备课,同在一个教室教学,但我私下没有与她有过多的交往,也没有密切的留念,作为一个一般同事我对她的评价极高。

李琴老师和蔼可亲,朴实无华。她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严厉中透过和蔼,深邃中饱含关切;她对学生慈母般的关爱体贴,特别对我这样年龄小、家庭贫困的学生不仅没有歧视,而且富有同情心。她坚守清贫,持家有方,和邱老师的小家庭经营的温暖和谐,养育三个女儿,家务担子繁重,工作兢兢业业,为我们所有的青年老师做出了表率。

李琴老师知识功底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她勇担重任,跨文理学科带我们班的两门课(高二语文、化学),赢得学生的钦佩和赞许。她的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我们听得入神着迷,所以,多年之后我仍然能够复述她的若干佳句美篇,记忆她的若干精彩片段。我喜欢李老师的课渐而喜爱我的语文老师,我欣赏老师的教学方法渐而喜欢文学、喜欢阅读、喜欢教学,我的文字功底就是在那时候打下的,记得李老师几次将我的作文在班上朗读、展出。化学课我们初中没有接触,没有学习基础,加之学校没有实验仪器设备,李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实用贴切,使学生们厌学、难学的化学课变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我作为科代表也为有这样机智的老师、活跃的课堂而自豪,收发作业本也很乐悠尽力。多年过去了,李老师的教学风格还时时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教学生涯或多或少的也有老师的印迹。

听说李老师先调到老家洪湖,后又调到武汉,现已退休多年,在家安度晚年。前两年还应邀来团林中学与首届高中同学聚会,但一直没有机会和她见面。只好把学生的思念化着点点只言片语寄上真诚的祝福:祝李老师和邱老师俩老身体健康!幸福快乐!面对疫情,百毒不侵!晚年精神矍铄,安然无恙。

严师慈母的班主任——洪德华老师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幸福,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我的高二毕业班班主任洪德华老师就是我们的好老师、知名老师、长青老师,也是团林中学的好老师、把关老师、骨干老师。我从小学到中师毕业,以及参加工作后在职进修大学,授课老师不下80人,班主任也有10多个,但记忆最深、印象最好、怀念最久的老师就是洪老师。

我爱戴他,因为洪老师爱生如子,亲如己出,平易近人,生活简朴。他爱学生,从不是偏爱、溺爱、宠爱,最多的是慈爱、严爱、细爱。他带班级风和雨细,点滴浸润;他教育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从不斥责学生、挖苦学生,而是引领学生学会认智,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他无微不至关怀学生,嘘寒问暖;他细微体察关爱学生,助贫帮困;他严格要求关切学生,令行禁止。我们班班级管理严,上课纪律好,劳动任务完成出色。他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和学生建立了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他在物理课堂上毫无保留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课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深入浅出,心灵手巧。我们那时候的物理课叫做《工业基础知识》,基本上都是机械常识、用电常识、无线电常识,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甚至没有连基本的烙铁、万用电表等都没有。洪老师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带领我们拆装拖拉机、组装收音机、安装照明电,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领悟,使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巧。

我尊敬他,因为洪老师随和直爽,性格耿直,胸怀坦荡,虚心求学,自强不息。他军人出身,没有读过师范,在教我们前才转业进入教育行业,他自认为文化基础不劳,专业功底不深,但他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充分利用自己年纪轻、心灵巧、肯动手、乐吃苦、勤求教的优势,利用一切休息时间,琢磨机械电器,埋头研究业务,切磋教学艺术。我们喜欢上他的课,更喜欢和他在一起摆弄机械、修理设备、安装电器。特别是后来团林高中改办初中后,面临中考压力,加上年龄大,他没有退缩,继续在教学一线带重点班、毕业班的物理课。我尊敬他,因为洪老师虚怀若谷,为人谦逊,甘当人梯,扶持青年教师,不少学生都受到他的支持和帮助,好多年轻教师都得到他的指教和点拨。我师范毕业后分配到母校,与洪老师一起共事,后来在教导处工作,他给予我的帮助、支持、鼓励很多。他从不显资格、摆架子,与他协商工作,他从不推辞;与他同带一个班级,他都是挑重担。我曾在1981年带他大女儿的初中数学课,这是从全区选拔的重点实验班,心理压力大,讲课放不开,他经常鼓励我,传授教学方法,指点教学迷津,使我获益匪浅。我们一家受到洪老师的教育多、恩惠多,我姐姐也是洪老师教高中时的学生,我女儿在团林幼儿园也曾受到他爱人罗老师的教导和关爱。

我崇拜他,因为洪老师师德高尚,吃苦耐劳,重任在肩,永不言累。他家在农村,爱人罗老师当时在村小任教,还抚育三个儿女。家庭的重担他挑着,生活的艰辛他扛着,教学的压力他顶着。在学校,他带几个班的物理课,还带班主任,教学任务重,工作事务多;在家庭,家里人口多,他一个人拿工资,星期天还要在家干一天农活。他后来在学校前面购买了一户人家的房子和田地,爱人随着调入团林集镇工作,家里负担才稍有好转。“讲台催人老,粉笔染白头”。洪老师在团林中学辛勤耕耘四十余年,默默奉献青春年华,忍辱负重,没有当过一天领导,没有享受一丝清闲,没有得到学校照顾。无私奉献,无心索取,无悔年华。英才勃勃,一生心血洒团中;杰绩硕硕,力践耕读铸春秋。时光荏苒,黑发积霜织日月;岁月如歌,师恩品德永不朽。

学业导师、引路恩师——邹法享老师

邹老师,您是我们的数学课老师;邹主任,您是我在团林中学读书的教导主任;邹校长,您是我在团林中学工作时的校长;邹书记,您是我在教研室工作时同院落教科所的党支部书记。您是我的学业导师、引路恩师;您是我工作时的楷模、行为中的表率。虽然您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但您的音容、您的微笑还在我的身边显现;您的慈爱、您的关切还在我的脑海环绕。

邹老师治学严谨,身体力行。他1962从沙洋师范毕业分配到荆门城关小学(现荆门市实验小学)教书1971年开办团林高中,组织上调他到团林中学担任教导主任,先与熊文锦校长、后与卢自清校长一起艰苦建校,在荒岗野岭上创办一所完全中学;再后来升任校长与李勋成书记搭班子,奠基了团林中学的框架,创造了八十年代乡镇高中的辉煌。他把青春和血汗献给了团林教育,把智慧和情感留在了团林中学。他把辛勤汗水挥洒在团林中学的建校工地上,把教学智慧绽放在课堂上,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荆门教育。他在领导岗位上坚持深入教学一线,年年带主课,届届带毕业班的课,他是我们上届二(4)班的数学老师,也是我们这届二(1)班的数学老师。他常说,社会活动再多,也不能耽误学生的课;上级会议再远,也要赶回来把课补上;学校工作再忙,也要把学生作业批改完。
 

邹老师深厚的数学功底、娴熟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一届又一届学子,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教师。我在学校读书时虽然没有直接听邹老师的数学课,没有直接得到邹老师的关爱,但我参加工作后有幸遇见一个好老师、好领导。我1980年元月刚师范毕业分配到团林中学,邹校长就安排我和他一起带高二理科重点班的数学,同时又要配合卢丛海主任兼代高二文科重点班的数学(当时高中学制两年,二年级是毕业班)。因为刚离开学校踏上讲台,面对熟悉的校园、熟悉的领导、熟悉的老师,挑战陌生的教材、陌生的学生、陌生的高考要求,我有些漠然紧张、愕然失措、茫然无助。都是邹校长手把手教我,给我修改教案,帮我纠正教法,带我外出学习听课。在给予我压力和重担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鼓励、支持和鞭策。有时我走上讲台时,突然发现邹校长正坐在后排听我的课,每次听完后一一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肯定我的长处和闪光点。在我8年教学生涯中,每次讲课,我都感到有他的目光在注视着我的每行板书,我都感到有他的思绪帮助我的解题思路。直到我调出母校,变换工作岗位,我都感到有双严师慈父般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使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在这我刚参加工作最紧张、最忙碌、最担心的半年,学生面临高考冲刺,要多为学生着想,不能因自己的教学失误耽误学生前程;协助领导、前辈、老师带课,要为领导分忧,为老师承担责任,不能因自己的工作过错给领导、老师摸黑。这届学生毕业,大多数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中专就读,后来不少学生成长为单位的领导和业务骨干。邹老师对我的信任使我更加刻苦钻研,给我的担子使我有了更多的成长空间。邹老师奖掖后人、甘为春泥的风范珍贵长存。

邹老师年高德劭,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坦荡无私。邹老师给予我们无价的师德和师爱,给予我们通往知识殿堂的基础和桥梁,给予我们认识世界的好奇和兴趣,给予我们美好人生的憧憬和向往。他在学校做老师,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他在学校当校长,老师们都愿意和他亲近;他在单位当领导,同事们都对他十分敬佩。邹老师年轻时就落下胃病,经常在课堂上扶着讲台为同学们讲课,在办公室里抵着桌椅批改作业,在农场里忍着疼痛犁地整田。他家庭负担重,上有父母下有三个儿女,靠他和王老师两个人的工资收入养活一家大小七口人,住在学校低矮狭窄的两间房,勤俭持家,自己开荒种地、种菜园,自己掌勺烧饭,从不以权谋私,从不牺牲集体利益中饱私囊,从不持强凌弱狭泄私愤。

邹老师是中国千万个教师群体的卓越代表,是中国无数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品德所在。邹老师是一个优秀的老师,更是一个睿智的领导;他是一个慈祥的长辈,更是一个领航的导师。他晚年因胃癌折磨,经常住院,三个儿女都不在身边。我经常到医院看望他、照看他,陪他说一会话,以减轻他的痛苦。在他病重时,我正在兰州出差,听到他病危的电话后,提前赶回来,在他弥留之际,在他病床前听他交待他的身后事。他牵挂家人,牵挂单位,牵挂同事;他留念团林、留念学校、留念老朋友。为满足他的心愿,他逝世后,特意安排团林中学的领导、他教过的学生代表、他的部分同事同学来送别邹老师。

“捧的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邹老师,您的师恩品德,泽润大地;您的师恩才智,桃李芬芳;您的师恩浩气,永存史册。没有更多言语代替学生向您表示感恩,没有更好辞藻代替下属向您表达敬意,没有更艳鲜花代替晚辈向您鞠躬祭奠。只有留下一段文字记录学生对老师的崇敬,晚辈对领导长辈的感恩!

公安一骄子,只身赴荆乡;

拓荒建校园,含辛育栋梁。

青春献团林,杨河畔荣光;

名师耀门庭,桃李尽芬芳。

甘为做人梯,品正德高尚;

教诲铭记心,师恩永难忘。

风范垂千古,硕果织芳香;

丹心昭日月,教坛显名扬。

惜乎厦早倾,痛哉失师长;

忠魂葬青山,学子思断肠。


作者简介:廖祥泉,网名吉祥如意。毕业于师范学校数学专业,进修于师范院校。工作之余喜爱文学,偶有诗歌、散文发表,编辑出版专著、专辑、教材十余部。中国数学会会员,湖北省数学学会常务理事,获得国家、省、市优秀教研员、先进工作者、骨干教师等奖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