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石文坛]吴高升旅行漫记之五《中原行》

 黄石新东西 2023-06-20 发布于湖北

旅行漫记之六

中原行

吴高升

二OO九年三月中旬,市政府乔秘书长带领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一行十一人赴河南开封、安阳两市学习考察下岗职工小额贷发放工作,我因兼任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董事长,有幸参加此次学习考察活动。河南两市的做法和经验概括为政府重视,财政支持,劳动就业部门配合,担保公司全程办理,效果显著,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此行对我市做好下岗职工小额贷款发放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完成学习考察任务后,顺便游览了开封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和包公祠,安阳殷墟博物馆和林县红旗渠,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了解。
开封是我国的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是夏朝、魏国、五代、宋朝等八朝古都,保存至今的古街、古巷、府衙、宗祀、名人故居等历史陈迹,比比皆是,是繁华帝都的重要见证。
清明上河园,座落在开封市区的龙亭湖西岸,占地600多亩,是一处大型的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而建造的。历时六年,投资过亿元,于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我们一行漫步在清明上河园中的民族风情街,观赏踩高跷,斗蟋蟀等民间耍杂,兴赏花鸟鱼虫,品偿特色美食,参观宋代科技馆,名人馆,犹太人纪念馆及张择端纪念馆,看校场比武,来驿站小憇,坐游船观光,景美人更美,使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该园是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休闲娱乐、生态环境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半天时间,游遍宋代故都,饱览名胜古跡,“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恍如时间倒流,让人回味无穷。
下午,我们来到了碧波荡漾的包公湖(包公湖有三个子湖即:东湖、西湖和中湖),瞻仰了西湖畔的包公祠和东湖北岸的开封府。包公祠始建于金元时期,历经时代更迭,曾多次修茸,因黄河水患,屡建屡毁。现这处仿宋风格的古典建筑群是1984年重建的。它由雄伟的大门楼、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等建筑组团组成。大殿中央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包拯坐像,蟒袍冠带,威严肃穆,令人敬畏。东西配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包公的生平政绩,传说轶闻和历史故事。包拯,安徽合肥人,29岁中进士,因照顾年迈双亲而放弃做官,是有名的孝子,在双亲离世守孝期满后,39岁才出任天长县令,三年后历任端州知州,监察御史,礼部侍郎,开封知府,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要职,一生连年升迁25次。他廉洁公正,立朝刚毅,铁面无私,不附权贵,心系百姓,断案如神,被称为“包青天”、“包公”。他在任监察官和谏官的五年多时间,弹劾各级官员六十多名,七次弹劾贪官王逵,六次弹劾国舅张尧佐,留下不畏强权的千古美论。他在任县令、府尹期间,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案例,折射出秉公执法,两袖清风,以民为本的铁骨柔情,为百姓所称颂。开封府,又称南衙,因包公打座而驰名中外。它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了。2002年,依照北宋李诚的《营造法式》重新修建,它以仪门、正厅、议事厅、梅花堂为中轴线,附以明礼院、清心楼等五十余处大小殿堂楼宇,红墙绿瓦,古色古香,是一处完整保留宋代建筑风格的古典建筑群。进入仪门,院中央叠立一块镌刻着“公生明”红色大字的巨石映入眼帘,巨石北面镌刻“尔奉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个字,此为戒石铭,它告诫官员要一心为公,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可玩忽职守。正厅摆放着“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是包拯审案理政的场所。在《开封府题名记碑》中,刻记着宋朝146年间,183位开封府尹的姓名和任期,包拯的名字因千百年来,百姓敬仰,用手撫摸,留下了凹痕,撫没了姓名,百姓有口皆碑,包拯却不在碑中。包拯在开封府任职只一年多,留下了许多为民请命,公正廉明的传说典故,他是清官的化身,执政为民的楷模,为世人敬仰,万代传颂。
在去往安阳的途中,我在车上遐想,“东府西祠”与碧水淸波相映,楼台亭阁中蕴含着历史名人故事,开封真是一座令人着迷、值得探究的古城。
安阳市是曹魏、后赵、北齐等七朝古都,是世界文化遗产殷墟、世界纪性遗产甲骨文的出产地。商王武丁中兴,文王拘而演《周易》,曹操邺城发迹,岳飞精忠报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人杰地灵。“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是在殷都区西北郊小屯村发掘的,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还生地。安阳殷墟博物馆也建在这里。青铜器,玉器,陶器等展品,价值连城。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一一司母戎大鼎是在这里发掘并展出。在这里发掘展出的陶三通,yH127甲骨窖穴和亚长牛尊被称为三件国宝,彰显了我国商代时期领先的科技和文明。参观殷墟博物馆,我们都为中华古文明而倍感骄傲,也为先人的高智商而震撼和自豪。
来安阳的第三天,我们便到林县(现为林州市)的红旗渠观光旅游。据有关资料介绍,林县地处太行山南麓,与山西平顺县接埌,水资源奇缺,“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是个干旱贫瘠苦寒之地。全县耕地面积98万亩,水浇地只有1.24万亩,人口90多万,有56.3万人吃用水困难,农业完全靠天,庄稼十年九不收。历史上曾有多次引水入村的事例,但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六十年代初,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出“把天上的水蓄起来,把地下的水挖出来,把外县的水引进来”的治水方略,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林县百姓的广泛响应。最后选定从山西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引浊漳河水入林县的方案。他们从全县动员10万民工,用10年时间,用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兴建水库48座,圹堰364处,修建提水泵站、发电站等各类配套设施12400多处,完成土石方2225万立方,在太行山腰间,建成干渠70.6公里,各级支渠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一一红旗渠。红旗渠集引、蓄、提、灌、电、景为一体,成龙配套,是个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也被誉“新中国的奇迹”、“中国水上长城”。今日红旗渠可与古都江堰媲美,当代杨贵与古代李冰齐名。
在红旗渠建设过程中,平顺县沿途村民腾出房屋给民工居住,庄稼树木为修渠让路,无偿提供水源,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在建渠的十年时间里,共有81位英雄牺牲在工地上,设计师吴祖太,检查隧洞质量时,遇塌方而壮烈牺牲,时年27岁。为建渠捐躯的81位英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17岁,林县人民刻碑纪念,烈士的精神永存!带领林县人民引水入林的县委书记杨贵,后升迁为安阳地委书记,河南省委常委,退休后亨受正部长级待遇,亨年九十一岁时于北京仙逝。国家没有忘记他,人民永远怀念他。林县人民艰苦奋斗十年,无偿投工投劳,终于结束了千百年来缺水的历史,也创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将载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史册,流传万世。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引水入林后,林县的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500公斤,粮食总产大幅提高,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在的红旗渠是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渠首,青年洞、一线天、将是重要的景点,林县人艰苦创业的故事,创造的红旗渠精神,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供游人学习观光,每年接待游客过亿,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的故事搬上银幕,进入联合国放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引来多位外国政要和无数外国友人游览观光,红旗渠精神将传扬四海,激励后昆,千古流长。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已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