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道'是中华民族字典中的神圣词汇,其内涵丰富深刻,意义广泛深远。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图腾,也代表着我们民族的核心思想和智慧。 “道”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理论奠基者们所发展出来一个理论体系,其核心从构建之初起就一直非常稳定,它简洁,稳定而优美。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所有的理论都构建在其之上。它的核心在《道德经》和《易经》当中。 现代,我们可以透过文字翻译了解这些内容,但在理论层面却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因为理论的缺失,最后变成了不能讲的“道”、讲不清的“道”。整个理论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所幸我们来到了现代,现代终于有了一个契机,我们可以绕过那些似是而非的“悟”,绕过那些无法证明的“心”,绕过那浩如烟海的重重文字阻碍,通过现代理论,特别是现代科学的理论对“道”的理论中关键部分进行印证和比照,人人可以理解“道”的时代终于可以到来,老祖宗的遗产终于有机会可以回到我们每个普通个人的手中。 二、本文使用的基础理论和概念 现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学昌明并且科学的方法论和方法已经获得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并且我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即使义务教育也拥有足够的深度和科学性,这是一个绝佳的基础。本文使用现代人能理解并且非常熟悉的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作为辅助来帮助我们理解“道”的理论。这一章对这些我们熟悉的理论和概念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现代科学方法论和相关概念 科学家的任务是从现象中发现规律,并试图将这些规律纳入一个理论体系中。这个理论体系必须能够对未来的现象做出预测,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证实。当一个理论能够成功地预测未来的现象时,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以下是相关概念: 现象:现代科学方法通常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自然现象,并对其进行定义和解释。在科学中,现象通常被定义为观察到的事实、现实或事件,这些现象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观察进行描述,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重复和验证。 规律: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规律被定义为自然现象中的普遍性规律性和重复性特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家通过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来发现规律,并验证其普遍性和适用性。 存在:在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存在被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独立、实在、可观测、可重复、可验证性的物理现象。存在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实在性、可观测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物理现象才被认为是存在的。 底层规律可以解释上层规律和现象
根本规律,大统一理论 人类目前正在寻求并且逐步接近一种统一描述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理论,物理学大统一理论。 大统一理论是一个物理学理论,旨在将所有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力学规律统一在一起。这个理论假设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基本力,这种力可以解释为不同力的统一,包括电磁力、弱力和强力。在大统一理论中,物质被看作是不同类型的场,这些场通过互相作用来产生所有的物质和力。大统一理论旨在解释宇宙最基本的结构和规律,包括黑洞、暗物质和暗能量等神秘现象,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即使大统一理论,根本定律被发现,它也是无法被证明的 大统一理论目前并没有被完全证明,只是框架和假设,但是也没有被证伪。是否存在大统一理论,目前有三种可能,第三种可能性已经被排除。并且如果我们最终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理论,也永远证明不了,因为这个“证明不了”是逻辑上的,它就是证明不了!
二、哲学相关理论和概念
哲学本体论(Ontology)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现实世界的本质、结构和构成。本体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存在?”或者说:“什么样的事物具有实在性?”本体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现实世界的根本性质。不同的哲学流派和哲学家对这些问题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哲学中的根本规律和本源 本体论是一类哲学理论,它并不统一,不同哲学流派和哲学家有其不同的观点。巴鲁赫·斯宾诺莎,在其著作《伦理学》中认为,“神是一切的本源,一切存在根源”,这里面的“神”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拟人化的“神”,可以认为是一切的本源的代称。这是一种本体论观点,认为宇宙由单一的本体(神,本源)而产生。
著名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也有相似观点的证明,篇幅问题,这里就不引用了。 为什么在哲学本体论观点中,类似“世界本源”的表达都用“神”指代,因为它不可被证明!哲学上和逻辑上的不可证明。你要问这个本源哪里来的,为什么是这样?不知道!这个逻辑和上一节霍金的表达的逻辑是一样的,终极理论和规律是不可证明的。 三、科学的世界观 现代科学方法论所构建的世界观是基于实验、观察和理性推断的。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数据,然后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来解释和理解这些数据,以形成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描述。在这个世界观中,自然现象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可以被理解和解释。 科学家的世界观是基于不断变革和修正的,即科学理论和假设必须不断地接受新的证据和观察结果,并根据这些证据和结果进行修正和完善。 四、哲学的世界观 哲学的世界观是一种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基本观点或信念,它试图回答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存在的本质、人类的目的和意义、真理、道德和价值等。哲学的世界观通常是基于人的思考和推理,不同的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五、基于科学界共同框架范式的科学方法论和世界观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科学家的世界观是基于一种被称为“范式”的思想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了科学界的共同理解、实验和理论方法、以及基本概念和假设。范式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使他们能够理解和解释观察到的现象,同时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 科学研究不是简单地根据实验数据和经验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而是基于科学界共同的理解和思考方式,将这些数据和观察结果转化为科学理论和假设的过程。科学家不仅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收集数据,还要根据范式对数据进行解释和归纳,并使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 科学研究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当出现一些无法被现有范式解释的新现象时,科学家会尝试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以适应这些新的数据和观察结果。这种过程被称为“科学革命”,它推动了科学知识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方法论常用的范式:经验主义、确证主义、实证主义、科学实在论。目前基于科学界共同框架范式的科学方法论进一步加强了科学的开放性和理性,这是根本目的。 三、 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初现“一体性”的端倪 通过前面章节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科学领域和哲学领域,这两个领域对于我们这个宇宙在形态上的认知已经出现重合。它们对于这个宇宙“存在底层根本规律”这个认知是一致的(虽然目前科学大统一理论还是一个假设和框架),并且由此而可以推论的“一体性”(巴鲁赫·斯宾诺莎《伦理学》命题十四,绎理一)。并且就目前来看并不需要额外引入某些特别的科学和哲学范式。 上一章,我们有介绍,物理学正在接近大统一理论,找到一个可以解释这个宇宙所有现象的终极定律。目前,有两个较为接近大统一理论的理论框架:标准模型和弦论。标准模型是一种成功的、经过多次实验证实的理论,而弦论尚处于发展阶段。 这两个理论都试图构建一个统一的框架,以揭示宇宙基本构成和相互作用规律。在标准模型中,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力是关键;而在弦论中,基本的弦和它们之间的振动模式起着核心作用。这些理论都致力于用这些基本组成和规律来描述宇宙中所有物质和现象。 一旦我们找到“终极理论”,那么很显然,我们的宇宙由“终极理论”而生,这个“终极理论”可以解释我们这个宇宙内已知的所有规律和现象。 上一章我们也有介绍哲学的世界观,哲学本体论中存在一类观点,即“这个世界由单一本体而构成”的观点。此类观点的世界观和大统一理论的世界观具有一致性。 ![]() 我们把他们放到一起来看,很显然它们对于宇宙构成的描述具有一致性,并且也必然会存在一种“一体性”。在大统一理论假设的前提下或者采用本体论“单一本体”观点时,我们的宇宙拥有如下特征: ①我们这个宇宙由“终极定律”(某种基本结构和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者是本体(本源、神)生成。 ②这个宇宙的所有存在,上层的规律,物质,意识都可以由“终极定律”来解释、由基本组成(基本粒子、弦、本体(神))构成或者表达。
③这个“终极定律”,“本体(神)”,即使最后被我们发现或者理解,它也是无法证明的。
哲学的世界观通常基于哲学家的思考和推理。科学的大统一理论虽然尚未被发现,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假设与哲学本体论中“单一本体(本源、神)”的观点在宇宙的构成、存在的本质上已经出现一致性。这更加的印证了我们这个宇宙很可能存在“终极定律”。从目前我们理论的进展来看,这个“一体性”确实已经初显端倪。 此外,大统一理论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尽管它仍然是一个假设,但它并非随意提出,而是基于现有科学理论和实验数据的合理推断。大统一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与许多科学发现相一致,具有很高的合理性。此外,它与现有的各种科学理论并不冲突,这种不冲突性是由整个严谨的科学体系来保证的。在大统一理论的存在没有被证伪前,这个“一体性”在目前来说拥有极高的合理性。 四、 “道”的理论核心在讲什么 有了以上的基础理论、概念和讨论,我们再来讨论和理解“道”的理论就会简单很多。 一、“道”的理论核心 作者认为“道”的理论核心在《道德经》和《易经》当中,在《道德经》第九、十六、二十五章的内容和《易经》的架构当中。 1)《道德经》部分 《道德经》第九、十六、二十五章是“道”的理论核心,这里面有三个内容,①“道”的世界观,“道”关于宇宙的基本结构的描述;②基于“道”的世界观,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研究和应用模式。③基于“道”的世界观,意识回归“道”的过程,意识规律的研究和应用的模式,也就是常说的“修行”相关的理论。
2)《易经》部分 基于“道”的世界观,易经八卦体系的架构,这部分内容我们在本文第六章再展开。 ![]() ![]() 二、“道”的世界观 以下我们逐个来讨论“道”的理论核心,先从世界观开始。 首先“道”描述了我们这个宇宙的构成特征。我们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段描述的就是“道”的世界观,“道”的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 宇宙由特定的结构构成(有物混成、独立而不改),这个特定的结构先于宇宙而存在(先天地生),这个特定的结构在特定的作用规则下不停的运转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周行而不殆)。 以上就是“道”对于我们这个世界基本特征的描述,也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怎么来的? 自然而生(“道法自然”),不知道怎么来的,强行取了一个名字,“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三、“道”是规律,底层规律解释上层规律和现象 我们再来看《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这里的“持而盈之”、“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以及“金玉满堂,莫之能守”是规律。对应到现代是统计学规律正态分布,中心极限定理等。“道”在这里是规律也是方法的意思。 前面我们讲过,在科学领域,底层规律可以解释上层规律是一个普遍原则。那么既然这个世界的底层规律是“道”,那么这个世界的上层的规律都可以用底层根本规律“道”来解释,所以上层的规律也称为“道”,现象背后的“道”。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道”的世界观所表现出来的一体性。 四、宇宙的基本结构,宇宙四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描述了一个关系: ①首先“道法自然”,“道”是根本规律,自然而生,本来如是,不可说。所以老子描述,“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本来如是是哲学意义上的,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本来如此,再讲就讲不清楚了,就像我们这个世界的大统一理论,即使我们发现了大统一理论,那么要问它怎么来的,也是一样,本来如是。
②天法道,这里描述的是我们宇宙的整个范围,宇宙的空间,虚空由根本规律“道”而生。所以这个宇宙不存在绝对真空,因为虚空也是由根本规律生成的。 这个我们可以在现代科学理论中得到印证,即我们这个宇宙不存在绝对真空,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真空涨落(也称为真空波动)是一个基本的量子力学概念,描述了在看似空旷的空间中,粒子对(如电子和正电子)的短暂产生和湮灭过程。这种现象源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虽然这些粒子对存在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它们的出现确实导致了真空的不确定性。
③地法天,这里的“地”,我们可以认为是物质,物质由虚空而生。 ④人法地,人是物质,也是一种存在,而且是宇宙中的最重要的存在,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这里讲了我们这个宇宙的生成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 五、意识也是一种存在,这个宇宙的产物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一段描述的是人“入道”的过程,传统文化理论中常说的“修行”。关于此部分详细内容,作者在本文第七章,传统经典知识体系架构部分会再详细讨论。 那么这个过程的主体是什么?人的“意识”,人的“意识”我们不能称为物质,但是它确实存在,用现代科学的概念,意识是一种现象。遵循“道”的世界观,它也由宇宙的根本规律而生。 这个过程的客体是什么?现象,现象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观察进行描述,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重复和验证。 那么《道德经》第十六章在描述一个过程,当我们的意识在观察现象的时候,意识反过来观察意识自身,一直到发现意识本身也是“道”的这么一个过程。 ![]() 综合前文关于“道”的世界观,结合本章的描述,我们来总结: ①意识由“道”而生。 ②意识有观察的能力。 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识不灭,因为“道”---宇宙的根本规律“不灭”,所以没身不殆。 以上就是整个“道”的理论核心。 五、 “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 了解了“道”的理论核心的内容,我们再通过西方哲学“本体论”和现代科学大统一理论来做参考,看看“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 一、“道”是一种“本体论” 首先“道”是一种本体论,前面我们有讲过哲学本体论的概念,“道”的理论认为,“道”是我们宇宙的本源,一切事物都依赖于它而存在。这个观点是一种本体论观点,即哲学本体论中单一本体的观点。本文引用了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例子。所以“道”的理论是一种本体论。 但是“道”又不完全是典型的本体论。它并未专注于研究单一存在方面的问题。因为“道”是一个全面描述我们这个世界的理论,前文我们引用过《道德经》第九、十六章,这两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别有描述意识现象和社会现象。 二、“道”的世界观与大统一理论和哲学本体论单一本体观点存在一致性 本文第三章,我们有总结,哲学本体论中“单一本体”观点与大统一理论的世界观具有一致性和一体性: ①我们这个宇宙由“终极定律”(某种基本结构和它们的相互作用关系)或者是本体(本源、神)生成。 ②这个宇宙的所有存在,上层的规律,物质,意识都可以由“终极定律”来解释、由基本组成(基本粒子、弦、本体(神))构成或者表达。 ③这个“终极定律”,“本体(神)”,即使最后被我们发现或者理解,它也是无法证明的。 我们把“道”的世界观,拿出来比对,可以看到它们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 ①宇宙由特定的结构构成(有物混成、独立而不改),这个特定的结构先于宇宙而存在(先天地生),这个特定的结构在特定的作用规则下不停的运转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周行而不殆)。 ②“道”(根本规律)怎么来的?自然而生(“道法自然”),不知道怎么来的,强行取了一个名字,“道”(“吾不知其名)。 三、“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 所以作者认为,“道”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独特的理论,它的理论核心具有本体论特质,它的观点和本体论中单一本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即“道”(神、本体)是宇宙的唯一本体,所有其他的事物都是由“道”(神、本体)所产生的不同属性或模式。宇宙是自成系统的整体,而“道”(神、本体)则是这个整体的内在本质。因此,“道”(神、本体)既是唯一的,也无所不在。 并且“道”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我们这个世界的理论,涉及自然现象及规律,社会现象及规律以及意识现象及规律,它的世界观和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大统一理论高度一致并且兼容。 “道”的理论和哲学本体论相比更庞大,“道”不仅仅只是专注于研究“存在”的问题,而且研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意识现象。作者观点,“道”的理论中关于社会现象和意识现象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下一章我们来讨论“道”的理论如何展开。 六、 “道”的理论如何开展 前文我们有分析过“道”的理论和世界观,其和大统一理论的世界观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大统一理论和现代科学同属现代科学理论体系,他们的基础概念是一致的,这些概念也是我们所熟悉的,所以本章我们使用这些基础概念来辅助理解。 一、基础概念,“规律和现象一体”、“规律和方法统一” 我们先来看《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首先这句话讲了现象和规律,如:“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两个现象之后是相同的规律。那么这种描述方式在“道”的理论当中是非常常见的。这就是“规律和现象一体”,规律不会单独呈现,规律在现象当中。 此外这里关于对应方法的描述,如:“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是方法,那么这种表达方式就是“规律和方法统一”,不同的现象背后是相同的规律,只有找到特定的规律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策略。 这里的逻辑就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观察现象,总结规律,归纳方法。最后记录下来,留给后人使用。其实这种方式在传统经典理论中,无处不在,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一样的,这也是一条典型的现象规律一体,规律和方法统一的描述。只不过它非常的精简。 那么为什么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有两个原因,①一体性的原因,它由世界观而来,本文已经反复解释,这里不再复述;②文字记录成本和阅读负担问题,其实最主要的还是阅读负担,据说秦始皇每天要批阅120斤的竹简。所以文字必须要尽可能精简,尽可能多的记录有效信息,并不是古人不负责任。 二、易经的体系 通过《道德经》第九章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怎么研究总结规律并且记录对应的方法,虽然已经很高效,文字也很精简的,但是世界那么大,变化那么多,有没有更高效的方法?有!那就是易经。 易经构建了一套符合我们这个世界世界观的,可以表达我们这个世界规律和现象的符号系统。可以通过这套系统来表达和推演我们这个世界的规律、现象以及它们的变化。 ![]() 从最底层开始,首先是“道”,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它有什么特征?宇宙由特定的结构构成(有物混成、独立而不改),这个特定的结构先于宇宙而存在(先天地生),这个特定的结构在特定的作用规则下不停的运转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周行而不殆)。如上图,就是我们熟悉的“太极图”,它是“道”的象征。 接下来是实际的建构,首先要表达那个最底层的结构,但是实际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确实无法知道,那么八卦系统就使用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阴阳来表示。然后是持续运动,易经的64卦体系中无处不是运动。 ![]() ![]() 最后是现象和规律的表达与组合。观察和研究世界的过程中,我们的先人们发现不同的现象和物体都遵循着某些规律和特征。然而试图记录和归纳所有规律和现象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遵循世界观基本规则的情况下,《易经》分别创造了两组概念:①规律抽象;②现象抽象。通过组合来解决庞大复杂的规律和现象表达问题,如下图: ![]() 这里使用的是小过卦的简单例子,从规律抽象,再到通过规律抽象组合出现象抽象,现象抽象可以表达一类现象,再针对这类隐藏着特定规律的现象给出策略。这就是规律和现象一体,规律和方法统一。小过卦的例子非常好理解,甚至都不用白话文翻译。 那么《易经》内到底记载着什么内容是不是也就一目了然了,它记载着先人们留下的关于这个世界的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意识规律),以及这些规律的变化的研究和应对策略。《易经》的主要功能是不是大家也就都清楚了。作者观点,《易经》的主要功能是一部工具书,适用于所有人行为策略的工具书。掌握规律,顺应规律我们就可以少犯错误,趋吉避凶。 七、 传统经典的知识体系架构 现在是2023年,当前几乎我们所有人的认知,《易经》是算命的书,虽然大家都尊其为中华民族的根本经典,群经之首。但是现代我们已经讲不清楚什么是”道“,更讲不清楚《易经》和“道”的关系,从而导致《易经》的主要功能与绝大多数华夏儿女失联。 并且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直到当今时代我们对于“道”的认知也出现了巨大的偏差。“道”的理解和“修行”死死的纠缠到了一起,变成了如下认知: ①“道”是讲不清楚的,要修,要悟; ②不仅讲不清楚,还要更进一步,拒绝讲清楚,只能修,只能悟; ③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不知道怎么修,怎么悟,也没法判断; ④最后甚至出现了死循环,因为没有修,没有悟,所以搞不清楚,悟和修的标准是什么?讲不清楚,这就是死循环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和传统经典的知识体系架构有关系,搞明白架构,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了。我们先来理解一些传统经典的核心概念。 一、核心概念,“本体”、“体”和“用” 先来讲传统经典当中最核心的概念,“体”。前文我们有比对过两种理论,本体论中单一本体的观点和现代物理学大统一理论的假设。“道”的理论中的“体”、本体论单一本体观点中的“神”(本体)、物理学大统一理论宇宙最底层的结构(某种形态的基本粒子或者弦),它们都是一个意思。这个世界的唯一“实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由这个“体”变化而来,由它而“生”,这个很好理解。 那什么是“用”?站在“体”的角度,这个宇宙运行,生成的所有一切可以叫做“体”的“用”,体在发用。把“体”对应到大统一理论中最底层的基本结构,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样的。这个基本的结构遵循特定基本作用力(基本粒子)或者震动模式(弦)或者其他运行规律,生成了我们这个宇宙。 “体”和“用”还有延展的含义,代表能力和应用,用来指代一种关系。比如:邓亚萍的乒乓球能力包括她整个人,整个可以看作“体”,持续训练和积累比赛经验增强“体”,打球的时候临场发挥就是“体”在“用”。 此外,“本”也是“体”的意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它代表的就是这种“体用”、“主次”的关系。 对应的还有“能”和“所”的概念,这个主要用于和体相关的规律表达,意识能观察,观察所观察的客体和内容。代表主客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经典里面最常用也是最核心的哲学概念。 二、宇宙四大,“人”大,怎么理解 本文讲“道”的理论核心时,有讲过宇宙四大,老子有讲“人”大,但是老子并没有如现代人一样进行论证,本文在这里做一个总结。 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人是很渺小的,为什么老子讲“人大”呢,因为人有意识,意识最大的能力就是发现并且顺应规律。《道德经》第十六章有描述,“...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意识除了有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之外,还有一个极其特殊的特征,这也是现代科学的认知,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人”大。现代科学相信人有自由意志。所以在证明量子纠缠的实验当中,科学家们启动了大贝尔实验项目,通过全球10万人的自由意志产生的随机数来关闭可能存在的实验漏洞,而不是常用的机器产生随机数的方式。 人为什么大? 人有意识,意识非常特殊,意识有观察发现规律的能力;人有自由意志; 三、意识和“意识规律” 意识除了可以观察和发现规律之外。同时意识也是这个宇宙本体或者根本规律的产物,其自身也存在规律。意识以不同生物为载体,表现出不同的意识现象,这些意识现象背后是不同的意识规律,比如“我执”,执着有一个“我”,这个规律存在于有意识的所有生物体的意识现象中。“护食”,我们可以在狮子,猴子,未训练的狗的行为现象中,明显的看到这个共同的规律。当然人这种高级生物所表现出来的意识规律就更多了。 虽然从“体”上讲,“意识”由宇宙本体,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律产生。这不会有问题,但是从目前的科学的认知来看我们并不能确定“意识”是否直接由宇宙本体或者宇宙的终极定律(根本规律)产生。当前主流的科学观点认为,意识是生物脑产生的现象,意识与大脑的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以上属于现代科学可解释和验证的范围。如果更进一步,假设“意识”直接由宇宙本体而生,那么意识将具有无限和自由的本质,并且可以有两个推论:①意识拥有完美随机性,本质上它不受这个宇宙内任何其他存在的影响。②意识可以发现并且超越这个宇宙内的所有意识规律。 这个超出目前科学的认知范围,但在哲学范畴内是可以讨论的,引用《伦理学》中相关内容和结论,篇幅问题本文不展开讨论。
四、传统经典的“意识规律”相关内容 通过以上现代理论的讨论,可以用来参照来理解传统经典中意识相关内容。传统儒释道的经典中有大量的意识以及意识规律相关内容。作者举一些例子,我们逐个来看: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提示注意要杜绝四种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意识规律):不随意猜测;不非此不可;不固执己见;不只考虑自己,唯我独是。《论语·子罕第九》 “...一切众生常为五欲之所系缚...常为常乐五净四法之所颠倒...。”《大般涅槃经》 “云何愚者不可思维而思念之?于是,愚者意三行便思忆之。云何为三?于是,愚者起嫉心,于他财物及于女色,心念恶言悉兴嫉心:“彼之所有,愿是我许。”如是,愚者不可思维而思维之。” 《增一阿含经》 使用上一节的两个推论:①意识拥有完美随机性,本质上它不受这个宇宙内任何其他存在的影响。②意识可以发现并且超越这个宇宙内的所有意识规律。所以这些意识规律都是可以被意识所发现并且超越的。这和传统经典当中“本自具足”观点是一致的。 五、核心概念,“修行”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什么是修行,《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这里描述的就是传统经典当中常说的修行。这一段有讲到一个过程,如下图: ![]() 我们逐句来看: 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意识观察到万物并作,这是观察到外部的现象。然后意识再反过来观察意识自身,这些在意识中显现的“万物的象”最终都归到意识的源头(根)。 ②“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意识继续朝着意识源头的方向观察,只有观察,“静曰复命”,意识即回到生命的“本源”。(因为我们的意识也是这个宇宙的产物) 这里描述的就是“修行”,什么是修行?意识观察意识自身,朝着意识本源的方向持续观察,直到回到意识的本源。以下引用一些佛学禅宗关于修行的相关内容:
我们再来看易经的模型,也是一样的,意识观察意识自身的现象退回到宇宙本体,也就是所谓的“观复”。 ![]() 注意,《道德经》第十六章有提到,“道乃久,没身不殆。”,也就是说《道德经》认为人的意识由宇宙的本体直接产生,是宇宙本体的一个属性。所以身体灭了,意识也不灭。这个认知是超出现代科学范围的。大统一理论是自然科学目前也无法讨论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在哲学范畴内是可以讨论的。 为什么通过老子说“道乃久,没身不殆”,可以推断出老子认为意识由宇宙的本体直接生成? 因为“道”属于一种单一本体观点的本体论,同样此类观点的著作巴鲁赫·斯宾诺莎《伦理学》中有此证明。即命题十一,“神,或者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而它的每一个属性各表示其永恒无限的本质,必然存在”。命题十四,“除了神以外,不能有任何实体,也不能设想任何实体”。 意识不灭,那么意识就必定是神的属性,也就是宇宙本体的属性,也可以认为意识直接由宇宙本体产生。此处我们可以通过相同世界观的本体论观点做一个参照印证。 通过本章三、四、五节的讨论,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一个“分界点”,即意识是否由宇宙本体直接产生。目前现代科学还无法确认我们的意识是否由这个宇宙的终极定律产生,即使我们使用大统一理论存在这个假设。但是可以得到哲学本体论中单一本体论观点的印证。 最后,关于意识规律和修行做一个总结,个人修行有两个目的,①发现意识规律,从而规避不好的意识规律,这样我们就能知常,不妄做,趋吉避凶。随着修行功夫的进步,慢慢知常就会变成常知;②更进一步,跨过那个“分界点”,意识回到宇宙本体从而得“道”,没身不殆。 作者称“意识由宇宙本体直接产生,是宇宙本体的一个属性”这个观点为传统经典当中“超前认知的基础”。传统经典当中“天人合一”,“本自具足”,“心物一元”的观点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才能理解。下一节我们讨论传统经典当中另外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心。 六、核心概念,“心”,“心体” 传统经典当中,要讲“心”就必须使用上一节我们讲过的,超前认知的基础,意识由宇宙本体直接产生,是宇宙的本体的一个属性。使用此认知之后,宇宙本体就可以称为“心体”,因为意识有观察的能力,有观察能力的宇宙本体叫做“心体”。 “天人合一”怎么理解?人通过“修行”超越所有的意识规律,“贪嗔痴慢疑”,甚至“我执”,意识回到宇宙本体,当人的意识超越所有意识规律,这个时候的人的观察,也是宇宙本体在观察,所以叫“天人合一”。 人的意识为什么可以超越所有意识规律? 因为意识由宇宙本体直接产生,是宇宙的本体的一个属性。 这样就可以使用两个推论:①意识拥有完美随机性,本质上它不受这个宇宙内任何其他存在的影响。②意识可以发现并且超越这个宇宙内的所有意识规律。所以这些意识规律都是可以被意识所发现并且超越的。 所以人的意识为什么可以超越所有意识规律。 “心物一元”怎么理解? 因为这个宇宙所有存在由宇宙本体产生,再加上“天人合一”的理解,即这个宇宙所有的存在由宇宙本体而生,并且意识的根就是宇宙本体,意识是宇宙本体的一个属性,《伦理学》命题十一,“神,或者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而它的每一个属性各表示其永恒无限的本质,必然存在”,所以也可以认为所有的存在包括物质都有“意识”,并且所有的“意识”都是一体的,这就是“心物一元”最根本的含义。 “本自具足”怎么理解?这句话很多传统经典当中都有。以下列举一些: “君子不器,本自具足。”《论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六祖坛经》 “佛子!如来智慧无处不至。何以故?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华严经》 以上三句本文就不解释了,当前我们可以找到的解释基本都没问题。“本自具足”最究竟的理解必须站在“心体”的角度,我们“人”的“意识”和那个有观察能力的“宇宙本体”(心体)是一体的,宇宙所有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它产生,所以“本自具足”。 也就是《伦理学》,命题十一,“神,或者实体,具有无限多的属性,而它的每一个属性各表示其永恒无限的本质,必然存在”。意识是宇宙本体的一种属性,那么意识才会具有永恒无限的本质。 七、出世间和入世间 ”道“的理论在两个方向上展开,用传统经典的两个名词,①入世间;②出世间;传统经典当中这是两个非常容易被误解和忽略的方向性的概念,出世和入世。怎么理解?我们借助现代科学和大统一理论的世界观来做参照。 大统一理论虽然目前是一个假设,但是它确实是当前科学研究的共识方向。并且其和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概念以及方法论是一致的。我们借助大统一理论的世界观来理解。假设存在一个终极定律可以解释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现象,那么我们这个世界的所有物质和现象都是由这个终极定律而产生的。这就会存在一个明显的方向性,这个方向性由世界观而来,因此作者构造了一个帮助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坐标轴工具,我们可以称它为世界观轴。 正向,从“终极定律到现象”,这个方向可以有两个含义,①现象产生的方向,从终极定律到现象。②规律的应用,利用规律预测现象。 逆向,从“现象到终极定律”,这个方向也有两个含义,①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由终极定律决定的。②科学探索的方向,通过现象发现规律,逐渐向下探索终极定律。 ![]() 世界观轴的两个方向示意图 ![]() 大统一理论为终极理论展开的科学体系 前文我们有讨论过传统经典“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理论,它们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在易经的架构中也看到这种方向性,它们是一致的。 ![]() “道”为本体而展开的传统经典理论体系 我们再来讲“出世”和“入世”,这两个名词最根本的意思实际指的是世界观的方向性,代表两个方向。 出世,出世间怎么理解? ①从现象到规律,最后到“终极定律”、“本体”(“神”,单一本体观点)、“道”的方向。 ②在传统文化中用这个表达“超脱”,超脱的方向是什么?求“道”。怎么求“道”,去山里,隐居,出家,脱离红尘等等,这是我们通俗的对于出世间的理解。 ③怎么“超脱”?怎么求“道”?要修行;那什么是修行?意识观察意识自身,朝着意识本源的方向持续观察,直到回到意识的本源;传统经典当中和修行相关的内容可以归类到这个方向。 这个方向是研究世间规律的方向,社会规律,意识规律,自然规律。除此之外也是修行的方向。 入世,入世间怎么理解? ①从“终极定律”、“本体”(“神”,单一本体观点)、“道”到规律,再到现象。 ②在传统文化中这个表达规律的应用和预测,运用规律做事情,中医看病,根据节气进行农业生产。根据意识规律,教导普通人,注意不要犯人容易犯的错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进入到人世间就必定要和规律打交道,要做事情就要计较得失,有无,成败。给病人治病,是否有好转。治理水患成效怎么样等等。 这个方向是规律应用的方向,社会规律,意识规律,自然规律。 八、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 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 ①易经体系世界观和“道”所描述的世界观是一致的,即宇宙由特定的结构构成(有物混成、独立而不改),这个特定的结构先于宇宙而存在(先天地生),这个特定的结构在特定的作用规则下不停的运转构成了我们这个宇宙(周行而不殆)。本文第六章有详细介绍,这里不再复述。 ②我们这个世界由根本规律生成,由底层规律逐渐向上,逐渐生成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逐渐叠加生成的过程。复杂的规律、复杂的事物、复杂的现象和物体背后是简单的规律、特性的叠加。所以易经构建了,规律抽象和现象抽象的体系来表达,推演,研究这个世界,并且把结果总结归纳并且记录下来,最后形成64卦系统。 ![]() 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直接查表获取对应的策略,用于日常的生活。或者用于拆解和推理更复杂的规律和现象。 不好理解,我们来举例: 一、规律抽象体系,基本规律生成复杂规律 ![]() 简单规律抽象组合构成复杂规律抽象 我们看上图,就是一个典型的简单规律抽象组合构成复杂规律抽象的逻辑示意图。 '变化':这是根本规律,所谓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来源于宇宙的根本规律--周行而不怠;“稳定”:我们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稳定这个规律由变化的规律组合出来,我们看“艮”,最上面的阳上升,下面两划阴下降,所以“艮”代表稳定。 我们可以看到,我们老祖宗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不存在绝对的稳定。①固体的东西表面看上去是不是很稳定?但是我们去到微观层面,是不是它其实内在是持续在变动的?②一个事情看上去比较稳定,其实只是内在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稳定的规律抽象“艮”,是不是就是如此的一个表达? 二、现象抽象体系,规律组合表达现象抽象 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意识规律存在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意识现象当中。但是社会规律,自然规律,意识规律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通过规律抽象体系再表达出来的现象抽象它不仅仅只是用于表达单个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或者意识现象。 我们再看以下的例子: ![]() 风火家人卦,内火外风,风助火势,或者内火生风。这是一种现象抽象,这背后隐藏着一种特定的变化规律。 ①可以代表家庭团结和睦,由此一切事物皆应以内在为本,然后伸延到外。发生于内,形成于外。可以代表一种社会现象和规律。 ②在中医领域,风助火势是一类非常常见现象,比如:热血袭肺,肺风热之邪上侵肺部,如果这个时候洗澡不注意受风,咳嗽和咳痰的症状就会加重。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规律的抽象以及它们组合的变化规律,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现象和规律的研究,社会领域,意识领域,自然领域等。 最后我们来总结,为什么易经是群经之首? ![]()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易经就是“道”,它和“道”的世界观一致,并且研究了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②易经是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哲学理论,并且有完善的体系,用于推演和研究这个世界。 ③易经研究的是普遍的规律和现象,所以它可以应用于两个方向不同领域的研究。入世的方向,研究世间规律和现象;出世的方向,它提供探索更深层的规律,或者不同领域规律现象的工具和方法论。传统经典理论关于我们这个世界规律的引用和研究方法基本都来源于易经。 佛经为什么不是群经(中华传统经典)之首? 文章至此,我想绝大多数读者应该已经可以看到,易经和道的关系以及易经和众多其他传统经典的关系。 作者观点,佛学自成体系,传统文化理论体系中佛学最好单独对待,以佛学来统摄传统文化的观点作者是不认同的。 ①佛学的世界观和“道”的理论兼容,也是属于本体论单一本体的世界观。但是佛学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宗教,在于佛学更加专注于出世间。 ②佛学有更宏大细致的世界观,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见图7-8-1,7-8-2)。而传统经典基本上并不谈来生有本质区别。孔子也严格禁止弟子们谈生死,谈怪力乱神。“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 图7-8-1,引用自惠空法师《禅宗看心》 ![]() 图7-8-2,引用自惠空法师《十二缘起禅观体系》 ③佛学的世界观非常特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些都不是普通凡人可以观察求证到的内容。普通人也不要随意对佛法理论进行推论论证和讨论,更不能随意把佛学应用到其他方面,对于佛学尊重是普通人应有的态度和原则。 九、传统经典知识体系架构 了解完以上内容,最后我们来讨论传统经典的知识体系架构。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道”的理论实际上分布在世界观轴的两个方向上,也只能是两个方向,出世和入世。 ![]() 以易经为核心开展的“道”的理论示意图 上一节,我们有讲过为什么易经是群经之首,“道”的所有相关理论都可以借助易经而开展。以下我们分别从两个方向来看传统经典的理论架构。 一、入世方向,世间法 ![]() 入世方向,世间法理论分布 世间法很容易理解,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理解。以下我们再看出世间的方向。 二、出世方向 这个方向上,有两个内容: ①各种领域现象与规律的研究 前面我们有讲过易经为什么是群经之首,因为易经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普遍现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借助这些普遍性的规律和现象总结,另外再配合不同领域内,特定的现象的观察和实验验证,就可以开展不同领域内的规律和现象的研究。比如本章第八节我们讲过的中医的例子,中医可以透过这些普遍的规律和现象抽象以及相关实验发现更多的关于人体病理方面的规律。 ②修行 第五节我们有讲,什么是修行?意识观察意识自身,朝着意识本源的方向持续观察,直到回到意识的本源。 实际上,修行根据深浅的不同,有两个层次,以“心”的超前认知,“意识由宇宙本体直接产生,是宇宙的本体的一个属性。”,为分界点。 浅层次的,发现自身的意识规律,并且规避;深层次的,得“道”,回到意识本体,解决生死问题,没身不殆,超脱生死。 传统文化经典当中,修行相关的内容非常多,根据深浅的不同,分布在不同的经典当中,基本上涉及两个方面,意识规律的总结(本章第四节有举例,此处不再重复),修行方法的描述,如下图: ![]() 修行有具体的方法,其原理基本上和《道德经》第十六章描述类似。实际上修行相关的理论和内容非常庞大、复杂而且晦涩。 修行在意识层面,属于难度非常高的实践活动。所以围绕修行的实践有非常复杂的相关理论。作者观点,目前有效的修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传承,主要集中被我们称为宗教的体系内,“道教”或者“佛教”,因为它们更加专注于研究出世间的问题和相关方法。 十、传统经典当中的“学”和“修” 通过了解传统经典的知识体系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经典学习中的重要概念,即“学”和“修”、“知”和“行”,在佛学中称为“闻思修”。现在,我们应该明白这些概念与我们通常理解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概念不同。在这里,“学”指的是学习理论,“修”实际上是指修行。修行有深浅,浅层次的,发现自身的意识规律,并且规避;深层次的,得“道”,回到意识本体,解决生死问题,没身不殆,超脱生死。 十一、传统经典中如何理解和体会“知识”的“一体性”,“道” 在传统经典当中,并没有“知识”这个名词和概念,而是大量的用“道”来表达。 本文的第六章第一节中,我们有介绍古人如何研究记录规律并且总结方法,例如:“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典型的现象和规律合一,规律和方法合一的表达方式。 一类现象之后是特定的规律,特定的规律使用特定的方法应对之。古人总结并且记录下来,传授给我们。 理解了传统经典当中一体的世界观之后,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此种一体的表达方式。 十二、掌握知识--“道”的三个层次和浅深 理解了“道”--知识的一体性之后,那么我们要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大概会有三个浅深层次。 ①直接学习,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总结,分布在经典各处,直接学习即可。 ②更高层次的学习,我们摘录《庄子达生篇》的内容来做讲解。
原文很简单,庄子借颜渊和孔子讲了一个故事,颜渊遇见一个操船技艺非常高超的人,于是问船子,“普通人可以学会吗?”,船子给他讲了一个道理,会游泳的人学几次就会了。会潜水的人就算之前没有见过船,也能一见到船就会操作。颜渊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于是问孔子,孔子说,会游泳的人只所以练习几次就会了,是因为他熟悉水性,而忘记对于水的恐惧,不会受到干扰。那么那个会潜水的人,更是把深渊视为丘陵,把翻船看作车子在丘陵上退了几步。不紧张,自然就能善巧。 这里讲了两个要点:①善水和操船,善水是更高层面的知识,熟悉水性之后再学习驾船就简单了。②紧张恐惧的心的干扰,只要不被干扰,保持平常自然的心态,自然心就会善巧。 那么对应到“道”、知识的学习,我们如何善水? 学习易经,易经是更高层面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在易经抽象和变化的体系的帮助下更好的把握规律和相关变化。 如何做到排除干扰,外轻内巧(对应文中的外重内拙)呢? 修行的知识,观复,常知,规避不好的意识规律。 ③得“道”,超凡入圣 我们引用《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本文讲过什么是得“道”,回到宇宙的本体,得“道”的人在观察,也就是宇宙在观察,所以理论上不出户,知天下,不行而知,不见而明。这是“圣人”的状态,我们凡人只能从理论上去理解。 通过修行有可能达到圣人的状态,但是要注意,并不是说没有达到圣人的状态就不能理解理论,这是不对的。 十三、传统文化经典理论的核心是“道”,不是“心”,也不是“悟” 通过本章十节内容的描述,我们更进一步在“道”的理论核心之上,又了解了我们传统经典理论的架构,以及易经在这当中所处的位置,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会回答本章开头的那几个问题。 一、不能简单的把传统文化理论归于“修行”和“悟” ①“道”是讲不清楚的,要修,要悟; 这个观念明显是错误的,即使把“道”认为是世界观,我们这个宇宙的源头,“道”也是可以讲的,讲不清的是什么?真正讲不清楚的是根本规律,终极理论的来源。老子那一句话“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的真正含义,本文通过两个现代理论来做过参照,现代大统一理论和哲学本体论单一本体观点巴鲁赫·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并且霍金也几乎说过同样的话,“如果我们确实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理论,这意味着什么?正如第一章 所解释的,我们将永远不能肯定我们是否确实找到了正确的理论,因为理论不能被证明。” 此外“道”是规律也是方法,前人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和普遍现象做了全面的研究,总结记录在易经当中,这些内容是需要学习的,学习易经和传统经典的的规律,“风助火势,内火生风”,“三人行必有我师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传统文化理论强行挂上“不修行就理解不了”的标签太牵强附会了,也是对前人的不尊重。 “道”和佛是有区别的,再者作者有讲过,佛学的世界观更宏大,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我们普通人要做的是尊重,尊重佛教的传统,尊重佛教的法师,尊重佛法的理论。 ②不仅讲不清楚,还要更进一步,拒绝讲清楚,只能修,只能悟; 这个观念那就更错了,如果不理解“道”的理论和体系,不理解易经中总结的普遍规律,怎么可以理解以此为基础的传统经典理论。比如基于风火家人卦的儒家齐家治国理论和中医医理。 悟什么?修什么?难道把前人留下的东西再重新“悟”一遍?创造一遍?对于学习者而言是没有必要的。这就像不承认爱因斯坦相对论,要重新发现一次一样的荒谬。 遮蔽传统文化当中的应用体系,拒绝理论性和逻辑,拒绝哲学思辨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③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不知道怎么修,怎么悟,也没法判断; 本文有讲过修行的逻辑,修行在大的原理上并不是不可以理解的。修行是实践活动,就像乒乓球或者皮划艇等实践活动一样,不会打乒乓球,不会皮划艇并不代表不能在大的概念上理解。此外关于修行有具体的理论,修行的实践需要详细的修行理论指导,也需要修行传承者关于实践方面的指导。此外特别注意,本文的关于修行的相关的内容不能指导修行,读者在没有详细理论和实践指导的情况下请勿轻易尝试。文本附录对于修行会有一些补充说明。 ④最后甚至出现了死循环,因为没有修,没有悟,所以搞不清楚,悟和修的标准是什么?讲不清楚,这就是死循环了。 实际上了解前面几个问题的解答也就能理解了。 二、传统文化理论的核心是“道”不是“心” 作者观点,传统文化理论的核心是“道”不是“心”,这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之一。 本文分别有讲过传统文化理论中“道”和“心”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们所处的位置。为什么“道”是传统经典理论的核心? ①“道”是可以讲的,文本大量的篇幅都在澄清这个事实。作者观点,如果一个民族的核心理论都不能讲,只能靠“悟”,靠人传人,那是对于我们祖先智慧最大的侮辱,对于孔子晚年工作最大的侮辱,孔子晚年韦编三绝为周易做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知道。 ②传统经典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道”的理论核心(世界观)和易经的普遍规律体系而构建。 ③“心”和“道”是所属关系,从“道”理解“心” 容易,从“心”理解“道”就很难了,本文就讲过要理解心,必须透过那个超前的认知,“意识由宇宙本体直接产生,是宇宙的本体的一个属性。人在观察也是宇宙在观察”。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道”的原因之一,被大量超前的认知“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给障碍住了。 ④本文我们有仔细讲过易经和“道”的关系,只有通过“道”才能正确的理解易经体系,《易经》的主要功能才能回到所有普通人的手中,为大众所用。它的主要功能是一部工具书,适用于所有人行为策略的工具书,是一部比《孙子兵法》更加通用的策略工具书,并且更加的中正。 ⑤易经的体系保存着先人们研究这个世界普遍规律的方法和成果,孔子也花了很长时间来梳理。只有透过“道”和易经的正确理解,才能进一步发展这个体系。为什么现代丢失了对于易经和“道”的正确理解?这和一味的强调“体”,强调“心”,专注于修行的体系有着莫大的关系。作者观点,这也是儒家后期没落被大众抛弃的根本原因! ⑥“道”连接着“德”,符合规律就是“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特别是对于上位者而言,做事情不符合规律就是缺德,“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⑦修行非常有必要。但是圣人的状态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诸如:“万物皆备于我矣”,“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些描述的都是圣人的状态,最理想的状态,一味的强调修行,强调逆天改命而不注意学习圣人留下的规律《易经》,现代我们还要学习科学知识。如果不注意尊重规律而是天天讲“心”,讲“体”,讲“感应”,讲圣人的状态,那不仅仅是缺德,而且是狂妄了。
六、结尾 最后我们来总结,什么是“道”?
“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理论,通过它我们就能理解整个传统文化的脉络,也能理解传统经典都在研究什么,怎么研究的,如此承接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就不是一句空话。这些宝贵财富属于中华民族每个个体。 七、附录 一、为什么一定要抓着“道”不放 为什么一定要抓着“道”不放,以下是作者作为传统文化爱好者的个人观点: ①“道”是整个传统文化理论的核心,学习传统文化理论,一定要从理论上整体来理解,一定要死死抓住不放手!一旦放手,我们的思想就又会迅速被潮水般涌出来的“心”,“心物一元”,“感应”,“悟”所淹没,从而迅速的失去和易经的连接,那里面的世界观知识,这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研究,中华民族简洁优美的哲学思辨可能又会与中华民族失之交臂,所以请读者们务必忍耐,并且战胜内心当中汹涌的想要从“体”上表达的冲动(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巨大的“贪”的意识规律在主导着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多思考本文讲的世间法部分,世界观轴正向部分。 ②易经中保存着中华民族圣者对于这个世界普遍规律的研究,是中华民族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的凭借,为什么天下叫做乾坤,就是乾坤二卦,这后面是中华民族圣者对于这个世界方向性普遍规律的研究和哲学思辨。 ③“德”的“道”相连,讲不清楚“道”,就讲不清楚“德”。佛教是宗教,讲三世因果,佛法只能慑服虔诚者和有善根之人。如果我们枉顾世间规律,不搞清楚世间规律的发展方向,世间大量之人就会缺德,没有厚德就无法载物,不善的共业就会累积,这世间就有可能崩坏。 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师者的核心是传道,讲不清楚道,就没有一个判断的尺寸。 ⑤中国人的信仰在“道”中,在易经当中,是什么?自强不息(热爱生命),厚德载物(尊重规律),信仰与“道”合一,可以为整个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增加助力。 二、关于修行的理论和实践如何理解 关于修行的定义,本文已经给出,从世界观而来。 讲修行就不能不讲修行的理论和传承。我们需要仔细分辨。 修行之所以和其他的知识不一样,在于它是一种实践活动,围绕着实践存在着多个层次的理论和实操内容。不好理解,我们拿乒乓球举例: 1)乒乓球有比赛规则,有比赛的外在形式,这是一层。 2)乒乓球是体育运动,那么体育运动有基本运动理论,运动生理学,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机能变化的规律等等。乒乓球的握拍,发球,旋转球,接球等标准动作的相关知识。这又是一层。 3)乒乓球在实战上还会有各种特殊的旋转球,发球技巧。这里最特殊的就是关于实战的指导,只有世界冠军才能培养出世界冠军,因为他们才有经验能判断出来弟子是否有足够的技巧,耐力,灵活度,心理素质,他们的这些能力是否足够支撑他们赢得比赛。哪里有缺陷,就要针对性的补哪里。 中国乒乓球队的传承大家应该也都如雷贯耳对吧,那么真正的传承在哪里?在最后赢得冠军碾压对手的实战经验上,还在中国队密不外传,几代人不断打磨的科学训练体系上。 实际情况可能还会再复杂一点,还是拿乒乓球举例,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去拿世界冠军,冠军教练一年也就只能带数量有限的弟子;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潜力可以去拿世界冠军从而需要冠军教练亲自指导;一个教练先不说是不是冠军教练,他会不会打乒乓球我们可能都很难判断出来;所以一定要谨慎。 好,那么理解了以上内容,对于修行的理论和传承我们应该就能正确理解了。作者个人推荐中国的禅宗,禅宗是中国发展最兴旺的实修宗派,人类历史上拥有最多开悟大师,最完善修行理论和实践的宗派。禅宗祖师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六祖坛经》《禅宗永嘉集》《高峰禅要》还有各类海量的资料文献,也传承下来参话头,永嘉禅等修行实践。感兴趣的读者自行寻找精通理论并且有正统传承的禅宗法师学习修行即可。 但是一定注意!修行属于精密并且困难的实践,特别是这个实践它在意识层面,这里面存在风险。所以在理论和传承不明确的情况下,不要轻易尝试。 三、修行很重要,追寻人生终极目标是个人的事情,不要神圣化 修行很重要,根据深浅的不同,有两个层次,以“心”的超前认知,“意识由宇宙本体直接产生,是宇宙的本体的一个属性。”,为分界点。 浅层次的,发现自身的意识规律,并且规避;深层次的,得“道”,回到意识本体,解决生死问题,没身不殆,超脱生死。 文章中作者有讲“超前的认知”的起点,那么我们在追寻自己人生意义,寻找人生更高层次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分辨那个分界点和这后面的逻辑。 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甚至诱人的高大上的目标背后都有具体的理论原理和逻辑。那么当我们被推送这些终极目标的时候,不要盲目迷信并且认同和跟随,一定要注意分辨。 我们人生的意义,我们要自己去追寻,如果跨越了现代科学的认知,也一定要保持理性去问问为什么以及这背后的原理。时刻记住,追寻更高层次的人生终极目标是自己个人的事情,它与世间之事无关,所以稻盛和夫在他完成世间事务之后出家专心去追寻那个终极目标--“了生脱死”,稻盛和夫是一位修为很高并且令人尊敬的长者。 作者声明:致敬爱的读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本文中有部分体现,其他原因会持续有文章来讲述。本文很早已写完,做了非常长长时间的沉淀,为作者独立观点,内容也非常复杂,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当之处,所以请勿分解摘抄。有不当之处批评指正,作者非常重视您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您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作者会考虑采纳并且注明您的名字并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