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象渭川】汉新兴县治考

 与春天同行 2023-06-20 发布于青海

新兴县,南安郡属,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析襄武、豲道地置。就新兴县治地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究其原因,一是唐代以前的《地理志》没有记载郡县的地理位置;二是从东汉后期,经魏晋南北朝,陇右社会动荡,郡县设置不定,名称和治地时有变更;三是史料大量流失,文献记载不一。本文依据《水经注》等历史文献,结合近年来考古发现、文物普查成果,就汉新兴县治地进行考究。

文章图片3

鸳鸯镇广武—颉家门村全景

《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均无对汉新兴县定位的记载,《晋书·地理志》载:“秦州南安郡,统三县:豲道、新兴、中陶”,却无具体位置。《读史方舆纪要》载:“新兴,亦汉豲道县地,在(巩昌)府西南二十里。”这一说法明显是错误的,依据《水经注》新兴县根本不可能到巩昌府的西南面。中国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把新兴县标在今武山县鸳鸯镇东南面,但无具体的考证文字说明。

文章图片4

馆藏战国青铜剑(鸳鸯镇广武村出土)

《水经注·卷十七·渭水注》:“渭水又东,新兴川水出西南鸟鼠山,二源合舍。东北流与彰川合,水出西南溪下,东北至彰县南,本属故道侯尉治,后汉县之,永元元年,和帝封耿秉为侯国也,万年川水出南山,东北流注之。又东北注新兴川。又东北迳新兴县北,《晋书地道记》,南安之属县也。期水又东北与南川水合,水出西南山下,东北合北水,又东北注于渭水。”这段注文描述的是渭河在今武山县界纳入的支流榜沙河流域的地理情况。所载“新兴川水”即榜沙河,“彰川”、“北水”都指今漳河,“万年川水”指今漳县朱家河,“南川水”即今龙川河。榜沙河干流发源自岷县,在武山马力镇西会龙川河,在鸳鸯镇丁家门与漳河汇合后流入渭河。根据《水经注》这段注文描述,盖新兴县治应在“新兴川水”(榜沙河)南面,新兴县治区间就在“彰川”(漳河)与“新兴川水”(榜沙河)两水汇流处至渭水之间。准其地望亦今武山县鸳鸯镇盘古川至广武村一带。

文章图片5

馆藏汉代“万年纹”瓦当(鸳鸯镇广武村出土)

就在今鸳鸯镇广武村与颉家门村之间有块被民间称为“古城下”的平坦方地,该地位于榜沙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临颉家门村大沟,北面接官渠,西面和南面是高出地面一米多的残垣,整体呈长方形。武山县文物工作者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测定“方地”东西长186米,南北宽128米,总面积约23800多平方米,残垣高0.8-1.5米、夯土层厚0.8-1米,城址内部地势平坦,遗址上散落有粗绳纹灰陶残片,还有少量瓦当碎片等遗物,由于该地面早已被辟为农田,鲜见暴露汉砖残片。

文章图片6

馆藏汉代板瓦(鸳鸯镇广武村出土)

古城遗址军事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距东北面约1公里处,就是金关锁喉,地势险要,号称陇中第一关隘的丘家峡;地理交通非常便利,是古丝绸之路今陇海铁路必经之地,距离316国道也就500多米;遗址北面距离榜沙河约400米,该城址位于榜沙河注入渭河形成的冲积扇面最开阔处,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古城遗址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距西面约800米处,就是发现距今3.8万年 “武山人”头盖骨化石而闻名于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狼叫屲遗址。更为重要的是东面距离古城遗址约1公里的广武坡发现了不少汉代墓葬,从埋葬形制及墓体特征(砖式券顶墓)、建筑材料(大青砖)、陪葬品(汉绿釉等)综合判断这些墓葬属于东汉晚期墓。这和也新兴县置县时间相吻合。在东起草沟门北、南到刘家屲梁、西延广武梁上、北至天兰铁路以南100米处,总分布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区域,陆续发现了一些砖式劵顶墓,表面一般散落有泥质陶片,有绳纹、弦纹灰陶残片、也有绿釉陶壶、五铢钱等零散文物出土。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在广武坡麓屲儿下修水平梯田时,挖出一片完整的汉代瓦当,现藏武山博物馆,为国家二级文物。瓦体通高54.5厘米,直径18.5厘米,外圈为卷云纹、弦纹,中间篆书“万年”,取“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之意,这是汉代祈福文化在建筑饰材上的经典体现,也是武山境内弥足珍贵的祈福文化遗珍,更是新兴县治所有力的实物遗证。综上简述,依据历史地理文献、文物普查、考古发现、结合军事、政治、经济、交通、地理诸因素,今天武山县鸳鸯镇广武村“古城下平坦方地”,应是东汉新兴县治所之地。

文章图片7

馆藏汉代绳纹灰陶罐(鸳鸯镇广武坡出土)

文章图片8

馆藏汉代绿釉熊灯台(刘家屲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