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天儿语文学习成长路线

 圣龙领主 2023-06-20 发布于重庆

编者荐语:

我们常拿“上帝给你关上一道门,同时给你打开一扇窗”来安慰自家某方面存在弱项的情况。小天儿在很小就取得了理科的成绩(请参考9岁获得十年级物理竞赛全球金牌,我们只做了这些事,但在这令人艳羡战绩的光环下我们会发现,理科这样强的孩子,学习语文竟也能手到擒来。家长付出了什么?

阅读此文,我建议大家侧重看的不是“他看了什么书、去过哪些科技馆、上了什么课、用了什么APP”,而是“小天儿父母在看书、去旅游、上课、用APP朗读等方法背后,做了哪些我们不会做的事”。问题表述那么长,答案竟然简单到只有两个字——讨论多引导多讨论,促使孩子不断思考、不断修正完善表达,使之不但增长思辨能力,也收获精益求精的可贵品质。这是我对家长之用心的叹服之处。

认识我们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我们家,我和娃爸在对于孩子的学习上是分工的。他负责数学和物理,我承担语文和英语,就连书架的排列也是南墙理科,北墙文科,中间三米多宽的三八线,井水不犯河水。两年前娃爸在睿爸小屋分享了物理学习路线。9岁获得十年级物理竞赛全球金牌,我们只做了这些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小学毕业在即,回首这些年我在孩子语文学习方面出操过的心费过的力,以及儿子小天儿在学习语文这一科时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我翻出了21年年底写的文章,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再加以补充,做一个小学语文毕业总结。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高手如云并深耕语文多年的名师面前,我自认水平有限,更谈不上专业。语文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各大优质公众号好多文章都给出过具体的操作。本文只根据自家娃的语文学习之路粗浅谈谈,权当抛砖引玉,还望大家多多指教。

说实话我不太敢讲语文,为什么呢?因为语文战线太长,更难在思想的深度;因为它太庞大又杂糅,生活处处皆语文,字词是基础,从知识积累上升到实际运用,最终形成较强的语文素养。语文没有边界,不断考查你的综合素养和底层能力。

语文素养只是体现于考试时或多或少的分数吗?语文素养从小了来说是个人气质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个人能力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往大了来说是知人论世,在于人文关怀,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

况且我家娃在语文方面也并没有取得什么大成就,目前只是单纯享受学语文这个过程。对语文的学习,我一直比较佛系,怎么顺心怎么来,娃怎么学的高兴怎么来。再加上时间充足,我也并没太在意结果怎样。不过心态佛系并不代表我们的行动也佛系,而且行动的战线拉得还是蛮长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阅读的好处且不赘述,智慧的家长都明白。从小天儿一岁半会识几个字起,我就先买了上百本绘本。前期用的是《歪歪兔低幼成长绘本集》和蒲蒲兰绘本馆的“镇馆之宝”《小熊宝宝绘本》。书中内容主要是生活的启蒙,引导宝宝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两岁后,我又带娃一起阅读了大量的国际获奖的单本绘本。在指读一个个经典故事的过程中,娃的识字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而内心也逐渐丰盈起来。像经典的《我爸爸》、《我妈妈》娃读了几十遍,每次读都是以快乐的语调,仿佛能触摸到他的幸福感;读宫西达也的《永远永远爱你》,当读到“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吧,良太。我永远爱你,无论你在哪里,我都永远永远爱你。”时,娃因为悲伤哭得不能自已。好的绘本总是能给娃娃们带来心灵的启迪和震撼。他们还太小,我们不可能经常让他们从生活中扩展认知。《骑鲸之旅》里有这么一句话“绘本阅读,不在于绘本本身,而在于你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随着识字量越来越大,小天儿三岁能独立阅读后,我便把家变成了一个小型图书馆,几乎各个方面的书都备上了。就开始大撒手,于是很少陪他一起阅读了。但一直在关注他的状态,及时按他的需求给他补充喜欢的书籍。小时候他起的早,大约六点多就爬起来了,自己穿衣下床去书橱找书看。等我和娃爸这俩懒人起来时,小朋友已经看了一小时书了。那时候《斯凯瑞金色童书》、《不一样的卡梅拉》、《幼儿文学百年经典》、《幼儿画报》、《揭秘系列》、《神奇校车》等一些套系的书都是他三到四岁之间独立读完的。识字早的好处之一就是早早解放了家长,特省心。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看的书多,理解力比一般孩子要高不少。尤其在科普知识的吸收上。四到六岁之间,他几乎把优秀的儿童科普和百科看了个遍,像《从小爱科学》、《从小爱物理》、《你好,科学!》《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DK《自然发现大百科》、《宇宙大百科》……还有一些关于天文地质和生物方面的书,太多了。而他还要反反复复看,几乎快翻烂了。那两年,真的是只迷恋科普,故事书看得比较少了。娃也没上幼儿园,更没课外班。每天除了固定跟两个发小户外活动半天,在家玩玩具,做手工,其余几乎全泡在书海里了。所以,有的是大把大把的时间。凭着这一份痴迷,六岁时,在同龄人还识不了多少字的情况下,给他报名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等级考试(手工搭建是考试前临时用了半个月培训的),他轻松过了一级(理论考试由孩子自己用电脑操作),七岁过了二级,而且理论成绩超越平均分很多。当时我看了眼真题,里面竟有什么力的方向、杠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啥的。不可否认,对于没上过学科培训班的小天儿来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早期阅读积累的知识储备功不可没。

书是娃自己读自己悟,我的角色更像一个工具人,经常查资料帮他筛选好的科普书,经常带他去旅游,读书是滋养心灵的方法,旅游就是开阔视野的途径。在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其中还有一个执念就是,无论去哪个城市,必须去当地的科技馆(因为娃超级迷恋科技馆),这一环节是绝对不能漏掉的,北京、上海的就去过两次,更别说俺们国际庄的科技馆了,那都成了寒暑假联络同学感情的专用场所。那几年娃爸特别忙,经常是我自己带娃去参观,有一年也是自己带娃去香港参观香港科技馆,后来为了不漏掉对面城市的深圳科技馆,又专门在深圳停留了一天。唯一一次一家三口逛的科技馆是曼谷科技馆,娃不到六岁时,当时专门分出一天时间给了曼谷科技馆。尽管不认识泰文,看不懂介绍。但同一个世界同样的科技,全国各地的科技馆逛多了,猜也猜明白了。后来算了一下,上小学前,全国各地的科技馆去过十几个。而且经常在科技馆遇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立马就能交上朋友,然后一起探索。当时还买过不少科学实验器材让娃霍霍,并带娃去参加科技大学的“实验室开放日”这种活动,现场聆听标本模型讲解,学习显微镜操作与切片观察,观看动物心脏解剖演示实验等。只希望当下做的一切能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娃的心底,期待它有发芽开花的那一天。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也真是执着,那种娃爱好什么,我就想尽各种办法支持的折腾劲头现在少了很多,一是没那么多时间了,二也是年龄越来越大,也不想那么折腾了。

小天儿痴迷科普的那两年,对历史和地理方面的书也特别感兴趣。像特别经典的手绘地图人文版,中国的和世界的我都买了,他也是抱着翻来覆去的看,还有一本《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娃还把他和《希利尔讲地理》比较了一下,还是喜欢前者。有一套关于历史的书,也是我特别想推荐给大家的,名字叫《世界历史大冒险》,特别适合中小娃看的一套世界历史题材书,令人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世界。内容上和现在很火的《千万不要玩穿越》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当时引进的中文版名字叫《世界历史大冒险》罢了,前者一本是穿越四本的内容,千万不要买重了。这套书娃从五岁开始看,直到现在还会偶尔拿出来再看一遍。

这些看似和语文没啥关系的书籍和事情为娃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它们也属于语文的一部分啊。小学六年每一个学期都会有一个由知识性比较强的科普类说明文组成的单元,科普类说明文就内容而言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非虚构阅读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把自由选材的权利交给娃,毕竟一个阶段喜欢读什么书只有当事人才最清晰明了,别人的推荐即使再好也不一定能进他的心入他的眼。可是有些书是需要精读的,泛泛读过后你怎么能知道他吸收了多少感悟了多少呢?这时就需要家长想个小妙招,耍个小心机了。比如《红楼梦》,他看原著时,我就看《红楼小讲》,一是在他在读书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时,我能在这些书里找到答案,二是一些深层次的探讨在我俩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慢慢有了答案。他学到了知识,我也不差文化,亲子关系瞬间拉近。再比如他看《西南联大文学课》,我就抱本《西南联大国史课》在他旁边,看到有感想的地方跟对方一交流,发现两人看的内容还挺同步,这种相互的陪伴瞬间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再比如他特别喜欢看孙绍振的《演说经典之美》,我就把孙绍振的书全都买下来,他看经典之美时,我要么看《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要么看他的《经典小说解读》。在同一作者同一系列作品中,在相似之中总有相通之处,这样交流起来毫无障碍。当然在他最爱的科普书方面我就不会这么做了,有些科普书从一年级起就看,一直到现在还翻,书皮都翻烂了。像《What if?》、《How to ?》、《上帝掷骰子吗?》以及一些关于天文和宇宙的书,我是从来不管他,管啥?我不喜欢,也看不明白,对话不了啊!再说,也得留出机会给他爹,让他爷俩上演一场父子情深,父慈子孝呀。

想起小时候我爸陪我一起看电影,一起讨论故事情节,指导我写作……那些画面直到现在我都觉得美好极了。所以,在我内心深处,是特别愿意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一起玩儿。所以建议家长最好每天能抽出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时间来作为家庭阅读时间,这个专有时间的阅读效率是非常高的,主要是这个跟孩子一起学习的氛围非常好。

我想这样坚持下来的话,不说能看完多少书,相信这样的陪伴会让亲子关系更加亲密。我们家每天晚上八点开始,一直到九点半,这一个半小时只用来阅读。每个人自由选书,期间也可以交流探讨,也可以写写画画。如果再赶上雨天或者雪天,天地间一片和谐,一家人拥被抱籍,居一隅而拥有整个世界。这种感觉,太美妙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不得不说娃真的是很能写,从三年级开始创作第一篇图配文千字微小说(尽管他打算写长篇来着)起,断断续续又写了好多个故事,积累了一摞的本本,十几万字,为此,右手中指磨出了红豆大小的茧子,到现在还在边写边磨,愈发光亮了。我旁眼瞧着,他的文风还挺多变。对贝爷着迷时,他写冒险故事;读凡尔纳、刘慈欣他们的作品时,就写科幻故事;看金庸、古龙、还珠楼主的作品时,他便模仿写武侠;偶尔抽到汪曾祺,他于是也作作小散文;看《笑林广记》,也用文言文学写两则小笑话……总之,前期他总是走在模仿的道路上,虽然到现在,我对他的写作水平依然还没有太满意,却也慢慢从幼稚到半熟了。我相信,只要他一直这么爱琢磨,一直写下去,总有形成自己风格的那一天。威廉·凯恩教授在《小说创作大师班》中提到“没有人天生就是写作高手,无论你承认与否,所有创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大量阅读,好的指引,有效的借鉴和学习是好文笔的前提。”所以,模仿,也是学习写作的一种方式。

还有就是,不管娃写啥,作为家长的我们,不建议妄加指点,你可以稍微修改下字词和用句,也可以在文采上探讨一二,但是不建议修改娃整体的故事结构和立意。在我看来,字词造句属于文章的皮囊,你可以帮助娃一起为皮囊作作美容,但作为文章的骨骼,却不方便为它动动手术,那样会伤了整篇文章的元气。写作水平会因为娃在不断的修正、练笔以及学识和阅历增长中不断增长,这需要一个过程,即使你是他亲妈,也代替不了的。

在此贴部分小天儿写作早期七、八岁和后来11岁的作品,大家对照一下便可发现,时间真是个好东西,除了能增长孩子的身体,还能增长心智。

2018年的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可左右滑动

2022年的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可上下滑动

当时小天儿试听了一次邵老师的《古文观止》,立马就喜欢上了,于是我给他买了课,在听三次后,我建议他在听课之前先自己去分析一篇文章,然后再听邵老师怎么讲。他很是兴奋,很想知道他自己到底在一个什么水平,和邵老师有多大差距。翻开《古文观止》,自己选了一篇文章——《子鱼论战》。

然后就一头扎进他的房间搞创作去了。我在外边隐隐约约听他边讲边写(用手机语音转文字功能),而我自己这边也不能放松,找书、上网查关于《子鱼论战》的相关资料,就怕他写完后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不能被这小孩儿看扁了。大约四十分钟后,娃一脸激动出来了,一边递给我手机一边说:“因为是讲解嘛,比较口语话,没有啥文采,就是分析有一些。”

我迫不及待看完,除了有两处衔接不太连贯,说实话,还是被他惊到了:呀,这个小孩儿竟然有模有样了!思维清晰,逻辑条理,分析得当。要说还有哪里欠缺的话,我想应该就是因为阅历的缘故少了那么一点结合生活的个人的反思和提炼以及辩证的思想。比如宋襄公的仁义是真仁还是假仁,他这种仁义放在当时国力下的宋国合适吗,仁义是有条件的吗,当个人的坚持与现实相碰撞时你又会如何选择……但没想到他会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来延绵,这种延绵是不是也包含了无限可能呢?

这两篇不同年龄不同题材的对比就会发现,娃从动不动就以“好多了”来结尾的幼稚到以史为纲的思辨。我相信,等孩子再成熟一些,还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更宽大的思考天地,阅读会带来那样的功效。

这里推荐几本不错的“教你学写作”系列——有趣的网红书作文如此简单》和《作文笑传》,蒋军晶的《作文九问》,王鼎钧的《作文十九问》五本,肖复兴的《我教儿子学作文》,郝广材的《写作教练在我家》,夏丏尊和叶圣陶的《文心》和《大师语文课七十二讲》。小学生和家长都可以看,老少皆宜。相信在娃自由发挥的基础上这些书能起到一个规范作用。

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听说读写,前文先把最重要的读和写先说了。如果把听和读比作输入的话,那么说和写便是输出了。读与写的输入和输出关系说得差不多了,该换听和说这一对了。

我觉得任何学习的方法都不一定是孤立的,也不是对立的,也可以是相辅相成的。英语的学习最讲究听说读写这个顺序的正确性,其实汉语也是一样的,只不过咱们处在母语这个环境中,大家经常自然而然的把听和说这两个环节给弱化了,总以为,相对于读和写,这不是很简单吗?大家都在说汉语,听多了就会说了。这在小娃牙牙学语时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想要更好更艺术的表达呢,我想是需要一些技巧和训练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的俚语俗语尝试让孩子以书面语来替代,多让娃以书面语的形式复述故事情节和一些日常发生的事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多留意一些美好的词句和语言,多感受人物的形象和事物的发展等。

小天儿小时候在表达方面的训练自认为还是可以的,六岁时他在喜马拉雅挖了个树洞,没事就去那里录个音频,讲个故事(四年级暑假靠一个他自己现编现讲的故事专辑吸引来一千多名粉丝),一坚持就是五、六年。因为平时他没事就琢磨故事的人物形象,怎么调动情感以及怎么样变换音调来适应每个角色的扮演,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表达和技巧的应用越发的进步了。讲的多了,也锻炼了他临场应变和临时组织语言的能力。得益于这个小优点,四年级时我们班主任季老师让他在本班讲语文课,因为效果太好,又被调去邻班讲了一节;五年级时给本班讲完道法课,又被邻班借去讲了一节。后来又在他们班讲了最擅长的科学,到激动处随性发挥,完全脱稿,跟同学们互动,课堂气氛燃了起来。在感谢老师给娃这样一个舞台的同时,也在感慨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娃能做到几乎完全脱离课本侃侃而谈还能得到老师和同学们认可,这都离不开娃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和锻炼。而学校搭建这样一个平台给娃展现机会时,又相当于一次次历练,等于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季老师还让娃录了一些古诗文(我们学校自编的教材)正音朗诵给同学们打样。我觉得老师做的这一切都在无形中给与娃极大的鼓励和自信,我们也特别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信任,相信这会是娃成长路上的一份温暖,为他的人生底色又多加了一抹亮彩。

Ps:后来我选出《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朗诵作品参赛,于2022年在三十万学生参加的全国小学生古文读写大赛中获得全国特等奖。

语文的学习,前期靠积淀,后期靠思辨。这就需要在大量阅读的情况下要多思多想。没有积淀空谈思辨是苍白的,而只有积淀却无思辨是廉价的。这就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的。

记得有一次读到大才女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我脑袋里忽然就蹦出一句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灵机一动,何不就此发动一次家庭小辩论呢。我先发制人:我认为项羽有点榆木疙瘩脑袋,男子汉大丈夫,就该做到能屈能伸,输怕什么,生命没了一切都没了,何不留着性命回江东去,养精蓄锐再次率领一干将士,一夺江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啊。正所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轮到娃,只听他高见:我认为项羽是真英雄,他没有厚着脸皮苟且偷生,因为他良心过不去,假如他回到江东又带兵打仗,打赢了又能怎样,死了那么多战士,他的良心过不去,会郁结致病,活着的情况也好不哪去!这千算万算,我倒是没算到这小子能扯到良心上去,貌似我持反对观点就是没良心?于是两人齐刷刷把希望寄托在第三人老王(娃爸)身上,我和小天儿都希望他能站自己这边,那就是二比一,取得压倒性胜利。结果这老王上来就先表明自己的立场:两边我谁也不站,为什么呢——宋高宗赵构畏死南逃,如果他说自己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那就太不科学;可换做是项羽那就真是'卷土重来未可知——问题是正如小天说'项羽有良心嘛,有良心的他怎么会独自苟活呢!你瞧你瞧,这还叫不站队,这明明就是早就想好抱谁大腿,从而颠三倒四,偷换概念嘛!我们要讨论的是项羽到底该活还是该死,而老王竟然偷换成谁人持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一论点才正确。这场辩论下来,一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点小乐趣,二是让娃明白辩论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更是一门思维的艺术,辩论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不是信口开河,信马由缰。

耳朵是通向心灵的路

听,是最简单方便的,各种音频都是常备的。《超级封神榜》就听了十几遍,三国、水浒、刘慈欣科幻、卓克科学课……有几个月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在听,放松心情的同时也解放了眼睛,况且,听和读一样,也是为自己充电、输入材料的途径而已,殊途同归。

在听说读写这四个环节中,哪个都是他的最爱,不分伯仲,而且基本上都是用他自己的碎片时间见缝插针来做这些事。我想除了热爱,找不出别的理由了。

语文的学习,借用一位高考语文成绩136的上海考生所说的话:“只管去学,大可不必在意最终的结果,语文的影响最终总是在应试之外的心有所得。”

未完,第二篇古诗文学习篇,敬请期待……


公众号长期征稿,细节请参考征稿函202208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